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慎的文献学理论与实践

2015-02-12韩慧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图书馆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训诂杨慎汉唐

韩慧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杨慎的文献学理论与实践

韩慧清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杨慎是明代著名的文献学家。杨慎重考据,反对空谈心性;倡汉唐旧疏,重训诂章句;坚持求实原则,在大倡心学的明代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学理论。另外杨慎重视文献版本,编纂成果丰富,为文献的流传和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杨慎校勘编纂

[分类号]G256

杨慎(1488~1562),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他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杨慎学识之博,著作之丰,经历之广,非时人可比。明代以来,有关杨慎的研究专著已经出现,如陈耀文的《正杨》与胡应麟的《丹铅新录》《艺林学山》等,但总体而言大部分偏于札记式或者随笔式的点评和序跋;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予杨慎过多的贬抑与否定,致使杨慎在之后一段时间无人问津;解放之后,学者对杨慎开始了一定的研究,但多关注杨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而关于杨慎文献学的研究则较为稀少。

1重考据,反对空谈心性

明代中期,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已蔚然成风。杨慎身处其中,对理学家们因学识浅薄而“使实事不明千载,而虚谈大误后人”的学风深恶痛绝,他亲身力倡考据学风。其有关考证著作,多以丹铅为名,计有《丹铅录》《丹铅总录》《丹铅续录》《丹铅要录》《丹铅别录》等10余种著作。在心学大行其道的明代,他开了明代考据学之风,也为清代的考据奠定了基础。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思潮,明代心学大行其道。明代中叶,陈献章、王守仁等上绍陆九渊,建立起以尊德性为主体的心学体系,以“致良知”为主要目的。他们否定经典的地位,否定汉唐注疏和知识学问的重要性。“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的经典理论;陈献章将六经等文献视为糟粕,“吾能握其机,何用窥陈编”[1];王守仁否定读书博学,认为那是有害无益之事,“记诵之广,适以长其傲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2]。王守仁否认研究名物训诂的价值,认为吾心皆一切,只要我心可以感知万物,万物皆在我手中,一时此学说风行,将经典训诂与坐禅忘我相结合,大有儒释合流的趋势,几陷于狂禅的境地。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3]明朝朱子的《四书集注》是士子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一般的读书人死记程墨选本,不明经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完全抛弃汉唐古注,忽视经典精髓,阳明之徒认为“吾学直捷,不假修为,于是以传注为支离,以经书为糟粕,以躬行实践为迂腐,以纲纪法度为栓桔,逾闲荡检,反道乱德,莫此为甚”[4]。在心学大行其道的明代中期,杨慎以其特有的学术敏感和大无畏的学术精神对抛弃经典、肆意发挥的心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儒教实,以其实实天下之虚;禅教虚,以其虚虚天下之实。陈白沙诗曰‘六经皆在虚无里’。是欲率古今天下而入禅教也,岂儒者之学哉!”“高远之蔽,其究也以六经为注脚,以空索为一贯,谓形器法度皆当狗之余,视听言动非性命之理。所谓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世之禅学以之。”[5]杨慎不仅批评空疏心学,而且新时人耳目,提出要注重汉唐旧疏,反心学其道而行之。

2倡汉唐旧疏,重训诂章句

提倡汉唐旧疏,注重训诂章句。杨慎认为自宋儒以来的肆意发挥义理之风将导致经学的禅学化,最终陷入空疏支离的境地,将与六经经义咫尺天涯。他认为汉代经学家去孔子未远,他们的旧疏旧注往往有较大的价值。杨慎说:“六经作于孔子,汉世去孔子未远,传之人虽劣,其说宜得其真;宋儒去孔子千五百年矣,虽其聪颖过人,安能一旦尽弃旧而独悟于心邪?六经之奥,譬之京师之富丽也,谈京师之富丽,河南、山东之人得其十之六七,若云南、贵州之人得其十之一二而已。何也?远近之异也。以宋儒而非汉儒,譬云贵之人不出里闾,坐谈京邑之制,而反非河南山东之人,其不为人之贻笑,几希。然今之人安之不怪,则科举之累、先入之说胶固而不可解也已。”[6]杨慎用地理的远近来比喻汉儒宋儒与圣人的远近,充分论证了汉唐旧疏对解释经典的重要作用。杨慎认为旧疏中包含义理,义理蕴藏在旧疏里,要在注疏中发现义理而不应抛开注疏空谈义理,舍本逐末,终以自弊。他说:“未知其粗则其精者岂能知也,迩者未尽则其远者岂能尽也。六经自火于秦,传注于汉,疏释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学者亦当知其先后。近世学者,往往舍传注疏释,便读宋儒之议论,盖不知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特更作正大高明之论尔。”[7]

杨慎不仅提倡汉唐旧疏,而且提出了研究汉唐旧疏的途径——注重训诂章句。如以《关雎》“窈窕”为例。“窈窕”古有幽闲、深宫、美心为窈、美容为窕等说。杨慎则认为以“深宫”说为是。其云:字书:窈,深也;窕,极深。窈窕,幽闲之地也;淑,贞静之德也。郑玄《笺》:幽闲深宫贞专之善女。《正义》:淑女以为善称,则窈窕宜为居处。《方言》:美心为窈,美容为窕。非也。按:窈窕训深宫为是。深宫之地是幽闲。深宫固门曰幽,内言不出曰闲。窈窕言其居,贞专言其德。今解者混之,遂以窈窕为德,误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鲁灵光殿赋》:旋便娟以窈窕、洞房穷露而幽邃;《江赋》:幽袖窈窕;孙兴公《天台赋》:幽邃窈窕;《封禅记》:石辟窈窕,如无道径。他举例证明“窈窕”有“深”的意思,并非言德。杨慎注重汉唐旧疏,又不为汉唐旧疏所束缚。他在《丹铅续录序》中引用荀子的话说:“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他大胆质疑权威,提出己见,从文字训释入手,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经学主张。又如杨慎对“穴井”的辨释:“易井卦朱子解云,井者:穴地出水之处,不曰凿井而曰穴地,何也?案中山经云帝困山有井焉,名天井;孙子兵法云地陷曰天井,穴地出水,盖此类耳。穴地之井,天所为也;凿地之井,人所为也。先天上古穴井后天中古凿井也。”杨慎引用《山海经》和《孙子兵法》来解释“穴井”,杨慎注重文字训诂一改明中期空疏流弊的学风,为清朝乾嘉学派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训诂章句不仅要理清文字的含义,而且要明白了解古人文法。随着时代的演进,语言语音不断变化,文法也随之逐渐改变。文法,顾名思义,即文章做法,写文章时惯用的语言表达。用当时“文法”,去“读周秦、两汉之书”,则“犹执山野之夫,而与言甘泉、建章之巨丽”,是难以明白经义的。杨慎认为:“予谓解圣贤之经,当先知古人文法。古人之有因此而援彼者,有从此而省彼者,故必晓古人文法,而后可以解圣贤之经。”[8]杨慎举例说:“古文语多倒。《汉书》中行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若今人则云:‘为汉患者,必我也。’”[9]如果不懂古人多倒装,则容易误解经义。

另外,古人多省略,不明省略将使我们无法明晓经义。如杨慎说:“《楚辞》:“吉日兮良辰。”王逸注“日”谓甲乙;“辰”谓寅卯。逸之意本谓“日”为甲乙之属,“辰”为寅卯之属,而(因)各省二字。(遂使)后之读者不晓,便谓甲乙为吉日;寅卯为良辰。虽朱子注《楚辞》,亦误用俗见也。”因省“之属”两字,而致后人误解,将语义缩小。引用也是古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后人多引用《诗经》《左传》《周易》等经典之语,使文章含蓄蕴藉,简洁精练。

3坚持求实原则

实事求是是杨慎学术精神的核心,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文史哲多方面的知识进行考证,一反明代空疏想象之风。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博注群经,是明代经学的权威,杨慎秉承求实作风,对朱熹的注解进行考证。如《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不日成之”一句,汉人的注释中《毛传》说:“不日有成也。”郑笺说:“不设期日而成之。”意思都是说文王始营造灵台,众民自来劳作,文王不约完成的日限。以此可看出文王的仁义和人民对文王的拥护。但朱熹却说:“灵台,文王所作。谓之灵者,言其倏然而成,如神灵之所为也。……不日,不终日也。”杨慎认为朱熹把“灵”说成“倏然而成”,把“不日成之”说成“不终日而成”。这不仅违背古代建筑事实,而且与原诗的主旨“文王能尽君道”“民心乐之”相抵牾,因而杨慎认为古注是而朱注非。杨慎从历史实际出发,坚持汉儒旧说,否定朱熹新解。这种从历史实际去进行注释和考证,无疑是比较科学的。杨慎反对空谈心性,注重汉唐旧疏,坚持求实原则,这种新的治学方法导致了清代考据学的兴起。嵇文甫先生在50多年前就曾说:“当明朝中叶,固然是‘心学’盛行的时代,可是就在这时候,为后来清儒所大大发展的考证新学风逐渐萌芽了。这里首先打开风气的要数杨升庵。升庵著《丹铅录》《谭苑醍醐》《古音丛目》《古音猎要》等数十种,虽疏舛伪妄,在所难免,但读书博古,崇尚考据之风,实自此启。”[10]考据学经历了一个肇端、发展、完善的过程,杨慎在这个过程中开其先路,自是功不可没。

4重视文献校勘

杨慎极其重视文献版本校勘问题,主张要保持文献原貌,古书不可妄改,杨慎对明人乱改之风深恶痛绝,主张认真校勘。他曾在《周官音诂序》中指出古书致误的原因是妄改和误刻。杨慎对本校、理校、他校和对校等都有应用。如综合运用理校和他校,《经说尚书》“五玉当作五乐”条:“‘修五礼五玉’,班固《汉书艺文志》‘五玉’作‘五乐’,盖已有五端,即五玉也。‘玉’当作‘乐’,注引五乐之目。”他综合利用理校和他校得出此结论。杨慎也用他校,如《庄子阙误》一书,即运用多种版本来校勘。另外,杨慎对《文选》的评点对校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从《文选》中寻出后人作品用语出处,有助于校勘后人作品。反过来,运用了《文选》词语的后世作品,又可帮助训诂考释《文选》语词,因为这些作品距离《文选》的时代更近,通过它们更易明了《文选》之原意。如《升庵集》卷五十二“草熏”条:“《佛经》云:‘奇草芳花能逆风闻熏。’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正用佛经语。六一词云‘草熏风暖摇征辔’,又用江淹语。今草堂词改‘熏’作‘芳’,盖未见《文选》者也。”指出欧阳修《踏莎行》一词“草熏”二字,出自江淹《别赋》,既有出处,则“熏”不能改作“芳”明矣。实际杨慎通过追溯后世作品语典,一方面见出《文选》对欧阳修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指出《文选》的一个文献功用——利用它可以校勘后世作品。类似例子在杨慎著述中并不少见。

5编纂成果丰富

杨慎因“议大礼”而被贬谪云南,后终身未返。杨慎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入滇前,他就编著了《风雅逸编》《选诗外编》《石鼓文音释》等著作。入滇后,谪戍生活仍没有改变他读书的爱好。他说:“白首投荒瘴海边,犹耽传癖与书淫。”杨慎在此期间不甘为天地之蠹,埋头著述,尤其在少数民族资料的整理和编纂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杨慎的《全蜀艺文志》是一部有关四川的诗文选集,《云南山川志》和《滇载记》是有关云南的地方志,杨慎的著作对云南的学术和旅游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杨慎还十分留意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古今风谣》《古今谚》是杨慎的俗文学选集,他对俗文学的关注为俗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保存了珍贵的古文献资料。

6 结语

杨慎是明代的大家,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文学家,对哲学、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学科都有极深的造诣。他一生博学多闻,著作达400余种。《四库全书总目》:“慎以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11]杨慎是个丰富伟大的人物,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发现。

参考文献:

[1]陈献章.白沙子集卷六[M].《四部丛刊》本.

[2]王守仁.传习录全译.答顾东桥书[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明史杨时乔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周召.双桥随笔卷七.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杨慎.丹铅续录卷一.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杨慎.升庵集[M].卷七十五.刘静修论学.

[8]杨慎.升庵集[M].卷四十一.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9]杨慎.升庵集[M].卷五十二.古文倒语.

[10]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1]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3.

韩慧清女,1991年生,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5-05-22;责编:张欣。)

猜你喜欢

训诂杨慎汉唐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上海汉唐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小杨慎智对先生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
雁栖湖,汉唐风
近十几年来杨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