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题的解答例谈
2015-02-12钟文永
钟文永
一、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前线时期。
1.词的上阙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陆游的生平简要回答。
2.下阙写遥望长安,期待得到胜利,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简要分析。
二、解答
第一,看词的题目。本词只有词牌名《秋波媚》,无题目。词牌一般只反映词的格律要求,不涉及思想内容,故略去不看。
第二,了解作者。陆游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是留存诗歌数量最多的古代诗人,他生活在南宋,经历特别。古诗的鉴赏方法之一就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并且问题一要求联系陆游的生平简要回答。在理解本词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陆游主张抗金,终身为之奋斗,基本不得重用,临死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之心同南宋偏安一隅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第三,读小序及注释。本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地点、行为。词后的注交代了本词的写作背景。这个注解要同诗人经历联系起来。陆游主张抗金,但大多数时候是被闲置不用,而此词写作时词人正在抗金前线,正是得志之时,心情的愉悦可想而知。
第四,品词句。上阙的角声和烽火渲染了战场的紧张气氛。词人却在登高喝酒赏乐,悠哉悠哉,照应了小序。词人眺望金人占领下的长安,兴致勃勃。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有这样表现的将领,不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注定失败的浑蛋就是胸有成竹胜利在望的潇洒帅才。陆游是后者。上阙中有明显体现感情的字眼“悲”“哀”,那上阙有悲伤之情吗?这当然是有的,宋王朝大部分领土被金人占领的现实怎能不让人悲伤呢?但现在收复失地的愿望就要兑现了,又怎能不让人高兴呢?概括起来,上阙主要表达了词人收复长安在望的喜悦之情。
词的下阙深化了喜悦之情。词人将自己的喜悦之情迁移到眺望的景物上,长安南山上的月亮多情地将笼罩在长安上的暮云推开,使长安一片晴空;灞桥的烟柳,美丽的曲江,精致的亭台楼阁,好像知道我将去观赏她们,特地等着我的到来。从表现手法上看,下阙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也可认为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上下阙合起来看,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喜悦的。
本首词后的两个问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作者情感和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能力,在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答题的步骤和条理。参考答案如下:
第1题: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上阙写的就是词人在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中面对南山登高击筑,凭高洒酒的情景,从而抒发了他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喜悦的心情。
第2题:用了移情(或寓情于景或拟人或想象)的手法。词人先移情于南山之月,把无情的自然之物——月,赋予人的感情。它把层层暮云推开,将天地照得一片光明,南山之月好像和作者一样热爱祖国河山;词人又进一步移情于灞桥烟柳,曲江池台,想象他们也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军归来。这种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词的韵味。
参考文献:
檀传宝.利用中心阅读原则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