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马基雅维利道德价值观再阐释
——兼与柏林对话

2015-02-12张昭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君主

张昭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0387)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马基雅维利道德价值观再阐释
——兼与柏林对话

张昭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0387)

马基雅维利著作问世之后,他的道德价值观受到众多学者的热评,但观点大相径庭。柏林作为西方自由主义的倡导者,认为马基雅维利的道德价值观是一种价值多元主义,去年学界的马德普教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柏林价值多元论进行了系统破解,柏林对马基雅维利道德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也随之失去了理论基础,然而这一新兴研究马基雅维利道德价值观的方法、视角学界目前还未曾有人关注。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三对范畴的透视发现,马基雅维利把道德问题融进了政治情势里面,道德不再是被包裹在真空中的永不变质的价值,而是受到了政治情势的灼烧,在他眼里政治工作就是最大的道德,道德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政治问题的解决,政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道德。这样的视野为正确认识和辨别几百年来有关他的道德价值观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历史唯物主义;马基雅维利;柏林;道德价值

一、马基雅维利道德价值观研究现状的五种类型学划分

自马基雅维利的著作《君主论》和《李维史论》问世以来,马基雅维利就被冠以各种各样的“名号”,其中他所宣扬的“道德(virtù)”价值观尤其备受后世学者争论不休,原因之一就是在他的著作中virtù的涵义非常复杂,但是却是理解马基雅维利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所以怀特菲尔德认为“没有哪一个词比virtù能使人更为之兴奋或为之愤怒了。”近些年来有诸多学者专门对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这个词具有极其丰富的涵义,可指勇敢、德行、美德、品质等,但是无论如何都是表示一种与道德和价值有关的词汇,本文就是在道德价值的涵义上使用virtù这个词的。根据目前国内外学界对马基雅维利道德价值观的论述,可以将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基雅维利的道德价值观是正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诺莎、卢梭、里多而菲、沃尔克、克罗齐、福斯科洛、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主要认为马基雅维利的道德价值观是在特殊时期的一种选择,马基雅维利本人也是一位爱国者,虔诚的基督教徒,内心充满痛苦的人文主义者。麦考利就认为马基雅维利是政治上的实用主义者和爱国者,他最关心的是佛罗伦萨的独立。马克思认为马基雅维利是近代第一个用人的眼光来看待国家和权力的人,认为《佛罗伦萨史》是一部“巨著”。恩格斯则认为马基雅维利是启蒙运动中的“巨人”之一。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基雅维利的道德价值观是中立的,无所谓善恶之分,完全是对价值现象的一种中立性、客观性的论述。主要代表人物有:吉尔伯特、卡西尔、汉考克、培根、布克哈特、沙博、雷诺德等。雷诺德将马基雅维利的研究方法称之为“纯实证主义的”,卡西尔则称之为“政治静力学”。布克哈特认为马基雅维利把国家当做了一门技艺。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基雅维利的道德价值观是邪恶负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伯兰特·罗素、根提里特(Innocent Gentillet)、赫特曼(Francois Hotman)、迈内克、博丹、莎士比亚、施特劳斯、马利坦(Jacques Maritain)等大多数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他们认为马基雅维利的道德观是反基督教的道德观,是引导人们走向毁灭的魔鬼,是邪恶的导师,魔鬼的帮凶,国家绝对专制幼年时期的代表。第四种观点认为马基雅维利的道德观是一种非道德主义的道德价值观。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金蒂利、萨拜因,国内学者有李英华、孙晓春、罗国杰、宋希仁、肖群忠、姚剑文、胡勇等都持这种观点。他们主要认为马基雅维利不是无道德价值可言,而是割裂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使道德从属于政治,把道德驱逐出政治领域,导致了政治与道德的两难。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基雅维利的道德价值观具有辩证性、具体性、情景性、多样性和整体性的特色。主要代表人物有:谢慧媛、罗素·普莱斯、约翰·普拉梅纳茨。他们通过对马基雅维利virtu这个概念的分析,得出马基雅维利是在多种情况下广泛地运用这个概念,由于马基雅维利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之上,所以他的道德价值观就集中地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之中。上述对有关马基雅维利道德价值观研究综述的分类是基于各位学者主要观点的差异而进行的类型划分,许多学者在某些观点会有一定程度的相同和默契,在此需要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对马基雅维利道德价值观的研究探讨的深入,第五种类型的观点既立足于分析马基雅维利文本著作的原貌和原意,又不失整体性的、辩证的、具体的、动态的研究视野,为分析马基雅维利的道德价值观提供了切实的理论基础。

二、柏林对马基雅维利的道德价值观的分析以及马德普教授对柏林价值多元论的破解

柏林在《马基雅维利的原创性》中指出,马基雅维利首先是个意大利人和爱国者,他的成就不在于把政治学从伦理学中解放出来,而在于对两种道德的区分:异教徒世界的道德和基督教的道德。这种划分打破了西方一元论主导下的道德价值模式,导致了异教徒的道德价值与基督教的道德价值在终极意义上的冲突和对立,而不是道德和政治之间这两个相互独立王国的冲突。因为根本不存在“独立的”两个领域———“伦理学”领域和“政治学”领域,而是存在着在两个互为冲突的价值体系之间极端排斥的两种选择。多少年来应该为马基雅维利的多面相负责的是他让两种观点——所谓两个不可调和的道德世界——在他的读者头脑中并列,以及由此产生的冲击和剧烈的道德不安。对于马基雅维利的主要贡献,柏林从他的自由主义立场出发认为,马基雅维利揭示出一种无法解决的困境,他在后来者的道路上竖起了一块永恒的问题之碑。这来自他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各种目标同样终极,同样神圣,它们相互之间可能发生冲突,整个价值体系可能相忤,且没反常现象、事故或错误造成的结果,而且是人类正常环境的一部分。最后,柏林把“多元主义的创始人”这项桂冠给予了马基雅维利。柏林指出马基雅维利的贡献并不是把政治学从伦理学中解放出来,把政治与道德划分开,这个观点是柏林的贡献。柏林也正确认识到了:马基雅维利并不打算否认基督教徒所说的美德和罪恶,也没有对基督教的道德进行正式的谴责,他没有篡改当时人们所说的和所认为的好与坏的标准,他的用法与当时一般人的用法并无不同,也与我们的用法并无不同。当然,柏林自己也很清楚,他强调他的意思并不是说马基雅维利自己曾明确宣布存在着多元主义,或必须从中做出自觉选择的价值二元论,但是可以从马基雅维利自己所褒贬的行为中做出对比,进而产生这种认识。众所周知,伯林的价值多元论主要是针对西方主流文化传统中的一元论提出来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价值多元论为自由主义提供新的理论论证。但是柏林的这种论证不够成功,陷入了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自相矛盾之中,进而引发了诸多争议。2013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德普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第11期上发表《历史唯物主义对柏林价值多元论的破解》一文,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柏林的价值多元论进行了系统破解。马德普通过西方的一元论传统与伯林的价值多元论、伯林价值多元论的矛盾困境(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对价值多元论的学理剖析三个方面对柏林的价值多元论进行了系统剖析和破解,进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指出了价值的内在属性及其相关逻辑,提出了情景性和适当性、多元性和整体性、冲突性和协调性这三对范畴,是分析认识价值现象、指导进行价值选择的基本范畴。马德普还指出了伯林的价值多元论由于缺乏对情景性的认识,所以对价值问题的理解就缺乏历史主义的意识;柏林对价值多元的认识也显得过于简单和笼统;在价值的冲突性上,柏林讲的冲突多在两个具体的价值之间,而实际上的冲突情况要比他所说的复杂得多;其次,伯林在讲价值冲突时,没有区分由价值的性质所造成的价值内在冲突,和由外部条件的限制所造成的价值选择冲突;再次,伯林对一些价值之间的相容性重视不够;在价值的不可公度性上,伯林的理解过于绝对和简单,以至于给人一个印象,似乎所有价值都是不可比较因而也不可排序的。柏林是一位坚定的自由主义者,所以他带着这一有色“思想眼睛”解读了马基雅维利的思想,那么在柏林这种错误的价值多元论思维模式的指导和影响下,他对马基雅维利道德价值观的解读也必然出现问题,并且一旦主导他思维模式出现问题,那么相应的他的思想理论基础也随之轰然倒塌,他的立论不攻自破,结论也显得有些荒谬。柏林的问题在于:一、马基雅维利的道德价值选择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的选择,而不是无条件的超越时空的选择,而柏林却认为马基雅维利的道德价值选择是毫无条件的都选择异教徒的道德价值体系,柏林忽略了价值的情景性与适当性的问题。二、认为基督教的道德价值和马基雅维利赞成的异教的道德价值之间是绝对冲突和对立的,他没有看到价值冲突性中的协调性。三、在价值的多元性和整体性问题上,柏林更多地强调了价值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由于他之前对价值情景性的强调不够,所以他在价值选择的整体性上判断上也是去了视野和大历史观。接下来就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下以及马德普提出的价值的三对范畴下对马基雅维利道德价值观进行详细论述。

三、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马基雅维利道德价值观的再审视

(一)视情势需要与否的情景性和适当性的道德价值观

所谓适当性要求,就是主体在具体情境中的价值选择不能仅仅以满足自身即时的需要为原则,还要以起码不损害、最好有利于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及自身的长远利益为原则。马基雅维利及其当时的君主都是生活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人———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人(包括现实环境、思想舆论氛围以及个人职业、家庭关系之中的人)也就是马德普教授所说的情景性。在《君主论》的第15章,马基雅维利列举了11对德行与恶性,马基雅维利把价值问题的情景性说的更为明白,“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厕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所以,一个君主如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或者不使用这一手。”“视情况的需要与否”这道出了马基雅维利的价值选择的原则和关键,这也正是价值选择的情景性和适当性所结合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在《君主论》的第16章,马基雅维利已经道明君主是否应该慷慨、吝啬之名是否应该介意这两种价值也必须视情况而定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君主慷他人之慨,不但无损君主的名声反而却可以让君主声誉鹊起;而当君主慷自己之慨,追随慷慨之美誉的话则会招致丑名与憎恨。为了不去掠夺百姓,能够保卫自己,不陷入穷困以至于为人们所轻轻蔑以及不至于变成勒索抢夺之徒,君主对于招来吝啬之名不应该介意,因为这是他能够统治下去的恶德之一。对于当时的争论:被人爱戴好还是被人畏惧好?认为最好是两者兼备,如果非得取舍的话那么选择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安全得多。针对当时这个争论,马基雅维利从人类表现出的行为总体情况出发,认为鉴于人们的表现作为君主如果要取舍的话让人畏惧自己比较安全。但是马基雅维利又立即指出在君主使人们畏惧自己的时候,必须避免让人们所憎恨。也就是说马基雅维利认为的让人们畏惧君主也是有条件和底线的,而不是一味地让人们畏惧君主。这体现出了马基雅维利价值观的适当性———即度的把握。在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价值体系里,没有任何一项价值是可以脱离特定情景之下和无条件地随意运用。对于君主是否应该守信的问题,马基雅维利说的也更为清楚,“一位君主必须有一种精神准备,随时顺应命运的风向和事物的变幻情况而转变。如果可能的话,他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是如果必需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在关于堡垒对君主是否有用的论述中,马基雅维利最后总结道“堡垒是否有益,要根据情势,在一种情况下对你是有利的,那么在另一种情况下则对你只是有害的。”对宗教的态度也是如此,一方面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批评了基督教的顺从和怠惰,但是他也在《李维史论》中说明了宗教使人变得温和并且顺从的价值。也就是说马基雅维利所倡导的是一种由外在情势所决定的君主不得不采取的价值选择,这是一种“必然之境”,如果君主不懂得这种价值选择或者没有这种精神准备那么就是一位不合格的君主,只能等待身死国灭。而柏林的最大问题,就是忽略“此一时,彼一时”的情景性问题,所以,谢慧媛也认为柏林的多元论尽管反映了马基雅维利对分属不同道德谱系的道德观的认识,揭示了他在判别相异道德的优劣时的倾向。但是这种诠释方式并不能完全阐明马基雅维利的价值取向。

与其说马基雅维利是把政治与道德区分开,还不如说马基雅维利给予了道德的多重解释,他不再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待道德问题,给予了道德在特定历史时空情景之下和具体政治实践中的具体性和辩证性,在评论道德之时加上了道德的情景性和适当性这样的一对关系范畴,他的道德观始终都是在这一情景之下做出的抉择。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不同的主体面对不同的道德价值选择都是不同的,当然这与价值的相对主义有区别。在马基雅维利所生活的时空情景和他所站的视角来看,他倡导的道德价值有利于意大利和佛罗伦萨的生存和发展。马基雅维利并没有提出与基督教相反的道德体系,他仅仅是强调在那种特殊的时空情景之下,他倡导的道德体系更具有适当性,应该被优先地选择。

(二)单一的价值主体、多元的价值客体和特定情景下的价值整体性选择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为价值主体的多元性、价值客体的多样性、价值关系的多维性。在马基雅维利的语境当中,论述的价值主体主要是君主,其中君主包括当时欧洲各国的各个君主以及教皇。但是最主要的价值主体指称的还是作为统一意大利的君主。而价值客体的多样性主要包括基督教的道德、古罗马的道德以及当时人文主义者所论述的道德等,主要有慷慨、诚信、荣耀、仁慈、畏惧等11对道德,当然肯定还不止这些,也就是说这些价值的存在是多元的。所以,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和《李维史论》当中列举了诸多古代伟人们的优秀品质值得当时君主们效仿,柏林也认识到了马基雅维利诸多的价值追求———慷慨、怜悯、恭敬、秩序、纪律、幸福、力量和正义。但是柏林论说这些价值时是作为与基督教相反的价值追求论述的,并且过于强调价值之间的不可公度性,而忽略了在不同的阶段进行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选择可以使人们得到多个价值选择。而“实际上,他(马基雅维利)的真正意图不局限于抬高古罗马道德而贬义基督教道德,以此来挑战古典道德体系的统一性。”那么与这种多元价值相对应的则是价值的整体性要求,尽管马基雅维利列举了那么多的价值,但是作为想统一意大利的君主,在特殊情景之中应该首先选择哪一种价值作为整体性的价值追求以适应当时的历史性趋势呢?正如罗素·普赖斯所言“政治和军事virtu才是马基雅维利著作中最重要的virtu,而他频频将之与fortuna(命运)对立起来或相互联系的virtu,也正是政治和军事virtu。”马基雅维利着眼于整个国家和社会,集中想通过政治和军事的方法达到统一国家和社会的目的,罗素·普赖斯的这个结论也正好回应了之前的道德价值观的情景性问题,印证了在特殊情景之下的对道德的整体考量。所以,尽管有诸多多元的价值客体可供价值主体选择,但是价值主体必须从个体和群体生命整体的角度权衡价值的选择,这种选择也是一种历史性的要求。马基雅维利自己在《君主论》中的第14章和第24章中,马基雅维利清晰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君主必须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创立由自己人民组成的军队,只有这样才能为意大利带来统一、和平、自由。为了军队建设问题他自己还专门撰写了《用兵之道》,在他身为秘书的14年期间,他承担了政府官员中历时最长的持续不断的军事职责,在外交生涯中,弱国无外交的体验让他记忆犹新刻骨铭心。在《李维史论》当中,他也借机在多处谈到军事问题,所以,国内无明君,没有军事实力的现实环境刺激了马基雅维利特别注重政治和军事领域内的问题,他所论述的道德价值观也是在这个大主题、大环境下论述的和选择的。

(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性以及现实中道德价值选择的协调性

马基雅维利列举的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爱戴与畏惧、守信与毁信、善行与恶行等11对价值,虽然他们本身是可能存在相互对立、冲突的情况,但是在马基雅维利思想中这些价值在不同的情景性下实际上是协调在一起的,并不存在冲突性,并且在某种度上马基雅维利希望它们能够同时存在于一个价值主体身上。所以对马基雅维利而言,现实中的道德价值选择并不存在什么冲突性,他对基督教某些道德品质的批评仅仅是因为它们的不合时宜,影响了当前政治和军事的发展,而并没有认定这些道德价值是永久无效而不可取的。绝不是如柏林所说选择了异教徒的价值就是一个世界,而基督教的价值就是另一个世界。在不同的情景之下,面对不同的人们这些看似相互冲突和不可共度的价值实际上可以完全在一个价值主体身上得到体现。柏林正是没有明白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不同价值主体在不同的情景之下对不同价值关系的需求,更没有注意一种价值完全可以在同一个价值主体身上得到体现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阶段和时期之内,只有在某种极端的环境之下,在某一个时间点或价值主体的生命受到威胁的骨节点上才可能出现柏林所说的那种选择了一种价值就不能选择另一种价值的情况。一个世界,多种价值,在不同时段只有一个或几个是最高的。而不是二个世界,二种价值体系,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高的。柏林创造性地指出了马基雅维利思想当中不存在独立的政治学领域和伦理学两个独立的领域,却又陷入了两个独立而又最高的价值领域。所以,在现实生活的多维环境之中,这些道德价值是具有协调性的。现实与理想的确会发生冲突,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马基雅维利一再强调他所关注的仅仅是实际上应该怎样生活而不是想象中怎样生活,所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诸种冲突都被消弭了,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冲入又被他的道德价值选择的情景性、整体性而化解了。

“若希望总是顺利,必须因时制宜”这是马基雅维利在《李维史论》中的第三卷第9章中的标题,并在此章中再次阐明每个人的行事方式必须与时代相一致,否则就会犯的错误较多,一个人必须根据时机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动。但人们总是随本性行事,因此必然地,一旦时机发生变化,变得与他的行事方式不符合时,他就会毁灭。所以,马基雅维利的道德价值观是一种视时代情势、具体情势情景下而定的适当性价值选择理论,着眼于政治和军事领域内的整体性道德价值选择理论以及在现实中诸种价值完全可以协调的道德价值选择理论。这样马基雅维利就把道德问题融进了政治情势里面,是非善恶在不同的情势之下表现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多面性、复杂性,道德不再是被包裹在真空中的永不变质的物质,而是受到了政治情势的灼烧,这样道德价值表现出来的不同以往的面目一下子使得习惯于一成不变道德观的学者瞠目结舌,进而群起而讨论、批判。马基雅维利自己并没有野心想在学术史上颠覆、置换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更不是什么多元主义的创始人和邪恶的导师,他仅仅是从现实当中、从历史事实中观察研究如实地记载、洞察了道德的多面相,在他眼里政治工作就是最大的道德,道德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政治问题的解决,政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整体的最长远的道德。

[1]John H.Geerken,Machiavelli Studies since 1969,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37,No.2.1976.

[2]John Whitfield,Machiavelli,New York:Russell&Russell,1965:92.

[3][英]柏林.马基雅维利的原创性[M].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11.

[4]马德普.历史唯物主义对柏林价值多元论的破解[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

[5]君主论·李维史论:第一卷[M].

[6]谢慧媛.马基雅维利的virtù概念辨析[J].现代哲学,2011,(3).

[7]罗素·普赖斯.马基雅维利的virtu诸义[J].傅乾译.政治思想史,2011,(4).

(责任编辑刘强)

B82-051

A

1671-0681(2015)02-022-05

张昭(1986—),河南省新乡辉县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博士生。

2014-11-23

猜你喜欢

马基雅维利君主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
维利床下有鬼
君主之鉴*
——《君主论》献词隐义的分析
对马基雅维利的重释:基于《曼陀罗》的文本分析
一穿衣服就昏厥 二十二岁仍赤身
马基雅维利军事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