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建设发展转变的思考

2015-02-12郭思智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校大学

郭思智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民办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建设发展转变的思考

郭思智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在经历了高等教育急剧扩张的阶段后,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同样肩负重任,因此,提高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完成由规模扩张向内在质量建设发展的转变,建立高水平的现代化民办高等教育具有更紧迫、更重要的意义。

民办高校;规模扩张;内涵质量;建设发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大国,而其中20多年民办高等教育的成长则为这一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提高毛入学率、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经历了高等教育急剧扩张的阶段后,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同样肩负重任,尽管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但社会地位低、社会认可度差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提高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完成由规模扩张向内在质量建设发展的转变,建立高水平的现代化民办高等教育具有更紧迫、更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1]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总量已基本性满足社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得到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民办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转变的必要分析

(一)民办高校在资源不足、需求强劲的历史背景下持续、快速的发展已累及其办学质量。不可否认,民办高校从产生起始便完全靠自身的努力在发展,在基本没有或很少有国家投入的境况下,又承担着准公共产品供给的任务,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经过规模扩张后,尽管其收支不均衡的差距多少得到一些改善,但却也更显示出民办高校资源条件对于其所要完成的社会责任的不匹配。把有限资源从扩充规模向提高内在质量转化是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一项历史性选择。

(二)自1998年以来我国入学适龄儿童入学人数已是持续下降,这一下降趋势经过十三年的积累现在已波及大学招生。一方面是考生人数持续下降,录取比例已不断上升,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余波未停,加上出国、中专招生的分流,出现了高校生源不足状况,因而招生的竞争形势日趋严重,如不尽快提高教学质量,民办高校不仅与公办高校无法竞争,甚至也无法直面民办高校间的竞争。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提高质量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要务。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时间不长,文化积淀不足,无论政府评价、社会认可还是学生选择度都远低于公办学校,尽管纵向相比民办高校已有了长足进步,一些学校、专业、课程甚至已进入省一级重点、示范的质量工程建设,但民办高校整体而言教育水平偏低,质量急待提升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和整体性改变。这种状况限制了民办高校教育更多获得政府和社会资源以及社会支持(如就业)和学生选择(生源较公办学校差),进而影响到了民办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属于选择性教育,因而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采取的是扶助优质资源,鼓励和支持优质民办学校发展的方针,对跟不上形势发展、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的民办学校不会包下来,这就对民办高校提出了必须跟上教育的发展要求,完成由追求量到追求质的改变。以推进我国坚实地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二、民办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转变的基本功能

民办高校必须按社会发展需要,认真做好由规模向内涵质量转变的战略规划,使自身变为被政府、社会、学生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者。就民办高校由量到质发展转变的基本内容而言,大体应包括几个方面。

(一)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职业教育也一样,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自身就有不同教育层次的存在。一般而言,随着教育的发展,优质资源总是逐步向更高层次转移,以用于培养层次更高的专业人才,这种变动一方面能够不断满足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为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提供条件。因而,优质资源向高层次走与高层次教育向下接纳相对优质的资源是相互作用的。从宏观的角度看,社会应保持不同层次教育的合理结构,但从微观高校个体而言,通过向更高层次教育的发展来表达自身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以获得社会更高的评价与认可和更多的办学资源,是追求质量的一个自然结果。我校努力实现专升本即是这样一个逻辑的结果。我国已有五所民办高职学校获得硕士授予权[2]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二)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非均衡发展。大学要担当的是推动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责任,而现代科学与文化早已突破了单一知识体的局限,在大学里体现为一种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而在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初期,由于资源的匮乏,常常不得不采取在较为单一的学科专业背景下进行规模扩张。当学校资源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后,为提升教育质量,高校应大力推动学科交叉发展,建立新的边缘学科,以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及教育对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成长的需要,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质量的要求。因而,建立有差异、有冲突、又相互刺激与弥补的大学多学科文化圈,通过建立不同宗的亚文化复合结构,使大学能适应现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建立多学科的复合型教育教学结构,对高校教育水平及人才培养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这种多学科的建设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只能以有重点的“非均衡”方式推进。即这种内涵质量的建设并不能实行多学科、专业齐头并进的方式,而应采取有先有后、有重有轻、有主有次的发展方式,保持长项,保证特色,实现红花有绿叶扶的综合有机整体发展,形成学科互补相互影响、相互开放,这将极大有利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由单一教学机构向多功能大学发展。大学作为知识技术传播的社会组织,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知识传授机构,但是在民办大学发展初期,出于内外部条件限制与生存的需要,形成以办学为基本内涵的格局。教学不仅是教育的活动方式也是学校的生存方式。随着社会对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民办高校必须打破自己建成的教学单一模式,形成大学应有的多功能的作用,并从中彰显其质量与信誉,以提升自身的地位与社会认可度。这里基本的多功能是指:高等学校除了教学(知识传播与育人)外还有科研(知识创新与发展)、社会服务(知识应用与价值创造)以及文化传承(知识与传统的扬弃)的社会功能。教学是大学最基本功能,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有效地组织科学研究,即发展和创新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那么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无传播新知识能力和培养有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大学将很快被历史淘汰。另一方面,一所有质量有竞争力的大学还应该有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这种服务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大学以智力为中心的能量输出不仅表达出其学术与技术水平,也表达了能够进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能力。或者可以说正是社会服务使大学架起了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这不仅便利了社会需求的满足,也便利了大学中受教育者的成长。文化传承则是大学的一种综合状态,传统的去粗取精、现代的补充与过滤、摒弃中的继承与发展是大学水平的表达。

在完成民办高校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应不忘记一个基本的哲学原理,量变与质变不是一成不变的两个独立系统,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量变包含着部分质变;质变中也内存着量的扩张。

三、民办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转变的路径选择

要实现民办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变必须在行为方法上开辟新的路径。实践一系列操作层面的通路转变和目标更新。其主要路径选择:

(一)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3]这个道理是一个普遍的教育规律。教师既是传播知识与技术的授业解惑者,也是创新知识与技术的中坚,还是运用知识与技术服务社会的骨干,更是具有辨别能力与独立见解的文化传承的主力。因而,凡一所高校,要想提升自己的水平与质量,直接明了的就是首先提高自己的师资水平。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年轻教师居多。因而,首要的目标便是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科研及整体学术水平。一定要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机制,要让能冒尖者冒尖,对年轻教师实行差异化管理为其成材、成功尽可能提供宽松条件。

其次要注重引进老专家教授,利用他们教学、科研的经验与影响力,在教学、管理、科研乃至社会服务上充分发挥作用,不要把有专长的专家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用(如完成计件课时的死任务),而应重点用在带青年教师,做科研示范,重点质量工程建设带头人和扩大学校社会影响的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所以,教师管理也好考核也罢,一定要分类指导,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断培养,促其发展。

(二)课程、专业、学科的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基础性的平台,这些平台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是基本结构,专业是课程群,学科则是专业群,学科解决知识大类的划分与融合,专业解决课程的结构与组织,课程则解决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运用能力的养成。就如没有基础便建不起宏伟大厦一样,学校的教育质量来自于课程、专业、学科水准的提升,这方面的建设是高质量大学的基础。

高水平是相对而言的,在资源条件不足、积累不够、基础较差的民办高校,在提升自己课程、专业、学科水平的过程中不应一味去与高水平老名牌公办大学做常规指标套比,而应在特色上下功夫,从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角度看,能满足其需求的特色就是质量,就是竞争力,就是能得到社会认可的标志。所以,无论课程、专业还是学科的建设,民办院校都应在特色与满足社会需要上下大功夫,以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三)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是以知识运用,较强的动手能力养成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离开这一点也就离开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因而,以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性教学尤为重要,而其中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利用则首当其冲。陆地上是学不会游泳的,不接触实际,不亲自动手,学生就不可能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即可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实地、实际的参与,也可通过模拟、仿真来实施,而后者既可有效控制实现条件,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又可相对降低教学风险和成本。如会计课程的记账软件上机操作和管理课程的沙盘推演都能达到较好的实训效果。

尤其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不论什么专业都可在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追求中,学校教学、研究机构利用企业这一中间环节,尝试使学生理论参与实践,强化二者的结合。学校对企业的影响力和联系强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与育人对企业动员和利用的程度。所以,学校应努力规划并通过社会服务来实现对企业的影响与联系,从而多维度调动各种资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四)调整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实现大学的多维功能。大学教育过程是一个有张有弛的过程,一些基本的管理体制(如学校、院系两级管理)、机制(如对教师的奖惩形成的正、负激励)不仅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特征,也是大学实现各基本功能,发挥作用的要求。而在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规范约束下,全面实现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功能则是极大提升学校质量的标志。譬如,由于大学的四个基本功能实现的主体都是教师,因而高校的管理必须有利于让教师适应实现大学功能的要求,学校也应尽可能创造让教师承担起高等学校四项功能的条件。如在总教学工作量不变情况下,允许教师实行弹性工作,可让教师一个学期较大量授课,另一个学期参与实践或做科研。选修课允许在第9周或第12周上完。一方面使教师有科研及社会服务的时间空间,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完成本专业学业的同时又有时间参与专本套读考试(自学考试与期末考试在时间上往往是重合的)。另外学校还应有教师作用于上述四个功能的整体考评指标,同时还应尽可能打通四个功能的考核指标,使不同专长教师能够扬长避短(如教学型的教师可用教学任务冲折科研任务)提高整体师资资源使用效率,使学校四个基本功能得以实现。促进学校声望地位与办学质量在现有评价体系上有较高得分。

在民办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在质量提升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看到,二者的转换是民办高校建设与发展的一种转折,但二者关系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尤其在民办高校投入几乎完全自理,其资源的获得主要依靠学费为源泉的财务状态下,保持甚至维系一定的规模扩张是民办高校获得提升质量的物质保证的主要路径。在国家对非义务教育投入有限,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需要保持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政府一方面鼓励民办高校发展。另一方面为保证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与水平,对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准入”必将以分类对待的“优胜劣汰”方式来实现。因而在事实上,民办高校的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张的政府许可是同时实现的。

总之,努力推动民办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发展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国强国发展的要求。我们只有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实现这一转变的方法与路径,做好长期发展谋划,才能有效且高质量完成这一历史性转变,最终达到做大做强,建百年名校的学校发展目标。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四章(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2010、7、29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名单的通知》2011、10、19

[3]梅贻琦: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1931、12、2

(编辑 崔立华)

G648.7

A

(2015)01-58-04

2015-03-16

郭思智,男,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经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与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民办民办高校大学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