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5-02-13李利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孔子

李利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浅析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李利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主旨所在。在思想活跃急剧变革的先秦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儒家和谐思想无疑具有许多原创性的智慧。本文从儒家和谐思想的由来谈起,接着阐述了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最后阐述了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和谐思想;当代价值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由来

“和”是先秦儒家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和谐思想早在西周初年就已经提了出来。它被概括为“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原则。晏婴以“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有齐侯与晏婴的一段对话。齐侯对晏婴说:“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其中,具体内容说的也就是“和”是事物的相济、相成。史伯以“和实生物”的思想深化了“和”的内涵。它的精神实质也就是“和而不同”。首先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才有价值。

先秦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和谐思想,并以之为最高价值原则。孔子基本上继承了《左传》《国语》中的和同之辨,他把和谐作为人类社会最理想的价值原则。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和同范畴,如他提出“执两用中”的致和方法论。这也是《中庸》思想里的重要观点。

总之,在传统中华文化对“和”的大同小异的不同解读的基础上,先秦儒家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和谐观念,建构了自己的和谐体系。

二、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

儒家文化将家庭伦常、社会道德推及宇宙万物,将家、国、天下结为一体。儒家思想倡导化小我为大我,实现与国家、民族、历史、天地万物通而为一;同时重义从公,着眼整体,遵行恕悌,下学而上达。这样价值取向上就倾向于:国重于家,人同于我,人人向善,成圣成贤,和谐一致,形成了儒家特有的和谐文化。

(一)道德至上的价值和谐

1.义利和谐伦

春秋时义利问题就已被一些思想家提出来讨论,儒家对其甚是看重。义的意思是合宜,与其相对的利是一种个体私人利益。自古以来,儒家文化重义轻利。在儒家看来,从小的方面来说,义有利于身心,成为人立身处世之本。从大的方面来说,义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当然,儒家思想并不是无条件地反对利,它反对一切形式的私利。

由义利和谐,儒家文化推广出了公私和谐论。从物质利益的所属关系上来看,义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利则是指私人个体利益。先秦儒家重视的是一种公共的价值取向。当然,在私人个体的发展上,孔子、荀子等主张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发展个人。这也是儒家文化之和而不同的重要精神体现。

2.理欲和谐论

理即天理,欲即人欲,或私欲。理欲概念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中。先秦的儒家就人欲问题也做过论说,但孔子、孟子都论得不太详细。孔子基本态度是讲节欲;孟子则主张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还是赞成人欲的,不过就是要求人必须少点欲望。荀子在孔子、孟子思想的基础上,对欲做出了更详细的论述。首先荀子承认人的欲求的现实性,“人生而有欲”。当然,有了欲求就有了矛盾,对于矛盾,荀子则提出以心导欲。可见,荀子提出人有欲,而且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遂欲,再以心节欲。

3.群己和谐论

在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义利关系是一种道德与物质的抉择,是其立论的基础,群己关系是其主干,是其理论落脚点。作为一种人学架构,儒家文化最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梳理。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范畴,并把仁的本质解释为“爱人”,即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其目的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际的和谐。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要求人们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其实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和谐社会局面产生的前提条件。

早期儒家文化重视人,尤其强调人自身的修养。要求人自身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推己及人。在道德修养上,要追求宽厚、诚实、勤勉、忠诚。在家庭层面上,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在社会层面上,孔子同样要求先从自己做起,只有自己做到,才能要求别人。儒家这种推己及人来处理群己关系的思想,正是儒家和谐思想的体现。

4.和谐价值论

儒家侧重于人与人的关系,致力于人与人的和谐,其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在达成人与人和谐的儒家文化之中,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也相应地出现。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

总而言之,儒家文化价值体系中义利观、公私观、群己观及理欲观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互相贯通,互为映证。儒家文化着眼于公共的、群体的、道义的价值,主张在这些前提下,有节制地满足个人的物质欲求。这种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团队精神、个人的参与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奉献中不断实现自我。

(二)民胞物与的伦理和谐

1.孝悌为本的亲情和谐观

早期儒家非常重视血缘亲情。孔子的儒家和谐思想也是以家为出发点。对一个家庭而言,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在任何时代都是必要的。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2.民胞物与的自然和谐观

民众皆我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同伴。它包含了两层意思:爱人和爱物,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倡爱人,主张不仅要爱家人还要爱相邻同胞。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还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具体原则。

(三)内圣外王的人格和谐

1.内圣外王的和谐人格

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和君子。《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先秦内圣外王论的总结。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光大自身内在的完美、光明的德行。这是内圣的一面。“亲民”是指用自身完美光明的德行去影响他人,实现他人的自新,这是外王的一面。“止于至善”是“内圣外王”所达到的最高理想。“八条目”是同一思路,是达到同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总之,“内圣外王”说始终是儒家文化的一条主线,它以理想人格作为其恰当的表现形式,形成二而一的关系。内圣是外王的根据,外王是内圣的目的和归宿。

2.见贤思齐的人格修养

儒家提出“安身立命”的主张,强调个人通过自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因此,儒家强调人要以修身为本。“吾日三省吾身”正是反映了这一点。

三、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儒家和谐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儒家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无论是对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还是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1.儒家和谐思想对于个人教育的当代价值

针对人心中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儒家提倡身心和谐,追求快乐心境。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在今天,面对人类欲望的日益膨胀,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反对私欲,已经成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提倡光盘行动,反对抵制各种无节制的浪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倡导集体主义,在满足人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主义。这些都是对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借鉴,有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纯洁社会风气,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见,儒家和谐思想在个人身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2.儒家和谐思想对于家庭教育的当代价值

儒家和谐思想是以家为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传统儒家和谐思想十分重视血缘亲情,它是一种以孝悌为本的亲情和谐观。在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儒家和谐思想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们倡导家和万事兴,正是遵循的儒家和谐思想。我们知道,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要求父母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反对强制性教育,反对父母体罚孩子。要求夫妻和睦、家庭团结、孝顺父母,这些都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体现。可见,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在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

3.儒家和谐思想对于学校教育的当代价值

儒家和谐思想也特别重视教育问题。孔子开办学校,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式。在今天,我们从儒家的这种和谐教育思想中受益匪浅。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告诉我们,人人都有相同的教育机会。尊重个性发展,促进所有的人和谐发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重视教育,设“六艺”课程教授弟子,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在今天,文化建设迅速发展,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些都说明了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4.儒家和谐思想对于社会教育的当代价值

儒家和谐思想实际是一种社会教育,其最高的教育目标是恢复人的本性,其教育的宗旨是认识人生价值,明白人生意义,体会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儒家和谐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当前科学发展观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这里处处体现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由此可见,儒家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1]孙兴彻.儒学的和平思想与其实现的原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

[2]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金尚理.儒家伦理对中国社会组织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5(3).

[4]陈曙光.儒家文化视野中的和谐思想体系探微[J].湖南社会科学,2006(2).

[5]李清文.论先秦儒家的和谐社会观[J].北方论丛,2006(4).

[6]田海舰.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7]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上海:三联书店,2005.

[8]于春梅.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现代意义[J].理论探讨,2007(3).

[9]王力.儒家社会和谐思想及其时代价值[D].吉林大学,2006.

D09

A

1673-0046(2015)2-0136-03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孔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