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中国流行音乐(之一) 解禁之后的喧哗(1978-1985)
—— 香港篇:“第一张榜单”
2015-02-12王春燕
编/王春燕
两岸三地中国流行音乐(之一) 解禁之后的喧哗(1978-1985)
—— 香港篇:“第一张榜单”
编/王春燕
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经济起飞、股市开始掀起狂澜,中英谈判香港归属尚未明了,这是一个充满未知和变动的年代。战后“婴儿潮”(1945-1965)成长起来的一代香港年轻人,既不再对粤剧和“国语时代曲”感兴趣,也不再以唱英文歌为傲。“香港人以香港为傲”——港人对粤语母语的不正当歧视在消退,本土意识在不断高涨。随着60年代“披头士”入港,香港乐坛迅速发生改变,年轻的音乐人纷纷组建乐队,发出“香港自己的声音”,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着他们,一批唱国语歌和英语歌的歌手开始转向唱粤语歌,发行粤语专辑,如徐小凤(《风雨同路》《顺流逆流》)、甄妮(澳门《明日话今天》《春雨弯刀》)、许冠杰(《双星情歌》《天才白痴梦》)、关正杰(《人在旅途洒泪时》《醉红尘》)、张德兰(与汪明荃、王爱明、沈殿霞四人组成了“四朵金花”组合,推出如《无绳又无扣》《四朵金花》)等。
此时在香港电台和无线电视台全天24小时免费播出电视剧及娱乐节目,年制作超过650小时剧集,黄金档超过八成收视率的香港无线电视台推出大量的粤语电视剧及其主题曲,众多电视剧主题曲成为歌手的代表作和人们百听不厌的经典。如内地比较熟悉的罗文的《小李飞刀》、《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铁血丹心》《世间始终你好》,汪明荃的《万水千山总是情》,甄妮的《鲁冰花》,关正杰的《天龙八部》主题曲《万水千山纵横》,叶丽仪的《上海滩》,叶振棠的《万里长城永不倒》等,香港TVB电视剧伴随了一代华人的成长。
70年代的许冠杰以大学生歌手身份出现,是香港第一代创作型歌手,他扩大了流行歌曲的内在范畴,对粤语流行曲的贡献无人异议。其早期作品在黄志华《粤语流行曲四十年》中概括为:“剪红刻翠”与“粗鄙俚俗”两大模式。如唱片销量达到35万张的“鬼马”作品《半斤八两》中歌词:“哋呢班打工仔(我们这群打工仔) /通街走籴直头系坏肠胃(到处奔波简直是折磨肠胃) /揾嗰些少到月底点够洗(奀过鬼)(赚那么少钱到月底怎么够用?(少得可怜)) ” 用俚语唱出底层市民的心声,将一般人眼中难登大雅之堂的粗鄙世相揭示出来,为流行音乐指摘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开创了先声。
许冠杰是香港第一个举行个人演唱会的歌手,黄霑在《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说过:“许冠杰是率先举行个人演唱会的歌手,从 1973 年开始,每年都在香港‘大会堂’举办。有时,更是一年举办多次。后来的关正杰、罗文等歌星亦纷纷效尤。”
1982年至1983年初,香港以徐小凤为代表的华丽包装、宣传企划,开启了“艺人包装年代”的序幕。一时间超级巨星风起云涌,如谭咏麟、张国荣、林子祥、梅艳芳等都顺势攀上事业的巅峰。他们唱着舶来的曲调,精心填写的歌词,参加从1978年已开始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开启香港乐坛的全盛时代,内地和台湾年轻人即使不谙粤语,也被催眠一样地跟随着。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是“港乐”历经30年走向辉煌的开篇,也是粤语流行乐坛的“第一张榜单”,它是目前华语地区持续时间最长的榜单。2006年,内地歌手那英、田震、陈明、孙楠也荣获十大中文金曲主流奖项。每年一度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成为带有全国概念的华语乐坛风向标。
(责任编辑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