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曲子词的北国意象
2015-02-13徐鸥
徐 鸥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敦煌曲子词,是1900年发现于甘肃敦煌鸣沙山第17号藏经洞,沉埋已达上千年之久的唐五代民间曲子词(也包括少数文人词)。敦煌曲子词重见天日以来,逐渐受到不少有识之士的重视。最早把敦煌曲子词中的《云谣集杂曲子》加以刊布(当时只有18首)的是被誉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的朱祖谋先生,他在《云谣集杂曲子·跋》中这样评价敦煌曲子词:“其为词朴拙可喜,洵倚声中椎轮大辂,且为中土千年来未睹之秘籍”。用“椎轮大辂”(椎轮指以圆木为轮子做成的原始车子,大辂即为大车,比喻事物由创始而发展至大成。)一词来概括敦煌曲子词,可谓精当。后来,经过多年的整理研究,从王重民先生《敦煌曲子词集》的164首,任中敏先生《敦煌曲校录》的545首,饶宗颐先生《敦煌曲》的318首,最后到任中敏先生编定《敦煌歌辞总编》的1200多首,我们已逐渐能够窥见敦煌曲子词的全部面貌。
就内容上来看,任先生将这1200余首敦煌歌辞分为怨思、恋情、行旅、进取、隐逸、力作、颓废、史迹、颂谀、故事、咏物、俳体、儒家、佛家、道家、民间疾苦、民间生活、民间故事、贵族生活等19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敦煌歌辞的通俗性、民间性、多样性、广阔性等特征。把所有这些特点综合起来看,我们发现,敦煌曲子词具有明显的北方文学特色。比如,从表现内容上来讲,它注重展示各色人等的现实生活,具有北方文学的尚实特点;从风格上来讲,它质朴刚健、本色直露,具有浓厚的尚武和开放精神;从意象运用上来看,它大量运用雁、马、车、山、雪、黄河、秋冬、兵器、大漠风沙等意象来展现辽阔、硬朗、悲凉的意蕴。下面,本文将择取几个典型的北国意象来阐释敦煌曲子词的北国风味。
一、秋冬意象
唐五代文人词在季节时令上多表现春天,我们随便翻检一下南唐二主和冯延巳词,描写或涉及到春的词可谓不胜枚举。例如温庭筠的“翠翘金缕双,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菩萨蛮]十四首其四)江南的春天一片姹紫嫣红,蝶飞燕舞,落花含情,春风有意,连春水都缠绵着无尽的小儿女情态,怎不让人或乡思绵渺,或闲愁春恨而柔情款款,旖旎缱绻呢?
而反观敦煌曲子词,则多表现秋天和冬天。比如:“悲雁随阳,解引秋光。寒蛩夜夜堪伤。泪珠串滴,旋流枕上。无计恨征人,争向金风飘荡。捣衣嘹亮。懒寄回文先往。战袍待缝,絮重更薰香。殷勤凭驿使追访,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洞仙歌]二首其二)玉露初零草木凋,雁飞南去燕离巢。寸步如同云水隔,月轮高。远客思归砧杵夜,庭前红叶堕银条。蟋蟀夜鸣阶砌下,恨长宵。([浣溪沙]九首其九)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拟塞雁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那处,一炉香尽,更又添香。([凤归云]四首其一)
北方的秋天冷得早,秋风瑟瑟,寒蛩声声,连年征战在外的将士们铁衣冷难着暂且不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孤寂之心更是无从排遣,妻子们缝好了棉衣,写好了书信,可又往哪里寄呢?
而例如[捣练子]二首其一:“孟姜女,杞梁情,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雪纷纷。吃酒则为隔饭病,愿身强健早还归。”则显然表现的是北国冬天的图景。塑造出孟姜女这样一位坚强果敢、贤惠体贴的女子形象,冒着大雪亲自为丈夫送征衣,这样的奇女子恐怕在千年词史上也是丰碑式的。另外如鸿雁、落叶、砧杵、捣练、寒衣、征衣等意象也是秋冬季节常见的。一言以蔽之,唐五代文人词可谓是从水里捞出来的,水气弥漫、烟雨迷蒙,而敦煌曲子词可谓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苍凉雄浑、悲壮刚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别,是因为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季节更替表现不明显,一年四季区分度不大,所以表现在词体上多为“杏花春雨江南”。而北方却温差较大、四季分明,物候特征显著,所以表现在词体上多为“骏马秋风冀北”。
二、山河意象
众所周知,秦岭淮河一线常常被看成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当然也有西部以秦岭为界,东部以长江为界的说法。不管怎么说,黄河和山岳的形象都常常是北国景象的代表。敦煌曲子词作为唐五代北方民间词的集大成之作,黄河和山岳的意象也随处可见。我们可以试举以下例子来佐证:[菩萨蛮]十三首其七:“数年学剑攻书苦,也曾凿壁偷光露。堑云聚飞萤,多年事不成。每恨无谋识,路远关山隔。权隐在江河,龙门终一过。”此词里的“关山”隔断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情人间的柔情蜜意,而是词中主人公欲尽忠保国却壮志未酬的一腔豪情,但在最后他又安慰自己暂且韬光养晦,终有一天会鱼跃龙门,一展平生抱负。
而比如[菩萨蛮]十三首其九:“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此词通俗易懂、纯以白话出,以六种绝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发下重誓,展现出北方女子对待感情的忠贞不二,在这里,黄河成了夫妻感情的见证。[望江南]六首其三:“娘子面,
了再重磨。昨来忙暮行离少,盖缘傍伴姘夫多,所以不来过。莫攀我,攀我大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攀了人攀,恩爱一时间。”此词中的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奔波于风月场所的烟花女子,她将自己比作曲江池(在今西安)边的杨柳,只有遭人攀折而全无争取自己爱情和自由的权利,情真意切,千载以下仍令人心生怜悯。
三、车马意象
南方多水泊,北方多陆地,所以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也各不相同。在唐五代,南方水路交通比较发达,故而多用船;北方陆路交通比较发达,故而多用马、车等交通工具。在唐诗中,我们可以随便举出这样的例子,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单车欲问边”、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等。其实,与之相呼应,在敦煌曲子词中,我们一样可以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何满子]四首其四:“金河一去路千千,遇到天边更有天。马上不知何处变,回来未半早经年。”金河发源于今天的内蒙古北部根河市,这里草原辽阔,一望无际,千百里之内地理景观差别不大,所以才会有“马上不知何处变”这样的情况发生。[望远行]:“年少将军佐圣朝,为国扫荡狂妖。弯弓如月射双雕,马蹄到处云消。休寰海,罢枪刀,银鸾驾起上超霄。行人南北尽歌谣,莫把尧舜比今朝。”词中的少年将军意气风发、武艺高强,纵马弯弓、一箭双雕,为国家荡平边患,可谓豪气干云。
敦煌曲子词里涉及“车”意象的也为数不少,仅以皇家之车——御辇或銮驾为例即可见一斑。[菩萨蛮]十三首其十二:“自从銮驾三峰驻,倾心日夜思明主。惯在紫微间,笙歌不暂闲。受禄分南北,谁是忧国邦?此夜却回銮,须教社稷安”。[酒泉子]三首其一:“每见惶惶,对对雄军惊御辇。蓦街穿巷犯皇宫,只拟夺九重。长枪短剑如麻乱,争奈失计无投窜。金箱玉印自携将,任他乱芬芳。”前一首词表达了臣子对君王的忠心耿耿,愿为君王分忧解难,并劝君王摆驾回銮以安定民心。后一首词真实记载了黄巢起义队伍的造反行动,再现了当时皇宫纷乱、王室贵族狼狈不堪、四处奔逃的场面。这里皇家颜面尽失,已经顾不得御辇銮驾的威仪了。
四、兵器意象
在唐五代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争自然也就不可避免。敦煌曲子词里的大量兵器和战争的描写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比如[何满子]四首其一:“半夜秋风凛凛高,长城侠客逞雄豪。手执钢刀利霜雪,腰间恒垂可吹毛。”这位长城侠客威风凛凛的高大形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利如霜雪、吹毛断发的钢刀的映衬。[苏幕遮]:“聪明儿,禀天性。莫把潘安,才貌相比并。弓马学来阵上骋。似虎入丘山,勇猛应难比。善能歌,打难令。正是聪明,处处皆通顺。久后策官应决定。马上盘枪,辅佐当今帝。”词中主人公英雄勇武、本领超群,策马盘枪、驰骋沙场、为国尽忠的形象呼之欲出。[失调名]:“十道销戈铸戟,三边罢战休征。銮驾早移东阙,圣人再坐西京。南蛮垂衣顺化,北军伏款钦明。优诏宣流紫塞,兼加恩赐西庭。”此词描写罢战休征、君王稳坐长安、四方归附、论功行赏的场景,这里的兵器作为战争的象征,随着战争的结束也“销戈铸戟”、化干戈为玉帛。
以上诸词中的“ 刀”“ 弓”“ 枪”“ 戈”“ 戟”等兵器意象生动地表达了当时北方广大人民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朴素愿望。
五、风沙意象
大漠风沙可谓是北方所特有的景象,这与北方干燥少雨而又多风的气候以及地表植物覆盖率较低息息相关。唐诗中有不少描写风沙的篇章,无论是“君不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的戈壁奇景,还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恶劣环境,都让我们对北方边塞的大漠风沙惊叹不已。敦煌曲子词中也不乏这样的篇章。例如[望江南]里的“龙沙塞,远路隔烽烟”、[定西蕃]里的“事从星车入塞,冲沙碛,冒风寒,度千山”、[浣溪沙]里的“万里迢停不见家,一条黄路绝鸣沙。自忆家乡心意乱,日常斜”等等。
这些风沙意象向我们生动地再现了北方,尤其是西北边塞地区的生活和战争图景,展示了边塞将士们在恶劣环境中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悲壮情怀。
上面谈到的敦煌曲子词中的秋冬、山河、车马、兵器、风沙等北国意象不仅丰富了北方文学和词史的内涵,而且对整个文学史来说也是一种完善和补充。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意象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某篇曲子、词当中,它们往往是多个意象密集地出现于某首作品,比如有车马意象也许跟着就会有兵器意象、有秋冬意象也许下面就是风沙意象,这些意象互相交织、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组成北方文学所特有的意象群,在敦煌曲子词这一历经千年而不朽的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光耀后世。
[1]朱孝臧.云谣集杂曲子·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
[2]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
[3]敦煌曲校录[M].任二北,校.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
[4]任半塘.敦煌曲初探[M].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256.
[5]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孙其芳.鸣沙遗音——敦煌词选评[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7]邓乔彬.唐宋词艺术发展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31-68.
[8]张伟然,周鹏.唐代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及相关问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 2):5-11.
[9]汤君.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
[10]吴微,郝丽梅.简论敦煌边塞词中的兵器意象[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 10):94-96.
[11]余恕诚.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谈敦煌词的内容和艺术[J].古典文学知识,2000(4):38-43.
[12]张英.“骏马秋风冀北”——谈敦煌曲子词的北方文学特色[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