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与场域: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工读教育

2015-02-12军陈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教育学生

石 军陈 霞

(1.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2.南京市建宁中学,南京210015)

空间与场域: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工读教育

石 军1陈 霞2

(1.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2.南京市建宁中学,南京210015)

工读学校是针对有轻微违法行为和行为偏差的未成年人进行特殊教育的专门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工读学校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但是中国工读学校的历史使命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服务可以介入到工读教育的领域和空间,通过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工读学校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工读教育的可能性,界定了社会工作与工读教育相衔接的相关理论,阐述了社会工作介入工读教育的领域与空间,表述了在工读学校进行社会工作的模式与方法,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工读学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社会工作;中国工读教育;工读学校

工读学校是针对有轻微违法行为和行为偏差的未成年人进行特殊教育的专门学校,是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和补充形式,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后防线。工读教育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教育职能,又担负教育挽救、教育矫治和职业技能教育的责任,具有生活照料、心理辅导、文化学习、行为矫治和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功能。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工读学校并没有准确把握新时代下社会形势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仍然希望政府来扶植工读学校,形成了单一的办学模式,自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工读学校需求多元性的要求,中国工读学校没有摆脱“粗放单一”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对“人文、文明、文化”的内在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对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的需要,不能满足在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中国工读学校的发展受到阻碍,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生存与发展越发艰难。①石军,中国工读教育内部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09).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工作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社会工作在多种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专业价值与实践意义与中国工读教育的历史使命有许多契合之处,工读学校的特殊性为社会工作介入工读学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社会工作的介入将有利于弥补现有工读学校教育矫治的不足,使工读教育能够更完善地发挥其育人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的界定

社会工作依据目标、服务对象的不同,作为一种专业服务介入到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和空间,从而形成社会工作的领域。“与中国工读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工作领域主要有矫正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①曾添,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工读教育中的运用——以武汉市启新工读学校为例[D] ,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6月.而场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优势视角理论则是社会工作中使用普遍并且与中国工读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一)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是指人的行动受其所在的场域影响,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他人的行动、心理因素以及相关的其他因素,场域理论强调把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去,强调了主体的作用;行为环境和生活空间都是由心理和环境两种因素构成的主客混合环境。“它给社会工作带来的启示是,小组可以是一个动态的场域空间,在这个动态的场域中,小组中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小组自身的动力环境等与个人自身的个体因素共同影响成员的行为和改变,所以社会工作者应在小组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工读学生成长的场域空间。”②曾添,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工读教育中的运用——以武汉市启新工读学校为例[D] ,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6月.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主要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其主要观点是:人们倾向于模仿被强化的榜样行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和人格,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和自我调节过程以及榜样作用而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对他人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而这个习得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对环境的剌激进行有选择的反映并且把所选择的剌激进行组织并转化的过程。③高春中,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P124).人类的社会行为和人格,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和自我调节过程以及榜样作用而形成。例如,当工读学校某个班级的某个学生的行为受到表扬时,那么这个班级的其他同学就会为了在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追随这种行为。反之,如果当工读学校的某个班级的某个学生的行为被忽视或者其行为受到惩罚,那么这个班级的其他工读学生为了避免否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仿效这种行为。因此,社会工作人员在工读学校中要正确地利用奖励和惩罚,使得工读学生能在观察、模仿的过程中习得正确的行为,从而替代工读学生的不良行为,学习和习得良好的行为。

(三)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即便是那些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协助他们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以达到他们的目标。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充分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协助人们从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实现目标和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塞勒伯明确提出:“优势视角是对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一次戏剧性飞跃。优势视角取向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工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①Dennis Saleebey编著,李亚文/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P74).“优势视角的实践要求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案主、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不再是鼓励地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把眼光投向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苦难的荆棘之中,你能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动员案主的知识、能力和资源等力量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这样案主将会有更好的生活质量。”②Dennis Saleebey编著,李亚文/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P75).“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那些为面包、工作和住房而抗争的人们是具有抗逆力和具有资源的,即便在痛苦之中,他们也期望取得成就);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以优势和资产为本的取向可以激发案主和工作者的乐观情绪、希望和动机”。③李晓凤,优势视角社会工作辅导在流浪儿童工读学校的介入空间_以中国某流浪儿童工读学校为个案[J],中国校外研究,2009(12).

二、社会工作介入工读教育的可能性

社会工作的相关领域,服务对象、目标以及工作方法模式,都与我国的工读教育有一定的关联性,中国工读教育肩负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历史使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使命为社会工作介入中国工读学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将社会工作与工读教育结合,将有助于有效弥补中国工读教育当前的缺陷,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工读学校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教育转化、矫治不良未成年人的功能。中国工读教育的性质与社会工作性质的契合,中国工读教育发展中外部与内部存在的困境都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场域。“社会工作凭借其强大的专业优势和服务意识,社会工作介入工读教育,必然极大地促进中国工读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迅速发酵、完美蜕变和快速发展,提高中国工读学校教育矫治不良行为偏差学生实效性。”④李晓凤,优势视角社会工作辅导在流浪儿童工读学校的介入空间_以中国某流浪儿童工读学校为个案[J],中国校外研究,2009(12).

(一)工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性质相契合

工读教育是针对具有轻微犯罪或一般违法行为和行为偏差和心理偏常的不适应普通教育的未成年人所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机构。工读教育的历史使命应当是通过生活辅助、义务教育、文化学习、心理咨询、法制教育、教育矫治和职业教育等方式来教育转化、矫治和挽救未成年人,使其具备一定的基本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以更好的回归和立足主流社会。工读教育的历史使命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工读学生通过工读学校的教育,能够更好地重返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和有用的社会人才。“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⑤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它的本质是通过助人活动的进行,提供服务。在相信人是能够有所改变的理念下,坚持“助人自助”,即尊重案主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帮助其树立信心,开发其潜能,整合相关资源,帮助其实现自身发展,使其自己主动决定改变不利的局面,并通过行动达到自己帮助自己回到正轨的目的。工读教育的性质是教育矫正偏差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使得工读学生回归主流社会,这与社会工作的性质和功能相契合,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场域与空间。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本学科理念和方法的运用,为工读教育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学习、学习辅导、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法制教育、行为矫治等,协助工读学校完成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矫正,丰富工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

(二)工读教育目前的困境急需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

1.外部环境对工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制约

首先,相关法律为工读教育适用的学生标准和工读学校的招生程序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在执行上缺乏强制性规定,大部分工读学校采用“三自愿”的招生原则,即家长同意、原校支持、学生自愿的原则,而社会对工读学校又存在许多误解,社会对工读教育“不理解”,导致很多本应该送进工读学校的问题少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没能进入工读学校。同时,中国的很多工读学校又无法招满学生,生源越来越少,工读学校处于经费、人员的严重困境中,举步维艰,在困境中艰难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生存压力。其次,为了保护工读学生的隐私,使工读学生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如今的工读学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工读”色彩,很多工读学校积极主动地转变工读教育的办学思路与办学理念,强调文化育人。然而社会对工读学校的误解和偏见仍然严重存在,使很多工读学生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甚至影响工读学生未来的就业,外部环境对工读学校生存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工读学校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加强宣传,获得社会的支持与理解,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自我更新和自我优化。

2.工读学校内部发展遭遇困境与瓶颈

工读学校在封闭式管理,半军事化训练的管理模式下,教师教学、值班连轴转、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教师进修的机会少,学历偏低。据中国工读教育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工读学校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其中高中以下占16.7%,大专学历占32.1%,本科学历占50.1%,研究生学历占1.1%。①鞠青、关颖,中国工读教育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7(03).在繁重的教育生活中经常忽视了对工读学生的观察、辅导和研究,工读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研究意识,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甚至最终失去了应有的教育理想、教育激情和教育情怀。在实际教育操作过程中,很多工读教师依然停留在重“管”轻“教”的旧有模式和观念中,在教育矫治的方式方法上流于简单粗暴,容易忽略了工读学生的情感问题、生理问题、心理发展等各种需求,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能为工读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对待这些工读学生,我们不能把注意力放在“问题”和“缺陷”上,更重要的是把他们看作正常孩子一样,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只是工读教育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更好地回归社会、立足社会,这才是工读教育的历史使命。工读教育内部发展遭遇严重的发展瓶颈,急需进一步改革。为此,急需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提高教育矫治“问题学生”的实效。社会工作对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介入,不能单纯地注重矫治“问题”,要更多地强调治疗性服务和发展性服务,以工读学生为中心,培养工读学生的道德情感、挖掘工读学生的潜能,唤醒工读学生沉睡已久的灵魂,协助工读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以增强其能力,促进工读学生的全面发展,即由“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三、工读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与方法

社会工作介入工读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应该遵循社会工作的学科特点,尊重工读教育历史发展的规律,考虑工读教育的特殊性和历史使命。社会工作可以通过阶段式渗入的方式,分阶段通过引进模式、过渡模式和发展模式逐渐达到与中国工读教育的完美融合。

第一阶段:引进模式

在社会工作介入工读教育的初期,这种介入不能通过直接而生硬的嫁接,更不能通过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才能让工读教师对社会工作从不知到知,获得工读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也只有如此,工读学生才能够解除戒备,接受社会工作者对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介入。在发展初期阶段,可以采取夏令营、社会实践等短期项目的形式进行社会工作。在工读教育中渗透社会工作的最佳方法是小组工作方法。小组工作,又称团体社会工作或群体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透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提高个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并协助每个人能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小组和社区问题(克那普尔Konopka)。人在群体中(ingroup)生活,而且透过群体(throughgroup)可以达到发展和改变的目的。小组工作方法正是利用人与人之间在群体中的互动来发挥个人潜能,从而达到改变。①席小华,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于行为不良学生教育过程研究,[J]青年研究,2004(5).这种方法对社会性不足的工读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小组工作可以为工读学生提供一种归属感,同时使工读学生在小组互助合作中,获得资源与能力,并且小组工作还具有一定的援助和治疗的功能。工读学生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与组员和社会工作者组成一定的关系体系,并且彼此多向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分担、获得理解与支持,并且得到行为的改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小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也有不同的功能,小组工作可以帮助工读学生在情绪、行为、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恢复;也可以协助工读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巧;并且通过鼓励其工读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使工读学生学会领导、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并承担社会责任;还可以协助工读学生自己做出决定,解决问题,实现其社会价值。②席小华,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于行为不良学生教育过程研究,[J]青年研究,2004(5).

第二阶段:过渡模式

在过渡模式,工读学校师生已经对社会工作有了基本的了解,对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较为熟悉之后,工读学校可以与社工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工读学校的校园中已经出现社会工作者这一角色,并且在正常的教育生活中担任必要的责任,与班主任、心理老师和法制老师共同担负起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任务。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校园中传播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获得了工读教育者的认同。社会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介入具体的班级,跟踪工读学生的成长,更深入地协助工读教师进行个案的辅导和矫治。在此阶段,社会工作者除了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对工读学生进行工作,更可以利用个案工作方法进行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有问题的个人和家庭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发生,更好地获得社会资源,更好地发展。个案工作是一个助人的历程,是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服务对象,让其更好发挥社会功能。其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本身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的问题。”个案工作者可以与工读学生维持着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改善工读学生失调的个人环境,增进工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协调工读学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调适自我功能,促进工读学生人格发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态,来认识及面对问题,充分发挥工读学生自己的潜能,善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机会,来解决工读学生面对的各种问题,以提升工读学生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为适应新生活做好准备。个案工作主要处理的是工读学生社会功能发挥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不是心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更多是环境方面阻碍正常发挥社会功能的因素。因此,个案辅导在很多方面都有别于心理辅导,个案辅导在工读学校教育矫治“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教育疗效。

第三阶段:发展模式

社会工作者已经融入到工读学校的大环境中,成为工读教育的一份子,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身体力行,身心交融地从事工读学校的各项工作与任务。工读教育者在与社会工作者分工和合作的基础上,要充分吸取社会工作学科中有益于工读教育发展和工读学生教育转化的各种方法与理念,学习其有效的教育转化、矫治方法,以适用于自身的日常教育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领域具有专业理论、专业意识、专业研究能力,和大量一线的实务能力和良好的服务意识,社会工作方法的使用也是综合性、多线条的,这都值得工读教育者学习和借鉴。工读教师应该具有社会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专业意识和服务态度,社会工作者也要学习工读教育者在教育管理学生方面的良好经验。在发展模式阶段,社会工作者、工读教师的社会身份角色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工读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将会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和相互借鉴,与社会工作者并肩作战,共同致力于共同的使命——教育矫治问题学生,使学生改变不良行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四、社会工作介入工读学校需要注意的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工读教育是一种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前,社会工作介入工读学校还处于启动状态,在工读教育界还未形成系统的体系,也没有先例可循,在工读教育领域开展社会工作的介入依然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校权威对社会工作专业自主的压力

工读学校是承担对行为偏差和心理偏常的“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矫治和挽救的专门机构,工读教育的发展已经有了60年的历史,形成了自身的教育转化机制和教育规律。社会工作的介入首先要遵循工读学校的历史规律和工读学校的各项规定。因此,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只有得到工读学校及老师的支持与配合,才能获得应有的成效。但社会工作者容易受到学校权威的干扰和影响,甚至影响自己的专业判断和专业工作的开展。工读学校教师因为长期接触和教育工读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但也因此可能对改革和创新有本能的排斥。因此,他们可能对新介入的社会工作者产生刻板印象,认为社会工作的方法不一定适合工读学校的实际。而社会工作者在“客场”工作,不一定有勇气与工读学校进行抗争,难以实现专业自主。如何在工读教育体制内获得专业权威,如何获得工读教育的话语权,是摆在社会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个人的专业素养寻求工读教育者的理解与认可,从而突破学校权威,实现专业自主。①曾添,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工读教育中的运用——以武汉市启新工读学校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6月.

(二)工读教师与社会工作者教育角色的定位冲突

社会工作者介入工读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这样一种新事物的介入,必然使得工读教师产生严重的危机意识。在工读教师看来,社会工作者将行使本来属于他们的一部分职能,在工读教师的眼里,社会工作者无异于是工读教育校园的“外来者”,虽然掌握着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但是由于对工读教育领域缺乏了解,在工读教育领域,工读教育者依然扮演者“权威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多向工读教育者咨询和请教,以一种谦卑的姿态从事工作和服务,以得到工读教育者的认同。社会工作者与工读教师之间将形成隐性的教育角色争抢,在工作过程中,二者的协调与合作也将视二者相互之间取得的认可而定。但是,在一段时间内,社会工作者还需要主动争取工读教师对自身的专业认可,并且坚定自己的专业地位,这是社会工作者介入工读学校必将遇到的问题,值得深思。

(三)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困境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主要是指由个人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专业价值观与机构价值观、个人价值观与机构价值观之间产生的冲突所导致的伦理决定困难。②高晓明,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与价值冲突 [J],企业导报, 2012(10).社会工作者介入工读学校的日常情境中,必然会置身于工读学校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之中,在工读学校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价值冲突,社会工作者很难做出既符合社会伦理又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社会工作者在工读学校的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主要伦理困境有以下四个方面:(1)保密问题。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有效保护工读学生的隐私使其不受伤害,这是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原则。(2)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与工读学生的矛盾时,由于和工读学生长期相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往往会遇到情、理、法之间的纠葛,如何正确和有效地区分人情、法制与规定的影响及后果,如何有效地保障工读学生的权益始终是社会工作者要坚持的原则。(3)价值介入的客观性矛盾。社会工作者由于职业原因,具有很强的价值关怀,往往将一系列价值观运用于工读学校助人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在实践的工作中还应强调在工读学校中使用资料与方法的客观性,尽量减少社会工作者个人主观上的判断,多倾听工读学生的声音与诉求,尊重工读学生的价值选择。(4)自我决定原则和家长制。社会工作实践中强调社会工作者尽量鼓励服务工读学生的自我决定,要尽可能避免对工读学生作伦理决定,如果实在不能避免此种情形,社会工作者则需要与伦理专家和同事咨询、商议,集体做出一个适当的伦理决定,以避免出现负面后果和风险。因此,许多理论工作者企图寻找一些可能的途径,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在面临选择困境时做出正确的伦理决策。

2015-01-30

石军,广州市新穗学校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中国工读教育、青少年问题、中小学德育和基础教育管理。陈霞,南京市建宁中学教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中国工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题解教育『三问』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