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行为探析*

2015-02-12刘中华

图书馆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协同图书馆资源

刘中华

1 新媒体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图书馆Web2.0 技术的发展,以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软件工具为图书馆联盟实现用户开放获取、知识共享以及与本地(远程)新老用户的协同互动交流提供了创新的服务技术手段,在提升图书馆联盟服务价值效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作用。

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是以数字、网络、移动技术为基础,依托网络渠道,借助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互动媒体形态,具有消解传统媒体、社群、产业、系统、信息接收与发送等边界的作用。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2010 年报告指出:在全球信息覆盖环境下,84%的网络用户突破传统图书馆局限,依靠社交网络、虚拟平台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图书馆对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图书馆联盟的大环境是人类社会。美国当代著名图书馆学理论家杰西.H.谢拉(Jesse Hauk Shera)指出:“图书馆是一个社会部门,在社会中起着媒介作用;交流传播思想是图书馆的一个社会过程。”社会是图书馆的支柱,未来图书馆学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信息环境的迅速变化,面对日益繁多的信息服务种类,图书馆、图书馆联盟应该协同社会其他传播技术组织,为用户创造一个便捷的、即时的资源服务环境,新媒体技术正悄然融入图书馆联盟的协同快捷服务之中。

2 图书馆联盟协同界定

图书馆联盟以联盟各成员馆为组成元素,具有资源、服务界定的虚拟化边界结构、复杂性及非平衡系统的特性[1]。20 世纪70 年代哈肯创立了自组织协同学系统理论,该理论证实系统的有序演化是系统联盟组织内多个元素(即子系统)协同运动的结果[2]。图书馆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按照特定的信息传递结构、统一的技术标准,执行联盟认可的协议、合同所形成的资源共享、利益互惠、具有服务过程和管理机制、符合协同理论揭示的、非平衡的自组织开放系统[3]。哈肯在协同理论中引入能够描述系统宏观有序性的“序参量”概念,该概念能够表征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变化的协同程度参量,是系统协同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系统组织协同合作的表征和度量。当协同理论涉及的系统处于无序状态时,系统的序参量值为零;当系统出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正向转化时,序参量为正值,并且随着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序参量呈现同步增大的趋势[4]。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图书馆联盟系统一方面通过各个子系统(成员馆)的相互协作,实现图书馆联盟“序参量”的正值效应;另一方面联盟系统为了满足联盟动态用户的复杂需求,对联盟内各成员馆进行协同管理,实现馆员与馆员、馆员与用户的合理配置,达到1+1>2 的联盟馆功能耦合整体协同效应[5]。

3 图书馆联盟新媒体协同服务研究现状

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是指联盟成员馆之间运用技术手段,通过互动、整合等有机配合方式,完成特定文献资源服务任务的行为组织方式。新媒体具有交互、共享与海量、超文本与多媒体、个性化传播与社群化共享、多感官的信息传播形式、传输高效即时及受众的广泛特性,便于为联盟用户的馆际互借与参考咨询提供更便捷的保障服务。

3.1 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外研究人员对其在联盟协同服务中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希腊雅典的派迪昂政治经济大学(Panteion Universit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s)图书馆开放用户标签、社会性书签、评论、外部API 等链接功能,用户可借助Delicious、Citeulike 与Yahoo My Web 等社会性书签工具,实现书籍的在线浏览;荷兰海牙和平宫图书馆在官方网站通过Flickr、Twitter、MSN、Delicious 及博客等服务平台与联盟用户建立各种服务关联;香港浸会大学(HKBU)图书馆研发与联盟用户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站式应用平台MyLibrary Calendar,并实现MyLibrary Calendar 与微软Outlook 以及Google日历的功能耦合,使联盟服务事件直接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6];美国图书馆联盟(ALA)利用Myspace 提供用户交流、好友发现等新媒体服务[7]。Darcy Del Bosque 等认为推特(Tw itter)是Lib2.0 时代进一步提高图书馆与用户交流的应用技术[8];Ameet Doshi 认为图书馆联盟服务应学会利用社会媒体对用户进行服务推广[9];Z.David Xia 研究结果表明,Facebook 可以帮助图书馆获得更多的用户,继而提高组织知名度[10];A.R.Riza Ayu 等分析图书馆借助网页内容,应用Facebook与读者户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佳做法[11]。另外,借助新媒体工具,对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优势、运行机制、组织管理架构等进行实践研究的图书馆联盟,还有美国的GALILEO、OhioLINK、WRLC,英国的CURL、SCONUL,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图书馆联合网、黑森图书馆合作系统以及柏林—勃兰登堡图书馆联合体等。

3.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新媒体工具应用于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有:王纪坤探讨了促进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的逻辑机理以及动力系统[12];余世英、明均仁就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做了实证研究[13];孙彩杰、庄小峰揭示图书馆融入社会网络吸引潜在用户的服务方式[14];姚飞等介绍了清华大学借助社交网络开发的信息推送、图书搜索、智能聊天、机器人等图书馆俱乐部平台服务模式[15];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立集Facebook、Twitter 及LibGuides Widgets于一身的、融合社交网络、维基及博客的LibGuides 新媒体集成平台[16];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通过“信使”知悉用户需求并提供及时服务[17]。“书途网”“小木虫”等网站通过构建社交型网络图书馆形式,集聚用户、共享文献资源;2012 年万方、CNKI 利用知识仓库及数据关联技术,为访问用户提供互动交流服务。尽管上述网站、机构以及QQ、MSN、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移动图书馆等具有群体信息交互功能的新媒体实时交流工具,对联盟的馆际互借和联合参考咨询服务形成一定的冲击,但NSTL、CALIS、CASHL、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浙江高校数字图书馆、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宁波市数字图书馆、江苏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等图书馆联盟的新媒体服务已经颇具规模。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转化联盟知识服务模式,适应联盟社会信息服务的发展已成为图书馆界的现实使命。

4 联盟新媒体协同服务的影响因素

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能否高效实现取决于联盟组织“序参量”“强弱关系”节点和“结构洞”几个因素。新媒体协同服务环境促使联盟通过新媒体虚拟服务渠道,形成联盟序参量和强弱关系节点,减少联盟结构洞数量,达到联盟资源共享、交互协同的目的。

4.1 联盟协同的“序参量”因素

通过联盟系统自组织原理,充分调动联盟成员自身支配性要素,形成联盟资源服务系统的有序协同运行,这种将联盟系统内部的无序调整为有序的支配作用力量,便是图书馆联盟的协同序参量。依照联盟序参量工作原理,在联盟系统中只有通过各成员馆协同共享资源活动,才能实现联盟成员馆的互惠。由此,图书馆联盟系统互惠的实现主要依靠主宰联盟组织的有序演化的序参量的正性形成。联盟各成员馆资源共享活动互惠程度增大,序参量有效值将会同步增大,也必将促进联盟的信息交流系统的良性发展[18]。新媒体强大的、即时的、高效的传播交流功能,不仅有助于联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同,而且有助于促使联盟序参量正效应——联盟整体效应大于各单独成员馆效用之和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19]。

4.2 联盟协同的“强弱关系”节点因素

社会连结关系是由系统多个行动组织及其组织间的“强弱关系”组成。马克·格兰诺维特(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首次提出了“强关系”(Strong Ties)和“弱关系”(Weak Ties)的关系强度概念,并认定在社会关系中,为群体、组织间建立纽带联系的“信息桥”为系统弱关系、系统组织的强关系则是维系系统群体组织内部联系的关系。系统强关系渠道获取的信息重复性往往较高,系统弱关系则更容易跨越社会界限,获取比强关系更丰富的其他社会信息资源[20],即同类(正式)组织之间存在的基本都是强联系,跨类(非正式)组织则大多存在弱联系。1973 年,Mark Granovetter 提出弱关系可以表征、测量人或组织相互接触频数的理论假设,并证实在获取传递信息、知识、情报和技术上方面,弱关系比强关系更加有效。由此推断,联结着联盟各成员馆的弱关系主要用来传递信息和知识信息,起着具有较高异质性的信息桥的通道作用。联盟关系节点拥有这种信息桥的弱关系越多,就越容易获得更多的、异质的信息资源服务[21]。因此,依据弱关系理论,图书馆联盟应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交互传播、动态媒体功能,不能只局限于联盟馆自身以及联盟馆之间已有的强关系,还需要通过新媒体终端窗口与其他社会信息资源建立广泛的弱关系,以促进联盟知识的服务效能。

4.3 联盟协同的“结构洞”因素

1992 年博特(Burt)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研究人际网络的结构形态,分析了怎样的网络结构能够带给网络行动主体更多利益(回报)的“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理论。该理论证实:如果一个组织结构中的两个个体之间缺少直接联系,则必须通过第三者(第三方)才能形成两者之间的联系,那么行动的第三者(第三方)便在该组织网络中拥有了一个结构洞。显然,结构洞主要针对该组织关系的第三者(第三方)而言。新媒体技术即时、高效、易用的特质有助于占据图书馆联盟与用户之间的某些结构洞,并有利于在二者之间建立弱关系。博特认为,不管组织关系强弱,如果联盟存在结构洞,那个联系两个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三者(第三方)将拥有信息控制的优势。图书馆联盟组织要想保持优势,就必须借助新媒体技术建立不同组织之间广泛的弱关系联系,占据联盟组织更多结构洞。由此,利用弱关系和结构洞理论,图书馆联盟之间必须广泛协同,提高联盟组织系统的异质性[22],重构图书馆联盟服务优势,发现图书馆联盟组织结构各个节点之间的断裂现象,通过弱关系的建立和运行减少结构洞的产生,促进图书馆联盟系统良性持续发展。

5 联盟新媒体协同服务路径与运行措施

联盟新媒体协同服务的具体实施,涉及联盟系统技术、系统资源以及联盟新媒体访问用户等诸多要素,因此,新媒体情境下图书馆联盟要实现协同服务,必须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文献加工标准、文献流通规范及业务流程,以保证联盟数据与新媒体软件兼容,实现联盟服务匹配协同。另外,还应设立专门的新媒体数字化中枢服务机构,集成新媒体管理服务平台,向联盟用户提供标准化资源协同服务,实现联盟资源的协同共享。

5.1 协同服务路径

(1)技术协同路径。图书馆联盟新媒体协同服务要实现用户的跨领域协作,需要新媒体设备终端、Web2.0 支持的联盟用户生成、联盟馆际之间互动协同技术的支撑、联盟用户统一身份的认证以及联盟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23]。图书馆联盟若想为用户提供响应快速的、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内容,则必须采用面向用户服务的、包括服务注册、服务提供商和服务需要者在内的新媒体SOA 主流技术组织方式。同时也需要联盟各成员馆将自己的特色服务内容,以WSDL文本格式,通过UDDIAPI 接El 发布到联盟网络服务系统的UDDI 新媒体服务注册平台上。联盟根据新媒体管理服务平台的用户服务申请需求,通过搜索引擎、个人和专业门户、数字TV等新媒体工具,在联盟服务注册平台上,找到资源服务请求描述,自动绑定用户申请描述和联盟馆服务内容,耦合联盟馆藏资源以支持联盟用户的新媒体渠道申请,为联盟用户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内容。

(2)资源协同路径。建立联盟新媒体协同模式框架,异构、分享联盟各成员馆资源数据,协同分享用户申请的联盟资源是联盟协同实现的关键。联盟成员馆通过索引元数据技术,集成、转换联盟成员馆特色印刷型资源、OA 资源、自建资源、商业数据库学术资源等,以OAT 的数据形式直接存储到元数据中,利用抓取工具Spider,处理不支持OAI- PMH 的数据库,抓取网页分析元数据并储存到元数据库中,实现图书馆联盟各类资源的协同保障,为联盟用户有效提供无缝化获取、一站式资源检索,实现联盟资源数据协同。

(3)系统协同路径。采用OpenURL 技术在联盟馆多个异构系统之间设立资源等级权重。通过联盟系统对成员馆的统一认证,根据联盟馆新媒体用户的需求来源缓急,自动判别用户申请馆藏资源的授权级别,合理调度成员馆资源。图书馆联盟新媒体用户若想获取非联盟馆的文献资源,联盟系统会主动显示拥有该资源的其他联盟成员馆的地址,并提示获取该资源的具体访问链接,用户通过点击该链接,进行资源需求申请[24],实现用户检索请求到获取文献资源的自动切换统整。联盟系统自动动态整合跨机构的新媒体用户参考咨询单元访问,实现联盟成员馆资源的协同响应。

(4)业务协同路径。借助新媒体数字化中枢服务机构协同配置业务,提升联盟服务效率。业务协同需要先确立每个联盟馆的服务特色和服务优势。制定联盟特色和优势业务标准,建立联盟统一的新媒体业务服务平台,注意优势业务与特色业务的服务分配,协调联盟的利益导向,降低联盟的协同成本,才能真正实现联盟的共同发展[24]。特色业务获取是指联盟用户可以通过馆际协同直接从联盟特色成员馆获取服务;优势业务获取是指联盟可以通过有选择的转移用户的服务申请,从主体馆获取优势联盟馆服务。以上服务申请均需通过联盟设立的业务配置服务中枢——新媒体数字化中枢服务机构来进行分配、控制和协调,真正实现图书馆联盟成员馆资源服务的无缝协同。

5.2 协同运行措施

联盟图书馆的新媒体协同运行捆绑图书馆及其他搜索引擎优点,具有便捷服务的优势,具体协同运行的措施有:(1)设立“联盟资源新媒体开放获取服务”协调机构,建立联盟新媒体管理服务平台,实行联盟成员馆负责人定期召集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公布“联盟馆情通报”制度;(2)倡导联盟参考咨询服务自动化,拓展联盟新媒体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范围,扩大联盟新媒体虚拟窗口学科专家咨询服务领域,拓展联盟新媒体服务深度,提高服务时效性和服务专业性;(3)借助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服务,联合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教育机构等组织,搭建联盟新媒体数字化中枢服务平台,整合联盟现有数字资源协同服务能力,实现联盟资源的无缝获取及一站式检索,开辟联盟用户享受文化权利的快速通道;(4)建立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评价体系是提高联盟服务水平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联盟改善服务的动力之一。通过联盟新媒体管理服务平台,建立联盟协同在线评价体系。从联盟用户满意度、检索请求处理、协同服务效果等方面,以联盟在线考评为主,联盟成员馆互评、自评为辅,定期在新媒体平台对联盟成员馆的实际协同服务效果实施临时抽检,进行在线评价,以提升图书馆联盟服务质量;(5)集微信、微博、即时通讯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图书馆新媒体服务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具有超强的渗透力。图书馆联盟应协同移动运营商,将传统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服务模式拓展到移动图书馆服务领域,图书馆用户只要打开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就可通过各类新媒体工具,不受时间、地点、场所限制,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6)协同商业信息资源网站,提高联盟服务领域。联盟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之外,应与网上书店、学术Google 搜索引擎等商业信息资源服务网站签署合作协议,将商业网站链接到联盟的具体资源访问接口,这样用户在点击资源链接地址时,便可直接获取和阅读商业网站的内容,扩大联盟资源服务范围。

6 结语

新媒体联盟协同瑞士库尔技术与经济学院图书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图书馆以及德国国家科学技术图书馆发布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 图书馆版)》报告显示,未来5 年具有互动性、共享性、开放性的新媒体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获取知识和利用资源的方式,也必将会给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带来深刻变革[25]。随着新媒体知识共享的发展,Facebook、Twitter、Myspace 等新媒体工具对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的冲击加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联盟用户利用微信、微博、社交网络平台等新媒体技术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必须通过变革服务模式,激活用户、馆员的积极性,把新媒体思想元素真正融入到图书馆联盟的协同服务中,合理架构联盟协同服务的节点及协同渠道,聚集联盟知识源,拓展联盟用户的资源获取模式,提高联盟服务效率,为联盟在快速多变的信息环境中赢得协同服务优势,促进联盟知识互动、共享,实现联盟资源的知识增值,提升联盟社会地位及核心竞争力,推动联盟可持续发展。

[1] 钟伟.基于系统论思想的图书馆联盟研究[J].图书馆,2013(4):7- 10.

[2] 任福珍.协同学理论与情报信息交流系统[J].图书情报工作,2001(8):27- 29.

[3] 胡立耘.图书馆联盟简论[J].图书馆,2003(5):5-7,22.

[4] 苗东升.协同学的辩证思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3):45- 52.

[5] 朱云芝,唐虹.图书馆联盟战略协同机制及其运行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1):7- 10.

[6] 孟凡静.当图书信息服务遇到社会化媒体[J].中国教育网络,2014(7):72- 73.

[7] ACRL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2010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a review of the current iterature[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10(71):286- 292.

[8] Darcy Del Bosque,Sam A. Leif,Susie Skarl. Libraries atwitter: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y tweeting [J].Reference ServicesReview,2012(2):199- 213.

[9] Ameet Doshi.Just the right tweet at just the right time[J].Reference ServicesReview,2012(2):221- 223.

[10] Z. David Xia. Marketing library services through Facebook groups[J].Library Management,2009,50(6/7):469- 478.

[11] Ayu,A.R.R.,Abrizah,A.Do you Facebook?Usage and applications of Facebook page among academic libraries in Malaysia[J].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Review,2011(4):239- 249.

[12] 王纪坤.图书馆联盟持续成长的协同机制构建[J].图书馆,2014(5):39- 41.

[13] 余世英,明均仁.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实证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1):21- 27,32.

[14] 孙彩杰,庄小峰.图书馆融入社会网络的案例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0(11):57- 60.

[15] 姚飞,张成昱,陈武,等.图书馆服务与社交网络整合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实践案例[J].图书馆杂志,2011(6):24- 28,23.

[16] 学科服务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LibGudies[EB/OL].[2014- 09- 11].http://www.lib.sjtu.edu.cn/ssp/.

[17] 上海图书馆信使- 上海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EB/OL].[2014- 09- 11].http:// weibo.com/shlibrary.

[18] 钟伟.基于系统论思想的图书馆联盟研究[J].图书馆,2013(4):7- 10.

[19] 胡缤月.浅析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4):54- 56,62.

[20] 王露燕.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2(3):17- 18.

[21] 刘永,王继娜.构建集群网络组织信息联盟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8,28(6):105- 107.

[22] 聂磊.“结构洞”理论分析——解析《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J].群文天地,2011(16):280- 281.

[23] 万文娟.图书馆协同化学科服务新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6):66- 69.

[24] 陈旭华,陈秀莹.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模式的构建研究[J].情报探索,2013(6):16- 19.

[25] 张铁道,吴亚婕,王俊颖,等.未来图书馆就在你的指尖[N].中国教育报,2014- 12- 10(7) .

猜你喜欢

协同图书馆资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