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的力度对比关系
2015-02-21张晓燕
文/李 虻 张晓燕
钢琴演奏中的力度对比关系
文/李 虻 张晓燕
力度是营造意境、刻画形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它赋予音乐以鲜活的生命。在钢琴演奏中,力度的表现层次、表现形态丰富多样,常用特定力度术语做出明确弹奏要求。但很多细微的层次与相互关系却无法用术语标明,只有理解了才能找到相互关系,使演奏具有层次感、立体感。
钢琴演奏 力度对比
力度是营造意境、刻画形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它赋予音乐以鲜活的生命。在钢琴演奏中,力度的表现层次、表现形态丰富多样,常用特定力度术语做出明确弹奏要求。但很多细微的层次与相互关系却无法用术语标明,只有理解了才能找到相互关系,使演奏具有层次感、立体感。处理力度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旋律清晰,和声富有层次感,音响符合音乐发展的总体趋势。要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钢琴演奏中,力度对比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节拍在力度关系中的意义
作品上的各种力度标记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应该按照指示处理力度变化:ppp<pp<p<mp<mf<f<ff<fff。弹奏非常弱的音及和弦时常采用轻柔、和缓的触键方式,落键时紧贴琴键,若单独依靠手的力量难以控制,可以借助柔音踏板达到弱奏的效果。弹奏非常强的音或和弦时,单靠掌、腕发力难以达到力度要求,常需要手臂甚至腰部共同用力才能弹出强奏的效果。
在各类力度关系中,只有节拍的对比是按照一定的强弱变化规律循环往复,并在乐谱中明确标示。小节线后的第1拍为强拍,如拍为强-弱,拍为强-弱-弱,拍为强-弱-次强-弱,拍为强-弱-弱-次强-弱-弱等。节拍的强弱对比在演奏中有三个特点:
⑴节拍的强弱变化是相对性。其相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拍只需略强于弱拍即可,若强弱对比过大,则影响音乐的力度层次;二是弹奏中体现出明确而又自然的节拍强弱感。例2-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二乐章1~4小节
本例节拍的强弱对比应按照本书的提示,采取幅度较小、层次细腻的处理方式,而不能将强拍处理成突如其来的重音。
⑵不同音乐体裁对强弱对比有一定的影响。如两拍子音乐中,进行曲坚定有力,大多为步伐性节奏,无论是队列进行曲还是葬礼进行曲,其强弱的对比均可稍大一些;而波尔卡节奏活泼跳跃,第2拍的后半拍常作装饰性处理,由此削弱了强弱对比关系,其强弱的对比可稍小一些。又如三拍子音乐中,华尔兹舞曲富有旋转性,轻松飘逸,其强弱的对比鲜明且有规律;而玛祖卡舞曲虽同样富有舞曲性格,但重音并不总是有规律地落在第1拍,反而以落在第2拍或第3拍更为常见。再如浪漫曲具有抒情歌唱性,梦幻曲虚幻朦胧,其强弱的对比则可小一些……
⑶节拍的强弱规律有时会与其他力度关系发生冲突,需要统筹兼顾。如音乐以渐弱方式结束时,如果最后一个音收于强拍,则会使段落结构的减弱趋势与节拍的强弱关系产生矛盾。此时,节拍的强弱关系应服从于整个段落收束的需要。
例2-1 柴科夫斯基《十二月——圣诞节》结束部分
本例第1小节第3拍从节拍意义上处于相对弱的位置,但作曲家要求按照旋律发展的趋势渐强处理。
2.旋律与织体的力度层次
主调音乐中,伴奏的织体有很多样式,除持续发声的单纯和弦(人们常称为柱式和弦)衬托外,还可能构成各种伴奏音型,如由分解和弦构成的和声音型,由特定节奏重复构成的节奏音型,以及由短小旋律构成的旋律音型等,旋律与织体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演奏时力度的分配。
钢琴曲力度结构由简到繁有不同的形态:最简单的形态可分为旋律与织体两个力度层次,其次可分为旋律、和弦织体与低音三个力度层次。其旋律可细分为主要旋律与次要旋律,其和弦织体可细分为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由此形成力度层次更加丰富的对比。
演奏者既不能为了突出旋律而使其与织体脱节,将旋律空洞地高悬在织体上方,失去和声的陪衬作用,进而影响钢琴交响化的演奏效果;又不能喧宾夺主,将主要旋律“湮没”在其他声部之中。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保持旋律的清晰可辨,并根据旋律的力度调整其他声部的力度关系,产生立体化的层次感。各声部的力度关系通常可处理为:主要旋律>低音旋律>次要旋律>纵向柱式和弦>分解和弦>和弦外音。
例2-2 黄虎威《阿坝夜会》3~6小节
本例只有两个声部,是典型的旋律加伴奏的形式,在学琴的初级阶段最为常见。演奏时,右手弹奏的高音旋律要清晰、稍强些,左手弹奏的伴奏要稍轻些。无论乐曲强弱怎样变化,左手的力度总是随着右手旋律的起伏而相应调整,保持两个声部之间音量的平衡。
例2-3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第一乐章1~4小节
本例旋律部分可以比标记的力度稍强些(mp),分解和弦的伴奏部分可以比标记的力度稍弱些(pp)。
例2-4 柴科夫斯基《十月 —— 秋之歌》5~6小节
本例有3个声部,强弱顺序为:⑴是高音旋律,保持音、强奏要弹得干净、准确;⑵是呈级进下行的低音旋律,力度相对大一些,既可将外声部凸显出来,又能部分抵消时值较长、声音消失较快的影响;⑶是中间的柱式和弦,要弹得相对轻一些,使旋律与和声层次分明。例2-5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第一乐章94~97小节
本例粗看高音和低音都是分解和弦,但仔细分析,有4个声部隐伏在其中,形成三个力度层次。强弱顺序为:⑴右手弹奏的高音部每个单拍子第一个音是跳音,将这些跳音连接起来,构成级进上行的高音旋律,这是第一个声部;⑵同样,左手弹奏的低音部的跳音连接起来,构成级进下行的低音旋律,这是第二个声部;⑶右手和左手其余音构成的分解和弦属于第三、第四个声部,因在丰富和声意义上起到相同的作用,故归于同一个力度层次。
例2-6 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61~63小节
本例有4个声部,强弱顺序为:⑴是高音旋律,时值较长,右手可借助手臂弹奏,既能突出旋律声部,又便于协调同样用右手弹奏的分解和弦;⑵每小节低音第1拍构成级进下行的对位旋律,左手用落臂式弹奏;⑶是柱式和弦,左手交叉到上方,手腕轻轻落下,只起到衬托作用;⑷是流动性的分解和弦,用右手指掌关节弹奏,清晰而柔和,轻轻地垫在几个声部之间。尽管同音重复的高音旋律似喃喃细语略显单调,但互不干扰的四个音响层次,营造出的主题意境,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
例2-7 王建中《绣金匾》1~4小节
本例的基本形象极富歌唱性和抒情性,声部关系较为复杂,共有三个声部:高音部与低音部旋律清晰,中间声部与高音部时分时合。强弱顺序为:⑴是高音旋律,要弹得清晰、细腻、连贯;⑵左手弹奏的低音旋律是高音声部的叠加,相同的旋律强化了高音的效果;⑶中间声部大部分和高音旋律重叠在一起,不需要单独考虑,没有重叠的音用“ * ”记号标记出来,这个最弱的声部一定要轻轻地垫在旋律之间,不能影响高音旋律的清晰度。
3.旋律发展趋势与力度的关系
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手法还是演奏家的处理方式,力度的变化均与旋律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可能全部以精准的标记来提示,需要考虑旋律发展的自然趋势。在作曲家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上行的旋律一般伴有力度的渐强趋势,具有推动音乐发展的意义,于最高音处形成高潮点;而旋律下行一般伴随着力度的渐弱趋势,常与音乐片段的收束自然地结合。如果作品有明确的力度标记来说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则应按照力度标记弹奏。
例2-8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27条《葬礼进行曲》21~24小节
本例为该曲中段的一个乐句,旋律以模进的方式发展,将情绪推向高潮。乐谱标记提示了旋律上行模进中渐强的过程,形成了mf-ff的力度变化。
例2-9 格里格《摇篮曲》op.38 No.1 1~4小节
本例为该曲主题的第一个乐句,上方的渐强、渐弱标记是原谱所没有的。在演奏时,第3小节旋律以模进的形式推向本句的最高音,伴随着自然渐强的趋势形成高潮;第4小节乐句结束,下行旋律伴随着力度的渐弱和手腕的抬起,使音乐的“呼吸感”非常清晰。
音乐作品通过旋律、织体、和声、力度、节奏、音色、曲式等诸多要素去表现哲理、情感、事件、人物或某种景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则通过音符、休止符、表情术语、速度、力度和踏板标记等给予提示。在诸多演奏要素中,力度对比关系无疑是最直观、最重要的影响要素之一。
(责任编辑 霍闽)
李 虻(1956—),四川师范大学三级教授。
张晓燕(1962—)女,沈阳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