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的价值取向探究
2015-02-13白燕
白燕
【学前教育研究】
绘本教学的价值取向探究
白燕
绘本教学中,由于师幼在兴趣点、关注点、阅读方式与感受方面的不一致,教师常常遭遇尴尬;绘本阅读的价值追求,应该是让幼儿获得快乐、学会欣赏、放飞想象、寻求启迪;绘本教学的践行,可以包括看、听、读、秀四种策略选择。
绘本阅读;价值取向;教学策略
近些年,绘本阅读正在融入幼儿园教学的各个领域。然而,教师应当怎样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绘本教学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什么?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实效,人们应当采取什么教学策略?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绘本教学中教师常常遭遇的尴尬
鉴于绘本阅读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很多教师热心地投入绘本教学之中,但却常常事与愿违。
(一)兴趣不一致
通常,教师会带着教学目标,循着教案设计,采用预设的教学方法开展绘本教学活动。于是,我们看到教师有意识地提出要求,让幼儿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要先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然后在阅读中验证,要想一想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等等。也就是说,教师感兴趣的是绘本中的信息点、知识点和其中的蕴意。
可是,幼儿们对教师的要求如何反应呢?人们发现很多幼儿往往会随心所欲地翻看自己感兴趣的画面,看到高兴之处,可能自顾自地嘟囔几句,也可能手舞足蹈地与同伴交流几句。你若问他为什么高兴,他们不是答非所问,就是侃侃而谈自己在阅读中感兴趣的内容。
师幼阅读兴趣不一致,幼儿们自得其乐全然不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这是绘本教学中教师遭遇的尴尬之一。
(二)关注点不同
绘本作为一种以绘画为主、文字为辅的书籍,其艺术魅力在于透过图画和文字的交织与互动,图文并茂地吸引读者欣赏一个故事。成年人对于书籍似乎有一种固有的习惯,就是特别关注文字表述而忽略图画描述。这种阅读习惯迁移到绘本教学之中,教师往往会从语言的角度挖掘教学点,注重利用文字表述帮助幼儿准确理解具体内容。
而孩子们则不然,尽管绘本的语言很优美,传递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但他们更关注绘本的图画,更愿意自己体会图画的含义。一位教师指出,“在指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孩子经常会在我点读文字时拨开我的手,因为我的手挡住了他看图片”。
幼儿对于绘本的关注重点是图画而非文字,优秀的绘本图画描述的内容远远大于文字。通过图画,孩子们不仅能理解内容,还能在脑海中创建故事世界,并从中获得难以形容的乐趣。师幼对于绘本艺术的关注点各异,这也是绘本教学中教师遭遇的尴尬。
(三)方式有差别
一般而言,善于读书的成年人习惯于咀嚼字词篇章后面的情感、逻辑、观点、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阅读方式套用过来。于是,我们看见:教师或者“启发”孩子们详尽地解说每一幅图,把绘本阅读变成了看图说话课;或者时不时冒出问题拷问幼儿,把原本应该轻松愉悦的绘本阅读变成了神经紧绷的集体面试;或者过于关注文字,把绘本阅读变成了“看图识字”教学。
然而,幼儿有自己的阅读方式。他们喜欢在成人的陪伴下一边欣赏画书,一边倾听有趣的讲解;他们喜欢反复阅读绘本,似乎百看不厌,而且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他们还喜欢与同伴、老师交流阅读感受,或者用语言、动作演绎绘本。也就是说,对于幼儿而言,阅读不是一个学习过程,而是一种快乐的游戏体验,并且这种体验是建立在与他人分享、互动基础之上的。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指出:“对于孩子,图画书没有任何‘用途’,它们不是用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师幼在阅读方式上的差别,这又是绘本教学中教师遭遇的尴尬。
(四)感受不一样
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教师们习惯于在引导幼儿们读完绘本故事后,再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补充一个总结性的陈述,希望把其中的人文价值直白地告诉幼儿,谓之让人文精神滋养儿童的精神世界。
可是,幼儿们的阅读感受往往与教师不一样。他们的感悟不如教师那般富于哲理,他们的理解也不如教师那么深刻。例如,在阅读了婉达·盖格的《100万只猫》后,对于那可怕的结尾——“他们一定是你吃我,我吃你,通通被吃掉了……”幼儿们可能并不觉得恐怖,并没有感觉到这是一场血腥的杀戮。相反,他们甚至觉得故事真逗,这么多猫怎么一会儿工夫就没了?这最后一只猫运气真好呀,能得到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宠爱,等等。
同一本绘本,由于读者的视角、阅历等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师幼在阅读感受与理解深度方面的差异,造成绘本教学中教师遭遇的又一种尴尬。
二、绘本阅读应有的价值追求
一些绘本阅读活动收效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背离了幼儿阅读发展的规律。当前,应该找回绘本阅读的价值追求,让绘本教学回归幼儿本位。
(一)获得快乐
在绘本艺术的文化内核中,其实存在一个原点,就是童年情境下的游戏精神。由此出发,绘本故事中的主人公不受任何利益和效率的羁绊,自然且率性地生活着;而天真无邪的小读者游戏其中,便能获得快乐的、本真的生活体验。皮亚杰指出:“儿童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自己所同化……这样一个领域便是游戏。”[1]所以,理想的绘本教学应该尊重并体现童年情景下的游戏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是生命本能的自由释放和展示,是童年情境的核心体现。在绘本阅读中,教育和被教育者的角色应该被淡化,幼儿的情感、需求和玩的天性应该被充分关注。有调查显示:早期阅读经验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养成了阅读习惯以及最能享受阅读乐趣的学生,不一定考试成绩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幸福和最具发展潜力的”。[2]
绘本是属于孩子的一种美的艺术,它能让幼儿享受心灵成长的多重快乐。绘本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在于激发孩子的兴趣,打开孩子的心扉,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和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
一百个孩子阅读同一本绘本,可能会读出一百个兴奋点,获得一百种快乐。因此,如果非要用某些价值观把这一百个兴奋点“引领”到同一个关注点,那么就压抑了孩子的奇想与乐趣。阅读快乐没有了,绘本教学的价值也就消失了。
(二)学会欣赏
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本质上是一种故事文学。图画是绘本的生命,“图文合奏”准确地叙述一个完整故事是绘本的一大特征。美国画家芭芭拉·库尼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绘本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会美丽,珍珠没有细线也不能组成项链。”
绘本向孩子们展示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是一个有韵律、有节奏,荡漾着各种奇妙音符的世界。幼儿们通过“看图阅读”和“聆听阅读”,可以“看到”那个世界发生的故事,可以“听到”那个世界发出的声响。绘本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就是保护童真,走进心灵,引导孩子们学会欣赏。
学会欣赏意味着: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幼儿时,也就把巨大的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就为他们建造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孩子们在欣赏绘本并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和充满童真童趣的图画和文字里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而这些正是绘本教学理想的境界与追求。
(三)放飞想象
想象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它使人类富于创造力,世界也因此更加精彩。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心理学把想象定义为:大脑在已有表象基础上产生的新形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想象能力在2~7岁年龄段开始显现,其特征是主客体不分。超现实的世界存在于儿童的心灵里,儿童以自己的方式把握周围的世界。于是就有了孩子把椅子当马骑,棍子当枪使的现象。在不受约束的情景下,孩子们的想象力可谓天马行空,上天入地,无所不容,其思绪自由驰聘的空间之大,成人是无法企及的。只要有思索空间,就会有孩子们想象的世界。
绘本中的留白、画面和文字,为孩子提供了多维、多向、多层次的思索空间。孩子们可以根据静态画面,想象画面中的动态世界;可以通过绘本故事进入异国他乡、海底世界或者宇宙星球,并通过自己的体验构建起一个崭新的想象世界。所以,松居直认为:“对于读绘本而言,读书就是读故事,通过图画读懂故事,那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把故事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变成在自己心中看得见的画(形象)的能力,也就是一般被称为想象力的能力。”[3]
想象是儿童的精神养料,但是“任何人都不是生来就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想象力是通过直接、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越丰富,想象力也越丰富”。[4]绘本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提供丰富的体验机会,放飞孩子的想象。
放飞想象对于孩子们而言,就是要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信马由缰地摆脱现实的羁绊和束缚。对于教师而言,则要摆脱知识本位价值观的支配,绝不生拉硬拽地把孩子拖进理性的科学世界学习知识。因为想象和幻想是科学的前提,没有对宇宙的憧憬和想象,哪来科学探究?在儿童的世界里,想象和科学思维不是相互冲突,而是互相促进的。
(四)寻求启迪
作为“人生第一本书”,绘本以精致的绘图,带给孩子视觉的享受;以精练生动的语言,带给孩子审美的熏陶;以浅显的故事,带给孩子人生智慧的启迪。可以说,绘本往往聚集了作者一生的智慧,是作者怀着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对儿童的关爱写出来的。深邃的哲理被作者隐含在精美的画面和优美的文字之中。每一位作者都希望读者能够用心灵来感受它、体验它。
现代教育反对说教,提倡通过心灵沟通帮助孩子感知生活智慧,认识生活本质,理解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绘本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就是引领孩子与绘本对话,与绘本展开心灵的沟通和碰撞,进而领会和感悟绘本故事的真谛,获得心智的启迪。
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各自独特的内在体验和感受,对此必须予以尊重。“在幼儿园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直接和作品对话,让作品本身的生动情节、有趣人物和优美语言把孩子牢牢抓住,使孩子真正走进作品,领略作品的魅力,获得独特体验”。[5]教师绝不能在阅读过程中生硬地灌输某种价值观。
对于幼儿这个学习主体来说,教师的“启发”与自主感受和体验到的绘本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被动”的、表面的“知道”,后者才是主动获得的、内化于心的“悟道”。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后者对绘本内涵的把握不是单纯依靠教师千方百计的“挖掘”,而是孩子自己通过阅读和体验获得的启迪,是一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智慧建构”过程。
三、绘本教学的践行策略
旧时私塾教学讲究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和心到。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新文学先驱者胡适倡导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读书法,虽是常识,却有新意,因而不落俗套。
用现代教育眼光来看,幼儿与成人的学习方式虽然有诸多不同,但其实不存在本质差异。前人的读书方法流传千年、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在选择绘本教学策略时借鉴。
(一)看——欣赏画面之精美
视觉是人最重要、最信赖的感觉,大约80%以上的外界环境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而有“百闻不如一见”之说。因此,绘本教学的重要策略,就是引导幼儿学习和学会看绘本,欣赏画面之精美。
一要看封面。应当引导孩子由封面的图画与文字猜想绘本的故事内容,最好能引领孩子们依据画面构建一个自己的想象,使绘本阅读弥漫想象的美妙。
二要看正文图画。优秀的绘本内容丰富、画面精致、色彩和谐,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隐含一些故事情节。因此,教师应当将孩子的有意注意保持在画面上,在引导孩子欣赏画面之精美的同时,引领他们的思绪随着图文上天入地,驰骋千里。教师还应当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感受。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他们能发现成人没有发现的破绽,能看到成人料想不到的精美。保护孩子独到的视角,鼓励孩子将自己比拟成故事中的角色并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中去,有益于帮助幼儿体验生活的真谛。
三要看扉页和封底。扉页是通向故事正文的一扇门,优秀的扉页设计承上启下,往往与正文之间存在照应关系和因果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扉页提升幼儿对绘本主题的理解。封底其实也很有看头,它常常用来描述故事的结尾与延续,教师可以藉此引伸绘本故事的含义。
(二)听——享受故事之奇妙
松居直曾经以“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为题发表讲演。他说:“绘本这种书在一边看画,一边听别人读的时候,产生了神奇的作用,营造出一个广大的世界”。“用耳朵听到的语言的世界和用眼睛看到的语言的世界,在孩子的心里融为一体……”[6]
幼儿天生喜欢听故事,而绘本里有画面,也有声音和歌声。幼儿用“耳朵阅读”所获得的感悟,会令他们心神荡漾、沉醉其中。因此,绘本教学的另一重要策略,就是引导幼儿学习和学会“倾听”绘本,享受听故事之奇妙。
一是提出要求。要明确“倾听”要求。例如,要仔细听,边听边想“故事里有谁”“谁的话最有道理”“从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等等。这种带着要求,有目的、有选择、有自我控制的听故事,才是学习性的“倾听”,才能帮助孩子们用心与绘本进行深层次的心灵交流,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是引导体验。松居直指出:“当父母或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聆听者的一生当中。”[7]因此,应当适时引导幼儿体会教师朗读绘本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观察教师的情绪、表情和动作,以便于幼儿对绘本故事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形成更加直观、形象的体验。
(三)读——领略内涵之精深
阅读是幼儿认知体验的积累过程,也是幼儿对周围环境及人情世故的感悟过程。洛克曾说“阅读只是给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可见,应该为孩子预留思考的空间去品味故事,预留足够的时间去沉淀体验和感受。因此,绘本教学的又一重要策略,就是引导幼儿学习和学会用嘴、用心“有声有色地读绘本”,领略绘本内涵之精深。
其一,“有声”阅读。让孩子用“嘴巴”大声朗读原文,直至熟读成诵是最直接简单的阅读方式。但教师若能通过声情并茂的领读帮助孩子感受绘本的经典语言,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抒发感情,则有益于孩子理解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应当注意的是:绘本里的文字是经过岁月推敲的,加一个字多余,减一个字不完美。因此,在朗读原文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孩子们的兴趣进行讲解,引导孩子动嘴动脑,互动交流。
其二,“有色”阅读。绘本不仅是一个“有声”的世界,还是一个“有色”的天地。所以绘本教学应该是“绘声绘色”的。教师在引领幼儿阅读时,应指导孩子观察绘本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要通过对预设问题的互动讨论,帮助孩子修正和扩展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引导孩子们饶有趣味地思考前后两幅图之间的联系,情趣盎然地猜测故事的发展,用心感受画面之中流露的情感,尽情遐想画面以外的世界。
(四)秀——拓展感受之乐趣
秀,即show的音译。对幼儿来说“秀”既是表演,也是游戏。因为游戏是儿童体验社会生活的最佳方式,所以绘本教学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策略,就是为孩子们搭建一个表达舞台,引导幼儿学习和学会用肢体动作、表情、歌声和语言拓展对绘本故事的感受,在“学与玩”的游戏中享受表达情感的乐趣。
首先,要善于发掘绘本中的游戏因素。每一本绘本都蕴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每一幅画面都隐藏着丰富的意境,每一段情节都包含着美妙的艺术创意和奇妙多变的节奏韵律,这些其实都可以成为游戏的构建因子。教师如果能够带着童心和浪漫,以独特的教学视角去为孩子精心挑选和悉心梳理这些因子,绘本游戏将犹如强大的磁场,牢牢栓住孩子的心。
其次,要勇于对绘本故事进行再创造。绘本表演是一种再现故事情景、创意组合游戏因子的再创造过程。教师一方面应尊重幼儿的模仿和想象能力,充分利用绘本元素引导幼儿加入再创作过程;另一方面应积极拓宽表达途径,通过故事表演、童话表演、角色扮演、续编故事等多元化的游戏形式,深化孩子们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强化对故事人物的情感体验。
最后,要寓教于乐、践行道德追求。表演游戏可以从意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强化绘本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若能依据绘本主题和幼儿兴趣设置游戏场景,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服饰道具,配上适合幼儿的语言、表情和动作,使绘本教学“动起来,玩起来”,幼儿就能通过多种感官快速进入故事的情境。教师若能将谦让、分享、宽容、感恩等道德主题融入游戏,幼儿就可以在游戏情境中实现与绘本的心灵对话,体验道德准则,陶冶道德情操,践行道德行为。
[1][瑞士]让·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李林山,张晓玲.绘本阅读教学价值走偏的审视及矫正策略[EB/OL]www.pep.com.cn(人教网),2011-01-24.
[3][日]松居直,刘涤昭.幸福的种子[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23.
[4]王晓玉.图画故事书阅读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J].教育导刊,2008(1)下:21-24.
[5]边霞.儿童文学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J].幼儿教育,2006(1):43.
[6][日]河谷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朱自强.绘本之力[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39.
[7][日]松居直,郭雯霞,徐小洁.我的图画书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陈兴安
白燕,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天津300191)。
G613.6
A
1671-2277-(2015)06-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