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独立学院90后毕业生的就业预期走向合理——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
2015-02-13陈磊磊
陈磊磊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如何引导独立学院90后毕业生的就业预期走向合理——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
陈磊磊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摘要]大学生就业预期过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践者,从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工作待遇三点切入,注重引导学生离开一线城市,鼓励其回归家乡;注重将职业与“自己”相匹配;注重厚积薄发,而竭力规避“急功近利”倾向应是课程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就业预期;地点;性质;待遇
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699万,2014年727万,2015年将达到749万,“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更难就业季”更是数见不鲜,大学生就业难已成常态。笔者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就业指导课程中,对影响毕业生找到工作的因素展开随机调查与座谈后发现,在广州市里工作,到手工资4000—4500元,工作有弹性且尊重个人价值是广州学院大多数毕业生的心理倾向。
然而,往年签约情况的统计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工作地点上,除了生源地是广州市的毕业生之外,多数毕业生在毕业之后的两年内开始返回二三线城市和自己的家乡;试用期工资在3000元,转正后工资在3500元左右属于正常水平;传统八小时工作制、免费加班、从基层开始做起仍然是工作方式的主流。
不难看出,应届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把自身的价值高估了,把社会现实理想化了。因此,都说就业难,而这种难,不仅仅在于毕业生人数的每年剧增,更在于我们毕业生观念上的“理想化”预期。笔者认为,在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高校教师从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和工资待遇三方面切入,可以逐步引导独立学院90后毕业生的就业预期走向合理。
一、就业预期过高的主要表现
(一)预期地点仍然集中在一线城市
不可否认,一线城市拥有交通便利、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好等优势,这吸引着大批应届毕业生前仆后继、汹涌而来。广州学院生源大部分学生来自于二三线城镇,更大一部分则来自农村。这些从中小城镇或者农村“走出来”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习,都想留在城市,再让他们回到当初的地方,这种心理落差是他们难以接受的。因此,“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家乡一套房”的思想在毕业生中可谓根深蒂固。这种盲目预期使毕业生对大城市的进军行为变成了“趋之若鹜”。然而,赤裸裸的现实却不允许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做这样的“白日梦”。
(二)为寻求个体价值而频繁跳槽
独立学院90后毕业生在工作性质的追求上,更加注重自由、灵活与个体价值的尊重程度。据智联招聘统计显示,90后毕业生逐渐成为目前高校就业的主力军,他们不再“迷信”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家编制,而更加看重个人价值的受尊重程度,更加看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工作顺心程度。尤其是在广东广州、珠三角一带,个人价值得不到尊重或着工作不开心已经成为90后毕业生频繁跳槽的重要缘由。独立学院90后毕业生不再为了“糊口”而就业,他们宁肯“有业不就”、频繁跳槽也不会委曲求全。长此以往,用人单位就判定“招聘应届生”是一种冒险行为,“招聘独立学院90后应届毕业生”更是一种失败的行为,这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就业的市场信誉。
(三)对工资待遇的预期较高
笔者在广州学院就业指导课上,就工资待遇问题作过调查,在123名大三学生中,认为扣除五险一金后,保留薪金在5000元左右的学生有28名,占22.8%,4000-5000元之间的学生占61.8%,19人认为3000-4000元比较合理,3000元以下的工资没人能够接受。一名大四毕业生在大三的期许工资是4000元以上,但是真正经历大四实习签署三方协议时,用人单位开出试用期3000元,转正后3500元的工资。我们对比后发现,独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对个人价值和就业市场的想象处于理想化状态,对工资待遇的预期较高。
二、就业预期高的原因分析
(一)一线城市就业不容乐观
从主观方面来说,独立学院在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并且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处于探索阶段,与公办院校相比,在办学时间、学校知名度、管理体制、教学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师资力量、生源质量方面的先天不足决定了独立学院毕业生自身就业竞争力较弱。笔者曾经在招聘会现场观察毕业生的面试情况,独立学院的多数毕业生在日常交际、交流沟通、组织参与活动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但一谈到专业知识、实践操作等面试的核心问题,他们往往出现抓耳挠腮,“顾左右而言它”的局面,这就暴露出独立学院毕业生在专业基础上的缺陷和短板。用人公司不是不给独立学院的学生机会,而是当用人单位真正需要我们的学生“打铁”的时候,才发现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够硬”,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从客观方面来说,一线城市的竞争是开放的,优越条件是均等的,独立学院毕业生既要与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竞争,又要面临着“重本”“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高学位同届毕业生的围剿。“大鱼吃小鱼”,外在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太大。同时,目前国内毕业生多,岗位少,求职市场中明显出现“卖方市场”,很多用人单位“坐地起价”,提高用人标准,如学历学位拔高、外语水准拔高、资格证书拔高等。有些用人单位则明确表示,即便招收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工资待遇也要和普通高校的专科生相同。再加上与公办高校相比,以用人单位为代表的社会大众对独立学院囿于成见,认为独立学院的教学水准、学生质量不高,唯“出身”而论英雄的用人单位仍然大量存在,这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一线大城市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价值观导致工作性质预期较高
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饱受经济改革的红利,大批65后、70后成为“商业巨头”,这些人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效应直接影响了一个地区和一个时代的观念,因此在珠三角地区,投资做生意、开公司的人远比追求“编制”的人多。90后恰恰就是在这种观念的耳濡目染之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仅享受了父辈“打下江山”后的优越条件,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衣食无忧的环境下,更加崇尚“自由”“个性”“个体价值”,部分毕业生的工资甚至抵不上他们在校期间的“零花钱”,高工资、工作地点之于这些人,就是一个数字,就是一种“差事”,就是一个“说出来不丢人”的理由。因此,但凡工作中稍不如意,或者有机会让个人更有“成就感”时,独立学院90后毕业生一定跳槽。
(三)思想误区和优裕环境导致工资待遇的预期较高
不同于公办高校,独立学院学生的花费很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平均每年学费1.8万,住宿费1500元,社会保障200元,加之生活费,不包括职业技能提高的费用,4年下来保守估计需花费11万,这对于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来讲,不是小数目,更何况还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多数学生希望尽快毕业,找份“好”工作,贴补家用。受“高投入必然高回报”思想的影响,求学时的高投入潜移默化地催发了学生对毕业后工资待遇的“理想化”追求,对眼前“高”工资待遇的追求几乎完全取代了个人就业理想与人生职业的长远规划;同时,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从小在物品选择和品质追求上都有一种优越感,在20多年成长过程中养成的“唯好是图”的惯性思维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工资的过高预期。
三、就业预期调整的建议
(一)引离一线城市,鼓励回到家乡
以辅导员为主力的独立学院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们不妨“矫枉过正”,尽量降低学生的预期,我们在指导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可以反思一下,教师们自身的工作地点都极有可能不在“一线城市”,我们的“现身说法”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说服。高校教师自身应该深有体会,一线城市的便捷背后是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疲于奔命”、付出高昂的生活成本为代价的,作为学生就业的领航人,就业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从收入与支出困境的分析入手,扭转学生盲目进军一线城市的心理倾向。同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名企”,也为我们将毕业生引离一线城市找到了依据。二、三线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应该成为毕业生取缔“必须”一线城市就业误区的杀手锏。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有很多独生子女,家境也较好,家长及其亲属多数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社会人脉资源,这对于许多毕业生来说是一种“强关系”。就业指导课程不仅应该鼓励学生学会挖掘、利用这些有效资源,而且教师也应主动联系家长,就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与家长展开交流,制定针对每个学生不同情况的个性化就业方案,积累学校就业指导教学的经验。
(二)重新认识自己
90后毕业生无论是频繁跳槽,还是价值观变化,且不说造成了个人时间、精力与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者来说,毕业生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与其说重视工作的性质,不如重新回到“认识自己”上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新温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尤其是通过性格、职业能力的相关测试,让毕业生重新“认识自己”,分析、认识职业性向,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方案,对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三)注重厚积薄发
作为一名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兼职就业指导教师,笔者一直鼓励学生:如果在高考的百米赛道上被甩下,那么我们一定要在人生马拉松的跑道上超过他们;如果我们跑不快,就一定要跑得远!有人说,独立学院学生对个体价值的过度关注,颠倒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变得急功近利,常常在索取的过程中奉献,而非在奉献中满足自己的需求。于笔者个人来说,这不能完全怪毕业生,如果急功近利是一种错误,我们就业指导者就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厚积薄发;如果急功近利是一种错误,我们就业指导者就应允许学生在错误产生的后果中学会人职匹配,学会认识自己、评估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范皑皑,车莎莎.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就业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4(23).
[2]张俊霞,徐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北方经贸,2015(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5)6-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