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探索

2015-02-12王兰伟湖南图书馆长沙410011

图书馆 2015年12期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图书馆

王兰伟(湖南图书馆 长沙 410011)

·实证研究·

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探索

王兰伟
(湖南图书馆 长沙 410011)

〔摘 要〕口述历史自美国传入中国后,经过数十年的发酵,近年来受到学界、媒体和大众的关注,不少图书馆也将口述历史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论文结合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实践,阐述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作用与方法,探讨图书馆如何进一步做好口述历史工作。

〔关键词〕图书馆 口述历史 理论与实践

1 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现状

口述历史的概念于1940年在美国诞生,经过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与实践,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历史学科的一个新分支,并超越历史学,为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媒体、大众所关注[1]。作为历史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口述历史以其开放性、生动性、原生性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中国口述历史研究的兴起深受唐德刚先生的影响。唐氏工作于哥伦比亚大学,得风气之先,著有《张学良口述历史》、《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等众多口述历史著作,并在中国大陆拥有众多读者。此后,中国大陆亦开始了此领域的探索,定宜庄的《最后的记忆:十六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张晓的《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山西社科院的《山西抗战口述史》,湖南图书馆的《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等都是中国口述史方面的成果,其他以“口述”命名的各种回忆录更是不计其数[2]。

图书馆界对于口述历史的关注也由来已久 。英国大英图书馆设有口述历史馆,现藏有460套不同主题的馆藏,记载有多达3.4万受访者的音频与视频访谈材料,且每月新增100-150小时的数字化记录[3]。美国国会图书馆设有口头文学资料库[4]。香港中央图书馆设有香港口述历史特藏。就大陆图书馆界而言,口述历史工作虽已展开,与西方国家和新加坡、港台地区相比,仍颇显落后,在口述历史领域有拓展的图书馆并不多。湖南图书馆在此领域起步较早,2008年开始了“寻找城市记忆”的相关活动,并最终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抗战老兵口述史的采集与整理上,2013年《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的出版,可谓此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5]。2012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启动,主要着眼于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濒危民族记忆与传统技艺的抢救性记忆收集工作。作为国家馆,国家图书馆的此项举动正式将口述历史工作提升到国家记忆的高度,对口述历史工作在全国图书馆界的广泛开展无疑具有号召作用[6]。2014年9月18日,国家图书馆在其网站公布了35位东北抗联老战士的口述视频,受到广泛关注。2014年10月27-28日,“图书馆与口述历史及地方文化——第六届信息技术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图书馆召开,来自英国、美国、新加坡、塞尔维亚、中国台湾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齐聚该地,就口述历史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2015年,中山图书馆亦开始征集抗战老兵的口述回忆录。口述历史正越来越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

2 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

2.1 图书馆文献收藏功能的迫切需要

口述历史这一名词虽然产生较晚,但其雏形则由来已久。人类在文字发明之前的历史大都根据口述传说记忆。中国的三皇五帝传说、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说,都与口述历史密不可分。在一些后开化民族中,其历史至今仍靠传说也即口述书写。口述与文字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在实际意义上,其所起的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作用则是一样的。

图书馆作为文献收藏与整理单位,对口述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也在其职能之中。只是以往工作过程中,图书馆大都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纸质文献的收藏中,对口述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则关注不多。自口述历史研究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日益受到重视之后,港台地区早已受其影响,大陆地区如今亦日渐认识到口述历史工作的重要性。就图书馆界而言,口述历史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开始。这种起步晚的现状造成了图书馆在诸多重要口述文献收藏方面的欠缺,如抗战口述史料、文革口述史料、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等等。而对于这些史料的抢救和搜集从时间上看是刻不容缓的。就抗战口述史料而言,其亲历者如今多在90岁以上,如果不早点抢救发掘,这些亲历者的记忆将随亲历者的逝去而消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其传承人也多年届高龄,采集他们的口述记忆和视频资料,保存人类传承已久的文化遗产,意义深远。就当下而言,大事件的国民记忆、区域性的风俗传统、重要领域的专题资料库……都是值得发掘和整理的宝库,图书馆要建设和完善这方面的馆藏,必须加强对口述历史工作的重视。

2.2 图书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互联网的诞生使信息的获取不再困难。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使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角色正不断被弱化,图书馆转型成为图书馆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时,口述历史热的兴起无疑为图书馆转型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口述历史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有别于以往的正史,以其民间性、原创性而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无论是城市的变迁、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还是家族的记忆,在官方的历史叙事之外,民间也有着对其的记忆和评价。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因为由亲历者来叙说,故显得格外生动,又因其是第一手材料,从而具有更为独特的研究价值。在互联网信息日趋同化的时代,图书馆如果拥有自己独特的口述历史馆藏,显然有助于其在同行中树立独一无二的地位,亦将为研究型图书馆的打造提供独特的文献基础。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2.3 区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口述历史在图书馆界最早是作为口述文献保存的,口述文献又往往以地方文献的独特性,成为不同地域图书馆的独特馆藏[7]。比如,不同民族地区的民间传说、民族风俗、民族历史,不同地域的区域历史和文化,各地的家族史、地方重大事件等等,都是地方文献所反映的内容。口述历史更以其亲历性为传承区域文化提供了可信性、可行性。对不同群体口述历史的整理和研究,将从不同方面折射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比如丝路文化、藏区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都是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大区域文化概念的儒家文化圈、佛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等等,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体现。

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将反映在一定的人和事上。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保存了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也使口述文献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并因而有了发展的可能。特别是在全球化影响不断深入的时代,各地域文化如何在趋同的同时保持存异,成为众多人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口述历史的独特性则为此提供了一种可能。

2.4 提升图书馆自身影响力的可行选择

图书馆诞生以来,其功能虽不断转变,但对大众的影响力却远远不够,以至于其承担的许多其他功能不为社会所知。众多人仍把图书馆简单地理解为借还书的地方。这种偏见极大地损害了图书馆的发展。政府对图书馆功能的误解往往造成图书馆经费的不足,大众对图书馆功能的误解,则使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水平。如何更深入地参与社会、介入社会,是图书馆服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有别于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一般而言,好的口述历史选题多半应该是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口述历史工作的开展,使图书馆在日常的图书借还之外以文化生产者的身份介入社会。从事口述历史采访与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图书馆宣传的过程。口述历史成果的展示则有利于图书馆走进公众视野,使图书馆超越图书回归文化的本质。以湖南图书馆的抗战老兵口述历史项目为例,《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一书的出版,使该馆在口述历史领域受到学界关注,并借机举办“图书馆与口述历史及地方文化”的国际会议,邀请了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美国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英国口述历史馆馆长罗伯特·珀克斯等一大批专家和学者,受到大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成功提升了湖南图书馆在业界和社会的影响力。

3 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实践

3.1 选题策划

与图书馆其他工作相比,口述历史工作显得费时费力。比如湖南图书馆的抗战老兵口述项目,从最初选题到成果出版,历时5年,其间艰辛非一言所能形容。抗战老兵遍布湖南各地,从寻找线索到逐一采访、录音、录像,再到后期文字的整理,以及与史实的核对,直至最后的出版、校对,环节之多,工作之繁,投入之重,这对经费不足的图书馆而言,实是相当大的挑战。正因为如此,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在选题上就不能不慎重,不能不多方论证。由于口述历史工作出成果慢,一旦确定选题,则不能轻易放弃,半途而废只能造成经费与人力的浪费。

由于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图书馆获得的经费投入各不相同,所处的地域文化千差万别,所能支配的人力资源也差别巨大,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图书馆在进行口述历史项目选题的时候,要结合经费与人力资源现状,结合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渊源,选取那些有意义的,具有迫切需要的,具有研究价值或为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项目来做。以抗战口述史、文革口述史、改革开放口述史为例,此三者中显然以抗战口述史的整理最为迫切。不同地域还有自己的大事件,比如湖南和平解放、深圳设立特区、香港回归等等,对本地图书馆而言,都是不错的口述历史资源宝库。此外,专题口述历史也是口述历史选题策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农村变迁、城市发展、家族记忆等等。

3.2 人才培养

口述历史工作虽已走进图书馆的视野,毕竟与图书馆既往的业务有所区别。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打破原有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特长和积极性。由于口述历史涉及的环节众多,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通力配合才能完成。这也就意味着在图书馆学专业之外,还需要摄影、摄像、写作、文史等众多其他专业知识。在口述历史工作的人员配置中,应当考虑到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搭配协调。

由于口述历史工作的周期大都很长,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将这项工作做好。因此,结合兴趣、爱好、专业,采用志愿招募式的项目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应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摄像、采访技巧,提高对选题的了解度,同时把对口述历史理论书籍的学习作为基本的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由于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起步较晚,有些图书馆还处于刚起步阶段,这种现状决定了图书馆在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同行学习,更要向行业外学习,比如大学的研究团队、媒体的采访团队等。

3.3 素材整理

口述历史的一大特色就是素材的原生性,这种特点既有其独特的魅力,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由于口述历史的采访对象多已年长,而其所述的历史往往又年代久远。再加上采访对象的学识参差不齐,其口述往往存在着年代错误、逻辑混乱、记忆误差等等。另外,口述者限于所见、所闻,对历史的评判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口述历史整理者结合正史和其他亲历者的叙述对采集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口述素材的整理其实就是口述历史研究的过程。对于素材整理的规范,目前学界尚有一定的争论。有人主张尽量保存口述历史的原生态特点,有些学者则将口述历史资料当成参考并为正史提供佐证。比如唐德刚的口述历史作品,口述往往只占很小的部分,大多数文字则是唐德刚的研究成果。图书馆在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对口述历史素材进行整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重视口述又不尽信口述,是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者整理口述素材过程中应当坚持的原则。

3.4 数据库建设

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有别于历史学者的口述历史研究,在原创性项目之外,还应当承担口述文献搜集与整理的职责。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建立口述历史数据库可以避免单篇口述文献的孤证弊端。如在湖南抗战的口述历史中,关于衡阳抗战中方先觉是否真投降,衡阳外围是否有援军就有不同的说法。如果只看一篇口述就信以为真,显然无法服众。而口述历史数据库的建立,则为我们全面、客观、审慎地了解历史、走近历史提供了可能。这一点,在《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和《我的抗战》中有清晰的体现。图书馆口述历史数据库,将成为其特色馆藏的代表,从而可以提高图书馆在业界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公众了解和查询口述文献档案提供便利。

与传统的纸质文献不同,口述文献可能有文字、录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口述历史数据库的建设中,应当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文献的安全,结合数字化的需求,做好口述文献的编目、分类工作。

3.5 成果展示

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周期长,耗资大,投入多,其成果来之不易,这也意味着口述历史成果展示的重要性。由于口述历史以录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表现,其成果往往也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如崔永元团队的《我的抗战》以纪录片的形式在视频网站播出,后来又整理出版。湖南图书馆《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先整理出版,后来又在天下湖南网推出口述历史专题,同时也在进行视频纪录片的制作。在全媒体时代,文献内容的表现形式日渐多元化,这就要求图书馆口述历史成果的展示也要多样化,图书、报纸、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都可成为其成果展示的途径。通过成果展示,图书馆既宣传了自己的特色馆藏,又传承了文化,还服务了社会。

4 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的发展

4.1 经费筹措

相比图书馆既往的业务,口述历史工作可算是新领域。针对中国图书馆界经费普遍不足的现状,图书馆不妨尝试新的经费筹措方式,摆脱固有的、仅仅依靠财政拨款的方式,通过合作共建、募捐、冠名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的加入,为更好地开展口述历史工作解决资金问题。崔永元团队在拍摄《我的抗战》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过程中,曾得到企业1.1亿资金的赞助。

4.2 志愿者

口述历史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与学院化的历史研究相比,入门门槛要低不少。但要把一个项目做完,其长期性和困难度却不可小视。做口述历史工作,如果能结合参与者的兴趣、爱好是最好的。在图书馆内部,可以通过招募的方式,组成馆内口述历史项目组,结合员工的兴趣、爱好、特长,打破原有的工作模式。在馆外,可以广泛招募社会志愿者的参与,发动志愿者提供线索,参与采访、整理等工作。在此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让其对口述历史工作要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弥补图书馆经费与人员的不足,还将为口述历史工作注入新的智慧和活力。

4.3 工作机制

图书馆的既有工作大都是服务型工作,主要是面向读者开展文献借阅或读者活动等服务,而口述历史工作与传统的服务工作有很大相同。可以说,它是一项探索性、研究型的工作,往往又非一个人能独立完成。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口述历史工作的效率,如何提高口述历史成果的质量,是图书馆管理者应当考虑的。目前来讲,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的工作机制还在探索之中。如何突破图书馆传统业务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员工和志愿者的特长和积极性,如何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把口述历史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是开展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必须要思考的。这也就决定了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仍需不断探索高效灵活的工作机制。

4.4 理论研究

尽管图书馆界已经介入了口述历史领域,但就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而言,仍颇显不足。对于很多人而言,对口述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简单的录音整理阶段,这种误解将极大地弱化口述历史成果的价值[8]。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做口述录音的整理者,还要做口述历史研究的专家。

在理论修养方面,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人员既需要对采访对象和要采访的事件有足够了解,又要多方提高自己的文史修养。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应对自如,灵敏地捕捉采访对象冗杂口述中的有用线索,才能更加真实、客观、流畅地整理、剪辑出优质的口述历史成果,才能用不一样的眼光发现口述历史的独特价值。

在采访技巧方面,如何快速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如何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如何从采访对象的闲谈中发现有效线索,是图书馆口述历史成员必须思考的事情。在此方面,可以向媒体对话节目学习,但又不能像媒体记者一样,预设太多既定话题[9]。口述历史采访是一个沙中淘金的过程,它需要采访者有足够的耐心和敏锐的目光。

在录音整理或视频剪辑方面,首先要考虑的应是流畅,流畅的前提是不失真,而且最好还能体现口述者的原始风格。这里面的叙事学问很值得研究。在口述历史中,文字或画面往往离不开真实的历史环境,如何在与大历史背景结合的前提下展现采访对象的原始风貌,如何借众多口述者书写一段过去的历史,考验着整理者的叙事能力。图书馆口述历史整理还应注意到不同叙事风格带来的效果差异,多方学习、合理借鉴文学、电影、戏剧、正史的叙事方法。

(来稿时间:2015年6月)

参考文献:

1.李向平,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2.谭志斌.国内口述历史著作述评.兰台世界, 2012(9)

3.耿雪,王小平,杨祥银.英国口述史学处于良性发展 . [2015-06-10]. http://www.cssn.cn/gd/gd_rwhd/xslt/201410/ t20141027_1377944.shtml

4.尹培丽.口述资料收藏——图书馆的新领地.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3(4)

5.湖南图书馆.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6.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记忆”文化工程. [2015-06-10]. http://roll.sohu.com/20120225/n335832950.shtml

7.刘晓莉.口述历史与地方文献工作刍议.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5(5)

8.王宇英.口述历史的生机与危机.中国图书评论, 2012 (9)

9.(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王芝芝, 姚力,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分类号〕G25

〔作者简介〕王兰伟(1980-),硕士,湖南图书馆馆员。

Theory and Practice——Research into Oral History Work of Library

Wang Lanwei
( Hunan Library )

〔Abstract 〕Oral histor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from United States. Through decades of development Oral history has focus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media and public in recent years with an emphasis on library work.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oral hist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 function and method of oral history , how to further explore the library to do a good job of oral history.

〔Keyw ords 〕Library Oral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猜你喜欢

理论与实践图书馆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关于本科生纳米概念教育的探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