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间皮影的造型与审美价值
2015-02-13张景明
张景明
(大连大学东北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22)
东北民间皮影的造型与审美价值
张景明
(大连大学东北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22)
东北地区民间皮影,属于北派影戏,多来自于山东、河北并与当地艺术融合而形成。在表演中所用的影人既是主要的道具,又是具有民俗意境的美术作品。制作的影人一般用传统的驴皮、牛皮等,经过削制刮平,再按照演出剧中的角色和衬景的设计,通过雕琢、敷色、熨平、订缀等工序制作。因此,皮影是一种专门的技艺,经过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具有特定的艺术风格,反映出民间独特的审美意识,折射出民间淳朴的文化价值。
东北地区;民间皮影;造型艺术;审美价值
皮影戏在各级政府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列入传统戏剧类,也称“灯影戏”,是中国古老的戏剧种类和民间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皮影戏演出时,民间艺人在幕后用手脚操纵影人和道具,借助灯光的透射将影人和道具照映到屏幕上,并有各种乐器的伴奏和艺人唱腔的配合,来演出完整的剧目,民间俗称“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活动艺术形象。在表演中所用的影人既是主要的道具,又是具有民俗意境的美术作品,制作影人最初用“素纸”,后来用驴皮或牛皮、羊皮,现代用硬塑纸。传统的家畜皮经过削制刮平,再按照演出剧中的角色和衬景的设计,通过雕琢、敷色、熨平、订缀等工序制作。因此,皮影是一种专门的技艺,经过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具有特定的艺术风格,反映出民间独特的审美意识,折射出民间淳朴的文化价值。
一、民间皮影的制作工艺
在东北民间美术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皮影占有一席之地,具体的项目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龙江皮影戏、绥化市望奎皮影戏、双城市皮影镂刻技艺、吉林省舒兰皮影、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复州皮影戏、鞍山皮影戏、海城皮影戏、岫岩皮影戏、营口市盖州皮影戏、锦州皮影戏、朝阳市凌源皮影戏、丹东市宽甸八河川皮影戏、黑山皮影戏、大连庄河皮影戏、沈阳关氏皮影、凌海民间皮影、抚顺皮影戏、喀左皮影戏、内蒙古巴林左旗皮影戏、开鲁皮影戏等。由于东北地区民间皮影多数从山东、河北传入,属于北方系统的东路皮影,一般用驴皮、牛皮、羊皮进行雕琢,身高在20至30厘米之间,最高达60多厘米。但是,传承到现在,除了传统的影人以外,为了追求表演上的更好效果,有的地方的影人制作得比较高大,为了减轻传统制作材料的高成本,改为电缆纸、塑料纸等,并且在制作工序上也减少了时间和序数。传统的影人制作工序要经过制皮、描样、雕镂、上色、熨平、施油、订缀、装操纵杆等。
1、制皮。以刚宰杀的驴、牛、羊的皮为最佳材料。具体制皮工艺是先在清水中浸泡数日,然后取出,将皮两面的毛、脂肪等反复刮制(分硬刮和软刮)干净,直到刮得薄而透明,洗净后在木框上绷紧阴干,便于雕刻。2、描样。把制好的皮料切成块状,用湿布捂软后,以硬木推扳打磨平滑,再将图稿放在皮子下面,用钢针在皮子上依图稿描绘图样。3、雕镂。把有图样的皮子放在木板或蜡板上按照样稿雕刻,因为皮影为侧面形象,采用平面造型的方法塑造,人物和景物道具呈现镂空的效果。雕镂的技法很多,主要用线条表现,分为实线、虚实线、暗线、绘刻线等。有的地区在雕镂中使用多种型刃工具,并采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如西北的陕西、甘肃等地。有的地区在雕镂中不用型刃工具,如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4、上色。将雕好的影人及道具擦洗干净,压平着色。由于皮影表演的特殊要求,多用透明色着色,不影响灯光照射的效果。传统的皮影上色以皮胶调和,附着力强,常见的色彩为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互相之间不调配,分深色区和浅色区来表现层次。上色时兼顾双面,以平涂为主。5、熨平。皮影在着色以后必须阴干,不能在日照下或用火烤干,然后熨平定型。6、施油。将皮影压平以后,要在表面施一层桐油或清漆,来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增加表演效果。7、订缀。在影人和道具各部位都制作好后,就要将其订缀起来。如在影人的双手、双下臂、双上臂、上身、下身、双腿等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部的插口,各部位的固定点要上下左右合适,否则会发生表演时的倾斜。8、装操纵杆。这是制作皮影的最后一道工序,在影人脖领前订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干,在两个手腕处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部后即告完成,可以装入影箱。
黑龙江哈尔滨市龙江皮影,制作过程基于传统的技艺,需要经过选料、熟皮、画稿、过稿、雕刻、敷彩、发汗(即熨平)、订缀等八个基本步骤。材料最好选用4 至6岁母牛皮。在制作前先用干净的凉水浸泡两三天,然后经过刮牛毛、肉渣、脂肪等工序,将牛皮刮好泡亮,固定在木架上阴干。对镂刻等工艺有更高的要求,一个影人一般要刻三千多刀,使用的刀具需要30把以上。着色以红、黑、绿、黄为主,热冷色对比强烈。为了使人物形象灵活多变,传承人于九文在创作中重点雕刻眼睛。如《水漫金山》作品,将白娘子的眼睛雕刻得又大又圆,给人以聪慧勇敢的感觉;法海的眼睛雕刻得又小又尖,有凶狠毒辣之感。在雕刻上还将传统的影人五分脸变为七分脸,增加了立体的视觉效果。在分节订缀上,原有的制作方法为两层皮革订缀,这样影窗出现黑点,影响了视觉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于九文经过改革,将原来的双层皮革去掉一层,以赛璐片取而代之,增加透明度,使观众看到影窗上的影人浑然一体,没有以前的铆钉之感。就是说,现代皮影中的影人选用材料和制作技艺从传统的驴皮雕刻转变为赛璐板彩绘,这一变化虽然改变了传统的选料和做法,但在表现空间上却有了比较大的拓展,使形象更加逼真和灵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观赏性。凌源皮影的制作材料非常讲究,选用本地的刚宰杀的驴皮,薄厚适中,质地坚硬而柔软。制作采用造皮、刻制、刮皮、拓样、针稿簇刻、着色、出汗、砖烫、上油、订缀等工序。其中的雕刻刀法十分精炼,走刀、推皮、打眼等技法按照先繁后简、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
二、民间皮影的制作题材与艺术风格
在题材上,主要是传统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即将传统的戏剧以皮影的形式进行表演,所以塑造各种戏剧人物形象成为皮影的主要制作题材,还有各种表演用的道具。宋代无名氏的《百宝总珍·影戏》记载:“大小影戏分类等,水晶羊皮五彩装……影戏头样并皮脚,并长五小尺。中样、小样、大小身儿一百六十个。小将三十二替,驾前二替。杂使公二,茶酒,着马马军,共记一百二十个……《唐书》、《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并杂使头,一千二百头。”这是说在宋代的影箱中,有各种人物影人和道具1200个,可见影人和道具的数量之多。哈尔滨市龙江皮影中,生、旦、净、末、丑的影人俱全。双城皮影的影人分头部和身子两个部分,头部称“头茬”,分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身子有蟒、靠、官衣、道袍、袈裟、裙袄、打衣、抱衣,用头和身子表示不同人物形象。同时,舞台道具从最初简单的桌椅、车马、刀枪之类,变为比较复杂的文案、武案,包括亭台楼阁、山水园林、风云花鸟、雨雪雷电、硝烟烽火、刀枪剑戟、飞机大炮等。凌源皮影的影人有生、小、大、髯、丑五大类,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对眉、眼、鼻、嘴、胡须采用夸张的手法,雕刻采取“五分脸”的方法,即一个眉、一只眼、一个耳垂、半边嘴鼻、一个脸。凌海皮影的人物、景物造型精巧、生动传神。男性浓眉大眼,女性秀婉妩媚,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帝王宫殿、秀阁书房、军营帅帐、花木怪石形象逼真。锦州皮影的影人造型接近于京剧,分生、小、大、净、丑五类,生有文生、武生;小为旦角,分中间旦、闺门旦、文旦、武旦、彩旦、刀马旦、老旦、青衣等;大即大花脸;净多指小花脸,分红净、黑净;丑分为文丑、武丑。
在皮影的人物和道具的塑造上,由于材料、制作工序、题材与其他的民间美术种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人物造型具有艺术性的风格。在皮影的各种道具中,人物形象占有绝大多数,制作影人常采用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着装的艺术化特点。一般情况下,人物的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镂空技法雕刻人物线条,平涂着色,简单凝练,在灯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剔透明朗的表演视觉效果。2、人物和道具造型具有平面性的艺术特征。对于人物的造型,常采用侧身“五分脸”和“七分脸”的平面形象,道具因材料的局限性也呈平面化,只是在颜色上有深浅之分,表明层次性。3、人物造型具有卡通型的艺术形象。皮影人物由头、上身、下身、双上臂、双下臂、双腿、双手等组成,每一部分在表演时可以活动自如,在操纵杆的操纵下能机械性地动态表演,如同卡通般的人物形象。4、人物和道具造型具有戏剧化的艺术效果。皮影人物造型,按照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大类来设计,脸谱与装束都来自于舞台戏剧,但表演时的场地、演员都不需要戏剧那么大的规模,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超越了戏剧。此外,还有其他的道具用于衬托戏剧的场景,如龙、凤、野兽、花卉、树木、虫鱼、山石、亭台、楼阁、塔寺、兵器、用具、车船、马轿等。
在东北地区的皮影戏中,基本上具备了以上的几大艺术特征。如黑山皮影主要有影人、影幕、影卷、影箱和伴奏乐器,其中的人物和道具的制作采用了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技法,大胆地予以艺术化、戏剧化、卡通化的综合处理。舒兰皮影既有戏剧艺术的共性,又与戏剧有一定的差异。戏剧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皮影则是影窗上的影人表演。戏剧的演员从出场到剧终,扮演的是一个固定人物,皮影的影人从出场到剧终,并非是一个固定的人物,会随着剧情的变化而改变,一会儿是东宫娘娘,一会儿是西宫娘娘,即可以扮演同性且不同身份的人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
三、民间皮影的表演方式及剧本蕴含的原始观念
东北民间皮影的表演方式相对其他的艺术形式比较简单,一个表演班子由5至6人组成,加之一箱皮影、影窗、灯具、伴奏乐器等,就可以进行演出。场地可大可小,如剧场、农家场院、露天小院、农户家中等,都可作为演出的场地。过去,一个戏班子往往流动演出,走街串巷,在夜幕来临之时就可演出。现在,由于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兴的传媒形式出现,冲击了传统的皮影表演,往往参加一些文化节、艺术节、皮影大赛等,有的也走进社区、学校进行表演,并且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皮影戏的演出内容有历史演义戏、武侠公案戏、民间传说戏、神话寓言戏、爱情故事戏、时装现代戏等,剧目有单本戏、连本戏、折子戏等,演出的传统剧目有《牛郎织女》《白蛇传》《西厢记》《穆桂英挂帅》《杨家将》《拾玉镯》《岳飞传》《水浒传》《秦香莲》《三国演义》《三侠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战争年代、解放后新诞生的剧目,如现代戏、时装戏、童话戏等,常见的剧目有《刘胡兰》《白毛女》《红灯记》《林海雪原》《兄妹开荒》《两朋友》《小二黑结婚》《小女婿》《龟与鹤》《东郭先生》等。
龙江皮影的剧目种类有现代戏、历史戏、神话戏、寓言戏、动物戏等。唱腔粗犷豪放,吸收东北二人转、单鼓、民间小调的腔调,具有活泼、风趣的地方特色。传承人于九文在传统演出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将皮影与设计的简易机器人相结合,通过电脑程序来控制机器人的手臂,让机器人通过光电传感追踪皮影戏中的影子,预先设置程序,采取连锁命令的方式,让机器人表演皮影戏。传统剧目有《月影》《木兰从军》《鹤与龟》《秃尾巴老李》《三个和尚》《美猴王学艺》《猪八戒背媳妇》《武松打虎》《幽灵组合》《魔女巧梳妆》《黔驴技穷》《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司马光砸缸》《小羊过桥》《乌鸦喝水》。新编剧目有《母子情》《老鼠送礼》等。
望奎皮影的传统题材有宫廷、市井民俗、征战、公案、剑侠、传奇故事等,以警世教化思想为主。唱腔既有河北冀东民间小调的风格,又有双城皮影戏的外调及杂牌子曲牌,融二者的唱腔为一体,丰富了望奎皮影的唱法和曲牌,使之具有流畅的唱腔与表现力极强的特点,被人们称为“两合水”影腔。演出的传统剧目有《五峰会》《包公案》《杨怀玉扫北》《双失婚》《穆桂英指路》《杨文广征西》《镇冤塔》《岳飞传》等,新编神话剧有《秃尾巴老李》《猪八戒背媳妇》等。从2007年以来,望奎县成立了皮影协会,广泛征集流散在民间的传统影卷和影人,先后创作出皮影舞蹈6个,整理和改编《秘建游宫》《界牌关》《石岭山招亲》等传统影卷15折,整理出皮影戏曲牌13种,整理了《薛丁山招亲》《金石缘》《二郎山》等皮影唱腔22段。同时开展以宣传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影人作品展示、皮影画创作、影卷精品创作等活动。[1]皮影协会还利用农闲之际,组织皮影艺人深入到乡村义务演出,丰富了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双城皮影的影人凭借三根竹棍儿操纵,操纵者分为“拿上影”与“拿下影”两人,必须站立表演与演唱。特别是拿上影者,要对影卷和每部戏的角色特别熟悉,掌握整部戏的人物上下场和进程。乐队分文武场,有四弦胡、葫芦头、二胡、鼓板、锣鼓,演奏均由演员兼任。影卷上除唱词、念白外,还有许多表演提示。唱腔分行当,唱词韵律严谨。经常演出《五峰会》《双失婚》《金石缘》《万宝阵》等传统剧目,还创作演出现代戏,如《美军暴行》。
舒兰皮影由影人、影窗、影卷、影键子、影箱组成。文武场乐器有锣、鼓、钹、二胡、笛子、四弦胡琴、喇叭等。演出活动分为唱庙会、唱山沟、唱屯场,即走村串屯,赶各种场子演出。传承人王升唱影的剧目分两种:一种是按写出来的剧本唱,即影卷,常见的剧目有《猪八戒背媳妇》《紫金钟》《四平山》《五峰会》《双奎传》《红沙国》《紫金锤》《四节山》《十把传金扇》《金鸡吐风火》《大金鞭》《智劫生辰钢》《欧阳海之歌》《刘英俊》等。另一种是现抓事随机演唱,即根据现实生活中身边发生的事作为题材现编现演,或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和事编成剧目,进行活灵活现的演唱。
岫岩皮影的音乐、唱腔特别丰富,大致有三赶七、硬唱、七言句子、五字锦、十字锦、答拉嘴组成唱词类别,有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快板五个板式,演唱中旦角、青衣保留了男演员演唱的风格,这是岫岩皮影的主要特征。目前有近百部传统剧目,20余部现代剧目。传统剧目有《四平山》《五凤山》等。锦州皮影戏的唱腔别具一格,吸收唐山影和东北影的艺术精华自成一体。唱腔包括硬辙、七字句、十字句、三赶七、五字锦、搭拉句子,以及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杂调等。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岳飞传》《三国演义》《水浒传》《白蛇传》《杨家将》《西厢记》《秦香莲》《拾玉镯》《西游记》《封神榜》《牛郎织女》等。解放后新创作的剧目有《龟与鹤》《东郭先生》《兄妹开荒》《刘胡兰》《白毛女》《红灯记》《小二黑结婚》《林海雪原》《小女婿》《两朋友》等。
宽甸八河川皮影戏早期无影卷,念白、唱腔都是师父口传心授,直到清末民国初才形成了影卷。宽甸皮影戏属于“翻书影”阶段,借鉴了戏曲程式化表演方式,按生、旦、净、末、丑分为“唱大”和“唱小”两种唱法,但在唱腔和弦挂上还是口传心记,保留了“溜口影”的原生态特征。现存留的影卷多为传统剧目,有《杨家将》《呼延庆打擂》《金鞭记》《三宝记》《四平山》《小金花》等。庄河皮影戏的影卷卷头大,多以长篇传统历史题材为主,主要剧目有《界牌关》《卧凤山》《秦英征东》等50余部。还改编和创作了现代剧目《刘胡兰》《雷锋》《肖飞买药》等10余部。庄河皮影戏分为平唱和硬唱,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派别,即“翻书影”(北派影)和“本地影”(南派影),大致分为乐影、愿影、会影三种形式。
沈阳关氏皮影融合了东北老影调和唐山皮影唱腔为一体,夹以当地方言为主的道白,逐渐形成了婉转动听、激情高亢的演唱艺术风格。有快板、慢板、绕口令、流水板等曲调,采用对唱、合唱、带板唱、数板、紧拉慢唱等演唱方法。在演出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对影幕、照明等设施进行创新和改革,改变了只用四弦伴奏的传统音乐,增加了月琴、扬琴、笙管、横笛等乐器,还用“大下巴”串场(一个大嘴的傻童影人),表演时具有幽默、滑稽的神态。传统剧目有《青云剑》《凤仪亭》《穆柯寨》《二度梅》《薛刚反唐》《呼家将》《薛家将》《花木兰》《武松打虎》《杨家将》等近百部书种,也有新编《小女婿》《小二黑结婚》《欢乐农家》《马刚的故事》等现代剧目。[2]凌海皮影的唱腔源于河北滦州影调,长期以来广泛吸收了弦板腔、阿宫腔、老腔、秦腔、吹腔等10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的精华,在唱腔中融进了辽西方言。表演时有两人操纵皮影,即“上线”(正面角色)和“下线”(反面角色)。演出影卷有60余部,主要剧目有《平西传》《降虎阵》《西游记》《警忠梦》《聚虎山》《杨家将》《三请樊梨花》《牛郎织女》等。
开鲁皮影戏受河北滦洲皮影戏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评剧一些唱腔,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灯光表演于一体。一个皮影戏班子由5、6个人组成,往往是一人扮多个角色,有的是边耍影人边唱,还有的是边伴奏边唱。在演唱方面,强调唇、齿、舌、鼻、喉的硬功夫,要求吐字清、行腔圆。唱腔的板式有慢板、三赶七、二六板、五字锦、三字经、赞词、搭拉句子、大金边等。演出情况有堂会酬神、唱喜彩、唱愿彩、庆丰收酬谢天地保佑、为物资交流助兴、配合时事形势教育。主要剧目有《杨家将》《岳飞传》《雁飞女侠》《九头鸟》《大隋唐》《三国》《薛礼征西》《薛礼征东》《镇元塔》《长寿山》《高君宝三下南唐》《五峰会》《白蛇传》《画皮》《大金牌》《狸猫换太子》《陈桥兵变》等。
以上各地的皮影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或者在什么地方演出,所表演的唱腔都是固定的,但表演的剧目却不是固定的。在演出前,根据人们喜欢的剧目临时决定,完全取决于现场观众的心愿,极大地体现出皮影戏灵活机动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既有公演也有收费演出,收费也是灵活多样,有的付现金,有的给粮食,有的甚至一顿饭也照样演出。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政府多有经费上的支持,有的参加社区、学校的惠民演出。如大连瓦房店市复州皮影戏,在2013年6月先后在大连市劳动公园园中园广场、沙河口区白山路街道、甘井子区甘井子街道为市民公演,由传承人宋国超亲自亮阵演出,使市民近距离感受民间美术遗产的文化魅力。
民间皮影戏最早都是人们为了祭祀神明、巫术活动、庆祝丰收、岁时节庆的一种娱乐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企盼。如东北地区,农闲的时间比较长,从入冬以后基本没什么农事,此时正是皮影戏演出的最佳时间。每当夜幕降临,人们围坐在一起,望着雪白的影窗,在悠扬的唱腔和铿锵的乐声中,享受着传统剧目带来的精神愉悦。有些剧目内容多反映灵魂不死、因果报应,这其中蕴含着对神灵的崇敬之意。在各种民俗活动中,皮影戏具有重要的作用,表达了人们的精神寄托。遇到春节、端午、中秋、结婚、过寿、庆丰收等节日喜庆之事,都要以演出“喜影”来庆祝;每逢碰到天灾人祸、祈求生育、祭祀祖先、延寿纳福之事,就要演出“愿影”来祈愿,等到实现以后还以影戏还愿。可见,民间皮影的表现形式、造型手法、反映的内容等方面,都与民俗活动联系在一起,同时民俗活动也促进了民间皮影的发展。另外,有的地方的皮影戏体现了东北少数民族的文化。如哈尔滨市龙江皮影戏,反映出北方森林民族的渔猎文化和萨满教文化的内涵。在皮影的造型中存在着大量的程式化符号,寓意北方森林民族先民的天体与星辰崇拜、灵魂与精灵信仰、萨满教灵禽崇拜、山林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祖先崇拜及民间世代相传的阴阳生殖崇拜、祈福求祥信仰等思想,就连少数民族传统的服饰特征也有明显的体现。皮影中的戳子、头荐造型极具森林民族的形象特点,如细眼睛、长鼻子、尖嘴等,具有真实、自然、质朴、生动的造型风格,将东北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以皮影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
[1]董云平.望奎皮影期盼迎来“第二春”[N].黑龙江日报,2012-02-20.
[2]李彤.沈阳关氏皮影迈向世界[N].沈阳日报,2008-07-19.
(责任编辑:章永林)
M odeling and Aesthetic Value of Folk Shadow Play in Northeast China
ZHANG Jing-ming
(The Northeast Culture Heritage and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Dali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622,China)
Folk Shadow Play in Northeast China,belongs to the North sent shadow play,formed from Shandong,Hebei and the local art fusion.The shadow people used in the performances is not only the main props,also is works of art with the folk artistic.Making shadow people tends to use the traditional donkey leather,cowhide,after the cutting of scraping,designs according to show role and background,by carving,coloring,ironing and other production processes.Therefore,the shadow figures is a special skill,after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y has continued to the present,which contains certain ideas,with special artistic style,reflecting the folk people'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aswell as the folk cultural value.
the northeastarea;Folk Shadow;plastic arts;aesthetic value
G112
A
1008—7974(2015)02—0022—05
2014-11-30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与开发研究”(12YJA760090)
张景明,内蒙古凉城县人,民族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