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应用
2015-02-13崔娜
崔娜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天津 300350)
微博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应用
崔娜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天津 300350)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在各高校得到广泛普及,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交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微博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更对其价值观念有重要的影响,这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样也提出了挑战,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尽快跳出传统的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模式,探索微博时代学生工作的新方式方法,让学生工作更加贴近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工作效率。
微博;高校学生工作;影响;应用
微博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生网络交流平台,由于其操作的简易性、资讯的快捷性和沟通的互动性,自开通以来就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应用,特别得到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青睐。微博这种新媒体手段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乃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越来越大影响[1],是一把双刃剑。面对这种新情况,高校学生工作有必要跳出传统工作模式,充分发掘微博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学生工作的新方法,拓展教育育人的新途径,完善管理服务的新机制,从而探索出适应网络新环境的“微工作”模式,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提供新载体。
一、微博在高校学生中盛行的原因
根据DCII2012的调查数据,自2010年微博盛行以来,目前中国微博用户总量约3.27亿,其中19岁及以上比例客户更是高达到88.81%,而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正在或者即将使用微博,俨然微博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青睐的重要信息交流平台[2]。那么,微博之所以能够迅速在大学生中得以盛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1.使用便利快捷
相对传统的网络交流模式,微博的出现首次打破了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的局限,真正实现了手机和电脑这两种终端的融合。微博可以把电脑作为服务器,而手机作为平台,实现手机用户之间建立无线连接,让每个手机用户摆脱了电脑的束缚,消除了地点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浏览资讯、交流信息和表达见解。而大学生思维活跃,这种便利快捷的及时通讯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分享资讯的需求。
2.资讯丰富即时
在微博平台上,有来自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大量资讯,传播速度比其他媒体便捷迅速,话题内容更加简明扼要。再加上终端选择的自由性,大学生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各种丰富的信息,并且可以立刻与人分享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即时性强。海量丰富的新鲜资讯让可以让大学生的了解社会的需求最大限度的得以满足。
3.互动选择多样
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过着集体生活,但是他们平时聚在一起的时间有限,彼此之间也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微博可以通过相互关注的方式,让每个人形成自己特定的听众群落,并且可以用最精炼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见解发布给自己的听众。同时,微博上的信息传递集合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各种交流互动形式,既满足了大学生展现自我的需求,也可以拓宽了他们情绪宣泄的途径。
4.展示生动丰富
虽然每条微博的发布字数限制在140个汉字以内,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超链接、图片甚至视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使微博的展现形式更具生动性。微博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方式,给使用者和阅读者带来更简便、自由的阅读体验,满足了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的需求。
二、微博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1.信息海量空间虚拟,为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微博信息来源多元化,其海量的资讯固然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有很大帮助,但其中难免夹杂着一些不健康、不积极的内容。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这些不良信息极有可能对学生的心里发展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在获取有价值的资讯的同时,尽可能不受到各种偏激、虚假、消极内容的影响,这不仅对大学生对去伪存真的识别能力是很大的考验,对于学生工作者能否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并及时做出引导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微博拓宽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和手段,使交流更加便利快捷,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宣泄情绪和释放压力的途径,是缓解繁重学业压力的一种慰藉。但是这毕竟还是一种虚拟交流,缺乏现实交流中面对面的情感体验。微博的虚拟性,让一部分学生沉迷其中,久而久之,反而导致其与现实社会脱节,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受损,甚至形成心理障碍或双重性格。
2.交流模式地位转变,为服务工作带来挑战
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对事有参与意识并要求享有话语权。而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主张的自由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界限,弱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和教育,而更多的希望通过对信息的归纳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使得以老师为主体的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在服务学生方面,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出现,而是要关注与学生的互动,使师生由主客体关系变成平等的信息沟通关系[3]。
3.信息传播迅猛随意,为管理工作带来挑战
大学生张扬个性、追求自主,在微博中,他们对自己的话题有绝对的自主性,是话题的掌控者,因而言论和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微博的使用处于一种空间时间无屏障状态,各种信息传播更加自由,确定性和可控性都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而同时由于前文中所提到的,一些低级虚假的微博不顾法律道德的约束大肆传播,给正处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带来理想信念迷失、价值导向混乱等问题,混淆了思辨能力较弱学生的视听,导致这些学生被某些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把微博当成宣泄个人情绪和不满的工具[4]。在微博中,信息的传递没有把关人,信息的表达也完全不在管理者的控制范围,这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非常大的挑战。
三、微博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
1.微博让“听”学生更贴近
微博让大学生获取各种资讯的同时,也让他们有更自由的平台展示自我,例如他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记录身边的事情、转播关注的新闻,也可以发表评论、表达情绪,其状态是真实而即时的,这为学生工作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微博是了解学生动态的新途径,辅导员可以从学生微博关注的对象、发布的消息等信息上,基本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关注点甚至是思想变动的情况[5]。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关注,使得师生之间打破了现实中的心理拘束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感。微博是“听”到学生心声的一个良好途径,使学生工作更有针对性。
2.微博让“说”途径更便捷
相对于传统的交流方式,微博平台上的师生沟通更加直观,氛围也更加放松,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对立状态转变为对等状态,实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平等互动[6]。同时,在微博平台上,老师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丰富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各种信息,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学生排忧解难。多功能性的微博手段,为学生工作者与学生对话提供了交互式的便利平台。
3.微博让“看”平台更广阔
微博的传播即时、高度开放、互动无界限和信息发布多样性等特点[7],不仅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能够让学生工作者看到更真实的学生。而做好学生工作,需要老师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种动态,更需要学生的理解配合。开放式的微博窗口,让学生和老师看到对方的平台更为广阔,使得彼此之间能够产生更多的认同感[8],从而让学生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四、有效利用微博开展学生工作的途径
1.设计“微”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要让微博最大程度地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就需要学生工作者在微博的使用上进行精心编辑。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关心的话题和可能出的问题,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设计经常性的“微”活动,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学生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开展各种民意调查,组织大学生进行投票,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决策中;可以创建大学生关注的话题讨论,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可以借助重要节日活动契机,给学生以关怀等等,让微博的活动丰满而有实用,让学生愿意阅读、互动并进行传播,从而让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2.善用“微”语言,巧妙提高工作实效
语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运用得当才能产生共鸣,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在开展学生工作的时候,更是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语言技巧。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教师使用的是规范化、格式化的书面、口头用语,这种风格并不适用于网络环境。在微博上,学生工作者就要顺应网络时代的变化,摒弃严肃、正统的说教语言风格,采用更亲民、时尚的语言进行交流。尽可能使用新意活力、风趣幽默的“微”语言,才能拉近与90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微”管理,组建多层管理体系
微博的发布传播随意性强、散播速度快,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加强管理,才能保障校园的安全稳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首先,作为学工工作部门可以主动建立学生微博管理网络,建立起学校—院系—班级(社团)—个人的四级微博管理体系,形成逐级管理、不留死角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在微博舆情发生时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将管理与学生的自律相结合,发挥好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选拔积极向上、责任心强的学生骨干,组建微博管理队伍,让学生管理学生、引导学生,使“微”管理渗透到微博体系中的每一层。
4.完善“微”机制,规范引导网络自律
要发挥好微博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就需要完善运行机制,对本校微博特别是官方微博信息发布、舆情反馈等方面的工作进行规范。特别是针对网络舆情,协同学生、网络、宣传以及后勤、保卫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微博响应机制的制定,明确分工、清晰流程。回应和处理微博热点或敏感话题时,保证反应及时有效、权威真实[9]。确保官方微博要能够及时把握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关注动向,对学生可能性的反应做出基本预判,并积极主动引导,减少学生的猜疑和迷惑,启发理性思考和判断。总之,高校的学生工作者要认清微博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把它作为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要渠道,为学生工作的高效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1]曹培庚.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9):120-121.
[2]吴喜涛.微博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2):25-27.
[3]冯支越,钱一彬,吕晓轩.试论微博语境下的高校基层学生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2(04):100-103.
[4]林展.微博盛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影响与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34-36.
[5]张誉.博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01):8-11.
[6]刘慧.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以学生工作4S微博为例[J].学理论,2012(07):183-184.
[7]胡明辉.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现代教育科学,2011(05):158-160.
[8]张娥.微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优势与挑战[J].今日中国论坛,2013(09):82-83.
[9]王云海,李峰,李彦.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2):113-120.
编辑 朱荣华
G711
A
2095-8528(2015)05-098-03
2015-03-18
崔娜(1984-),女,河北泊头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工作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