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术团队“功能型”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教工工作站党支部为例

2015-02-12王志斌,梁韶晖,龚永生

延边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功能型基层党组织高校

高校学术团队“功能型”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教工工作站党支部为例

王志斌1梁韶晖1龚永生1

(1. 温州医科大学, 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学术团队流动性强,党组织覆盖难,学术团队中党员与党组织实效性难以发挥。为此,本文在分析目前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并总结高校学术团队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教工工作站党支部设置与运行实践为例,探讨一种“隶属一方、多点管理”的“功能型”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旨在通过党建工作创新加强学术团队中党组织战斗堡垒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有效增强学术团队凝聚力和创新活力。

【关键词】高校;学术团队;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

【收稿日期】2014-09-26

【作者简介】王志斌(1981—),男,浙江温州人, 温州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处规划管理科副科长、助理研究员;梁韶晖(1970—),男,浙江台州人,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授;龚永生(1961—),男,浙江永康人, 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而高校学术团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和重大科技攻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高校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上变革明显,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单一学科在解决重大基础问题时会面临许多新的困境,往往需要借助多个学科优势共同解决。在此背景下学科交叉学术团队逐步建立并持续发展,而这种基于多学科集成交叉学术团队人员的流动性使传统的以教研室或单一学科背景下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优势发挥受限,如何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实现高校学术团队发展与党建工作的互动双赢,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逐渐从“组织覆盖”到“功能实现”转变

传统基层党组织就其设置方式而言主要有嵌入式、辐射式设置模式及两者有机结合等。以单位设置为主的嵌入模式主要在机关、国企、高校等党建区域得到延续;在农村和社区党建领域,基层党组织采取了外设于经济社会组织的辐射式设置模式;部分地区将两者有机结合,以区域化的辐射式党组织为中心,联合驻区各经济社会单位中的嵌入式党组织,形成以辐射—嵌入模式为特征的区域性党建格局,大致包括结对帮扶、资源整合、区域共建等;此外对于目前“两新组织”党建领域,嵌入模式实效性不足,通过分类指导、因企制宜,采取“规范式”“过渡式”“挂靠式”“起步式”等多种组建形式,以扩大两新组织党建的覆盖面。

上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虽然在保障党组织覆盖具有重要作用,但新形势下简单地组织覆盖已经不能满足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要求。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党建资源分布特点等,通过科学整合、合理实施,实现党组织资源的组合优化,成为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的难点。为此,许多地方在基于嵌入式、辐射式等设置方式基础上根据区域目标定位,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功能型”党支部以特定目的或需求为基点,因地制宜,以便于党员参加活动,便于党员和党组织发挥作用为原则,通过党组织与生产活动密切结合,协调推动社会、经济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非常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

2高校学术团队自身特点制约传统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优势发挥

高校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仍以简单嵌入式设置为主。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中规定,高等学校院(系)以下单位设立党支部,要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机构相对应,教师党支部一般按院(系)内设的教学、科研机构设置。这种传统的嵌入式设置模式只能简单地对单一学科或者人员相对稳定的科研机构进行组织覆盖,但随着高校学科交叉学术团队逐渐突破了传统意义的教研室,在高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人员流动频繁,人员需求多样、层次较高的情况下,传统的嵌入式设置模式优势发挥受到制约,党组织不能全面覆盖,凝聚力不强,导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落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为此一些高校根据学术团队自身特点尝试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

目前,高校学术团队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主要以区域群体与范围为抓点,如以整个学术团队为单位设置党支部,把党的工作拓展和覆盖到高校中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单元。或根据学术团队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平台类型设置党组织,如独立建制创新平台,根据党员人数成立党总支或直属党支部,直接在学校党委或学校党的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对于依托或挂靠于某个学院的科技创新平台,可根据党员人数设立党支部,由学院分党委(党总支)领导,学校层面的工作指导委员会予以指导;对于跨学院或跨学校的科技创新平台,可根据需要在项目组集中活动或重大项目攻关期间成立临时党组织,由学校层面的工作委员会进行指导,项目结束后,临时党组织自行解散,党员再回到原来党组织参加活动。

显然这些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这些模式执着于对组织设置具体形式翻新,对基层党组织在促进学术团队成员内涵建设中的作用方式并未深入研究,学术团队中的党员一般为高学历、高素质人群,有着较高的情感精神追求,团队成员以共同的研究为目的汇集,不能简单地通过行政手段就能促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次,部分学术团队中党员隶属关系不明确,一些人员参与了多个学术团队,其具体归属支部自然成了基层党组织设置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再次,党的基层组织设置不规范,临时党组织的随意性与不稳定性使其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增强学科交叉团队凝聚力,也很难有效开展党员组织生活、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

3“功能型”基层党组织设置与运行实践

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术团队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模式。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成立初由基础医学教研室组建而成,2005年正式实行基础医学院建制。学院现有法医系和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核医学等8个教研室和2个教学实验中心。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科发展迅速,为进一步提升学科水平,学院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新招聘博士学位教师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人数逐年递增。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带来的科技创新点,组建了若干个具有学科交叉意义的研究所,使原本分布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信息学等学科的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重组,这使得传统按教研室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一方面,传统由于党员在科研平台和教研室间频繁流动,使党支部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活动不便;另一方面,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工党员往往更加重视学术活动而忽视党建活动。为更好地促进党建工作和学科建设工作的互动互赢,基础医学院党总支积极探索学术团队基层党组织的新型组织形式,于2010年开始探索一种“隶属一方、多点管理”的“功能型”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即以“服务学科发展、服务学术团队发展”为核心目标定位,通过党员只隶属一个支部过多重组织生活的支部设置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2010年9月报批校党委申请成立基础医学院博士教工工作站党支部,该支部主要由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工党员组成,截止目前支部共有成员22人,其原组织隶属支部不变,根据个人发展或组织需要加入到新成立的党支部中,并接受新党支部的管理,过双重组织生活。

重点突出,“功能型”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充分体现。近四年来,党支部切实以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为中心,开展了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党员活动,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以促进学科发展为主题的《同舟共济,学术路上扬帆起航》系列党建活动,具体活动方式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将心比心”活动:党支部委员定期举行谈心会,收集整理学术团队对党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党建工作思路与方法,力求开展便于学术团队党员参加的党员活动;收集整理学术团队成员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汇报给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并及时反馈处理意见,减轻了学术团队成员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二是党员学术“进出计划”:党支部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等30余人作专题报告,截止目前共开展专题讲座20余次,共计2000余人次参加学习讨论;让博士教工工作站走出学院,与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学科共建,与该院市级重点学科神经内科、骨科、外科、妇产科成功对接。三是党员学术“互看互学,互学互帮”活动:在学院组织申报省部级、国家级等重点重大科研项目过程中充分发挥博士教工工作站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取长补短,积极开展学科内及交叉学科间的交流,为基金项目申请者号诊把脉,共计修改科研基金项目申请书200余份,使学院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率大大提升。博士教工工作站党支部兼容并蓄,通过积极探索服务学科和学术团队发展的抓手和载体,尊重学术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充分调动学术团队党员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来;并针对支部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办法措施,并把任务分解到支部每一个党员身上,确保支部活动取得实效。

成效初现,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互动双赢。通过近四年努力,博士教工工作站党支部不但理顺了组织关系,支部党员在自身建设、服务群众、服务学科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实效,学术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支部2人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4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3人入选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支部成员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90余篇,申报专利获受理4项,授权1项。通过党建活动与学术活动的紧密结合,学科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学院从2011年至今科研项目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大幅提升,四年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项,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资助46项,基础医学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被列为浙江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学科。学院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先后成立低氧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支架移植与免疫研究所、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等学科交叉学术机构。此外,由于博士教工工作站党支部在促进学院学科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支部的多名党员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支部也在2013年度校级支部建设创新活动评选中获得优秀奖。

结语

高校学术团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和重大科技攻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术团队党员和党组织建设对加强学术团队凝聚力和创新活力至关重要,而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优化是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前提与基础,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隶属一方、多点管理”的“功能型”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无论是在设置理念还是在方式上都具创新点。在设置理念上,从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出发,而不是基于传统的组织覆盖面,这使基层党组织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新加入党组织的人员在全新目标定位引导下,开展组织生活更具目的性,确保了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实效性。在支部设置方式上,突破传统一个党员只编入一个支部的局限,而党员原本组织隶属关系不变,这样不但解决了学术团队人员在多学科间流动频繁、组织管理困难的问题;并且,在新加入的“功能型”党支部的管理下,多点开展组织生活,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而新组建党支部的成员来自不同学科,通过学科交叉促进成员间的学术交流,为学科建设搭建全新平台,真正促进党组织与学术组织的紧密结合,切实有效增强学术团队凝聚力和创新活力,同时加强了党对人才的领导。

【参考文献】

[1] 胡小君.党建科学化视角下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的变迁与趋势[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191-196.

[2] 岑毅基.层党建联建模式:社会发展转型的选择及态势[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11):53-55.

[3] 杨小斌.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1(6):31-32.

[4] 王世谊.发达地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1):46-48.

[5] 潘卫科,陈健.从组织覆盖到提升功能——大连市沙河口区马栏街道党工委探索创建功能型党组织[J].共产党员,2006(11):33.

[6] 方增泉.“支部建在团队上”的创新实践——基层党组织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融合的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1(Z1):29-32.

[7] 李建强,黄海洋,陈鹏.创新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的探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建设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1):58-62.

(责任编辑王慧倩)

猜你喜欢

功能型基层党组织高校
功能型党支部发展的现实语境与发展展望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功能型滚塑用聚乙烯材料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