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跃进”时期农村图书馆建设特点解读*

2015-02-12余明霞广东药学院图书馆广东广州510006

图书馆建设 2015年8期
关键词:人民公社大跃进图书室

余明霞 (广东药学院图书馆 广东 广州 510006)

我国“大跃进”时期农村图书馆建设特点解读*

余明霞(广东药学院图书馆广东广州510006)

20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全国农村图书馆建设也开始了“跃进”,但随着“大跃进”的结束,这些图书馆也迅速消亡。在极“左”思潮泛滥、图书馆界开始大跃进、图书馆职能被扭曲的背景下,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从辉煌走向落寞。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农村文化建设、结合城镇化发展建设农村图书馆的新时期,大跃进时期农村图书馆建设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和价值。

图书馆事业大跃进农村图书馆建设

建国之初,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为了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1950年12月,文化部在《关于1950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报告与1951年计划要点》中提出了“在有条件的村、镇设立图书室,发展农村图书网”[1]的任务。19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规定:“从1956 年起,按照各地情况,分七年或十二年内普及包括农村图书馆在内的农村文化网,建立电影放映队、俱乐部、文化站、图书室和业余剧团等文化组织。”[2]在国家政策的提倡下,1956年出现了大办农村图书室的热潮,当年年底全国农村图书室达到了18.2万余个[3]。但这些理性科学的农村图书馆(室)建设规划,在进入“大跃进”时期后,被不切实际的“大跃进”政策所打乱。

1 社会背景

1.1图书馆建设达到建国后的第一个高潮

1957年,国务院制定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站在全国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的各项规定和措施均体现出资源共建共享的思想,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指导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4]。根据《方案》的决定,国务院下设的图书领导小组在全国建立中心图书馆,协调全国图书馆的工作及编制全国图书联合目录。《方案》的出台及实施标志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建国后达到第一个高潮。

1.2极“左”思潮开始泛滥

1957年党中央发动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紧接着,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发动了“反右倾”斗争。这一时期我国的各项政策和社会政治思潮不断推动极“左”思潮在各行各业泛滥,其在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教育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

1.3图书馆界全面开始“大跃进”

1958年4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局(厅)长会议提出了“政治挂帅”等六条文化工作纲要。在这六条纲要的指导下,图书馆事业开始了“大跃进”。图书馆界大放“卫星”,开始过分地强调群众办馆,片面地追求图书馆的数量增长;在图书馆工作上,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相互攀比的浮夸风气。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自1957年后,大批图书馆学专家被打成右派,只能“靠边站”,图书馆学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在图书馆学研究上,出现了“拔白旗、插红旗”,“大破大立”式的研究[5]。

1.4图书馆职能被扭曲

1958年3月,文化部召开了全国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工作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是图书馆事业的工作方针和发展的主导方向,图书馆界开始批判“资产阶级图书馆学”,强调为阶级斗争服务。

2 状 况

“大跃进”时期的农村图书馆是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和扫盲工作的迅速开展而广泛建立起来的。这个时期农村图书馆主要是以人民公社图书馆的形式呈现。政府以行政命令和群众运动的方式推进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与普及,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建设出一大批图书馆,“但由于没有专门的业务人员,没有稳定持续的资源补充和维持运行的经费保障,多则一年半载,少则三月五月,当既有的那点资源对人们失去吸引力时,这个图书馆便名存实亡,甚至名实皆亡”[6]。

2.1农村图书馆数量从剧增到剧减

在总路线“大跃进”的热潮下,1958年农村图书室的兴办达到了高潮,全国农村图书室的数量发展到了47万个[7]。在绝大部分地区,从公社到生产队,层层都建设了图书馆(室)。

1958年7月8日,湖南省文化局以“(58)文图字第066号文件”发出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办图书馆的通知”,并附“农村民办图书馆组织章程(草案)”。1958年湖南省建有农村民办图书馆1 915所,农村图书室43 908所,以当年湖南省人口统计计算,平均每6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8]。湖北浠水县在1958年底,已建立人民公社图书馆8个,管理区图书馆61个,生产队图书室600多个,图书站2 250个,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图书馆网[9]。四川省新繁县竹友公社在1960年2月掀起了一个以食堂为中心的群众办馆的高潮,仅三天时间就建立了食堂图书室53个[9];海安县各图书馆(室)在建立毛主席著作读书站的过程中,仅仁桥公社三天就建站1 608个[5]。

尽管1958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图书馆(室)数量急剧上升到47万所,但其中许多“图书馆”徒有虚名(仅有几十本政治学习材料和识字教材),难以正常生存与发展。到了1959年,又直线下降到28万所,最后真正巩固发展和坚持下来的不到1/10[10]。随之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动乱,使农村图书馆事业处于停顿、瘫痪, 甚至全面关门倒闭状态。

以嘉兴地区为例,1956年全地区9个县206个乡2 353个村中,建立中心图书室的乡有125个,约占60.5%;村图书室或流通站有847个,约占36%[11]。随着“大跃进”的开展,农村图书室建设掀起了狂潮。1958年,长三角地区许多县都达到了乡乡有中心图书室,社社有图书室的“繁荣”局面。然而虚假繁荣的泡沫在三年困难时期急剧破灭。1961年图书室下乡辅导仅9次,外借图书仅8 652册次,除少数几个公社的中心图书室外,绝大部分农村图书室无法正常开展活动[11]。

2.2各地建设图书馆的方式

2.2.1图书来源

图书来源主要包括从农民处收集图书,通过团组织、城市工会系统等发动农民捐书或捐款买书,同时组织农民义务劳动,把收入用于购书。另一主要来源是各图书馆、图书室定期互借图书。公社从文教事业费中抽出一部分做图书经费是图书来源的重要补充。

2.2.2图书采购原则

图书采购的首要原则是图书要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价值。同时图书馆要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购买相关的图书;根据工农业生产情况和发展规划购书,要求密切结合生产,能够充分体现图书馆事业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2.2.3图书宣传方式

这个时期的图书宣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红专学校或其他学校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向学员介绍图书;利用大字报、黑板报宣传图书;利用民歌、快板、说书等民间说唱形式把书本的主要内容演唱出来;利用各种群众活动(如座谈会、报告会、故事会等)展出与活动有关的图书[12]。

2.2.4农村图书馆组织系统

农村图书馆组织系统是根据人民公社地区特点及组织形式来决定的。一般包括公社图书馆、管理区图书馆、生产队图书室、食堂图书站,人民公社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图书室也属于这一系统。

2.2.5读者辅导及业务辅导

读者辅导主要由红专学校组成的读书小组通过报告会、读书会、故事会的形式开展;业务辅导主要通过重点辅导、举办短期培训班、现场交流会等方式开展。

2.2.6图书管理员

在当时一切劳动力都集中搞生产的情况下,图书馆界没有办法实现专人管理图书馆。一般是根据工作的需要,党政机构确定几名业余馆员,实行轮流管理;同时发动群众,广泛吸收读者积极分子协助图书馆管理各项活动。

2.3公共图书馆的指导

全国各地农村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的组织和辅导下,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公共图书馆的馆员经常深入农村开展业务辅导、图书流通、巡回展览等活动,积极帮助公社图书馆员利用图片展览、画报剪辑、专题陈列、图书推荐板、广播宣传、口头宣传等形式,向社员推荐优秀图书[13]。

很多市、县、区公共图书馆在农村设立了图书流动站,遵循“开门办馆”的方针,送书下乡,送书入厂,把图书送到田头、车间。1956年嘉兴县图书馆下乡辅导农村图书室工作76次,该馆图书通过乡中心图书室再转入村级流动站外借达68 807册次[14]。1958年,义乌农村图书室工作在全国农村群众文化艺术工作会议中被作为典型发言。《浙江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都载文推广义乌农村图书流通站的工作经验[15]。

2.4相关研究及宣传

2.4.1著作

1958年11月,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师生根据到湖北省浠水县调查人民公社图书馆(室)的情况,编纂了《人民公社图书馆丛书》;1959年3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56、57级编写的《大跃进中北京地区的图书馆》;1959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56级昌黎实习小队编写了《人民公社图书馆学》;1960年,南京图书馆编印了《人民公社图书馆(室)工作(初稿)》;山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林凤五主编的《怎样办好人民公社图书馆》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义乌图书馆编写的《怎样办农村图书馆》。

2.4.2论文

1958年,《光明日报》刊发了《大力加强和改进农村图书室的工作》一文;《文汇报》刊发了《巩固提高发展农村图书室工作、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农村图书工作的方向》等文章。1959年,《图书馆工作(北图)》刊发了《关于人民公社图书馆性质问题的商榷》《对〈略谈人民公社图书馆〉一文的意见》《农村图书室沿着宽广的发展道路前进》《略谈“人民公社图书馆”》《怎样做好农村图书室的巩固工作》等文章;《图书馆学通讯》刊发了《对〈略谈“人民公社图书馆”〉一文的商榷》《对农村民办图书馆的几点意见》等文章;《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刊发了《人民公社图书馆》《试论人民公社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谈〈人民公社图书馆基本书目〉》等文章;《新华化报》刊发了《对〈略谈“人民公社图书馆”〉的意见》《更快更好地使公社图书馆、室发挥作用》等文章;《文汇报》刊发了《公社图书馆》一文。1960年,《图书馆工作(北图)》刊发了《把农村图书馆工作推向新阶段》一文。1960年1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情报系图书馆专修班写出《关于人民公社图书的分类问题》《对人民公社图书的研究》及《人民公社图书分类问题的探讨》等文章。

3 对当前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启示

“大跃进”的发动手段是党和政府通过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要素的军事化动员来推动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在号召文化“大跃进”之初,对图书馆在内的文化事业的“大跃进”,不仅仅是领导者的要求,也是大多数普通人的要求。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种动机是无可指责的,它是落后国家和地区想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观意愿的反映[16]。

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支柱,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了“大跃进”的建设高潮,农村图书馆“放卫星”的建设速度,正是大跃进的一个缩影。农村图书馆的办馆初衷是积极向上的,其思想也对我国当时公共图书馆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其建设与当今改革开放后农村图书馆建设是一脉相承的,对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图书馆发展形态进行解读,仍有许多共通处可为当今农村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借鉴和警示。

3.1农村图书馆的建设要遵循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

馆舍、设备、图书、人员等是构成图书馆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民众受教育的程度低,经济落后,其生活基本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超越现实的条件兴办图书馆是不可行的。而且,这种“几本书、一个木箱就把图书馆办起来了”的“毛驴图书馆”,根本无法开展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更无法实现图书馆的收集、整理文献并提供利用以及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等社会职能[17]。再者,在以解决温饱为首要任务的前提下,没有政府固定的经费投入到图书馆建设,光有办馆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实践经验也表明,即使是到了80年代初,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仍是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目标,农村基层图书馆建设仅仅只能体现为一些个例。随着经济的发展,到90年代中期我国GDP实现翻两番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从基本的温饱要求提升到追求质量的提高,这一时期基层图书馆发展开始提速。

当农村图书馆数量增长过快,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失去平衡时,经济支撑不起,图书馆就会缺乏可持续发展与生存能力。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图书馆的发展,一定要以经济为基础,如果缺乏物质基础、经费投入不足、不顾客观需求和社会现实条件,在短时间内突击发展图书馆数量,是违背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的。

3.2政府号召、全社会一体化推进式的建设思路不适用于农村图书馆建设

“大跃进”时期,政府号召、全社会一体化推进式的建设思路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基础性业务工作。“开门办馆”、“送书上门”,表面上增加了图书馆数量及其服务覆盖面,使图书馆普及到了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但实际上只是一种极低水平的图书馆藏与用的平衡——片面追求图书的流通量、强调藏书的使用,造成一部分图书丢失(特别是地方文献流失严重)、缺藏及堆积,使目录作用削弱、书库混乱,严重忽视和削弱了图书馆的职能和任务[18]。由于各地图书馆数量骤然剧增,藏书需求大为增加,一些较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不经过仔细筛选就将部分具有较高价值的地方史料分流支援到其他不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不少获赠的图书馆,由于缺乏认识并且管理不善,甚至将之剔除处理掉,当图书馆关门后,由于缺乏严格的财产管理制度和善后措施,很多图书自然损毁或丢失,造成人为的损失[13]。

当今农村图书馆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号召、全社会一体化推进式的建设思路,上级政府下达工作指标和资金,下级政府被动按要求“铺摊子”花钱,这种“输血式”和“包办式”的思路,不管“运动”因何种原因结束,当上级部门停止对其管理、检查、评估时,“运动”影响所及地区的图书馆也就跟着“消亡”了。例如,1979—1990年,云南省腾冲县图书馆协助建立了近100个农村图书室,但在随后几年时间里几乎全部消亡了[3]。1994年广西实施“知识工程”,在全省兴建乡镇图书馆,到1999年年底的目标是“在广西1 361个乡(镇)都普遍建有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室)”[3]。但仅数年后,能“存活”的就寥寥无几。20世纪90年代末,江苏省某县提出“乡乡建成万册馆,村村建成千册室”的口号,普及万册乡(镇)图书馆,虽然在评比先进文化县时达标了,但评比过后没几年,多数图书馆就陆续关门倒闭[3]。

因此,我们不能以政治运动的热情去从事应具有持续性,稳健、连续发展的图书馆建设。一次次脱离需求的盲目发展所导致的资源空耗会将图书馆在公众心目中的神圣、美好形象撕扯得支离破碎[19]。

3.3政府力量必须成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主导力量

“大跃进”时期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一开始就提出了“群众办馆”的方针,由农村人民公社集体办,或农民自己掏钱办。在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温饱问题都未解决的情况下,大办农村图书馆(室)超越了当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承受能力[20]。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农村图书馆建设中的“非政府组织”活动,包括各种基金会、公益网站、各类媒体、“海外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与个人援建的乡镇图书馆和乡村学校图书馆、文化团体和大学生支教组织参与的乡村图书馆(室)以及农民自发建立的图书室”[3]等似“星星之火”让人眼前一亮。当前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呈现出积极建设图书馆和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单位建设的良好态势,是图书馆界乃至基层文化事业走向繁荣的指向标。但是这些活动面临的资金、持续运作、专业人员不足等种种困难,又说明社会力量的作用被宣传夸大了[20]。中国现在远未形成公益慈善的社会氛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社会力量可以为农村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需要主要有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的基本需要和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高级需要两种[3];图书馆事业属于高级需要的范畴,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尚未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群众办馆”自然是“曲高和寡”,可有可无了[5]。只有在一定高度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水平上,这种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群众办馆”才具有可行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私人图书馆越来越多,就是典型的例证。

3.4农民是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大跃进”前后,农民看到的“反右”“三反五反”等运动,首搦其锋的均是他们眼中的“社会精英”,当时典型的文化环境是知识越多、受到冲击的可能性越大,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反智思潮。在当时,农民大多是文盲,文化教育程度很低,只能从社会运动的表面粗浅地意识到知识分子要受到打击,不可能对当时的政治运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农民从心里面对知识是“羡”和“畏”交织的。首先,在白天参加高强度的集体劳动、温饱尚难满足的条件下,农民不会有太多的阅读和学习要求,也就自然不会形成对图书馆的实际需求。其次,我国当时农业生产大多是传统农业、手工劳动,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识。农民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功利主义者”,对知识自然不会有太多追求,对阅读图书缺乏内在需求及动力,加上农村图书馆图书质量差,缺乏吸引大家阅读的力量,实际作用不大。

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个体创办的公益性图书馆也开始零星出现在农村,它们馆舍简陋、规模不大,但却能长期坚持发展,为当地农村居民提供服务。因为它们是由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地建设、经营起来的,得到当地居民的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承办者以极大的热情进行不懈的投入和管理,为当地居民提供文献,当地居民也乐于去利用它,图书利用率较高。这些成功的典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建设农村图书馆是以政治宣传或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为目的,没有以农民为主体,以解决农民实际的生活、生产及文化娱乐需要为目的,都难以长久存在。

农民及农村干部是构成农村社会的主体,对农村图书馆的发展状态起决定性作用。不管是“大跃进”时期还是当今的农村图书馆建设,满足农民的需求是农村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唯一价值。因此,在国家大力推广公共文化建设,农村图书馆建设政策环境和经济条件都相当优越的今天,农村图书馆建设从馆舍选址、馆藏资源建设、服务方式与内容的确定等方面仍然要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前提。

4 结 语

我国“大跃进”时期的农村图书馆建设,虽然在当时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最终未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及广泛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目标。外部原因是推进手段不适用、建设过程违反图书馆建设规律、配套的管理制度缺乏、基本的资金供应跟不上,内部原因则是基本的需求不足,最终“政息馆亡”也是必然结果,靠政府号召和群众运动以遍地开花建设“小高炉”的方式建设图书馆是行不通的。这些经验也适用于今天的农村图书馆建设,这也算是五十年前的农村图书馆“大跃进”留给今天的一点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1]倪晓建. 北京地区图书馆大事记1949-2006[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9.

[2]中共宁夏区委党史研究室. 宁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专题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76-84.

[3]黄体杨. 农村图书馆的内源发展思考[J]. 图书馆杂志, 2012(6): 41-47.

[4]张树华, 赵华英. 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次浪潮:记《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及其协作协调活动[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 (3):21-26.

[5]程焕文. 共和国图书馆事业四十年之回顾与展望[J]. 图书馆,1989(7):3-10,23.

[6]李国新. 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县级图书馆的振兴与乡镇图书馆的模式[J]. 图书馆, 2005(6):1-5.

[7]朱燕平.中国农村图书室建设第一个高潮的形成及其影响[J].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6(6): 60-63.

[8]陈勇. 连云港市基层图书馆总分馆制发展模式探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7):124-125.

[9]黄宗忠. 试论人民公社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J].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 1959(4):16-19.

[10]符骏. 21世纪乡镇图书馆发展趋势探讨[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2(2):78-80.

[11]沈红梅,吴荇. 长三角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启示[J]. 图书馆建设, 2008(9):16-19.

[12]图书馆学系下放浠水师生.人民公社图书馆[J].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 1959(4):1-15.

[13]吉林省图书馆. 面向基层积极开展图书流通和业务辅导工作[J].图书馆学通讯, 1960(4): 31.

[14]王学熙. 中国农村发展乡镇图书馆之路: 苏南地区发展乡镇图书馆事业探讨[J].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5(7):35-39.

[15]丁小明. 农村图书馆的根本出路在总分馆制[J]. 农业图书情报刊, 2010(8):275-277, 296.

[16]徐洪升. 简评大跃进时期的中国图书馆事业[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10):70-73.

[17]潘燕桃. 近60年来中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949-2009)[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4.

[18]黄宗忠.新中国图书馆事业三十年[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5):68-76.

[19]魏建琳.刍议农村图书馆建设之“不发展”命题[J]. 图书馆杂志,2011(12):12-16.

[20]单敬兰, 赵建华, 赵保华. 我国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兴起和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1(2):81-85.

Interpretation on the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ibrary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in China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in the late 1950's ,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ibraries also started the "leap forward" all over China, but with the end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y're rapid demi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ultra left trend of thought, libraries bega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 function of the library was distor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library was from brilliant toward lonely.In the new period of the state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rure and constructing the rural library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library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have som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s and values. .

Librarianship; The great leap forward; Construction of rural library

G259.29

B

*本文系广东省文化厅基金项目“改革开放初期港澳台对广东图书馆事业发展影响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DTK1422 。

余明霞女,1982年生,硕士,现工作于广东药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事业史,已发表论文多篇。

2015-03-04 ]

猜你喜欢

人民公社大跃进图书室
城市人民公社解体特征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人民公社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Food Fight
农村人民公社初期的媒介传播网络——以浙东地区为视点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