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5-02-12王燕铭
王燕铭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以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王燕铭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当前,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是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的总体性、系统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是素质教育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和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落脚点,是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深 度融合的大学教育的全新发展方向。创新意识培养是贯穿创业教育始终的本质要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新时期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建设创新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创业型的学校。培育和造就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职院校是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党和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创业型院校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历史反复证明,推进科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一、创新与创业的概念
创业有很多定义,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财富现象,是一种需要创业者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判断的行为。这是香港创业学院院长张世平的最新定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是一种创新的具体化运作模式,而创新并不一定都属于创业范畴,因为每年高校许多科研成果都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作为教育领域的新概念,“创新创业教育”是由“创新”、“创业”和“教育”三个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复合概念。“创新”与“创业”虽为两个不同的术语,但有相通之处:首先,两者都强调“创”,亦即突出原发性、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在“教育”层面,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二者的共同目标与追求。故而,所谓“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指那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此意义上说,“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蕴含着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机制和教育实践。
新概念常常蕴含着新理念。“创新创业教育”表达着一种与时代精神相吻合,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理念。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也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经济增长方式、教育发展趋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由于知识经济的驱动力已经不仅仅是资本驱动,而更多的是知识驱动、创新驱动,因此,当今经济领域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资本、能源、产品质量的竞争,更是知识、信息技术和创新型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的这一特征必然对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宗旨。在这方面,它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加强,是现阶段缓解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反映社会人才需求,不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完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和制度,持续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宗旨,既是解决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措施,也是推进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
新理念往往昭示着新模式。作为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的贯彻必将带来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想象力不足,实践能力较差。而创新型社会则呼唤这样的创新型人才:不但要有丰富而广博的知识基础,还要有较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以致用并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善于提出和解决新问题,等等。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动力保障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更为明确,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更加集中,即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这种明确的内涵和集中的目标至少有以下三方面意义:首先,它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在激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方面有了确切的着力点。其次,它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整合起来。再次,它使人才的培养有了直接检验的标准,等等。
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的展开应遵循如下“三个统一”原则。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是传授知识和实践体悟的统一。尽管注重实践体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但却不能由此而轻视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掌握。实际上,如果没有知识,特别是缺少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所谓的“创新”或“创业”都会由于缺少理论的支撑而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现实中,那种将“创新”等同于“标新立异”,将“创业”解释为一种经验主义的东西的做法,都与轻视理论知识的错误观念不无关系。因此我们认为,一方面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征,必须通过实践体验教育来为学生创造体悟“直接经验”的机遇平台,但另一方面,很多已经固化为知识形态的“间接经验”和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基础理论乃至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主要应通过知识传授来解决。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普适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首先必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即“广谱式”的,但这种“广谱”又是在尽量尊重和充分挖掘学生个性基础上的“广谱”。也就是说,所谓的“广谱”并非是无所区分的、一概而论的抽象的“广谱”,而是有所区分的、分层分类的具体的“广谱”,是以学生的个体潜能为基础而实施差异化培养。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是“生存”教育与“发展”教育的统一。“生存”是人的基本生活状态,其特点是通过物质资料和物质利益的获取以使生命得以延续;“发展”是人的较高层次生活状态,其特点是通过意义和价值的获取以使生命得以延伸。就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既要关注其“最低纲领”,即交给学生生存之道,又要不忘“最高纲领”,即提升学生追求崇高生活价值的自觉意识,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善于将创造物质财富与展现人生价值相统一。
三、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取得迅速发展,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开设课程单一。不少职业院校把创业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帮助和引导学生创办企业,认为这只涉及比例很小的一部分学生,加之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或自居,对创业教育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据调查,107所211高校中仅有41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相关的课程。而且这些学校开课类型单一,且以选修课为主。多数院校开设了创业导论性的课程,创业教育以入门知识为主,有的学校直接用SYB、KAB的资料开展创业教育。计划开设创业课程的学校很多,但不知道如何开展创业教育。虽然缺乏教材、师资力量缺乏、实践机会少、学生对创业的恐惧心理等都可能是制约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但根本还在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更多地来自就业压力和政府政策等环境和外界的因素。二是创业教育的体系及方式、方法相对滞后。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创业行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创新通过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而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创业则要求人们善于利用机会、有效运用资源、利用创新成果来创造新价值。由此,创业教育应当成为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中国现阶段的创业教育发展仍然局限于教育本身,缺乏与职业变迁、产业升级以及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的视野;相应地,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材开发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合理性,从业教师又大都缺乏创业实战经验,这些都使得创业教育的实施成效大大降低,产业创新所需的技能匹配无法通过人才的供给得到满足,进一步影响了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四、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教育是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承知识的功能,还担负着表达新知识、新需求,创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任务。人的内在的学习、创新能力是人类真正的财富,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它具有极大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重视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担负起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学习中,更要注重对学生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使高职院校学生真正得到教育的第三张通行证。为此,开展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有如下的思考。
(一)高职院校要树立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即创新创业教育是21世纪教育哲学的全新理念,是21世纪教育的新的价值观。创新创 业教育思想其核心内容就是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事业心与开创技能的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关键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树立全面的创新创业教 育观,要将培养能够担当社会责任,有事业心和开创能力的优秀创业人才纳入学校发展战略,纳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在最大程度调动和整合学校办学资源,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要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部门的职责范围,做到有章可循。二是要重视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教育教学活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以此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
要保障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有效实施,单纯地靠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几 次实践活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理念上升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和配套措施,设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大纲,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的学科体系。在教学上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尽量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爱好,结合学校创新创业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修。通过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的组合设计,用模块化方式实施。同时,课程的开设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
(三)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办学的基础和前提。重视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创新 创业教育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可采取以下方式开展:一是学校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组织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参加,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二是学校要组织各种层次创新创业研讨会。通过研讨和交流,实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知识资源的共享。三是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些管理理论修 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政府官员等担任兼职教师,与高校教师合作讲授一些创业课程,给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搭建一个向他人学习的平台。此外,学校还应当创造条件,适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增强实践经验。
(四)高职院校要培育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和学生学习氛围
环境和氛围是学校办学的重要条件,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质量。为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 氛围。一要在学校范围内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利用学校的广播、网络、校报等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全民创业观念,使培养创新创业人的思想深入人心。此外,还要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使学生有学习和追赶的目标,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 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二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在校园张贴宣传鼓励创新创业 的标语口号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三要积极举办和创新创业的相关各种活动,如:创新创业学术报告、研讨、辩论、科研竞赛、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创业交流和 科技创新活动等。同时,要支持和鼓励有创业志向的学生自愿组成创业合作交流组织,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共同探讨,积极开展创业活动。
五、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的建议措施
(一)调整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的目标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决定于个体创新能力的高低。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最明确、最重要的追求目标,成为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应当把创新素质培育作为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
应用型本科教育决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学生认识工程规律、获取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理论,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并加以创造性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发现意识、想象意识和对未知的渴求。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必须尽快地把教育的重心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的培养方向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观”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建立创新型教学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教学体系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是由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管理活动构成。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出发点上就要紧密结合社会与行业对各类别工程师不同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按照不同的岗位、岗位群需求与人才特点而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标准,强调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合作态度与管理素质等方面有所强化,形成“特色+特长”、“专业+专长”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不是传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所强调的知识面的“宽”与“全”,而是强调知识的创新、应用、转化、生产实践能力等。
培育创新素质必须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状态,避免刻意追求课程体系的严密与稳定。知识无穷尽,学习内容有取舍,不追求完整。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改革人手一本教材、课程讲授从第一章开始到最后一章结束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各学科知识既高度分化,又在多学科领域交叉渗透,要想全面认识客观世界,必须具有多学科的视野。
所以实行课程综合化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平台+专业方向”多模块化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比重,鼓励学生依托一个专业,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得到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获得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源自他们对于探索未知世界、探究真理的强烈兴趣和不懈努力,来源于不盲从书本和权威、约定俗成的束缚,敢于提出质疑的胆识和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开端,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又是课程教学的归宿。创新教育首先要强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充分体现创新源于实践而始于问题的理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为主体的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话、探究、争论等互动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本,开展个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教学的指导者演变为学习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建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大胆质疑,主动学习,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开放式校内外实验基地,改革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按部就班的实验方式,建立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和内容开放的“三维”开放机制。向学生提供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所需的设备、材料及场所等实验条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试验研究和科技活动,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在大学校园里积极营造科学、严谨、宽松、活泼的人才成长氛围,构建有利于激励和发挥人的创造潜能的有效运行机制,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打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和环境。定期举办各级跨学科、专业的学术论坛及学术活动。积极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创业活动。
全面推行选课制和完全学分制,鼓励学生用科技创新活动充抵学分,鼓励学生中途休学创业,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足够的选择机会。全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对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变革,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
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弱化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诊断与分析功能,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的学习动力。改变过去以一元化的知识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知识的质量观,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及充分体现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各种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1]石国亮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李瑜基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3]曹东武关于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4]陈腊文高校的创新与创业教育
[5]鞠全勇,周扩建,陈 健 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6]冯英华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7]钱津津,竺晓英,蔡鸣燕 基于“挑战杯”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8]涂秀珍美国创业型大学的文化生态系统及其有益启示
(编辑 崔立华)
G642.0
:A
:(2015)02-68-05
2015-06-01
王燕铭,女,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讲师,经济法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