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考,差评!
2015-02-12
社会把脉
邹振东
媒体用“别开生面”来形容江苏邳州运河中学近日组织的一场高三模拟考试,没想到“生面”未开,“生气”倒不少,被强制与学生同场考试的教师,多数交了空白的答题卡,有的甚至丢笔而去。
女儿刚好上高三,她认为师生同考是一件促进教学相长的好事。但新浪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四成网友支持,而超五成的网友不支持。如果一个事件的舆论朝一边倒,它往往不是坏事就是好事,可是当事件的舆论其正反比例接近五五波,事件的评价就复杂了。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确认:事件双方不仅没有共识,而且对立明显。作为管理者,当一个举措即使会造成尖锐冲突,仍然要强行推出,只有两个理由可以合理解释其必要性:一、涉及核心利益;二、无法回避或者刻不容缓。显然,师生同考都不满足这两个条件。
即便师生同考的所有理由都成立,也仍然无法改变对立冲突的存在,而它希望达到的业务练兵、换位思考等目标,却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实现。我能够理解前不久某地教师因薪水太低而停课,却无法理解邳州运河中学的这一做法。薪水属于核心利益,闹出风波实属无奈;而一场模拟考试,有必要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吗?
霸王硬上弓的结果,是如今校方骑虎难下。惩罚那些交白卷的教师吧,舆论过不去;不惩罚吧,出台的规定以后谁执行?我猜测,校方一定后悔死了:接下来,双方的互信要通过多少努力才能重建,彼此寒过的心要多久才能回暖?
请别笑话邳州运河中学,其实你我也可能做出这样的蠢事。生活中,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同事争执,有多少是真正核心利益上的冲突?我们往往要在闹出一个巨大的风波之后,才发现引发冲突的源头其实不是你死我活的大矛盾,而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一次,一位家长打电话问她孩子是否在我家。原来,放寒假了,孩子约了同学想看电影,家长却说要做完寒假所有的作业才能外出,结果孩子出走,家长崩溃。前不久,有位在国企的朋友刚刚升职,祝贺他时,他却非常沮丧,他十几年没有请过公休假,这一次想请假带孩子出国旅游,但老总非要他改为国内游,理由是担心群众误解。“孩子盼了五年呀!”朋友眼圈都红了。我很不理解,假也准了,又不花单位一分钱,这么简单的奖励方式,为什么不做呢?
同最要好的同学看一场等待已久的电影,与家长安排的电影可能一样吗?梦寐以求的旅游,和被迫的行程效果会一样吗?在一些管理者看来,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没什么两样,可是对于早晨想吃少、晚上想吃饱的人,二者就可能有天壤之别。我做过一个亲子节目,一个小女孩当着父亲的面公然说不喜欢爸爸。有一年儿童节,她因为和其他小朋友争玩具,被爸爸关在卫生间里。孩子说:“我知道自己不对,但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一年只有这一天属于儿童的节日,爸爸为什么不可以第二天再惩罚我呢?”爸爸给出的解释是:错了就要立即惩罚,错误不分节日,惩罚也不分节日。但事实是孩子心里从此有了疙瘩,你说这么做划得来吗?
每一个人都会在乎,而每一个人所在乎的未必一样,有的人可以摸他的脸,却不能碰他的头发。大多数情况,集体的行动顾不上这些个体的感受。可是当一个群体显示出“集体性”的敏感时,管理者就要慎重了。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的核心利益冲突,为什么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呢?就像这一次师生同考,校方最初一定在想:“考一考,有什么关系嘛!” 2014年5月起,卫计委要求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或许也没想到医生群体会反弹,钟南山院士就称这是对医生的侮辱:“犹如买菜刀签不杀人协议一样”。
当管理者在非核心利益上,非要触动被管理者的敏感神经,被管理者所在乎的东西就变成了他的核心利益,由此带来的反弹就有着覆舟的力量。拜托,不要再做这样的蠢事了!
(作者为厦门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