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药》中“水”原型意象分析
2015-02-13李春蕾
李春蕾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爱药》初版于1984年,至今经过三次修订再版,是美国作家露易丝·厄德里克印第安系列中第一部小说,具有不同凡响的影响力,颇受大众喜爱。小说由14个短篇故事构成,讲述了5个不同印第安家庭几代人之间几十年的爱恨情仇,反应了印第安部落在美国强制压力下“保留地”上的挣扎与奋斗,在本族文化同美国文化之间的张力中的苦闷与落寞。
露易丝·厄德里克出身于一个混血家庭,父亲是德裔美国人,母亲是印第安部落奥吉布瓦族的后裔,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她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美国主流文化对印第安部落文化的冲击,对传统印第安人生存产生巨大影响。露易丝·厄德里克独特的家庭背景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她对印第安人生存状态具有独到的见解,以及更加深刻的体会,她的作品无疑会深受美国宗教及本族神话原型的影响。因此她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印第安复兴运动的领军人物。
一、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批评理论起源自神学及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人类学家詹姆思·弗雷泽和心理学家荣格,他们分别强调古老习俗中及宗教神话人物形象的共通性及“集体无意识”。在荣格的学说中,他将原型当做整个人类可遗传的心理模式,对后来将原型概念引入文学批评起到重要作用。原型批评理论的创立人为罗普·弗莱,他在《批评的解剖》一书中对文艺批评界中的原型概念作了详细界定,正式提出了原型作为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
弗莱将原型引入文学领域,强调挖掘文学原型中的文化含义,把文学当做大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整体,使用原型去挖掘文学意象的原始意义,他将原型当做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的意象,一种象征。它通过解读文本中的叙事、象征、意象、人物、情节、比喻、主题等文学文本中的原型来解读文本。文学作品中的原型,在作者和读者中架起一座桥梁,尽管文学作品结构、情节千变万化,蕴含在其内部的原型结构是共通的,具有超越文本本身的永恒性。
二、《爱药》中的“水”原型意象分析
原型批评理论将文学作品视作对神话原型的重生再现,通过研读文学作品中的原型即可挖掘文学作品中的隐含意义,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试图传达的诉求。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和古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影响,在阅读《爱药》过程中,不难发现处处有这两大文化来源的原型痕迹。与此同时,《爱药》描述了印第安人在西方文化侵淫下的文化挣扎,保留印第安本族的许多神话原型意象。
原型意象可以是一种物体、颜色、动植物等,《爱药》中充斥着这样的原型意象。通过对作品中原型意象挖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爱药》中印第安族面对的文化困境及作品对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
1.水——精神家园
水在《爱药》中反复出现,在整个作品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承载着印第安本族文化的全部历史文化记忆,是万物之母,孕育着世间的一切。小说中的印第安部族原形实际上为奥吉布瓦部族,是印第安部落重要的一个部落群体,他们的疆域横跨加拿大的安大略直至美国的五大湖区,湖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重大地位。他们的很多神话传说都和湖水有解不开的结。根据当地奥吉布瓦的传说,印第安部落的创世英雄Kitchi-Manitou赋予世界上的水纯洁与重生的魔力。作为载体的大湖,不仅为整个部族提供了生活所需,更能治愈印第安部落精神和肉体的创伤。对于印第安部落而言,大湖是他们生存的家园,为他们提供食物来源、生存的保障,牵系着整个部族的生死存亡。
《爱药》开篇中,作者就通过小说主人公艾伯丁的视角,观察到印第安部落当前的生存环境“everything else wasdull tan-thedry ditches,the dying crops,thebuildingsof farmsand towns.”印第安部落逐水而居,湖泊河流也为印第安部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和生活来源,孕育了印第安部落不朽的文明。在《爱药》的首章中,作者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印第安传统生活的赞美和留恋,也正是传统的沿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使得主人公伊莱获得“the world'sgreatest fisherman”桂冠。在白人踏上这边热土之前,印第安部落和大自然过着天人相怡的日子。
然而,白人的到来,打破了印第安人田园般的平静生活,他们逼迫印第安人签订很多协议,强制把他们从世代居住的地方赶走。小说中所描述的干枯的沟渠,将死的庄稼,孤零零的农场、城镇,无不彰显着那个邻水而居的伊甸园般的印第安传统生活悄然逝去;湖泊河流的丧失,使得印第安部落的生活每况愈下。小说主人公艾伯丁看到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贱卖给白人,永远丧失了,在他看来,“the policy of allotment was a joke.”他们只能在政府留出的那些可怜巴巴的贫瘠土地上谋生存。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白人强势文化冲击的受虐处境,作为印第安新一代的艾伯丁却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生活的信心和力量,“there would be water in the hillswhen there wasn't any on the plains,because the hollows saved it,collected runoffs from the low slopes,and the dense treesheld it,too.It thought of water in the roots of trees,brown and barks smelling,cold.”对水的传统信仰,显示出了印第安部落的智慧和力量,他们相信汇聚小流成江海的力量,他们相信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就会有希望。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只要有水,他们就能聚少成多,只要坚守着对水的信仰,印第安部落就能团结在一起,共同抗拒来自外部的压力,渡过难关。
2.水——死亡与重生的再现
在印第安部落的传说中,水不仅是生命之母,同时也与死亡和重生紧密相连,人们在水中完成生命轮回。Guerin在原型分类中,将水同“神秘的创造、死亡与重生、净化与赎罪”相联系。水是一个象征符号,代表主人公在部落中寻求个人存在感时的成功与失败;它不仅象征着个人身份的转变,与此同时,象征着每个个体都如同小溪、河流同源同流,汇聚一处一样,同周围的环境紧密相连,水是重生的载体。
在奥吉布瓦的传统信仰中,溺毙是最痛苦的死亡方式,死者将化为游魂,四处游荡永无宁日。作者在《爱药》中写道:“the drowned were not allowed to have the next life but forced to wander forever,broken shoed,cold,sore,and ragged.There wasno place for the drowned in heaven or anywhereon earth.”
作品中的主人公亨利,同其他很多印第安部落的青年人一样,被强行征兵参加越战。尽管他有幸没有死在战场上,三年之后回到故乡,战争的残酷彻底摧毁了这个曾经健康乐观的青年的希望,丧失了存在感和身份认同。他变得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脾气暴躁、小气吝啬,在电视机面前也总是一脸茫然,沉浸在对参加这样一场“圣战”的懊恼苦闷中。家人注意到他的反常举动,莱曼决定带着亨利出去散心,消散他的负面情绪,他们来到一条奔流不息的河边,燃起一堆篝火,听流水潺潺,面对此情此情,莱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兄弟的沉闷心情。可亨利思绪混乱,依旧沉浸在对战争的痛苦回忆中不能自拔,二人相聊不欢拳脚相加,亨利盛怒之下发了疯,跳入奔涌的大河当中:“there is only the water,the sound of it going and running and going and running and running.”
他没作任何求生挣扎,就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西方文化与希腊神话中,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在水中溺毙的意象。印第安文化中,他们相信生者与亡灵生活在同一陆地上,但溺毙的死者亡灵永不得超生,只能永远作飘荡的游魂。《爱药》中,亨利死于水中这一原型具有丰富的意蕴,就个体而言,它暗含了个人身份认同的丧失以及自我实现的失败;从更深层次角度来看,这暗含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个体的毁灭。在此,作品通过这一原型反映了对如何使在白人强力文化侵袭的情况下,印第安人弥合精神创伤,走出精神迷失后精神危机。
利普夏是《爱药》中另一位与“水”相关的人物,但命运同亨利完全不同,他涉水而过,完成了生命的重生。利普夏从小疏离于父母亲,不确定自己的身份,却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深信不疑。在祖母的帮助下,找回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在小说的最后一章“涉水”中,其父逃往加拿大,途中他们经过一条大河上的桥,他把车停了下来,向桥下望去,“It is dark,thick,twisting river.The bed is deep and narrow.1 thought of June.The water played in whorls beneath me or flexed over sunken cars.”此情此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似乎看到了印第安部族先人们在河流上献祭的场景。在印第安的传统中,这种行为代表了对逝者的祈祷和祝福,尽管他并没有真的像印第安的先人们那样向河中扔烟草,读者也能深深地体会到实际上他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对印第安传统的态度有了彻底改变,成为一名奥吉布瓦部落文明的守护者、追随者,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完成了精神上的重生。
[1]ErdrichLouise.Love Medicine[M].NewYork:Bantam,1984.
[2]Guerin WiIfred L.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Press,2004.
[3]程爱民.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J].外国文学,2000(5):67-74.
[4]王艳萍.从《爱药》看美国印第安人的真实生存状态[J].民族学与人类学,2011(4):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