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和加强警情处置工作刍议

2015-02-12唐晓军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警情规范工作

唐晓军

(徐州铁路公安处,江苏 徐州221003)

一、近年来警情处置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铁路公安机关所涉警情,主要是指管内发生的影响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案(事)件以及接到旅客投诉、求助后,必须由公安机关出警维护社会稳定及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突发事件或公共安全事件。随着铁路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警务机制改革的持续推进,铁路警情处置工作正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近年来,徐州处按照公安局部署,及时跟进标准要求,大力推进了响应等级化、指挥流程化、力量专业化、备勤常态化、预案集约化建设,共接报、处置警情近万起,基本上实现了规范、快速、有效处置。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指挥体系进一步健全

近年来,徐州处立足实战,从改善硬件、规范制度、优化岗位、落实考核入手,扎实推进了指挥体系建设。在着力提升指挥中心职能作用的同时,改建完成了基层所队指挥室16个,引导所队干部和指挥室民警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充实指挥力量,严格落实“双人双岗”、“24小时轮班无间隙”的岗位勤务模式和责任考核办法,并根据治安状况、工作内容、民警素质等因素,对指挥室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努力打造了“指挥顺畅、组织有力、决策科学、运转高效”的“实战中枢”。

(二)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

按照公安局关于基层指挥室设施建设和接处警装备规范的要求,着力配齐配强了对讲设备、单警装备、线路GPS管理系统、视频监控巡查系统、情报信息平台等应急处突所需的设施设备,特别是为一线民警配齐了495台执法记录仪。去年,升级了徐州站、徐州东站与指挥中心图像传输功能,改造了2个局界卡口和连云港站区、北站编组场的视频监控系统,在站线重点部位增加29个监控探头,拓展了视频监控的覆盖面,加快了信息化指挥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了巡查、取证水平,逐步实现了由经验指挥向科技指挥的有力跨越。

(三)处置工作进一步规范

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在实战积累的基础上,对原有处置预案进行了动态梳理和分类细化。同时,为加强对警情处置的管理考核,徐州处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基层所队指挥室工作规范》、《信息管理子系统考核办法》、《旅客满意度测评考核办法》、《全处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等,对接警、上报、处置、反馈等应急处突的每个环节和操作流程进行全面考核,加快了警情处置规范化建设步伐。

(四)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徐州处坚持主动作为,依托科技手段,加强培训演练,规范处置流程,基层干部、民警的综合素质、岗位履责能力和处置警情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特别是指挥中心及各所队指挥室民警规范接处警能力、组织指挥和协调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先后妥善、成功处置了2013年“6·18”D5432故障晚点、“7·12”高铁旅客滞留等多起重大复杂警情,受到上级公安机关的充分肯定[1]。

二、当前警情处置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

(一)处置理念还需转变

随着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铁路公安工作所面临的处警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同时,部分基层所队对接处警的规范要求、指挥室的职能发挥、快速高效处置警情的重要性等认识还不到位,危机管理的理念淡化或缺失。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觉,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充分做好敢打硬仗、打好硬仗的思想准备。

(二)处置难度有增无减

一方面,铁路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路外伤亡、置放障碍、击打列车等远离站所的线路警情出警速度易受制约。同时,客站人流聚集大、高铁停靠时间短、列车执法环境封闭等特点也给警情处置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危险性。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控制难度日趋加大,对民警的执法效率、执法规范、执法水平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处置水平仍需提高

部分民警实战经验和快速反应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参与应急处突中,由于专业知识缺乏,不能很快进入状态,协调配合能力较弱,难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强有力的处置合力。另外,少数单位实战演练水平不高,演练内容简单,模拟警情单一,很难做到对各类警情处置方案了然于胸、熟练掌握。特别是对一些非常见警情的处置能力相对薄弱。

(四)联动机制还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铁路公安与地方处警机构、政企相关部门以及铁路相关站段单位的联动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仍不完善,特别是重大警情现场处置缺乏规范的协调指挥机制。另外,由于部分旅客群众对警种划分、片区责任、警务职能等了解不多,我们在接到管外特别是非公安职能范围的求助、投诉类警情时,难以给予较为全面的外联处置服务,易造成群众不理解,导致工作被动。

三、规范和加强警情处置工作的对策

(一)保持高度敏感,确立先进理念

一是树立“底线思维”。警情具有多发性、突发性、多样性的特点,在工作中必须保持高度警觉,以“零案事件”为目标,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立足主动,谋划在先,大力加强防控体系制度化建设,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坚决守住“底线”,努力实现“大事不出,小事少出”。同时,要理性认识警情的客观性和非绝避性,克服盲目乐观和消极畏难等不良倾向,按照“有事及时有效处置”的要求,强化各项应急准备,确保警情出现时能够“坦然面对,泰然处之”。二是树立“危机处置”理念。牢固树立“每一起警情处置都是危机处置”的理念,在警情发生前充分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特别是在处理群(个)体性上访、无票或持短途票越站乘车上访、聚众滋事等敏感警情时,应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克制负面情绪,注重自身言行,严防“危机后的危机”发生。同时,坚持把握主动,疏堵结合,做好舆论引导,打赢网上网下两场战争,实现最佳处置效果和舆论效果的双赢。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将“以人为本”融入处警工作,就是要把“人”的因素置于思考工作、制定措施的首要位置,在处警过程中将保障旅客群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将组织指挥的科学性和处警过程的规范化作为重中之重,保障处警民警的自身安全,降低伤亡可能性。

(二)确保指挥有序,把握处置原则

一是“分级分类,效率优先”原则。综合考虑警情的发展态势、处置难度、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以及是否需要跨区域调集警力协同处置等情况,按照“一般”、“重大”、“紧急”分级管理,实行等级化响应;同时,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警情类别分类启动相应处置预案。实现以“明类明级”加快指挥决断,以快速处置赢得先机、把握主动,将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二是“突出重点,灵活机动”原则。现场指挥要有的放矢地找出警情中的主要矛盾,合理设置“包围圈”,科学调整警力投量和投向,集中攻坚克难,避免机械用警。在处置中要综合考虑现场情势,随机应变,准确把握最佳处置时机,灵活机动、果断出击,运用最有效的处置策略,实现处置效果最优化。三是“上下一体,协同作战”原则。围绕警情多面性的特点,指挥中心要有效、充分、全面地履行指挥调度职能,相关业务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地展开工作。同时,视情与铁路内部、地方公安、市政等部门通报、协调,请求配合处置,实现“上下一体、协同作战”。

(三)坚持保障在先,做好处置准备

一是加强能力保障。要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处置指挥能力,熟悉各类警情的处置要点和规范,熟识指挥系统的管理使用。同时,以人员力量配备、单兵素质提升、职能准确定位、处置经验积累等为重点,围绕“一警多能、综合执法”要求,加强作战主体,特别是直接、经常参与警情处置的基层民警的教育培训和实战演练,提升处置水平,确保在遇有紧急情况时,心中有数,临阵不乱,努力造就一支“务实、能战、高效”的处警队伍。二是加强装备保障。按照“服务实战、细化标准、按需分配”原则,在确保单警装备、执法记录仪全员配齐的基础上,针对警情特点,按需配备通信、车辆等保障装备,有效提升现场处置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实现“沟通无碍、到场迅速、作战有力”的硬件保障目标。三是加强预案保障。以《上海铁路公安局警情处置工作细则》为指导,充分预想,紧贴实战,在深入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按工作对象、警情类别、主体构成等,完善相应的处置预案和工作规范,并按照“严之又严、细之又细”的要求,进一步细化组织指挥、力量编成、警力投送和战勤保障等程序、方法、标准,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行性,充分做好应对突发警情的措施保障工作。

(四)立足规范高效,抓好过程处置

一是先期处置责任化。结合网格警务和等级勤务,以“谁主管,谁负责”为原则,严格落实定点、定人、定岗、定责制,实行网格包保和就近出警。由责任区民警初步核实警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行为方式等信息,根据警情的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及敏感性等综合因素,准确判断、上报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迅速控制现场。二是指挥处置扁平化。先期处置的同时,视情成立公安处应急处置指挥部和现场处置指挥部,切实加强和规范警情处置工作。要探索实行值班干部坐班处置和重大警情直接报告相结合的制度,减少中间环节。在指挥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实战功能,加强实战应用,逐步建立“可视化、扁平化、点对点”的接处警指挥机制,确保指挥协调及时、准确、高效。三是现场处置流程化。坚持“一事一案”、依案而行,迅速启动相关工作预案,根据处置预案和现场情况,进行警力组织和调度,明确任务和责任,迅速完成常态处警向应急处突的模式转变,确保秩序维护、抢险救援、现场勘查、调查访问、舆情控制等工作同步推进,实现警情处置过程的制度化、流程化。

(五)注重总结研判,健全常态机制

一是强化处置评估机制。通过召开总结会、汇编图片及文字材料、观看处置视频等多种方式,全面回顾警情处置过程,分析不足、客观评估,亡羊补牢、强力改进。要充分发挥已处警情的借鉴指导作用,组织处警人员认真撰写《重大警情处置评估》,固化、实化有效战法。同时,健全完善接处警问责倒查机制,实现高效处置警情工作机制的常态长效。二是推行风险研判机制。坚持常态与应急相结合,在日常警务活动中大力加强动态信息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发现和分析研判,做到提前预警,处置在先[2]。特别是充分发挥风险隐患管理机制的作用,牢牢把握警情动向,科学制订警情常量,将重点警力放在关键部位,避免粗犷用警导致资源浪费,提高警情处置的前瞻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实现从事后应对向预警处置的转变。三是完善联动协作机制。加强路内外沟通联系,明确各自职能分工、责任对接、现场组织等内容,并形成规范性文件,努力将铁路内部、地方报警求助平台、“120”急救中心、相关政府部门以及通信、水电、媒体等单位纳入警情处置的协同作战队伍,构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配合、受助全面的一体化警情处置机制。

[1]沈忠新.精心组织 严格规范 不断提升警情处置效率和水平[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4,(4).

[2]董维明.浅谈警情的及时有效处置[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猜你喜欢

警情规范工作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一种基于空间位置进行警情高发统计的方法
福建省晋江市公安局青阳派出所:扎实推进辖区打防质态提升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