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2015-02-12王思根员立亭
王思根 员立亭
(商洛学院图书馆,陕西 商洛 72600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农村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方位和谐发展的农村社会。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不懈努力。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指高校图书馆在保证校内服务对象的前提下,向广大农民朋友及在农村工作、服务的社会群体开展的一种有偿或无偿服务。一方面允许他们进入图书馆利用馆内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走出去为他们提供相关信息服务。自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此项服务目前仍然举步维艰。为了进一步做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工作,笔者试就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1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现状
1.1 观望者多,开展服务者少
作为高校图书馆理应敞开大门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但从媒体报道和学者研究等方面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抱着观望态度,能坚持为社会读者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少之又少。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实行对外开放的仅占5%,有61%以上的图书馆并未打算向社会开放[1]。辽宁省36所高校当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图书馆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社会服务[2]。2006年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宣布向市民开放,这一消息被数十家报刊及相关网站予以报道,曾经轰动一时,足见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还属稀罕事儿[3]。2013年底,笔者通过浏览图书馆主页、电话咨询及与馆长交谈等方式,对陕西省10个地方院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过调查,仅有3家对外办理了少量的“阅览证”(办证者多为关系户),有一家曾参与过政府组织的临时信息咨询活动,其余60%的图书馆均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
1.2 服务方式单一,层次偏低
从为数不多的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情况来看,方式单一,层次不高。河北省某地方高校图书馆跨出校门为农民朋友提供服务,但也只是帮助农家书屋管理员科学有效地管理图书[4],有的图书馆只是向学校周边的农村或本校大学生实习点所在地办理少量的“阅览证”。至于高校图书馆要在较大范围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智力支持,对广大农民朋友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等,目前还只是高校图书馆界一些学者的设想而已,要全面付诸实施还有很大的困难。
1.3 服务时间短,后续性差
通过调查,许多地方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只注重服务于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能用于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时间十分有限。目前,在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地方高校图书馆中,大多数只是允许持证者来馆阅读,对图书外借则有严格规定。较大范围的社会服务也停留在利用少量的周末时间和个别节假日向部分社会读者开展阅览服务,有的图书馆对外服务特别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只是走走过场,搞过“启动仪式”后便再无下文。
2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2.1 缺乏相关制度保障
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5]。要使高校图书馆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仅仅靠提倡或者一般性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可行的制度予以保证。众所周知,目前在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最直接、最有权威的依据是2002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提到的“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算是“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显然只是一种笼统的号召式的提法,很难促使高校图书馆能够开展大范围的社会服务,特别是难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性服务。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曾就推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工作召开了多次会议,比如2009年在广州召开的以“服务社会:大学图书馆的时代使命”为主题的“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学术研讨会”等,虽然能使大多数参会者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其实际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2 缺乏信息需求拉动
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在短短的十年当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修通村公路、搞移民安居、建沼气工程等,着实改变了广大农村的面貌,使众多农民朋友得到了实惠。但要实现“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一愿景,还要走很长的路。从目前大范围农村情况来看,生产力水平仍然处于非常低的状况,产业发展依然十分落后。就拿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说,虽然近几年农民的人均收入逐年递增,并且2010年增幅首次超过了城市,但大量农民的收入并不是依靠技术、经营得来的,而是靠外出打工甚或出卖苦力挣来的。笔者曾对商洛市某村村民劳动力情况做过调查(2013年),20~50岁年龄段的83%的人长年在外打工,以建筑业、采矿业为主;51~65岁年龄段的70%的人主要是在本村及周边从事一些诸如修路、盖房的活计,同时兼顾家里的农耕产业。很显然,这些劳动群体所从事的劳动技术含量低,他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意识不强,对提高技能的要求不迫切,图书馆服务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可有可无。
2.3 缺乏奉献精神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一直都是局限于围墙之内,对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问题,不少高校管理层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高校图书馆就是为本校师生服务,服务地方、服务新农村建设理应由地方图书馆承担。另外,从高校图书馆自身来讲,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读者人数增加,图书馆为本校师生服务已显力不从心,如果再向社会开放,势必会给图书馆增加压力,给管理带来难度。因此,图书馆的一些管理者和一些职工更是持着“各扫门前雪”的态度,认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做秀。即使上有政策,他们也会有对策,何况现在也只是提倡而已。本位主义思想加上奉献精神的缺失必然导致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举步维艰。
3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策略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前提
3.1.1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是发达国家早已推行的做法。在美国,高校图书馆被读者称为大学里的公共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自带书包进图书馆看书复印;日本已有80%的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多年来一直接待校外读者,社会服务量与校内服务量分别为40%和60%[6]。
3.1.2 高校图书馆服务农村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优良传统。解放初期,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国家开展了扫除文盲、倡导读书活动。许多大学图书馆纷纷响应,积极开展对外阅读服务工作,同时还积极投身全民特别是农民的知识普及和文化扫盲服务,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1.3 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近年来,服务社会的观念已被不少高校图书馆的有识之士所接受,他们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例如,有的高校图书馆利用假期走出校门,到农村去辅导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有的高校图书馆专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服务领导小组,集合新农村建设服务信息资源和服务团队,主动提供科技资料和各项现代化农业信息,赠送农业科普图书,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相关知识培训,都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7]。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曾利用本校驻村扶贫工作时机,帮助农民建立文化大院、科技书屋,还组织学生文艺团队下乡为农民演出[8]。
3.1.4 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应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既是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在对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从而赢得社会的支持与尊敬,有利于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因而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9]。”从图书馆与馆员的角度讲,“向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让馆员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各行各业、各层次的读者群,有利于馆员开阔眼界,有利于图书馆工作增添生机和活力,使馆员的精神状态由沉闷转向兴奋,由消极转为积极,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馆员的成长”[10]。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在乃至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内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作为高等院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地方高校,只有融入到新农村建设,才能使广大农村学子了解学校,从而吸引他们来校就读,因为农村是地方高校尤其是边远地区地方高校的重要生源地。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以学校发展大局为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在学校与农村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制定政策、理顺关系是关键
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协调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实行资源共建、共享,赋予他们相同的社会责任。从行政隶属关系上看,高校图书馆从属于教育部门,教育的公益性也就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公益性,与公共图书馆是相通的。从财政来源上看,可以说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经费大部分都是来自国家财政,因此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享有国家的公共资源。国家应该从政策上规定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当然包括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包括制订出服务项目、服务区域、服务时间等方面量的标准,促使高校图书馆按“量”操作,同时要将其纳入评估范围。这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就会走入正规化、常规化。广西在2011年就颁布了《高校服务广西产业新发展深化年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要求高校加大服务三农的力度,探索与农村建立合作开发项目,帮助发展乡村科技、普及知识等工作[11]。广西《方案》的实施,无疑为推动全国高校图书馆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3.3 整合资源、提升能力是保证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做好读者服务的物质基础,更是高校图书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前提。长期以来,地方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大多都是诸如政治教育、历史教育、汉语言文学以及数理化等基础性学科,而以服务本校师生为天职的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自然离不开学校专业设置的圈子,适合广大农村读者需要的应用技术方面的科技文献势必短缺。图书馆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服务新农村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在纸质文献方面,首先要充分挖掘本馆馆藏潜力。地方高校一般建校历史很长,像笔者所在的商洛学院是由原商洛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商洛农业技术学校合并后升本的,前者有近40年的历史,后者有6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方方面面的积累,图书馆需要加以搜集,分类整理,加强利用。其次,在图书采购中要增加这方面的文献比例。在数字资源方面,除了购买相关的图书、期刊和专题数据库外,要加大网上资源的整合利用,要安排责任心强并具有农业、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来从事此项工作。
4 结语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虽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的加大,对行业关系的理顺,地方院校图书馆定会把服务延伸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层面,并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1] 程娟.地方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65.
[2] 王虹菲,等.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6):58-61.
[3] 赵怀忠.试论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J/OL].[2014-12-13].http://www.docin.com/p-52911272.htm l.
[4] 蔡莉静,穆丽红,陈晓毅.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工程[J].图书馆杂志,2008(4):41.
[5] 百度知道.制度的重要性[EB/OL].[2014-08-0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512327.htm l.
[6] 李梅军.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87-91.
[7] 刘汉忠.农业院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7):176.
[8] 石洁灵.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方法与途径[J].图书馆学刊,2010(4):84.
[9] 郝朝军,等.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障碍及解决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0):92-95.
[10]陈继兰.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刍议——以广州大学图书馆驻市政务服务中心资讯厅服务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9(5):124-126.
[11] 吴莉.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J].当代图书馆,2012(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