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就业功利化现象透视——基于××省某高校的调查结果分析

2015-02-13张朝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功利化学生党员入党

张朝丽

(福建警察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这几年高校在学生党建工作上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表现为学生党员数量持续增加,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也越来越规范。但是,随着就业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动力,犹如中学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一切以就业为目的的隐形导向正向高校全面渗透:专业设置要适合市场需要,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就业技能,课外活动要提高学生就业素质。高校跟学生有关的各项工作几乎都紧盯着就业亦步亦趋。高校学生党建也在这种大氛围下受到这股“就业风”的影响,从高标准的建设要求向功利化的就业导向转变。本文从××省某高校选取了400名学生为样本,涵盖文、理、工学科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分别各选取100名,其中学生党员与非党员各占200名,并以调查结果为依据,试着对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就业功利化现象进行归纳,并剖析其原因,为解决高校学生党建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个引子,以期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更加健康地发展。

一、高校学生党建中存在的就业功利化现象

就业是一个大工程,随着就业的双向选择不断深化,就业越来越成为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博取认同的竞技场。“学生党员”作为一个学生中的先进群体,在社会上受到广泛认同,也因而成为就业市场中的一项金字招牌。拥有学生党员身份,意味着将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多一份优势,将更容易获得理想的职位。大学生基于这种考量,积极争取入党,最终使得高校学生党建出现隐形就业影响的世俗化。

(一)入党时的过度就业考量

申请入党是大学生的自由,只要达到党章规定的入党条件都可以申请。虽然高校这几年在发展学生党员时很注重把握入党动机,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但是入党动机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无法在现实中进行精确的考察和认定。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在申请入党时,公开的入党动机表述与私下里的考虑有较大的出入。我们在××省某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有83.8%的学生认为,高校学生的入党动机受到功利化的追求和影响,突出的表现为就业影响。很多学生以是否对就业有帮助作为考虑是否申请入党的首要标准。很多已经入党的学生,也表示此举为以后的就业增加了筹码。甚至于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党支部也表示学生以是否有利于就业作为入党动机,虽然有些不妥,但是可以理解,因而并没有对此进行更细致的考察和认证。同时,在调查中有75.3%的学生党组织负责人也认为入党动机夹杂着就业虽然不妥,但是积极追求入党却值得鼓励,因而在对入党动机的把关上往往不会太苛刻。

(二)入党标准向就业素质要求“妥协”

为了选拔最优秀的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各个高校都在党章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校情、适合实际的入党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思想表现要求、学业表现要求和文体表现要求。思想表现一般包括政治要求和道德品质的要求,高校在评定思想表现时,大都采取学生互评加年级调整的方式,其中学生互评是基础分,所占比重较大。当前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充分认可的目标,甚至已经深入到其深层行动意识,足以影响到各项选择。大学生基于方便自己就业的考量,考评时也难免带上隐形的“就业眼镜”来衡量和打分。这样通过学生自评和年级调整最终得出的思想表现得分无疑也打上了就业力的烙印。调查中有96.5%的学生认为,自己“关心就业,在评价和选择时容易以就业标准为基准”。学业表现主要由学习成绩和奖励分组成。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实际上意味着以就业为导向,因而学习成绩不仅反映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反映了学生就业知识掌握的多少。奖励分为计算机过级奖励、英语过级奖励、科研奖励和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等奖励,反映了学生就业技能掌握的程度,大学生热衷于考证也是追求增加就业筹码的表现。文体表现主要包括文体基础分和文体奖励分。文体活动不仅考虑到娱乐,更要考虑到实际意义,而当前考虑的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就业素质的提升,因此文体分对综合素质的追求,更多反映在对就业所需素质的追求。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制定入党标准的初衷是为了保证既符合党章的规定,又能契合本校的实际,真正把优秀的大学生选拔进党的队伍。遗憾的是,当对高校的学生入党标准逐一进行分析时,就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的就业功利化的倾向。

(三)学生党支部运行的“就业”影响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运行,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发展学生党员,组织民主生活会和学习会,开展各类先进示范和带动活动等。在发展学生党员时,从申请到标准考核,再到支部大会现场讨论接收,就业标准的影响都时时存在着。在调查的200名党员中,有78%的人认为在支部大会讨论时,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容易得到其他人的认同,且85%的人认为,如果某一个发展对象的就业素质特别突出,特别是其已经得到某一份稳定的兼职工作,将更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同,从而优先入党。有83.9%的人认为,如果在毕业后能够获得一份好工作,比在校期间的良好表现更有说服力,也更有示范作用。在民主生活会和学习会上,党员素质的剖析和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就业的相关知识也是重要的讨论和学习内容。在调查中,有58.6%的学生党支部负责人表示,他们在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与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相关的内容占50%左右,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关注就业,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群体,理应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有更好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有更大的影响力,起到更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开展各类先进示范和带动活动时,以开展的频率和时间间隔来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现频率逐步减少、间隔逐渐加大的趋势。低年级主要体现为学生党员忙于提高就业素质而影响正常党支部活动的参加,此时影响不太明显,但是越到高年级,特别是大四时,学生忙于投递简历求职,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往往很难集中,导致党支部各项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大四党员都一致表示,因忙于求职而影响党支部活动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党支部的运行在内容、程序上无不渗透着就业因素的强大影响,且随着年级的递增影响愈大。

二、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就业功利化现象原因分析

大学生党建本应该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进行,具有较高的标准和准入限制。但在大学生党建过程中,却由于诸多现实的原因而形成隐形的就业导向。其深层次的原因,可以从学生个性、组织共体及学校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服务于就业需要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本身是按照优势需要的等级排列的。也就是说,一个需要的出现,往往是在另一个更占优势的需要已经满足之后,每一个驱力是和其他驱力的满足或不满足情况相联系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其需要具有多样性,如对好成绩的需要,对较强科研能力的需要,对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等,这些连同入党的需要,共同构成大学期间需要的不同层次。但是,它们很容易被误解成肤浅的短期需要,也就是过程中的需要。当前就业大环境的严峻,使很多大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把谋取到一个好的就业岗位作为大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其自我设定的最终和较高等级的需要。大学期间其他等级需要的满足,只是为了便于今后找到好工作,前期的各种需要实现后就直接服务于就业的需要。选择入党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应对就业的一种理性选择,是服务于最终的就业需要的需要,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促成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就业倾向。

(二)学生个性的渐失

教育本应该是一种个性的教育,通过教育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正如英国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托马斯·沛西·能(Thomas Percy)所认为的:稳健地、勇敢地追求教育上的个性原则是极端必须的。他还引用哈罗公学校长诺伍德博士的话说:“我们必须强调教育者的个性、学者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学校的个性……因为这是最关键的主张,如果这个主张丧失了,则一切都丧失了。”中国传统思维关于“听话”和“好孩子”的鼓励和提倡,甚至为了培养听话的好孩子制定了一系列保证规则,使得教育本身就具有培养“乖学生”的传统。高校管理制度中由行政组织和教师队伍主导的现实,也使得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受到抑制,自主性人格的培养缺乏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氛围。当前,由于高校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外部形势,保持和谐稳定局面的难度加大,高校只能通过越来越严格的限制与管理,努力保持校园的安定局面。而过于严格的管理必然使学生易于形成依附心理,导致学生的自我话语权丧失,产生个性依附的畸形现象。个性丧失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人云亦云,大学生不敢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当前报纸、网络等媒体不断强调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在政府、学校和家长不断告诫大学生要重视就业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最终目标直指就业,于是他们在校期间的所有举动便打上了就业导向的功利化烙印。

(三)就业目标权重值的不当赋予

一切教育努力的最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尽其所能达到最高度的个人发展。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也应在于此。但由于外部对办学要求的不适当的强加,导致高校办学目标的多元化。当前政府要求高校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就业情况成为决定一个大学学科设置、经费划拨和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甚至最终决定高校的招生规模。这些限制性的外部条件使高校面临多重目标冲突。当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坦利 E·西肖尔(Stanley E·Seashore)认为:绝大多数组织的目标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有些目标是相互冲突的,如组织的最终目标本身就可能是多重的,至于组织的短期目标和子目标那就更有可能是多重的。因为这些目标具有不同层次的重要性,而且其成就又可能无法简单地加以测量,所以当要对一个行动方案的最终结果进行预测时,必须先行确定各种影响因素(变量)的权重及其相关值。在面临多重目标的冲突时,高校只能根据当前的重要性程度对目标进行不同的权重赋予。随着高校扩招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大学生早已从当初的“天之骄子”沦为当下的“就业弱势群体”,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对高校而言,当前有两大主要目标,一是培养出好学生,二是让学生顺利走向就业市场。要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后者似乎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好的就业岗位可以掩盖在校期间的诸多不良表现。在就业“难”和责任“重”的情况下,就业问题在高校普遍得到高度重视,并被赋予了超过其本来应有的权重。学校对就业的重视传导到学生,引发学生的过分重视,于是,即使在条件严苛的党建活动中,隐形就业功利化导向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或明或暗地发挥着作用。

(四)个体与共体的相互作用

共同主体性是指具有共同主体的主体性,主要是针对个体和共体而言的。共体指各类组织,如学生社团、企事业单位、民族、国家、国际组织。越有可能形成某种共同主体性的组织,其群体中具有个体主体性的人越多。共体由社会意义上的个人组成。因为个人具有一定的主体性,所以共体也有一定的主体性。人作为个体,正是相对于共体而言的。具体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共体”指高校各级党组织,这里特指学生党支部,“个体”指学生党员个人。个体之主体性只有在共体主体性里才成为现实的东西;共体主体性也只有在众多的个体主体性发挥中才成为现实的东西。由于学生党员个体性的思想和行动都具有就业导向,其形成的共同主体性的思想和行动也就具有了就业导向。因此,在学生党员个体忙于为就业做准备时,党支部共体的行动也就必然要让步于就业准备;当学生党员个体忙于在校外找工作时,党支部共体也就无法严格按照党建的要求开展活动。学生党员个体在无形中将就业导向传递给党支部共体,党支部共体又强化了这种就业导向,在共体与个体的相互作用下,就业功利化导向日趋显现。

三、消除高校学生党建中就业功利化现象的路径

马斯洛在提出动机理论后,同时认为动机理论并不等于行动理论,动机只是行为决定因素中的一种,虽然一切行为差不多都是有动机的,但一切行为也差不多总是受生物的、文化的和情境的条件所决定。虽然学生党建中就业功利化的原因很多,但归其主要原因,即当前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以及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行政权力对社会的干预过大,对教育的管制过严,很多政府职能不适当地赋予高校,使高校不得不承担一部分政府的维稳职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解决就业问题已不单单是经济和社会问题,更成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治问题。主流导向的不当树立,造成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就业的过度重视,也引发了学生的就业焦虑与恐慌。

要消除当前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就业功利化现象,首先需要国家灵活调整教育调控,适当简政放权,逐步由政策调控和直接管理向法律调控和间接管理转变。其次需要主流媒体改变对就业的过度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就业问题虽然有巨大的“眼球效应”,可以吸引民众的注意力,但是新闻媒体和宣传机构应该更客观、理性地报道和宣传,而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哗众取宠,大肆渲染,引发恐慌情绪。最后学校要明确教育目标,重新调整多元教育目的的结构和顺序,合理赋予就业目的权重值。在中国传统德教理论中,作为最高的德教目标出现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因此,德教目标的具体体现一般是具有相应人格的个体的产生,即理想人格的成功塑造。高校教育应该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为目标。最后,要转变培养模式,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梁漱溟认为:一个人只有确定了他的人生才得往前走动,多数人也是这样。只有昭苏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从里面发出动作,才是真动。只有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成才观才会多样化,入党才不会成为就业竞争中的过重筹码,学生党建才会回归其本质,就业功利化现象才能得以消除。

总之,大学生党建中的就业功利化现象,是当前社会宏观大环境情势在高校中的折射,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全社会既要正视这种现象,更要认真反思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在国家政策制定、社会舆论导向、学校教育引导和学生自主性发挥等方面形成合力,以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2-55.

[2](英)沛西·能.教育原理[M].王承绪,赵端瑛,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1.

[3]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284.

[4]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58-260.

[5]杨金海.人的存在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246-249.

[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0.

[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15.

猜你喜欢

功利化学生党员入党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高职学生党员职业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