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的女儿》的惩戒主题与儿童的反复阅读

2015-02-12杜瑞华

天中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巫婆安徒生美人鱼

杜瑞华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阅读或听说过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的人,很多都对小美人鱼的遭遇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很多人多次重复阅读这篇童话,有些人甚至在儿时就非常熟悉这个故事。透视这种童话反复阅读现象背后的故事要素和心理动因,有助于了解儿童的心理成长过程。

一、悲剧结局与惩戒主题

《海的女儿》的结尾原本是光明的,小美人鱼成了精灵,再过300年还有可能获得不灭的灵魂。但人们最关心的并不是这些,他们的记忆似乎停留在了小美人鱼投身大海化为泡沫的瞬间。声言多次读过这则故事的毕淑敏,回忆她小时候的阅读体验时说:“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1]59海的女儿纵身跳入海中变成了泡沫,这一悲剧情景是人们对《海的女儿》印象的普遍终止点。化成泡沫的,岂止是小美人鱼的肉体,同时还有她美丽的爱情憧憬。叶君健谈自己翻译安徒生童话的动机时说:“《海的女儿》这篇故事,更触动了我的心,我一直忘不了‘小人鱼’的生动形象和她在爱情上所遭到的悲惨结局。”[2]1598

对于小美人鱼的遭遇,我们一直耿耿于怀:小美人鱼救了王子,王子却不知道;她为得到王子的爱付出了那么多,王子也无从知道。毕竟会说话的眼睛发不出声音,她的这份爱从来就没有到达过对方的内心。但无可奈何,我们无法替小美人鱼说话,如同很多情况下也没人替我们说话一样。小美人鱼的遭遇触动了故事外一个个“敞开的心灵”[3]225。在阅读中,我们把小美人鱼和“人”看成一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的感情、人的思想、人的行为。叶君健曾阐释说这则故事引导我们思考和重视我们人类的“灵魂”。

小美人鱼是美丽、可爱、善良的,可由于寡言少语,她最终失去了舌头,这是小美人鱼悲剧的开始,悲剧的结局则是她身体的其他部分都变成了泡沫,一个鲜活的生命霎时无影无踪,简直叫人怜悯和同情到无法自持的地步!小美人鱼的悲剧结局在故事开始就作了预示,而故事的悲剧性,则是在小美人鱼失去舌头、变成泡沫等惩戒中逐渐展现的。

《海的女儿》的主题可以找出很多,比如自我牺牲主题、爱情主题、灵魂追寻主题等,但对于儿童而言,冲击最大的恐怕还是惩戒主题。在小美人鱼追求灵魂不灭的叙事主线中,惩戒与被惩戒是故事吸引人又刺激人的环节。巫婆在故事和影视剧里常常以迫害人的反面形象出现,并且这种迫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一般来说,人都害怕突如其来的变故,所以儿童也害怕巫婆,即便是幼儿看到《爱探险的朵拉》中所谓的坏巫婆快出现时也会躲开。惩戒者的存在,是儿童阅读中极为敏感的一点。

惩戒主题是童话中常见的主题,不仅《安徒生童话》是这样,《格林童话》更明显地带有这种特征。在《特露德太太》里,小姑娘没听从父母的告诫成为巫婆照明的燃料;在《小弟弟和小姐姐》中,小弟弟不听姐姐的劝阻喝了林中的泉水,转眼间就变成了小鹿;在《小红帽》里,小红帽因为未听妈妈的提醒,导致奶奶和她先后成为狼的腹中餐。

《海的女儿》中充当惩戒角色的首先是巫婆,她虽然造就了小美人鱼的双腿,但也拿去了小美人鱼的舌头和声音,在这里,小美人鱼是被惩戒者。失去舌头,就成了切实的沉默者。在弗洛伊德看来,在童话故事中,沉默本身就意味着死亡。他在《三个匣子的主题》里提及并分析了格林童话里的灰姑娘“躲起来”的心理,指出《十二兄弟》《六只天鹅》里妹妹为解救哥哥们沉默的7年和6年是兑现以死亡为交换的承诺,他虽没有分析安徒生的《野天鹅》和《海的女儿》,但却说:“从童话故事中收集沉默代表死亡的证据不会很难。”[4]190在《海的女儿》里,沉默已不再仅仅“代表”死亡,而是直接引向死亡,巫婆所给的这个惩戒显然相当可怕。小美人鱼为什么会受到惩戒?根本而言,是她违背了鱼伦。小美人鱼本来很害怕海底的巫婆,在去见巫婆的路上她内心充满了恐惧。这恐惧,按黑格尔的论调,更多的当是出自她自己要变成人的愿望。对此,黑格尔在《美学》中有这样的阐发:“人应该感到恐惧的并不是外界的威力及其压迫,而是伦理的力量,这是人自己的自由理性中的一种规定,同时也是永恒的颠扑不灭的真理,如果人要违反它,那就无异于违反他自己。”[5]289这么看来,起初在根本上惩戒小美人鱼的是鱼伦,而不是巫婆,后来从根本上惩戒小美人鱼的,也不是王子,而是人伦。惩戒由是成为《海的女儿》潜含的主题。

人鱼的世界本应在水里、海里,而不是在人间和陆地,但她要违背这样的自然规律和人生活在一起,这与鱼伦、人伦都是不相容的,悲剧便不可避免。巫婆丑陋而凶残,她是海底的惩戒者,但她也以有限的能力帮助海的女儿实现了站到人群中去的愿望,这就将海的女儿推向了另一个惩戒者,人间的“王子”。王子看似美貌仁义可爱,但由于他的选择最终使海的女儿在人间蒸发得一干二净。这种似乎非人为也非人能掌控的悲剧性,像一张莫大的网,笼罩在每个生命的上空。

二、恐惧心理与反复阅读

对于不识字的孩子,童话常常意味着成人尤其是父母说话。父母讲故事,有时是为了让孩子在愉悦中增长智慧,这是在发挥童话的审美娱乐功用;有时是为了尽快让玩闹不已的孩子安静下来入睡,这已明显带有成人的目的。童话的惩戒主题顺应了成人的这种需求。安徒生甚至在《海的女儿》结尾处这样说:“每一天如果我们找到一个好孩子、如果他给他父母带来快乐……上帝就可以缩短考验我们的时间……但当我们看到一个顽皮和恶劣的孩子,而不得不伤心地哭出来的时候,那么每一颗眼泪就使考验我们的日子多加一天。”[2]112在这里,小美人鱼能否尽快获得不灭的灵魂显然已经成为借口。这样说来,是我们利用了孩子有所畏惧的心理,这很残忍,可是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从一己主义的状态逐渐建构起作为人的道德意识、伦理意识,实现行为规范化从而融入社会,却是我们的责任。

童话的惩戒主题在能够独立阅读的儿童那里,也是有所担当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指出,悲剧容易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并阐明了其间起中转作用的是招致不幸的原因。在《海的女儿》的接受中,起中转作用的是“惩戒”主题。对于儿童而言,惩戒主题首先的影响是恐惧。被惩戒的是小美人鱼,何以引起儿童读者的恐惧?弗洛伊德指出,“沉默、黑暗和孤独”是儿童恐惧感“最常见的决定因子”[4]295。儿童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表达自我,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相对于成人来说是更为沉默的存在。因此,小美人鱼的沉默及孤独与其悲剧命运间的神秘关联对儿童的刺激势必更大。

但奇怪的是,虽然孩子有对惩戒的恐惧,但却有孩子对《海的女儿》情有独钟,读过不下百遍,并能熟练转述这个故事。事实上,儿童反复回到某个悲剧故事,不断重复恐惧,即重复“不愉快”情绪,这让人最为不解。所以有必要对从恐惧到反复阅读中间的隐秘心理过程作出探究。

不少研究者认为童话与梦有关联:“童话故事应该像梦一样加以解释,即它们是人类原始欲望的自我实现。喜欢童话故事的孩子是在这些超自然的、荒诞不经的童话故事中寻求自身愿望的满足。”[6]182中国学者韦苇则有“儿童的梦就可以说是童话”[7]4的判断。那么,安徒生《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对人类世界的向往,伊索寓言《狼来了》中说谎的孩子的放纵,一开始就埋下了深深吸引儿童反复阅读的种子,这是快乐原则的作用。小美人鱼对人类的纵情追求,代表了儿童正在逐步被压制和遗忘的对快乐的放肆追求。弗洛伊德在论及豪夫童话里断手的故事和安徒生童话里的泛灵现象时,指出“我还想不出哪个真正的童话有神秘、令人恐怖的效果”[4]294,之后甚至以安徒生童话为例说“我们听说过,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一幅画或一件玩偶,活起来时最能产生神秘、恐怖的效果,可是在汉斯·安徒生的故事中,家庭日用物件,家具、锡兵都是活的,但这些东西却同神秘和恐怖相去甚远”[4]295,原因在于“在童话故事中,作家从一开始就将现实世界抛在了一边,而直截了当地采用了泛灵论的信仰系统”[4]298。所以,《海的女儿》的神秘和令人恐怖之处,并不在于深海的鱼有人的模样、感情和思想,关键正在于弗洛伊德所言的某种“熟悉的但却受到压抑的东西”[4]295。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快乐原则的贯彻往往伴随着恐惧。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新讲》中说:“婴儿是无所谓道德的,他们并不具有对自己追求快乐的冲动的内心抑制。后来由超自我承担的这种职责,起初是由某种外部的力量即父母的权威来行使的。”[8]170除了对自我需求的哑言,儿童还盲目于人类的社会规则。在我们生命的早期,父母以其管制充当了我们的“超自我”,父母管理儿童的方式通常是“一方面给予爱的表示,另一方面以惩罚相威胁。惩罚标志着儿童失去了父母的爱,而儿童为了自己的利益必定会惧怕这些惩罚。这种现实的焦虑是以后的道德焦虑的先兆”[8]171。《狼来了》中撒谎小孩儿的羊被吃掉,直接说明了社会惩戒的严厉,《海的女儿》则隐含了这点。经过仿效父母的严厉进行自我管理的“自居作用”阶段后,我们的超自我和道德焦虑逐渐形成。“超自我似乎只选择了父母职权的一个方面,似继承了父母的冷酷与严厉,接管了他们的禁止与处罚的功能,而他们的爱的关心却似乎并没有给予接管和保持”[8]171。于是,哪怕是儿童,在他们身上很多时候也体现出本我与超我的战争,但结果往往是,道德意识越来越明显,追求快乐的本能越隐蔽,恐惧也越隐蔽。

儿童的反复阅读行为,其实是在一种虚拟的惩罚中重复恐惧体验而不是快乐体验,旨在完成“超自我”的建构。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分析了发生在儿童身上的“重复”“不愉快”的现象,并指出这与力求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儿童甚至重复不愉快的经验,因为通过他自己的活动,他能比用单纯的被动经验更彻底得多地控制这种强烈的印象。每一次新鲜的重复似乎都加强了儿童竭力以求的这种控制。”[9]27这么说来,反复阅读行为的背后,是力求控制,即积极探索生之规则,加速建立超自我,实现对自身生命的自主掌控,从而避免惩戒。追求自主掌控,部分已由无意识转入有意识领域,可称之为“避祸意识”。所以,在阅读中重复恐惧的潜在动机是为了克服恐惧,探索规避恐惧之路,这是惩戒主题的现实意义,毕竟自我规导看起来比别人规导要高级,至少可维护尊严。

总之,隐含的惩戒主题是《海的女儿》吸引儿童反复阅读的重要原因。安徒生创构的情节背后惩戒主题的隐秘性加强了悲剧成因的神秘感,推动了儿童反复阅读行为的发生;恐惧则是反复阅读的深层动机。“反复阅读”现象不是受虐倾向的问题,而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途径,人在认识惩戒前因后果的同时能够建构起顺应社会规范的道德意识。反言之,反复阅读现象在文学接受的层面上印证了《海的女儿》惩戒主题的存在。

[1]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Z]//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1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2][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M].叶君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3][丹麦]安徒生.安徒生自传[M].林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4][奥]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M].常宏,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5][德]黑格尔.美学:3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美]阿尔伯特·莫德尔.文学中的色情动机[M].刘文荣,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7]韦苇.外国童话史[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8][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G]//弗洛伊德文集·文明与缺憾.傅雅芳,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9][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4卷[M].车文博,编.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巫婆安徒生美人鱼
我和美人鱼过一天
安徒生的世界
丑萌的“美人鱼”
放生一条美人鱼(下)
跳高者
热热闹闹的巫婆村
时光浸染安徒生(外四首)
海里有美人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