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闻笛而感伤,伤情且吟诗— 有关笛子诗词的鉴析

2015-02-13徐宗科

音乐生活 2015年5期
关键词:羌笛笛声笛子

徐宗科

闻笛而感伤,伤情且吟诗— 有关笛子诗词的鉴析

笛 ——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一段时期内,古人把横吹的笛子和竖吹的箫统称为笛,约南北朝之后,笛和箫的名称才逐渐分开。而笛子作为中国古代最流行的乐器之一,又不仅仅指乐器这一种意义存在,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古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中国古代文人偏爱借物抒情,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说到笛声,无数文人都毫不吝啬笔墨,将心中万千思绪尽情抛洒于纸上。本文能通过对若干古诗词的赏析,以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创作心理。

笛子本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乐器,说其高雅,它像琵琶古琴等乐器一样,常常是一些文人骚客笔下寄情的常用之物;说起通俗,略陈所见,本身艺术就来源于生活,产生于劳动。正像毛泽东同志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所说:“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①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会见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时的谈话《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而笛子作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乐器,也是不可或缺地成为劳动人民抒发情怀的工具之一,当然这也不是我的管窥蠡测,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中,也多处记载了笛子和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如《舟人吹笛》:“船上儿郎不耐闲,醉蔫横笛吹云烟;一声清长响彻天,山猿啼月涧落泉。更打羊皮小腰鼓,头如青峰手如雨;中流忽有一大鱼,跳破琉璃丈击许。”

古往今来,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代人抒发情感的最佳途径之一,人们对它吟之诵之,古时便有笛韵浑如丹凤叫之美誉,因此不乏有诗人假借笛声来抒发情感的,有借声喻情的,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有闻声喻景的,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但情与景在描写笛声的诗中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完全地喻情也没有完全地吟景,此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诗人常用笛声采撷自己最深处的灵魂。 唐代诗人李白一首《春夜洛城闻笛》,道不尽的思乡之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②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闻笛”二字明示诗因闻听笛声而产生的感触。题目中“洛城”表示的是客居,“春夜”则点出季节和具体时间。全诗开篇即从笛声下笔,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因在异乡,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忽闻笛声,立刻激起诗人内心波澜,表达作者无限思乡之情。诗人将“玉笛”拟物化,将传入耳朵的笛声写出“暗飞”,使得这一场景更加生动形象。

同样的笛声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所抒发的是不同的情感。“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清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直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③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这首《度浮桥至南台》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心中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豁达豪迈。全诗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浮桥的雄伟气象,体现出诗人轩昂的气概。“醉吹横笛坐榕阴”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乐观和自豪。

文人墨客多强调意境,常善用化静为动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心中所想,此时再配上悠扬的笛声,岂不是锦上添花?“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首句一个“弄”字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份活跃之感。中秋之夜,是谁吹起悠扬的玉笛?全诗节奏轻快明朗,诗人尾联写出了自嘲流连鄂州景色,不如早早回乡的心情。

几千年的汤汤艺术文明,悠扬的笛声勾起多少诗人的情思。李白的《题北榭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①同李白。此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李白被流放时游黄鹤楼所作。想到贾谊②贾宜,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曾被贬至长沙,如今我也有同样之遭遇,抒发了诗人的谪迁之感和去国之情。

同样,李白在黄鹤楼还作过《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两首诗同是以黄鹤楼为背景,可诗人内心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题北榭碑》中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③郭茂倩,字德粲,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代表作《乐府诗集》。江城的五月,正当初夏,应该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笛曲《梅花落》吹得非常动听,似乎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由此诗我便想起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④高适,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都有笛声梅花,此两首诗的情思均因《梅花落》而起,一首名曲对诗人的创作情思也有深远的影响。此诗是一首边塞诗,感情出发点不同于上一首,前两句描写的是边塞风光:边塞北地,冰雪已经消融,到了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的明月洒下皎洁的清辉,戍楼间回荡着羌笛的空灵乐声。这些景色烘托了一种静谧和平的气氛,而“羌笛”二字则引出了下文对笛声的描写。在这苍茫明澈的夜里,不知是从哪座戍楼里传出了羌笛声,吹奏的曲子正是熟悉的《梅花落》啊。那曲子回荡在边关的上空,诗人巧用“梅花何处落”拆开来用,创造了一种虚景,给人的感觉好像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飘落的梅花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散漫关山,花香也弥漫整个关山大地。这就把抽象的取胜描写得可感可见了,意境优美,让人陶醉。此诗虚实结合。战士们听到这首曲子不禁会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飘落的情景,自然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正如余光中 《水仙乡》中所写:让笛声悠悠指引,则是那笛声。

还是那笛声,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和上首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羌笛,同样是战士的思乡之情。而此诗的创作来源可不是《梅花落》了,而是耳听《折杨柳曲》,有感而发,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又听此曲,便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此诗前两句主要写的是诗人远眺到的凉州一带景象。汹涌的黄河水奔腾而去,远远地西望去,他好像是飞入了白云之中。在高山大河环抱中的一座座戍边孤城,孤零冷清地挺立在那里。而“羌笛何须怨杨柳”,再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了战士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跌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子呢?

同是思乡,李益在《春夜闻笛》中写道:“寒夜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⑤李益,字君虞, 唐代诗人。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诗人自称“迁客”,就是因为贬谪从军南来。全诗虽是思乡之作,但并非沙场士卒的乡愁,而是诗人因贬谪从军的归怨之情。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天到来,山中还没有草绿,夜晚还是有些寒意,听军中有笛声,诗人触景生情不禁伤感流泪,非常渴望能马上飞回家乡。“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由此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待等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写出了诗人有不尽的怨望和难言的惆怅。李益似乎偏爱以笛声寄思乡之情,他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道:“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里的芦管便是芦笛。这样寒冷的夜晚里,最容易引起征人怀乡之情。使人身处其中也是倍感孤寂。寂寞是我的白昼惊短,悠悠是士兵的夜长。就在这一片寂静的夜里,不由得想到有亲情温暖的家乡,心中思乡之情渐渐萌发。不知道哪里飘来的凄怨哀婉的芦笛声,这乐声唤起了征人们无限思乡情怀,意蕴深沉。

青山历历,近可染眉的如黛;梅花隐隐,远欲欺眼的如烟。渐远渐淡,若那丝丝笛音,最远那一痕似已半闻如回声;恰是那回声,勾起诗人几多惆怅几多情。诗人的情长如同飞出的笛声,飞得过隐隐飞不过迢迢。

诗与乐,同是艺术形式,都是反映生活的。 “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而音乐则是抒情最好的方式,诗人通过笛声抒发感情比比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融景入情、寄情于景、托乐寄情。固诗而有境有情,笛声乐在其中。

笛子 笛声 诗词

徐宗科(1983 ——),沈阳音乐学院附中讲师。

(责任编辑 霍 闽)

猜你喜欢

羌笛笛声笛子
杨优秀
羌笛为武汉吹响
牧童
笛声悠扬 回味悠长——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三计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羌笛声声总关情
——千年羌笛的守望与传承
甜甜的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