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问题研究
2015-08-18曾燕兰
张 爽,孙 航,曾燕兰
(1.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2;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20038;3.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问题研究
张爽1,孙航2,曾燕兰3
(1.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2;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20038;3.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该文研究目的是分析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方法则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量表》调查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状况。结论是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水平与社会适应总体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概念维度中自我行动与社会适应正相关最显著;自我批评与社会适应呈现显著负相关。
大学生;自我概念;社会适应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W.JaMes于1890年在其《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了自我概念的理论,他认为自我包括客体自我和主体自我。[1]此后,以詹姆斯的自我概念理论为起点,各派的心理学家纷纷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Shavelson(1976)认为,自我概念是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是通过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解释形成的,认为自我概念包括非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业自我概念,非学业自我概念包括身体的、情绪的、社会的自我概念三个方面。[2]Harter(2006)认为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领域的特殊性,个体基于对自己在特定领域的能力评价而形成具体领域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自我概念、社交自我概念等。[3]综合上述各种观点,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情感,态度的综合,这是一个有组织、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能与他人分别开来,并具有评价性、可变性和稳定性。自我概念作为个体人格发展的核心,对其行为具有重要的定向和调节作用,与个体个性品质的完善和社会性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4]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体现了各具体领域自我概念的整合,其中社交自我概念与一般自我概念间存在较大相关。[5]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也影响着个体的社会适应。陶沙(2000)从生命全程观理论来研究适应问题,大学生的适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生活自理适应和身心症状表现,统称为社会适应。[6]社会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外界社会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外界社会环境与个体内在的和谐状态。Byrne(1984)发现,学业成就与特定的学业自我概念密切相关。姚计海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学生成绩与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正相关。[7]崔娜的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各维度与学校适应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自我概念的各维度可以预测学校适应的各个层面。[8]总体来看,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对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中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等某个方面的关系研究,但对于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这两者关系较全面的研究还是较少。而大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学生在自我概念及社会适应上的特点,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索,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用某大学文科理科各两个学院,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一定的比例抽取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级共八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300人,回收的合格问卷270份,其中男生51人,女生219人;独生子女134人,非独生子女136人;大一62人,大二76人,大三87人,大四45人;文科106人,理科164人。
2.研究工具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TSCS),是于1965年由美国田纳西州心理学家Fitts编制,1978年台湾学者林邦杰对第三版进行了本土化修订。本研究采用修订版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由70道题目组成,计分方式采用五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为1-5分,包括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批评、自我行动、社会自我、道德自我、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九个因子。其中,自我批评是负向因子,得分越高,自我评价越低,则自我概念越消极;其余的八个因子是正向因子,得分越高,自我评价越高,则自我评价越积极。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总信度系数为0.912。[9]
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量表(College Students'Social Adaptation Scale),是由福建医科大学江巧瑜、许能锋等人编制,共含56个条目,包含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就业适应、自我综合评价和对学习、生活和人际的满意度。量表记分方式采用五级计分法,同意程度分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中等”、“有点符合”及“不符合”五个等级,依其情况分别给予5到1分。量表同质信度为0.654~0.927,分半信度为0.910,重测信度为0.774~0.882;各条目与其所属领域得分的相关系数大部分在0.5以上。[10]
3.数据处理
应用SPSS17.0,采用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
1.大学生自我概念基本状况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比较
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的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t=-2.538,P=0.012<0.05),女生的自我概念(M=260.548,SD=21.297)高于男生的自我概念(M=251.745,SD=26.262),说明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情况会存在差别。具体表现在:男生和女生在道德伦理自我(t=-2.968,P=0.004<0.01)、自我认同(t=-3.305,P=0.001<0.01)、自我行动(t=-2.713,P=0.007<0.01)上差异极其显著,即女生的道德伦理自我(M女=49.242,M男=46.667)、自我认同(M女= 97.507,M男=92.726)、自我行动情况(M女=80.046,M男=76.431)优于男生;在家庭自我(t=-2.485,P= 0.014<0.05)、自我批评(t=-2.562,P=0.011<0.05)上差异显著,即女生的家庭自我(M女=48.868,M男= 46.647)、自我批评情况优于男生(M女=32.046,M 男=29.765)。
(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我概念水平的差异比较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无显著差异(F=1.152,P=0.029),说明年级不同的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之间不存在差别,只在家庭自我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F=3.990,P= 0.008<0.01),即家庭自我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二(M=49.566)、大一(M=48.855)、大三(M=48.483)、大四(M=45.933)。
2.大学生社会适应基本状况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的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t=1.978,P=0.049<0.05),男生的社会适应水平(M=226.960,SD=39.157)高于女生的社会适应水平(M=215.776,SD=35.342),说明性别不同在社会适应上存在差别。主要表现为,男生和女生在人际适应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154,P=0.032<0.05),即男生的人际适应情况(M男=48.333)优于女生的人际适应情况(M女=43.799)。
小谷身材苗条,身高也不会超过20厘米。小谷虽然很小,但他却比自己那大块头哥哥聪明多啦。有一次我问他一加一等于几,他把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批评我:“小主人,上课要好好听呀,这不,你连一加一等于二都不知道啦!”我赶紧抹去头上吓出的冷汗,紧张地问:“‘十分感谢’的英语怎么说?”他长时间没回答我,看来我把他难住了。突然,我发现了一件事就笑不出来啦——我还按着问问题的按钮啊,结果我刚把手一松开,他就说:“Thank you very much!”小谷,你也太聪明了吧!
(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差异比较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与社会适应之间差异极其显著(F=7.614,P=0.000<0.01),在生活适应(F=3.199,P=0.024<0.05)、自我评价(F= 3.246,P=0.022<0.05)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适应(F=4.553,P=0.004<0.01)、满意度(F=4.272,P=0.006<0.01)上差异极其显著,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高低顺序如下:大四(M=230.578,SD=27.370)、大二(M=222.408,SD=38.447)、大三(M=219.733,SD= 38.677)、大一(M=200.326,SD=29.635)。
为了进一步明确各年级在这些维度上的具体差异,进行多重比较检验结果发现:在生活适应上,大一与大二、大四存在显著差异,即大二(M=44.526)和大四学生(M=45.178)的生活适应水平明显高于大一学生(M=39.758),大二与大三存在显著差异,即大二学生(M=44.526)的生活适应水平明显高于大三学生(M=40.506);在人际适应上,大一与各年级均存在显著差异,即大二(M=45.145)、大三(M=46.115)、大四学生(M=48.178)的人际适应水平明显高于大一学生(M=39.758);在就业适应上,大一与大四、大二与大四存在显著差异,即大四学生(M=14.378)的就业适应水平明显高于大一(M=12.129)和大二学生(M= 13.408);在自我评价、满意度上,大一与各年级均存在显著差异,即大二(M自=14.474,M满=52.829)、大三(M自=14.207,M满=53.058)和大四学生(M自= 14.244,M满=54.356)的自我评价、满意度水平明显高于大一学生(M自=12.548,M满=47.984);在总分上,大一与其他年级均存在显著差异,即大二(M= 222.408)、大三(M=219.733)、大四学生(M=230.578)的社会适应水平明显高于大一学生(M=200.436),大三与大四存在显著差异,即大四学生(M=230.578)的社会适应水平明显高于大三学生(M=219.733)。
3.大学生自我概念以及社会适应的相关状况
为考察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变量的各个维度及总分进行了相关分析(见表1)。
表1 R自我概念各维度及总分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及总分的相关系数
从总分来看,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总分相关为0.351,呈显著正相关,即正确的自我概念发展越好的大学生,其社会适应情况也好。具体情况如下:在社会自我、自我行动上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即社会自我概念和自我行动能力越好的大学生,其社会适应水平也好;生理自我与学习适应无明显相关(r=0.002),与社会适应其他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道德自我与学习适应(r=0.048)、生活适应(r= 0.039)无明显相关,与其他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自我与生活适应(r=0.009)无明显相关,与学习适应(r=0.067)存在相关,与其他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家庭自我与学习适应(r=0.047)无明显相关,与生活适应(r=0.065)存在相关,与其他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认同与生活适应(r=0.067)存在相关,与其他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即个人对自己是否认同与生活适应情况有关;自我满意与人际适应(r=0.012)无明显相关,与就业适应(r=-0.245)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其他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批评与学习适应(r=0.064)存在相关,与社会适应其他维度及总分(r= 0.361)上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四、讨论
1.大学生自我概念状况分析
根据以上研究得出,大学生的专业、年级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在自我概念水平不会存在差别,但性别不同的大学生在自我概念上存在差别。但陈春峰(2007)的研究结论为,大学生的专业不同会对自我概念掌握情况产生影响,其中理科生的自我概念好于文科生。[11]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选取的被试群体为师范生,选择师范院校学生本身属于一类群体,所以不存在专业上的差别。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我校,大学生的性别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女生的自我概念好于男生,这与陈春锋(2007)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对于本研究结果归因,可能女生在从小接受教育的时候父母都不吝惜对孩子的夸奖和鼓励,使女生更加自信,评价事物更积极,而男生往往对其进行不正确的挫折教育,使其产生挫败感,因而女生的自我概念高于男生。通过分析自我概念状况在年级上的差别表明,大学生的年级不同不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差异,这与王楠(2011)的研究不同。[12]自我概念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大学生思想逐渐趋于成熟,对自我的评价看法也趋于稳定,所以在年级上差异不明显。
2.大学生社会适应情况分析
通过本研究可知,大学生的专业不同、是否为独生子女在社会适应情况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不过性别以及年级的不同在社会适应表现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别。
本研究结果表示,大学生的性别会对社会适应情况产生影响,男生的社会适应情况好于女生,周俊云(2009)的研究结果与此完全一致,但与王楠(2011)的研究结论相反,她认为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好于男生。男生的社会适应好于女生的原因可能是,男生看待事物不是特别在意细节,在与人交往,学习等方面都不是特别看重结果,生活中也比较随意,在就业问题上也能吃苦耐劳不斤斤计较,因而更社会适应好。
在年级上,年级不同会对社会适应情况产生影响,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情况从高到低如下:大四、大二、大三、大一,此研究与王楠(2011)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为,大一的学生刚步入大学,对于社会接触不足,其社会适应发展水平会稍差,而大四的学生,经过四年的一系列指导,更有利于其社会适应的提高。
3.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相关关系分析
根据以上的研究可知,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与他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越高,社会适应情况会相对更好。周国韬、贺冷峰对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测试,指出低自我概念的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13]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也有研究发现,相对于高自我概念的个体,低自我概念的个体在合作、领导力、焦虑以及同伴交往方面都表现出消极的特征。[14]
从本研究得出的重要启示就是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入手,以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校应采取一些措施发展在校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对生活抱有期望,将精力多投入与学习上,也要营造师生间的互敬互爱的氛围,其次学校在智育的同时,也要注重进行德育,让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一个人的家庭生活环境会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和睦民主的氛围,有利于人们发展积极的心理,有利于其社会适应水平的提高,而过于专制的家庭氛围,容易让孩子性格内向,胆小,不利于其适应社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存在直接的影响,所以父母应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家庭氛围。[15]
五、结论
(1)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自我概念总体水平好于男生的自我概念总体水平,性别差异具体表现在道德伦理自我、自我认同、自我行动、家庭自我、自我批评以及总分上。
(2)我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男生的社会适应总体水平好于女生的社会适应总体水平,社会适应总体水平在年级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四、大二、大三、大一,年级差异具体表现在生活适应、人际适应、自我评价、满意度上。
(3)我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水平与社会适应总体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通过进一步研究显示,除了自我批评外,自我概念的其他的各个维度与社会适应的总分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概念中的自我批评维度与社会适应中的生活适应、人际适应、自我评价、满意度维度及总分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
[1]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Shavelson R J.,Hubner J J.,Stanton G C.Self-concept: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976,46:407-441.
[3]Harter,S.The self.In W.DaMon,R.M.Lerner(Series Eds.),N.Eisenberg(Vol.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3:Social,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505-570.
[4]郭成,何晓燕,张大均.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1):133-136.
[5]纪林芹,魏星,陈亮,张文新.童年晚期同伴关系不利与儿童的攻击行为: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2(11):1479-1489.
[6]淘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88.
[7]邓兆巍.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8]崔娜.初中生学校适应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8.
[9]唐红新.拓展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J].科技教育,2011(11):3-29.
[10]江巧瑜.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量表研制及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9):1033-1034.
[11]陈春锋.当代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2]王楠.大学生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13]周国韬,贺冷峰.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3):37-42.
[14]陈福侠,张福娟.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1):73-80.
[15]苑学芹.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2007(5):4-30.
(责任编辑:梁景时)
G444
A
1008—7974(2015)02—0137—04
2014-12-26
2012年吉林省教育厅项目“高师生完美主义、自尊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2012288)
张爽,女,吉林通化人,讲师;孙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师;曾燕兰,女,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