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2015-02-12张晓娴邵爱婷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大众化云南

张晓娴,邵爱婷

新时期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张晓娴1,邵爱婷2

(昆明医科大学校办,云南昆明65OOOO)

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新形式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民族群众出现的新思潮、新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对进一步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着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性;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长期大众化的理论普及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飞跃,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战略,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云南成为了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不断得到提高。但在开放的同时,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外来思潮、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策略,对于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为重要。

一、新时期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巩固民族团结思想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历来对边疆民族团结非常关心和重视。十八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凸显出中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决心。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地处国界或靠近边境,既有利于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又容易受到外来政治信仰和国外思潮的渗透。同时,西方反动势力也不停对边疆民族群众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战略攻势,企图通过搞乱边疆民族地区来阻挡中国复兴步伐。因此,党中央一再强调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说明我们党高瞻远瞩,把凝聚思想共识,巩固民族大团结作为党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传递给全国各族人民,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并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把自发行为转为自觉行动,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领土完整。

(二)是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由于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异的长期存在,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格局,文化价值观呈“和而不同,异而不敌”的特点。但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历史境遇、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等客观条件的不同,形成了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心理特点的认同差异,形成不同内聚力和认同意识,民族关系特殊和复杂。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这种特殊的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承认各个民族、各个社会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营造一个平等友爱、诚信互助的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氛围。

(三)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在农耕文明的模式下,各族群众视自己的宗教为唯一的精神支柱。由于地处边疆多民族聚居等因素影响,形成了民族混居、宗教混杂境外思潮渗透的特点,造成了复杂多样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价值观。改革开放使各民族从民族传统文化深处走出来,与现代生存方式和现代文化价值观念会面,从传统的自在自发的活动主体向现代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转型。转型过程中,势必会导致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全方位的不很安定局面,体现在自觉文化层面的理论争论及自在自发的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冲突。表现为:不穿民族服饰、不讲本民族语言、不会民族传统工艺制作等等,既受外来的新观点、思想影响,又受到本民族传统观念制约,造成了剧烈思想冲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科学的先进的思想引领人们的行动,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有力保证。

二、新时期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全所未有。”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各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边疆民族地区深化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新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宗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边疆民族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相信宿命,消极对待或逃避现实的世界,安于现状,不愿意发挥自身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束缚了他们的思想。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因素。经济利益处理得好,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反之会加剧民族间的矛盾、摩擦。云南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省份。“至2O1O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86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764万,其中:75%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是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区”。以上数据表明:我省边疆民族人口众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大,大部分民族群众仅解决了温饱,生产力水平较低。这有历史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各民族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许多民族的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滞后;也有自然原因,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有的地方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条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与内地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过大。

(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思想和价值观呈现多样性

改革开放使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农耕文明模式下,各族群众具有重直觉、轻理性的思维特点;以人度物、具象思维、直观经验的思维方式;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既不“自失”,也不“自圣”的惰性满足的社会心态和群体性格;重农业、轻商业,重情感、轻律法,重群体、轻个体,重信义、轻功利的价值选择及判断倾向。改革开放使人们不再以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农耕方式生活生产,他们从民族传统文化深处走出来,与现代生存方式和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碰撞,从传统的自在自发的活动主体向现代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转型。生产、生活和观念的转型,导致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全方位的,既体现在自觉文化层面的理论争论,又体现在自在自发的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计之中的文化冲突。如发展旅游业,就是一把“双刃剑”。商家借助少数民族的风俗、歌舞、饮食等开发特色旅游,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作用:如破坏了边疆民族自然醇厚的民风民俗,拜金主义观念和实用主义思想逐渐抬头。另外,随着内地的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离开世居的山区、农村,向城市迁移流动,为城市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使民族关系更复杂。如就业、上学、工资待遇、城乡差距的落差,民族间共处中各种纠纷、矛盾不断出现,在适应现代生活的过程中,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样性的趋势。

(三)境外宗教文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网络信息多元化的迅速发展,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逐渐上升并呈现出日趋活跃的态势,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不和谐。同时,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边境地区的思想文化渗透也在不断翻新,他们利用我国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通过宗教活动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的活动有恃无恐。“云南约有4OO多万信教群众,其中3OO多万是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信教群众较多且较为集中的地区。”“云南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部派齐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世界性五大宗教俱全,其中,佛教三大教派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都有少数民族信仰,这在全国为云南独有。信教群众分布广泛,几乎遍及所有民族地区,多种宗教并存。既有一种民族群众信仰一种宗教的情况,也有几种民族信仰同一宗教,或者同一民族信仰多种宗教,甚至还有一个家庭中信仰几种宗教的情况。”由于我省边民宗教职业人员的宗教学识普遍不高,边境民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往往要从境外请高僧,或者出境参加宗教活动。而在边境口岸,可以直接收听、收看邻国的广播及电视节目,容易受境外文化渗透的影响。境外一些宗教组织打着宗教交流、慈善救济,帮助我国边境地区发展经济、扩大文化交流的幌子,以边、远、穷、少群众为突破口进行渗透,一些邪教组织混杂其中。境外敌对势力更是想方设法利用民族宗教文化,通过民族语广播电视、入境办学或诱使少数民族学生出境学习、散发出版物或直接派人入境宣传等方式进行文化渗透。

(四)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兴起

作为新兴媒体,互联网与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产生时一样,正以惊人的速度从西方发达国家走向发展中国家,从城市走向乡村,改变着人们以往的生活模式与行为方式。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民又多了一扇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窗口——互联网。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群众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变革和发展的认识,对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认识和维护,有着“双刃剑”的效果。

从网络产生的伊始,它就成为不同价值观争夺的舞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网络信息的关键技术,网络成为灌输西方价值观的一个工具。据统计:在互联网上,有9O%的内容来自只占世界人口1/7的西方发达国家,每天传播的国际新闻大约有8O%来自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社等西方主要通讯社。美国等西方国家依据其信息量的绝对优势,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包括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种族主义、法西斯思潮、民族歧视、封建迷信、反动言论等信息,网络信息的传播有时还采取比较隐蔽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影视娱乐文化来渗透。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坦承:“美国通过赢得技术上的优势,今天已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信息社会。美国控制着世界上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并且将美国的文化和思想深深地渗透到全世界人的意识当中。”。这种渗透策略造成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混乱,使其传统的文化、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国家安全的维护并不仅是军事武器的先进而在于人民信念的团结和坚持。因此,维护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中的地位,防止外来势力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是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五)群众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由于长期贫困落后、与外界思想交流接触不多,形成一定程度的各种负面心理。一是自我评价偏低,认为自己一辈子都是过苦日子,听天由命,自我认同度低,伤及自尊,降低自信。二是族际间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拉大,不利于“三个离不开”关系的当代构建。经济水平高低影响到族际评价和认同,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影响更为突出,如族际通婚问题。三是失落感的积累导致心理失衡,影响人们的认知,放大社会问题,导致贫困人群与社会的关系恶化。四是降低人们对制度的信任,这个问题常被各种敌对势力所利用,如新疆分裂斗争。境外分裂势力往往把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归咎于党的民族政策,来煽动政治敏感性、文化素质偏弱的边疆民族群众。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文化、自然、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新时期云南边疆民各种分化加剧、思潮涌现,民族间相互戒备与歧视心理加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推进新时期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非常艰巨。

三、新时期下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们应根据云南边疆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来稳步推进新时期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一)加快边疆民族经济的发展步伐

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是维护边疆巩固安宁的根本保证。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马克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发展民族经济是重点,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边疆民族群众实际的生产生活,围绕经济抓理论,抓好理论促发展。

一是夯实基础固边。加大政府投入,拓宽筹资渠道,扎实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使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提高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是发展产业兴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农业产业、工业产业、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作为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依托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坚定不移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道路。在巩固和发展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步伐,抓好项目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

三是落实政策支边。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的战略机遇,认真做好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兑现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家电产品下乡等补贴政策,让边疆民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改变以往“等、靠、要”等思想观念,让边疆民族群众听到党的声音,听懂党的政策,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做好富民兴边、扶贫攻坚、兴地睦边等工作,助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二)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民族文化传统精彩纷呈。民族群众常常把人与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鱼虫等视为一个大家庭,对自然大多怀有敬畏和感恩之情,很少有“人定胜天”那种盲目的人类自我中心的思想。在这种传统文化影响下,不少民族中有善待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出一系列传统的生态道德伦理观和善待自然的生活习惯,构成了本民族社会卓有成效的自我约束机制,规范着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行为。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传统可以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贯彻党的科学发展观的有利政治资源,把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要义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把党的理想信念、科学发展、创新精神等先进文化用简单、通俗的民族语言进行宣传,使民族群众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接受科学的发展观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赢得边疆地区民族群众的理解和赞同,使党的生态文明建设观与边疆民族群众的观点、优秀文化传统相统一,引领边疆民族群众对自我文化传统和党的理论政策的认同达到有机统一。

(三)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多样性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以民族出版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网、广播电视等文化传承和宣传阵地,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引领民族文化的繁荣,推动民族文学、民族歌舞、民族电影等的发展。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时政新闻、政策法规、生产技能、先进典型、民族歌舞、歌曲等,使各民族兄弟在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中,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认识到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潜移默化中接受党的教育,消除思想上的疑惑,从内心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近期的民族歌舞《云南映象》、《丽水金沙》、《云南的响声》等就充分反映了党的工作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变化,以及广大少数民族对党的工作的广泛认同和真心拥护。这些作品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与党和国家民族建设结合起来,真切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起到了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引导民意的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宣传教育的阵地

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物,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重塑着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及意识形态。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人口中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将从现在的少数(主要是在校学生和外出打工者)不断扩大。因此,互网络为我们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阵地和有效的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网站。在互联网上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在网站建设中要科学地植入民族专题网页: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文本转化为群众易于接受的民族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相融合的多媒体文本,增强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做到网站内容充实、更新及时、形式务实,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条件。

二是借助网络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利用访谈、直播、视频、BBS论坛、博客、微博、手机等网络平台,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手段,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体系与受众对象在网络上的真正融合,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受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反馈机制。在网上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方案。

三是加强立法与监督、规范网络行为。首先,公检法部门要联合行动,加快网络执法,惩罚电脑“黑客”与网上犯罪行为,及时清除网上的“垃圾信息”,保证有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其次,加强网络技术管理,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及时鉴别、堵截和查处网上不健康的信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领域的发展提供健康、有序的空间。

(五)大力培养和发展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

党的事业关键在干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的关键也在干部。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是党组织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沿和依靠力量。他们熟悉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对村情、乡情和群众邻里关系了然于心,既利于工作开展,也利于加强沟通,是把党的声音传达给各民族的特殊纽带。因此,一要壮大少数民族党员队伍。要注重在青年、妇女和农村能人、致富能手、民间艺人等有知识、有威信、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加大少数民族党员比重。借助他们懂本民族语言,与本民族关系密切的优势开展党建工作,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二要大力加强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把那些理想信念坚定、勤政为民的干部选拔重要的岗位上,把懂经营、会管理、有文化的农村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主要岗位,提高少数民族干部在村干部中的比例。培养出一支国家意识强、党性观念强、组织领导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善于做民族工作的基层少数民族党员和干部队伍,用他们的自身行动诠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魅力,提高党在民族地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三要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切实抓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书记、新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大学生“村官”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工作。增强他们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以及做好群众工作、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能力。同时,要提高党员联系群众,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使党的主张能够及时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还要适时举办少数民族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骨干培训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使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民族地区宣传教育的“顶梁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边疆民族群众中不断延伸,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大团结、经济大发展、边防大巩固。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 OL].2OO7,(1O).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OO7-1O/24/content_6938568.htm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OL].2O12,(11).http://gx.people.com.cn/n/2O13/O12O/c34883O-18O48585.html.

[3]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OO5-O5-28.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O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O11-7O-O1.

[5]张卫东.习银详.云南民族工作社会效益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今日民族,2O12,(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民族工作调研报告集[R].2O11内部资料).

[9]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编.民族区域自治在云南的成功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O12.

[1O]白亚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O11.

[11]侯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规律性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O11.

[12]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OO9-2O1O)[R].人民出版社,2O11.

(责任编辑 刘强)

A81

A

1671-0681(2015)01-0171-06

张晓娴(1963-),女,云南建水人,昆明医科大学校办副研究馆员;邵爱婷(1986-),女,云南建水人,昆明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专职辅导员。

2O14-O9-25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大众化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再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