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福利彩票公益基金示范项目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以福建省南平市农村特困老人社区援助服务计划为例
2015-02-13林锋
林 锋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依据《关于民政部门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民政部开启了2014年度福利彩票公益金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该项目是由中央财政通过民政部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在全国6个省,支持开展15个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35个城市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每个项目由1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有专业能力的企事业单位承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志愿者服务座谈会时,强调要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相结合,不断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为了响应这一号召,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团委与南平市延平区福利院展开合作,积极参与农村特困老人社区援助服务计划。该计划成为2014年度民政部福利彩票公益金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之一,项目历时1年,志愿者们利用周末定期定员地入村开展志愿服务,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
福建省南平市西芹镇地处南平市西郊,距市区10公里,共有2个社区,20个行政村,60岁以上老人约9800人,占总人口13.8%。随着近几年西芹镇大部分村庄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出现了“空巢化”现象,农村老年人生活无法得到子女的及时照顾,同时大部分五保供养老人不愿意进入敬老院生活,分散供养老人在得到政府物质保障之余,长期独自一人居住,无人照顾,其他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此外,原来的负责村干部除了给微薄的物质帮助外,不能提供更多所需服务,老人基本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使党和政府传递的温暖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们通过前期走访、访谈等形式,了解到留守及困难老人、五保散居老人在内的农村特困老人的需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生活照料困难
农村特困老人由于身体条件退化、生病等原因,生活中部分事项需要他人协助,需要有生活照料、劳务帮助和物质帮扶,例如生病时的卫生打扫、生活用品代购、煮饭、给菜地浇水、陪老人去看病等。
(二)精神孤独及情感缺失
农村特困老人由于长期独自居住,缺少亲人陪伴,产生无助感和孤独感,甚至感到活得没有尊严,因此需要得到适当的情感补充与支持、认知调整、情绪疏导等。
(三)社会参与融合度降低
农村特困老人一方面因为自身特殊情况产生的自卑、无用感等,另一方面又因为社会的歧视与排斥,导致老人不愿意也没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社会参与的缺乏,又加剧了农村特困老人的孤独感和无用感。
(四)社会支持网络单一
农村特困老人出现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找谁帮忙或者只能跑到村负责人那里反映,这就亟需社会工作者协助农村特困老人构建多元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正式支持网络和非正式支持网络。正式支持网络主要是原有的政府、村委会等,非正式支持网络主要是邻里之间、老人之间、志愿者等。
二、志愿服务内容及执行计划
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青年志愿者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天时是西芹镇农村空巢老人较多,顺应社会的需求;地利是校区位于西芹镇,方便志愿者们出行,校区为志愿服务培训提供了场地;人和是校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南平市福利院、知行社工服务社共同开展,志愿者们都为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大一新生,积极性高,志愿服务意识强。高校在社区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的方式主要有:深化社区合作模式,有效把握节日契机,激发学生志愿意识,重视服务效果反馈等。
本次项目的志愿服务内容主要包括:(1)开展“我们的一天”模拟家庭服务计划,采用一对一的帮扶形式。为特困老人洗衣做饭、陪伴聊天、并提供“便民代购”、信息咨询服务。(2)发掘与建构“爱心家庭”,使这些家庭能为留守与五保老人提供经常的探访、生病时的照顾等适时的服务。(3)在农村社区进行宣传倡导,改变日趋冷漠的邻里关系,使更多的人关注留守与五保老人。(4)利用“重阳节”、元旦等节假日开展一系列送温暖活动,缓解空巢老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苦感。
本次项目的执行计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期筹备工作,包括志愿者招募、场地安排、资源链接、“爱心家庭”建立准备;(2)项目初期阶段,主要以志愿者培训、社区倡导、“爱心家庭”成员培训、特困老人问题筛查与档案建立为主;(3)服务展开阶段,主要以志愿者的探访陪伴、“我们的一天”模拟家庭活动、“爱心家庭”服务、老年支持小组、社区宣传、个案辅导等为主;(4)服务后期阶段,进行服务资料整理与成果展示、志愿者表彰、回访评估、项目报告的撰写。
三、志愿服务常态化的经验反思
相关调查研究指出,大学生志愿服务仍存在思想认识不足、管理培训薄弱、激励机制滞后、活动经费缺乏、安全保障缺失等问题,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而民政部福利彩票示范项目的实施,保障了志愿者的活动经费,不仅以校园为平台为志愿者提供了专业的培训,还为志愿者每周的入村服务提供了安全保险,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同时,校区团委联合福利院、社工机构依托项目平台,建立志愿者的考勤和激励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长效化。
(一)统一思想认识,在主体多元化中激发“志愿服务意识”
我国志愿服务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多强调的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发展模式。直接体现即为志愿服务的主体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小到初中生,大到社会人士,都是志愿服务的成员。南平市西芹镇属于福建边远山区,空巢老人较多,志愿服务队伍的壮大,不免归功于主体多元化。然而,作为大学生这个主体,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已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承担着培养大一新生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肩负起服务地方发展的社会责任。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政部福利项目“农村特困老人社区援助计划”的子项目“我们的一天”模拟家庭项目的开展,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团委联合南平市福利院、知行社工一起邀请了南平市心理卫生学会会长及南平市人民医院专家来到了南平校区为项目志愿者们开展了“认识志愿,完善自我”和“沟通你我,从心开始”项目志愿者专题培训活动。通过讲座统一大一新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增强大一新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同时由于大一新生自身可塑性强,与志愿服务的开展形成了良好的对接,并且具备青年人所特有的开放的包容胸怀,在奉献他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服务理念。
(二)落实方案实施,在方式多样化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对于此次项目中志愿服务的开展,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方法与看法。有的采取聊天的方式,有的则是与老人一同买菜做饭,或是与老人一同上山摘枣子。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但不难发现,同学们都抓住了一个关键点,即为陪伴。对于老人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与支持,更多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沟通与陪伴。南平校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说道,有位老人的女儿已经十多年没回过家,老伴儿在照顾女儿,他孓然一身,所住房屋破败不堪,刚到之际,看到这样场景很多同学望而生畏。每户困难老人的自身情况大不相同,但是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和做法阐释了对陪伴一词的理解。通过对老人实际情况的判定,而采取不同的志愿服务方式,真正地做到了从实际出发,从细节着手,与老人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既温暖了老人,也提升了志愿服务质量,真正地把志愿服务做到走入基层,从身边做起。
(三)执行阶段督导,在日常管理中完善“志愿服务机制”
由于大一新生均为第一次志愿服务。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都在考虑一个问题,作为大学生践行志愿服务时还能做些什么?践行社会志愿服务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构建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首先,志愿服务并非只是短期的流动服务过程。此次项目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南平校区团委主动承担责任,与青协、社工机构等部门讨论制定具体的服务计划,依据实际情况,保证了志愿服务的稳定性。其次,志愿服务并非逞一时之快,有了良好的开头,更应该注重过程的督导。该项目一共招募了120多名志愿者,分成了6组,每组每周定期入村,同时每个月开展一次小组分享会,并邀请了南平市延平区福利院院长、福建师范大学专业老师、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团委相关负责人等作为项目督导老师,对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督导。通过座谈分享的方式不断提升志愿者们的沟通能力,把细节做到位,把服务送到家。最后,志愿者等级认证也是必不可缺的。卯足劲一股向前是好事的同时,更应该是规范化的管理。对于不同的服务质量进行不同的等级认证。对于长期处于较低等级的志愿者,定期培训定点观察。等级认证较高者可与等级认证低者学习交流沟通,找出问题所在,并且解决问题,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进家庭,关爱空巢老人是一次志愿服务行动,更是一种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促进作用。志愿者们从身边做起,温暖他人的同时,也给志愿服务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力量。通过项目化形式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让更多志愿者们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更好地为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志愿服务。在本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出发点的同时,有了制度的保障、专业的指导、合理的考评,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一定会有专属他们的风采,向时代昭示他们的力量!
[1]张有为.推进福彩公益金购买服务助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J].社会福利,2014(11):8-10.
[2]赵婷,彭新苗.高校在社区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的方式[J].统计与管理,2013( 5).
[3]刘素婷,王宏.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 26):183-184.
[4]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5]张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品牌化项目化创建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 9):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