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竹笛音准的几个不常被提及的因素
2015-02-12张科威
★文/张科威
论影响竹笛音准的几个不常被提及的因素
★文/张科威
本文从基音、泛音共振的现象,音准控制技术与演奏习惯、笛膜状态与音准的关系及乐器选材与制作的角度来论述影响竹笛音准的几个不常被提及的因素。
竹笛 音准 因素
民族器乐中管乐器如竹笛、唢呐、管子的音准控制是比较复杂的,即使接受了专业的训练对音程关系有正确的概念也未必能够在演奏中吹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困惑产生呢?从乐器制作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传统乐器中完全采用自然材料的天然形态而不去人为地塑造形状的乐器已经不多见了。现在最常用的民族乐器都已经采用相应的生产模具,有固定的尺寸,而制作竹笛因为原材料的不规则,在依靠笼统的制作数据外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在音准上进行大幅度的后期校正,但又很难做到精细,这给竹笛的音准控制带来了困难。其他客观因素如温度、湿度的变化也会左右音高;主观上如音程概念、口风角度、气息运用习惯等都会对音准产生影响。现阶段在温度、气息、口风变化上对音准影响的研究较多,本文则是从基音泛音共振的现象、音准控制技术与演奏习惯、笛膜状态与音准的关系及乐器选材与制作的角度来论述影响竹笛音准的几个不常被提及的因素。
1.竹笛的基音与泛音对音准判断的影响
由于乐器管径不规则的原因,同一个音孔上的基音与泛音并不一定表现为成倍数的关系。以C调曲笛为例,全按筒音为G,根据调节口风可演奏出g、泛音d1、g1及泛音b1。虽然通过口风与气息的调整可得出占主导地位的某个基音,但是泛音d1、b1一直会参与振动,这种复杂的谐波震荡就形成了竹笛特殊的音色和音高。而又因为有了笛膜的参与振动,这种以基音为主多音共振的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演奏者比听众更接近发音源,受共振的泛音干扰更大,而泛音又因为管径不规则不一定呈倍数体现,所以在音准的训练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演奏的基音虽然准确了,但同时出现的关系泛音不准确,因为感觉别扭去调节口风导致基音也不准确了,演奏者大多会感觉无所适从。通过听自己录音或者听别人演奏,这种泛音共振的干扰又表现得不明显或者彻底消失,往往能够立刻分辨出音程关系是否正确,这充分说明这种大多数只有演奏者自己才能听到的共振对音准的判断影响较大。现实情况中受材料的限制成品竹笛的基音与泛音关系并不能令人满意,所以有经验的制笛师傅在校音的时候会采用在膜孔上贴胶布代替笛膜从而尽量减少泛音的振动后再去进行校音。从事竹笛演奏的专业工作者可以根据自身演奏时口风、气息的运用习惯细微调整音孔距离来调试出适合自己吹奏的乐器。一根音准好的乐器对形成正确的音程关系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总是用音程关系有问题的乐器进行练习会破坏正确的音准概念的建立。
2.音准控制技术与演奏习惯对竹笛音准的影响
有一定基础的演奏者会采用通过口风角度控制和气息控制两个方法来校正音准。接受过正规基础训练的演奏者对竹笛技巧中“气变音”的练习体会较深,这同时也是控制音准的一种很重要的技术。边棱振动乐器可以通过吹气角度的调整而大幅度改变音的振动频率,表现在音准上可以相差一个全音左右。从气息运用的角度来说,按相同的音孔在不改变口风角度的前提下不同的气息运用可以使音准产生大概100音分的变动幅度。根据乐曲音乐的需要,高亢激昂的旋律势必需要运用到大量的急促气息,既然气息的缓急可以有半个音的音高浮动,那就必须要靠口风角度变化的配合进行音准控制。对音准开始有要求的学生在通过授课老师传授了以上两种控制技巧后也许还是把握不好这方面的技术,具体表现在:1.控制气息与口风的幅度多少没有概念。笔者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就经常遇到学生对以上两种技术运用表现比较盲目,不是控制幅度过多就是过少,这应该与上文提到的是否具备正确的音程概念有关系。2.不能根据每一根竹笛的特性去正确使用此技术。熟悉一根竹笛的特性后在练习中会养成下意识的口风角度变化的运动,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演奏习惯,且这种习惯改变起来相当困难。比如说常用的乐器某个音有偏差而我们总是采用此技术去弥补,如若更换乐器后还是按照相同的控制角度就不一定适用,这时候演奏者会体会到习惯的顽固和冲突。所以凡事不能照搬一套固定的模式,还是要以正确的音程概念为基础来具体实施,否则会制造演奏上的障碍。这也与竹笛制作过程中校音程序有关,下文会展开分析。以上现象在对音准开始有要求而音程概念模棱两可的初学者身上表现较为严重,练习中值得注意。
3.笛膜松紧程度对音准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温度对竹笛的影响很大,温度高整体音准高,反之整体偏低。赵松庭先生在温度与频率的关系上进行过科学的计算,证明温差的变化对空气柱振动频率有很大的影响。后来的乐器改革中已经逐步采取一些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两节插口笛可以根据调节吹孔与指孔的距离来改变音柱振动的有效管长而达到调整音高的目的,或者准备几套适合不同季节演奏的竹笛来适应这种温差的变化。而笛膜受温度的变化改变状态后对音准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除受空气温度影响声速从而左右气柱振动频率外,在同样恒温条件下,膜孔笛膜的状态即松紧程度对音准的影响甚大。用仪器可以测得在膜孔上贴松紧合适的笛膜与状态非常紧的笛膜在音准的变化上相差大约20音分。舞台的灯光或者室内温控系统都会对笛膜的松紧程度产生作用,比如在灯光照射下笛膜紧缩,在冷气下笛膜变松。所以控制临场的笛膜变化对音准的把握至关重要。解决方法是要对竹笛有充分预热,保持笛身较高的温度使之少受场地温差的影响。这道理如同运动员的热身环节,笛膜如若在笛身充分预热的条件下还能维系合适的松紧度,那么在整体音高上受空气温度巨变的干扰就要小得多。在我们“走台”的过程中除了解场地的音响效果还需要确定“走台”与演出时的温度差异,两者的灯光及室内温控系统是否表现一致、笛膜受此影响的程度是否一样都要充分考虑。对待此因素要有更严谨的态度,更正确的判断。
4.乐器材料的因素
夏天常用的竹笛到了冬天,或者南方常用的竹笛拿到北方演奏在音程关系上也有差异,这是由于受初期选材与原材料水分烘烤的工序的影响。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光照位置差异和土壤成分的差别,同一根竹子在不同位置的密度不一。南北气候特点或者夏冬季节间气候差使空气湿度不同,这种湿度的变化使密度不一的竹笛水分含量变化不均匀。不均衡的材质受相同的力作用在各位置的振动频率和幅度结果是不同的,这方面的不可控性是竹笛音准产生变化的因素。所以应该对最初的原材料选择与初期原材料水分烘烤工序上给予充分重视。
5.乐器制作的因素
竹笛在制作上一直有“没有音完全准的和不准的竹笛”的说法,每一根竹笛即使规格相同音准也会有差别。中国最大的竹笛生产基地位于浙江省余杭铜岭桥。之前所说竹子在尺寸、内径规则程度、质量密度上都不一样,所以竹笛一直不能采用现代机器大规模生产,还在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延续。虽然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经过物理测量提出过一系列数据用于竹笛的制作,但是由于各个作坊制笛师傅制作习惯不同,使得竹笛的吹孔、指孔、基音孔在孔距和大小上标准不一,各个作坊间的产品在音程关系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特性的情况依然让演奏者难以适应。另外从音律习惯上说,中国的传统音乐在音律上并非全都采用十二平均律或者纯律,譬如说广东音乐和昆曲。这种代表风格的特殊律制也多少反映在竹笛的制作上,例如在十二平均律与特殊律制之间找一个平均值进行打孔,而演奏中靠演奏者根据乐律需要临时通过口风与气息调节。以C调竹笛为例,第二音孔的B与第一孔的A总是比一个全音关系要窄,虽然较以前“平均孔”的竹笛相比更倾向十二半音体系,但精确程度上一直都比较模糊,给转调演奏带来困难。这些都是现阶段竹笛打孔校音的一个现状,不能简单去定义是否合理,但确实对竹笛的音准控制增加了难度。
竹笛的演奏艺术道路发展速度很快,竹笛的音准把握这一基本和重要的能力培养也越来越迫切。演奏形式上的新现象如竹笛与钢琴、竹笛与民族乐队、竹笛与管弦乐队等形式也对音准控制的精确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民族乐器需要振兴并且走向世界,就应该在音准上和乐器的制作规范性上都具有更严格的态度和标准,不能单单依靠民族风格的特点去开拓市场,发展振兴和“走出去”的过程中不能再依赖观众的猎奇心理,民乐的发展需要一个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基础,音准因素无疑是很重要的前提,不能太随意、不能太模糊。所以采用科学的方法使竹笛的音准更加具有可控性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这需要我们从各种可能的方面去努力尝试。
(责任编辑 霍闽)
张科威(1982—),沈阳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