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整治的“丹棱模式”
2015-02-13
文/本刊记者 陈 晖
农村环境整治的“丹棱模式”
文/本刊记者陈 晖
(摄影/杨培珍)
核心提示
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四川。环境综合整治、文化传承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丹棱县以绿化、净化、美化为追求,由治理脏乱差入手,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乡村的魅力在自然,在其独特的风貌。威远、郫县、绵竹等县以传统文化为灵魂,挖掘文化底蕴,传承乡村文脉,保留乡土味道,留住乡愁记忆……各地的实践体现了幸福美丽新村的田园之美、自然之美、农耕之美、传统之美。
2015年3月7日下午4点,在丹棱县杨场镇狮子村举行了一场公开招投标会,通过市场运作确定了今年全村垃圾清运两个标段的承包人。经过公开投标、投票表决,报名的4个村民中邹桂平和郑泽均分获两个标段的承包权。“承包期只有一年,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要重新公开招投标。”
因地制宜,财政出资破解“环境难题”
在丹棱县乡村,山清水秀的环境宜人宜居。丹棱镇龙鹄村党支部书记罗朝运说,对农村环境来说,“水清百清、水浊百浊”。
龙鹄村并非没有走过弯路。过去,村民乱倒垃圾,垃圾“围河、围路、围房”的现象随处可见。“以前你没来看过,白色垃圾充满整个水库,都看不到水了,又脏又臭。每年我们村组干部都要划着船清理十多次。”罗朝运坦言,“现在环境好了,每到周末,到我们村来钓鱼的人多得很,自驾车路边都停满了。”
改变来自于全省开展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11年3月,丹棱县为了扭转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按照省、市部署,在龙鹄村试点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
垃圾收集设施和转运设备一次性投入太大,怎么才能节俭实用?
“试点方案因地制宜打破了乡镇、村组行政区域界线,统一布局了三级垃圾收集设施。”县环保局副局长王忠文介绍说。
按照“方便农民、大小适宜”的原则,以邻近的3户至15户不等修建联户定点垃圾倾倒池,每1至3个组的中心位置建一个联组分类减量池,减少垃圾池数量40%以上;依托公路串联线路,将全县58座村垃圾收集站串联成8条垃圾收运线路,安排5台压缩式垃圾车每天转运到市垃圾卫生填埋场作无害化处理。“试点3年以来,县财政投入600余万元,截至目前,新建、改建垃圾池7000多个,全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王忠文说。
村民自治,一元钱的“大”效益
“治理最初相当有难度,许多村民不理解。我们就采取村民自治的办法,按照一元/人/月收取卫生费。这样做,就是要让每个老百姓对村里环境问题都有知情权、发言权、监督权,当然更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曾经创业当过造纸厂厂长的罗朝运按照管理企业的办法治理龙鹄村,“不管以后村集体经济有多么壮大,只要老百姓自己出了钱,他自己都晓得爱护环境,卫生意识也会相应提高。”
从2011年2月开始试点收取卫生费。一开始,龙鹄村安排了3名保洁员处理全村垃圾,结果治标不治本。“每次各种检查和参观,还是要全村总动员搞卫生。我们研究后决定,采取项目管理、市场化运作,公开招投标选拔保洁承包人。”罗朝运说,一年5万元的费用标的,经过公开表决,村民张治明以3.64万元中标。“以前我们花在卫生整治方面的费用是一年近10万元,现在通过市场化运作,只需要3万多元。这3万多元包括运输车量的维护费用、组建垃圾清运团队以及为每个团队成员购买的保险等。不但成本减少了三分之二,实施效果也非常好。”经村民大会每年集体表决,承包人张治明一直延续承包工作至今。
到2011年8月底,“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龙鹄模式”升级为“丹棱模式”,实现了丹棱县全域覆盖,破解了“财政投入大、安全隐患多、政府包袱重、常态保洁难”的治理困局。经丹棱县测算,一次性设施投入从最初规划的1264万元减至统一规划后的337万元,节省了73%;每年运行费用由财政买单429万元到自筹经费后财政补助的50万元,节省了88%。
2014年11月,“丹棱模式”在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视频会上,被作为农村垃圾收运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2014年有10个省、市35个团队来我们村考察学习。”罗朝运说。
现在,全省已经有大部分农村采用这种“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近七成的农村实现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废弃物放对了地方,就可以变成财富
2012年,丹棱县争取到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推进示范县项目,为农村环境治理继续“发力”。
“畜禽养殖污染最重的就是双桥镇石河村。”王忠文说。2012年调查统计,石河村一个村养猪就达到1.3万头,每天产生猪粪16吨,产生养殖废水1200立方米,特别是二组、五组几乎家家养猪,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严重污染了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环境。“根据养殖污染具体情况,我县规范编制了实施方案并作了调改,2014年创新‘三二一’污染治理模式,即建好沼气池、干粪池、沼液收集池‘三个池子’,做好减粪、减液“二次减量”,成立一支抽施粪机服务队。”目前全县整治项目直接投入资金达650多万元。
记者来到双桥镇石河村二组和八组,并没有感受到过去臭气熏天,河滩、道路到处是畜禽粪便的可怕场景。废弃物去哪了?县环保局生态股工作人员刘树容指着农户田地中的厌氧池介绍说,通过引进由安徽工程大学、中科院地理与湖泊所等专家组成的福诺团队创新开发利用废弃物,包括厌氧池在内的福诺水渠系统通过生态沟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实现了污水高效处理:最多不超过六天,经生态沟渠处理后排出的水无油腻、异味,最后回到人工湿地和生态河流,实现达标排放,而且其污水处理成本几乎为零。
“这种技术既不需要后续处理的高额花费,又可促进生态农业建设,使污水处理工程成为生态农业园区的纽带,以实现农村环保的‘三链理念’——修复生态链、消纳污染链、打造产业链。”项目负责人周福来介绍说,利用处理过后的水在1000平方米的连栋温室采用雾培或水培,栽种了鸭儿芹(一种高档寿司食材)。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采摘,营养价值和产量都高于普通蔬菜。”
目前,丹棱河断面水质监测数据明显好转,超标数由2014年11月的11倍下降到2015年2月的4.7倍,治理成效明显。尽管丹棱垃圾治理成了全国的先进典型,但王忠文说,目前他最担心的是环境综合整治后续管理的问题,“国家拿了这么多钱搞前期项目建设,没有专业管理人员,没有后续的管理运行资金,是很难维护好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王忠文说,运行费用每个乡镇需要20万元/年,全县一年需要300万元。“做环保就是做良心,关键是制度设计和机制建立,而我们的工作一直在路上。”王忠文说。
责任编辑: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