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印度与周边国家关系:走向区域整合的新阶段*
2015-02-12肖军◎
肖 军◎
冷战后印度与周边国家关系:走向区域整合的新阶段*
肖 军**◎
冷战结束后,印度为给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日益拓展与周边区域、次区域的合作。本文运用巴瑞·布赞的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剖析印度在区域内、区域次区域间以及全球层面中所取得的成就,并探讨其存在的限制因素。随着印度与区域内国家、跨区域组织和超级大国的关系不断深入发展,多元战略主体间的竞争可能对地区和全球的稳定、和平、安全形成巨大冲击,但印度与周边国家关系将迈向区域整合的新阶段。
印度 周边国家关系 区域整合
冷战结束后,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新挑战,印度从实用主义的立场看待世界变革,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战略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丰富其外交战略的抉择。印度迟来的经济开放政策释放出了国家的巨大发展潜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大发展,为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冷战后的印度外交政策不仅致力于发展大国关系,还试图改善与巴基斯坦等周边邻国关系。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矛盾和冲突不断,甚至存在军事对抗,但两国都致力于建立彼此间新架构的和平首脑会晤。在跨区域层面,印度表现活跃,正在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机制。本文考察了冷战结束后印度与周边国家互动的外交关系,主要分析印度在区域整合中取得的成就并阐述其在区域整合中的限制因素。
一、对区域整合理论的认识
建构主义学者卡赞斯坦认为地区主义是一个混合的过程,它将各国不同的因素和进程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令人兴奋的元素。*[美]彼得 J.卡赞斯坦:《美国主导体系下的亚洲》,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第21页。卡赞斯坦认为地区建构主义应特别强调以下内容:首先,把领土和非领土权力混合起来;其次,各地区在制度形式、身份类型和内部结构方面各不相同;第三,与过去封闭的地区不同,全球化和国际化使世界成为一个由多孔的地区所构成的世界。*Peter J. Katzanstein, A World of Regions: Asia and Europe in the American Imperiu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p.1.新功能主义派著名学者列昂﹒林德伯格(Leon. Lindberg)认为整合并不完全是由经济和科学因素决定的。*Leon Lindberg,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p.4.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约瑟夫·奈(Joseph Nye. Jr)认为政治也是整合的重要组成要素。*Joseph Nye. Jr,Peace and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Boston: Little,Brown, 1971, p.15.边界区域整合理论认为区域整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国家或者地区彼此长期相互联系、协调发展,通过内外的协调机制消除行政障碍,实现边界区域的资源优势互补,建立更为紧密的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联系,从而实现边界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整体协调持续发展,最终走向一体化的过程。整合是现代化的中心问题。*帕森斯:《社会的演化》,台北:远流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页。概括地说,地区主义是以形成区域体系内广泛合作为基础的共同行动或合作行动。这种合作行动从深度来讲,包括了跨国交往、一般功能性组织化合作及程度深化的一体化行动;从广度来讲,包括经济、政治、安全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Gordon Mace & Louis Belanger,“Hemispheric Regionalism in Perspective”, in Gordon Mace & Louis Belanger (eds.),The American in Transition: The Contours of Regionalism, Lynne Reinner Publish, 1999,pp. 15-16.英国学者巴瑞·布赞在《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一书中对南亚地区安全结构进行了探讨,布赞先生认为在南亚,由冷战强加的影响不是那么大,而仅仅是强化了原本已经非常强劲的国内和地区模式,因此冷战结束没有给南亚的安全态势带来巨大的变革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自1990年以来南亚的一切“基本照旧”。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虽有实质上的连续性,但也有迹象表明,它正在迈向较为激进的变革。*[英]巴里·布赞、[丹]奥利·维夫:《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潘忠岐、孙霞、胡郑力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103页。
二、印度与南亚区域内国家关系迈向新阶段
(一)积极改善印巴关系
印度与周边国家关系改善是与其实现大国目标分不开的。本文所讲述的印度与周边国家关系主要是印度与南亚区域内国家的关系。“巩固在南亚的支配地位、控制印度洋、争做世界一流强国是印度的国家战略总目标。”*雷启淮主编:《当代印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页。印度学者指出,“睦邻政策的重要性并不仅仅给南亚的发展、秩序和和平带来希望,而且也是使印度战略性地从这一地区脱身”。*Kanti Bajpai,“India-US Foreign Policy Concerns: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in Gary K. Bertsch,Seema Gahlavt and Aunpam Striva Stava (eds.), “Engaging India: US Strategic Relations with the World’s Largest Democracy”,New York,Roo-tledge, 1999, p.198.冷战结束后,昔日的超级大国——苏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印度有必要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来调整其外交政策。为了实现大国目标、维护国家利益,印度于1991年正式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为给经济开放政策提供有利的周边环境,印度试图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冷战后,印巴之间实质性的和平进程是1997年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和印度总理古杰拉尔倡导的。1998年召开了和平对话圆桌会议,1999年双方达成《拉合尔宣言》。但是,随后爆发的卡吉尔冲突和印度IC-814飞机被劫持事件导致印巴和平进程中断。
2001年“911”事件后,印度乘美国反对恐怖主义之机对巴发难,希冀能将巴基斯坦列为恐怖主义国家。2001年12月,印度议会遭受恐怖袭击加剧了两国间的争端,使得和平进程停滞不前。2001年7月,瓦杰帕伊总理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阿格拉举行会谈,商讨彼此关切的话题。但双方在克什米尔等问题上的分歧较大,会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同年10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遭到恐怖主义袭击,导致30余人死亡,多人受伤。同年12月,印度议会遭到恐怖主义袭击,举国为之震怒。印度将矛头直指巴基斯坦,认为是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对印发动袭击,要求巴基斯坦对此次袭击负责。这两次恐怖袭击促使印度将印巴两国外交关系由大使级降为代办级,导致两国间的航运和陆路联系中断,激发了印度大举向印巴边界陈兵。两国之间的战争似有一触即发之势。
印巴两国都是核武器国家,外界普遍担忧印巴之间的对抗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希冀两国能罢兵言和、携手和解。同时,印巴两国也有改善与增进双边关系的意愿。在此背景下,印巴利用各种场合在诸多方面不断增进共识、加强信任。
2003年4月18日,瓦杰帕伊总理到印巴都敏感的克什米尔地区视察,外界揣测这会导致印巴冲突。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瓦杰帕伊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希望开创印巴关系的新时期。在处理印巴关系方面,巴基斯坦也调整了相关政策,“不再坚持其长期以来要求首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才能讨论其他问题的立场,而是提倡就所有未决问题进行全面对话”。*Sayed by Mehtab Ali Shab,“New Thaw in Indo-Par Relations”, South Asia Politics, August, 2003, p.18.巴基斯坦总理扎法鲁拉﹒汗﹒贾迈利说,“邀请瓦杰帕伊总理访问巴基斯坦,并保证他将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印巴关系改善》,载《环球时报》,2003年5月9日,第四版。5月2日,瓦杰帕伊总理在人民院宣布,“印度将恢复与巴基斯坦的大使级外交关系”。几个小时后,巴基斯坦也宣布恢复与印度的大使级外交关系。*“India-Pakistan Peace Process since April 2003”,South Asia Programme,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 London, March 14,2010.http://www.iiss.org/EasysiteWeb/getresource.axd?AssetID=809&type=Full&servicetype=Attachment,访问时间2010年6月5日同年5月26日,印度宣布重开德里到拉合尔的巴士交通,并释放了70名渔民和60名民事犯罪分子。9月4日,巴基斯坦释放了269名印度渔民。印巴两国领导人希冀能在边界实际控制线停火,恢复航运和增进交流。
2004年1月,在南亚区域合作第12届联盟峰会期间,印巴两国总理举行了会谈,两国总理同意在同年2月启动旨在解决两国所有分歧的全面对话框架。2005年2月,印巴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首次在印度举行。同年,两国展开了第二轮全面对话,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并进一步改善了外交关系。2005年4月,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借在印度看板球比赛之机,与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了会谈,重申两国的和平进程不可逆转。2005年11月,印巴正式开放第一个在克什米尔控制线地区的边境通道。2007年2月,两国正式签署了《降低意外使用核武器风险协议》。2008年,两国首次开通跨越克什米尔控制线贸易。2008年,印巴启动了多次全面对话,在建立信任措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发展经贸合作、促进人文发展、加强人员交流等诸多领域进行磋商,旨在消除误解、增进共识。
2008年,印度孟买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这导致印巴两国关系趋冷。但是,2010年4月,印巴两国总理在不丹延布举行会谈,商议决定恢复两国因孟买恐怖袭击而中断的对话。2010年2月,印巴两国开启了外交秘书级会谈,且同意今后将继续保持对话。2011年6月,印巴两国领导人又再次在哈萨克斯坦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时进行了会晤。2011年7月,印巴两国举行会谈,并就印巴两国旅游者和宗教朝圣者可以通过两国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进入对方国家的问题达成共识。
(二)寻求与南亚其他邻国合作
1991年6月,印度国大党获得了议会多数席位,组成联合政府执政,拉奥出任联邦政府总理。拉奥执政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局势、增强综合国力,积极推行经济改革。与此同时,改善与邻国的关系被提上了印度外交议程。冷战后,随着一些矛盾的缓和与冲突的缓解,印度与孟加拉国的关系有了明显的好转和发展。1992年3月印孟两国解决廷加比走廊问题,并达成了《廷加比走廊协议》。1992年,孟加拉国总理卡莉达·齐亚总理访印时就着手谈判两国有关恒河水资源的问题。经过几年的磋商,两国于1996年达成了《恒河水分享条约》。这个条约的签署,是印孟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情,有人称这是“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开创了“两国谅解和合作的新时代。”*孙士海、江亦丽主编:《二战后南亚国家对外关系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在经济方面,1999年印孟两国达成了《货物转运协定》。据估算,孟加拉国每年通过这种转运可获利40亿卢比,这样便可以缓解印孟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Rahman,Mustafizur, “Bangladesh-India Economic Relations: Current Status”, Peace Initiatives, June 2011,p.174.为了促使印孟关系的友好发展,辛格总理于2011年9月访问孟加拉,双方就边界问题和提斯塔河河水分配问题签署了协议。
此时,印度与斯里兰卡的关系也向着友好方向发展。在针对“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的问题上,印度于1992年宣布其为非法组织,这使得斯里兰卡方面非常满意。在经贸领域, 1998年12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和斯里兰卡总统库马拉通加夫人签署了《印度—斯里兰卡自由贸易协定》,这给两国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好处。
在与尼泊尔的关系方面,1996年尼泊尔首相德乌帕访问印度时,两国签署了《综合开发马哈卡利河条约》。2011年10月,印度总理辛格在新德里与到访的尼泊尔总理巴塔拉伊举行正式会谈,双方会后签署了包括双边投资促进与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协定。*《印度与尼泊尔双边关系掀开新篇章》,2011年10月24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16001286.html2011年10月24日
冷战后,印度继续保持与不丹和马尔代夫的友好关系。2000年,印度政府已批准向不丹实施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提供90亿卢比的经济援助。*“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Government of India, India 2002, A Reference Annual, p.659.印度和马尔代夫之间建立了高层互访机制,双方总统(总理)、外长每年定期到对方国家访问,保障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各领域的合作进展顺利。*孙士海、江亦丽主编:《二战后南亚国家对外关系研究》,第228页。
总的来讲,冷战结束后,印度政府在致力于国民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提高的同时,与南亚区域内国家关系取得了可喜的丰硕成果。在未来的外交政策中,印度仍然会继续推进务实合作,深化区域内整合力度,以南盟为框架促进并加强区域内整体利益的构建。
三、深化周边区域的合作关系
早在印度独立前,尼赫鲁在其著作《印度的发现》中指出,“在印度洋地区,从东南亚一直到中亚和西亚,印度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中心’”。*[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印度的发现》,齐文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57页。冷战后时期,印度加强发展与东亚、中亚以及西亚的合作关系。
(一)印度与东亚关系
东亚包括两国次级区域,即东北亚和东南亚。冷战结束后,全球层次的渗透大幅度减少并改变了形式,因此,最好在东亚的范围内讲述地区层次的发展历程。*[英]巴里·布赞、[丹]奥利·维夫:《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第123页。
冷战结束后,印度审时度势,顺应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格局,制定了“东向政策”,谋求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为经济发展开拓更广的市场。2002年9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新加坡时强调,无论从地缘战略、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考虑,东盟地区都是印度对外政策的重点。*Bhagyashree Garakar,“Vajpayee Signals Closer Ties with ASEAN”, The Straits Times,April 15,2002.印度积极参加东盟地区机制。首先,印度加入东盟峰会。早在1992年,印度就成为东盟的部分对话伙伴国,随后于1996年,加入东盟地区论坛,1997年正式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2004年第三次东盟会议期间,印度与东盟在诸如联合国改革、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以及反恐等诸多领域加强合作。2004年11月,印度与东盟签署了《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伙伴关系协定》,标志着印度与东盟的关系迈入了新阶段;第二,印度成功加入“10+1”机制。2002年,印度继中国、日本、韩国之后第四个成为东盟“10+1”机制对话国家。印度与东盟发表声明,强调在2003年10月前完成经济框架合作协议。2003年同中国一道加入了《东南亚友好条约》,并和东盟签署了《联合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联合宣言》;第三,印度加入东亚峰会。2005年12,首届东亚峰会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召开,这次峰会把会议的性质明确界定为“开放、包容、透明的外向型论坛”,印度作为东亚峰会成员国也出席了会议。2011年11月举行的第六届东亚峰会,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提出深化与东盟的关系是印度“东向政策”的关键。*毛晓晓:《东亚系列峰会:印度总理说深化与东盟关系是印度“东向政策”关键》,2011年11月17日,http://www.xjklmy.com/news/news.asp?id=552712在这次峰会上,印度在传统安全及包括恐怖主义等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领域达成了协议;第四,支持并成立促进经济合作的多元化组织,如孟印缅斯泰经合组织、孟加拉湾共同体、恒河—湄公河合作组织等。
(二)印度与中亚、中东地区关系
印度虽然与中亚五国不直接接壤,但是一直认为自己是中亚“延伸的邻国”,在中亚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并且宣称中亚的安全与自己的安全息息相关。*孙士海、江亦丽主编:《二战后南亚国家对外关系研究》,第293页。近年来,印度在经济、能源、安全和军事方面都加强与中亚五国的合作。印度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发挥其在中亚的影响力。印度在是否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问题上正与相关各方进行磋商。印度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带来的利益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可以增强印度在东亚的话语权而提升其大国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印度与中亚各国缔结自由贸易区协定开辟道路。正如新华网评论员朱永磊先生所言,为了能够早日与中亚国家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开发中亚矿产资源并分享更多中国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巨大好处,印度可能会考虑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朱永磊:《印度或将加入上海合作组织》,2011年09月2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9/26/c_122088910.htm
在发展与中东关系方面,印度提倡通过和解的方式解决中东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赢得了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好评,同时印度也保持与以色列的良好关系。印度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友好关系既从自身安全考虑,也从战略利益考量。在安全方面,中东是穆斯林教徒的集中地,印度意欲实现自己的大国梦想就不得不正视这一现实,并积极发展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拉奥总理1991年在印度人民院发表演说,指出“在地区层面通过创造一个持久和平的环境确保印度的地缘政治安全;通过营造健康的外部环境促进印度的经济发展,造福民众;设法恢复并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Bansidhar Pradhan,“Changing Dynamics of India’s West Asia Policy”,International Studies,Vol·41, No·1,2004,p·14-15.随着经济发展力度的深入和发展面的拓宽,印度正在寻求更广阔的能源市场,而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正好弥合了印度经济发展的能源缺口。“印度领导人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印度需要中东地区的石油。”*Tanvi Madan,“Energy Security Series: India ”,Report of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Nov·2006, p.4.印度与海湾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一方面可以获得便捷的石油供应,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印度贸易出口。近年来,随着印度与海湾国家贸易的深入发展,双方的贸易额稳定增长,这就为增进印度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2004年,印度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签订了《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为双方迈向自由贸易区创造了条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5年,“海湾合作委员会”与印度就加强双边经贸合作的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还就重大的地区与国际问题、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交换了意见。2006年,印度商务部长纳特在出席印度—阿拉伯世界商务峰会时表示,印度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正在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双方将于2007年3-4月份召开部长级会议继续磋商,并有望于2007年底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预计将促使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30%。*《印度有望于明年底与海湾协作委员会签署FTA》,2006年12月10日,http://www.gx.xinhuanet.com/ca/2006-12/10/content_8740909.htm2010年印度已经取代中国成为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四、印度在全球层次上取得的成就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对南亚尤其是对印度的政策整体上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迁,其对印政策也在调整。在印巴核试爆后,美国对印度进行了制裁,此时的印美关系处于低谷状态。变化的可能性在于,作为“9·11”事件后美国在南亚进行参与的结果,美国有可能发现,它已经被作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平衡支撑体,更持久地陷入了这一地区的事务。*[英]巴里·布赞、[丹]奥利·维夫:《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第122页。同时,印度也意识到印度要超越南亚地区涉足亚太实现大国抱负,最终崛起为全球性大国必须借助美国的力量。
早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印两国就加紧推进双边关系,两国提出建立“更紧密的新型伙伴关系”,2000年双方达成 《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文件。进入21世纪,印美关系迈向新阶段。2001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美时达成美印“长期伙伴关系”的协议,并公开支持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体系”。布什政府也多次提到要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大国。2004年,印度国大党上台执政,延续了印度人民党对美外交政策;同年9月,辛格总理在访美期间达成印美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7月,辛格总理再次访美。印美双方发表了《民用核能合作联合声明》;2006年双方签署了《民用核能合作协议》,使得双方关系迈向了新的台阶。奥巴马政府也相当重视发展与印度的友好合作关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于2009年访印时希望进一步提升美印关系;2010年印美开始战略对话,并承诺双方建立“全球性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印度并发表声明,美国政府根据印度的反扩散记录和承诺遵守多边出口控制标准,将从制裁清单上取消针对所有印度民用航天和国防相关部门的禁运措施。*张力:《战略高科技解禁与印美关系》,载《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第1期,第16页。奥巴马总统支持印度参加国际多边军控机制、瓦森纳机制及核供应国集团等组织。
两国在经贸、能源、投资等领域也展开了合作。随着双边政治关系的深入,美国把注意力投向了印度广阔的经济、贸易市场,正如美国报刊称赞印度是“亚洲正在觉醒的第二个巨人。*Henry A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Schuster, 1994, p.7.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更重视发展与印度的经贸关系。2000年,克林顿总统访问印度,希望提升印美双边关系,在达成的联合声明中也注重双边经贸合作。在克林顿访印期间,双方还就商业合同、美元政府出口支持、发展援助达成共识。在此之后,随着政治关系的逐步发展,印美更加注重强调和加强经贸合作。2008年3月,印美达成“双边投资贸易合作框架协议”。同年4月,美国财长访印期间,希望进一步提升双方的经贸关系。美印双边贸易于过去五年增长了一倍,2008年美印双边投资额达到了280亿美元*李佳松:《美财长访问印度 进一步加强美印经贸关系》, 2010年04月10日,http://finance.qq.com/a/20100410/002878.html。2010年,在奥巴马总统访印期间,印美双方签署了总额达150亿美元的经济合作协议,这些协议有望为美国创造54,000个就业机会,印美双边经贸关系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张力:《印度2010年大国外交述评——以印美关系为中心》,载《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第3期,第4页。
五、印度区域整合面临的困境
冷战结束后,印度应对国内外局势的变化,积极调整其内外政策,改善与周边各国关系、倡导区域间合作、协调与大国关系、发挥在国际机制中的积极建设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印度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些还不足以实现印度的大国抱负,在其区域整合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国内问题制约着对外关系。在独立以前,以尼赫鲁为首的一批精英就在寻求实现印度独立后的大国道路。独立后,印度为了实现大国抱负,着手实施 “世俗化”政策、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的就是要整合民族分歧,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氛围。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印度国内仍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旁遮普邦锡克教问题、东北边界阿萨姆问题、南部泰米尔杜德邦泰米尔分离主义、西北的喜马偕尔邦极端分离主义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教育差距拉大、人口急剧膨胀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印度集中精力发展对外关系。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也叫“瓦尔纳制度”)的存在、“村社制度”的延续,更是限制了印度各项政策的实施。正如印度学者拉尔所说“种姓制度为印度次大陆上大多数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社会框架。”*[印]迪帕尔·拉尔:《印度均衡 公元前1500—公元2000年的印度》(节选和修订本),赵红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即使伴随着印度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来限制种姓制度,但是存在逾千年的种姓制度仍然深刻影响着印度社会。另一方面,印度也面临较大的安全隐患。随着美国在阿富汗的撤军,印度面临来自阿富汗和中亚的恐怖主义压力。如果这些恐怖主义与印度境内的恐怖主义(比如克什米尔地区的“虔诚军”)相结合势必会加大印度的国家安全压力。同时,印度国内存在的印共(毛)势力也异常强大,对印度政府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和威胁。这些国内问题的存在都制约印度的区域整合能力和外交影响力的施展。
第二,印度与周边国家关系仍有待提升。在南亚地区,主要是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制约着南亚政府局势的发展。“在南亚,印度无论在地理、人口、经济和军事实力等方面均对邻国居于压倒优势的地位。因此,控制与反控制是印度对南亚小国关系的主线。”*雷启淮主编:《当代印度》,第362页。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宗教、种族、边界、领土争端等问题上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国家安全上也存在激烈的冲突。印度采取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政治防范为主、合作对话为辅的对巴政策。“克什米尔问题以及相关的军备竞赛问题,在可见的将来仍是双方改善关系的主要障碍。”*雷启淮主编:《当代印度》,第375页。印孟关系方面,印度与孟加拉国在水资源分配、移民、边界争端、飞地和印度东北地区的分离主义等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与矛盾。
第三,跨区域合作中的制约因素。印度与东亚大国中国存在着领土、边界争端,在战略安全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竞争。近年来印度在中印边界陆续加强军力,这给中印关系的友好发展设置了障碍。在东南亚,印度与缅甸存在着移民、阿萨姆分离势力等问题。同时,印度极欲涉足亚太,不断推进与东南亚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但是,就目前的情势而言,印度对自身实力的考量和一贯坚持“不结盟”的原则,使得印度在涉足亚太之时又担心自己成为大国战略的棋子。因此,印度在施展亚太战略时必定相当谨慎。这就会导致东南亚国家对印度涉足亚太的举措持怀疑态度,从而影响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向纵深发展。在中亚,印度欲图加强与中亚五国在能源、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但是将遇到大国在此区域的竞争,尤其是俄罗斯和美国。一方面中亚五国在冷战前是苏联的一部分,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视中亚五国为传统“势力范围”,在此地区有较强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印度将面对美国的竞争。冷战结束后,美国积极发展与中亚各国关系,把自己的利益延伸到了中亚,插足中亚事务,例如发动阿富汗战争、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马纳斯空军基地。在中东,印度也面临着伊斯兰激进份子的挑战。同时,印度扩大自己在印度洋的利益范围,会引起中东国家的安全顾虑。
第四,全球层面应对美国的挑战。近年来,印美关系发展迅速,两国相互之间的借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两国之间也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在战略层面上,印美两国存在较大分歧。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唯一超级大国,其目标就是维持其超级大国地位不受挑战、建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式民主价值观、保持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印度反对单级世界,主张世界的多极化,并希望自己也成为其中一极。正如学者指出“印度不喜欢一个两级的世界,也不喜欢一个单级的世界,它喜欢一个多极的世界。”*马加力:《关注印度——崛起中的大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在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层面,美国以“天赋使命”自居,认为自由美利坚民族才是“最优秀的民族”,被赋予了改造世界的使命。印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在对外关系中注重独立自主、保持自己的特性。辛格总理明确指出,“我们是支独立的力量,我们不是一个附属国,更不是哀求者。”*索米尼·森·古普塔:《印度将寻求扩大利用美国核技术的渠道》,载《纽约时报》,2005年7月17日,http://www.cetin.net.cn/cetin2/servlet/cetin/action/HtmlDocumentAction;jsessionid=FD635043EADAE33689A174922377B0AD?baseid=1&docno=239724.在印度洋的利益纷争中,印度一直以来认为自己是印度洋天然的主宰,视印度洋为自己的“战略威慑区”。美国在印度洋地区也有相当的利益诉求,不会允许印度独霸印度洋,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在短时间内难以调和。在印巴克什米尔争端方面,印度视克什米尔争端为印巴间的问题,不允许区域外国家干预。美国对印巴都有所借重,特别是阿富汗战争后,更需要印巴与美国的合作。印巴关系的发展前景仍将会是美印关系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小 结
冷战结束后,印度为了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大国诉求,在区域整合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印度与周边国家改善并缓和了关系,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赢得了国际认可。一方面,印度积极拓展国际空间、发展务实外交、争取国际认同以及促进与多边机制的合作,为印度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提升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南亚地区,印度积极与周边国家改善关系,通过协商解决彼此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在跨区域层面,寻求多元化合作;在全球层面,借助超级大国——美国的力量,迅速提升国际地位。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因素限制,印度在发展对外关系时也存在较多制约因素。事实上,印度已经开始在亚洲的地区间层次上确立大国身份,尽管在全球层次上印度至多还只是处于确立大国身份的初期阶段。*[英]巴里·布赞、[丹]奥利·维夫:《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第122页。总的来讲,印度的区域整合还处于初创阶段,其发展前景仍有待观察。同时,我们在借鉴印度周边外交中的有益经验之时仍需密切关注印度的周边外交动态,从而为我国发展对印关系提供可资参考的资料。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南亚恐怖主义研究”(项目编号:14XGJ018)的阶段成果。
D8
A
53-1227(2015)02-0114-13
**肖 军:成都大学政治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