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培根“假相学说”启示下体育概念新思考
2015-02-12李静
弗·培根“假相学说”启示下体育概念新思考
李静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体育概念当属体育科学的逻辑思维起点,无数体育学者为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界定体育这一概念费尽心力。体育概念的研究是一个处于永无止境争论的思想过程,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学界尚无关于体育概念一致而科学准确的认识成果。本研究基于弗·培根“假相学说”解读,对“洞穴假相”、“市场假相”、“族类假相”和“剧场假相”内在的基本思想进行剖析,继而以对体育的正确认识作为基本切入点,沿袭着弗·培根的“假相学说”哲学思想轨迹进行新的思考。
培根在《新工具》中指出:“现在劫持着人类理解力并在其中扎下深刻的假相和错误的概念,不仅围困着人们的心灵以至真理不得其门而入,而且即在得到门径以后,它们也还要在科学刚刚更新之际聚拢一起来搅乱我们,除非人们预先得到危险警告而尽力增强自己以防御它们的猛攻”。人类的理解力不是按部就班的“电脑程序”,它是不安静的,是充满想象力的,这使得人们难以摆脱自身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毫无偏见的认识和理解体育。那么,人类的理解力在无法做到绝对的客观与公正时,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概念呢?解读弗·培根“假相学说”,为我们提供思考的起点和认识体育概念的“新工具”。
1“假相学说”的提出
“假相学说”是为弗·培根的传统归纳法服务的。培根生活的时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还受着旧传统观念和宗教神学的束缚,知识的状况既不景气,也没有很大的进展。在他看来“现有的科学不能帮助我们找出新事功,现有的逻辑(三段论式)亦不能帮助我们找出新科学”。 被束缚的科学与哲学陷入了悲惨境地,究其思想认识根源,培根认为是“现在劫持着人类理解力并在其中扎下深根的假相和错误的概念”, 导致人类理解力难以找到进入科学的秘密之门。
对于这些劫持人类理解力的元凶,培根称之为“假相”。而要清除这些“假相”,矛头必需先从刺向经院哲学(基督教神学)和古希腊哲学开始,正是它们将科学和哲学弄得一团糟,将人类的理解力变成听其使唤的奴隶。对于经院哲学,他们把“亚里士多德的好争而多刺的哲学很不相称地和宗教的体系糅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极有规则的理论,来维护封建的统治。他们在学术研究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躲在寺院中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写文章,玩弄概念、教条。将不含真理、不切实用的事物作为他们研究的对象,而这样产生的知识与其说是增加了科学的力量,不如说是摧毁了科学;他们在争论具体问题时,答案不是指向客观的自然,而是“在文字上面,或至少是在通俗的概念上面”对一些无关大体的微情末节进行争辩,最终使争论变成了一场玩弄概念的文字游戏;对事物的认识他们“依靠于权威、同意、信誉和意见,而不依靠于论证”。他们仅仅“固守在几个作家的阴洞中”,看起来令人生畏,实际上崇拜的只是虚伪残缺的影像,结果却是用一个人的智慧把许多人的才智给毁灭了,最终放弃自己的判断而沦为他人的信徒,专门去做支持他人的粉饰工具。
然而,对于经院哲学建立的知识体系和古希腊哲学,人们像着了魔一样地崇拜着,把他们当成权威,当成人类认识和发现真理的根本手段,使科学和哲学陷入了悲惨的境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培根寄希望于清除人类理解力中存在的假相和错误观念,以便使人类能够客观公正地去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从“假相学说”的具体内容来看,它不同程度上存在于整个人类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带有很强的普遍性,所以有必要对假相如何阻碍人类准确认识客观世界进行详细分析。同时,也能为准确认识体育概念提供一定的启示。
2“假相”案例分析
2.1 以往认识经验之困
人类以往的认识经验容易对认识新事物产生局限性,这便是洞穴假相。它是个体独有的假相,人类依据个人所特有的性格、爱好、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出发来观察事物,难免给事物一种“极不真实、极不适当的色彩”。好比人坐在受狭窄天地的限制“洞穴”中,因不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致使自然之光(真理)发生曲直和改变颜色。这种现象的典型案例:体育概念之争。学者龚正伟将学界对体育本质认识的分歧根源归结为3个:观察和认识的角度不同;中西方文字差异导致对体育的理解不同;定义方法的问题。然而学者张军献则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张军献认为:“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事物进行定义,可能选择的角度不同,使用的语词不同,但是如果大家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那么就不会存在分歧。”张军献“圆”概念来证明这一点:“同一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封闭曲线”。张军献认为学术界虽然对“圆”(几何学意义上的圆)的定义和本质表述不同,但并不影响我们对其概念的理解。然而,事实上问题并不是如此简单。之所以不同的“圆”的定义,没有影响学者们对“圆”的概念的认同,是因为学者们在理解力方面已经完全接受了“圆”概念。不光是学术界,即便是正常人,也知道“圆”(几何学意义上的圆)是在一张纸上(同一平面内)画的一个圈(封闭曲线)。正如培根的后继者洛克所说的那样,“人们如果对自己所推论、所探究、所争辩的,都有了所谓确定的观念,则他们会看到,他们大部分的疑惑和争论将完全告终”。 体育概念当属体育科学的逻辑思维起点,无数体育学者为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界定体育这一概念费尽心力。遗憾的是,每位学者都以自己心目中怀揣着的体育概念出发,来争取获得学界完全认可的体育概念,这样的体育概念是不会得到完全的认可,究其原因就是人们心中没有“所谓确定的观念”。显然大家追求的是同一个体育概念,最终目的也是要建立一个确定的概念。再者,上述对“圆”的概念的界定,果真本质不同吗?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不过是语词表达不同而已:封闭的曲线只能存在同一平面内;定长的点的集合形成的是直线,直线上的点到定点的距离相同,形成的正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因此,我们不能让语词迷惑我们的思维,只要是同一个事物,无论何种定义,它的真正区别性或者说真正的种属区别性就应该相同。
2.2 语言对理解力约束之困
由于人类交际当中,语言作为先见对思维的约束限制作用,因不确定、不严格的语言概念,而产生思维混乱。培根称之为“市场假相”。且说语词,语词的意义是照着流俗的能力(常人的理解)而构制和应用的。这种现象极为常见,以我国各个地方的村庄名称为例,许多村庄的名称来源或依据家族姓氏、地理方位、河流、土地颜色、人类生产生活等经济活动、自然现象等等。人类往往相信自己的理性能管制语言,但同样真实的是语言亦反作用于理解力。因此,我们常见学者们的崇高而正式的讨论往往以争辩文字和名称而告终。
人们在交往中除了使用意义不明确、模棱两可的语词外,甚至还会出现同一词在很多种意义上加以使用的现象。这类语词往往是“急率而不合规则地从实在方面抽得的”。比如,“体育人文社会学”语词,它就是典型的多种意义加以使用的语词。它即可以指代一门学科,也可以指代一门专业,还可以指代一门科学。而这一语词的由来,同样是依据俗人(常人)的了解和能力确定的。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二级学科、专业目录》时,规定体育学专业之下只能设置4个二级学科,在这种情形下,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当时所有的体育学专业学科都包容在这4个学科之中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至于划分的标准是否统一,在当时只能是其次的事情。也正因为此,“体育人文社会学”这个概念被我们创造,而且创造的极为模糊。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再列举。
2.3 人类本性之困
人类往往采取已有的思想与观念来理解和认识事物,导致事物的本性受到歪曲。它植根于人性本身中,并非某些人所独有,被称为“族类假相”,是针对人类种族具有的一种普遍假相。人类不论感官或者心灵的一切知觉总是依个人的量尺而不是依宇宙的量尺,而人类理解力则如一面凹凸镜,它不规则地接受光线,于是就在反映事物的性质时掺入了它自己的性质而使得事物的性质受到歪曲和改变了颜色。而人类思维的过程是利用“先入的判断”或“跳跃着”来认识和理解事物。然而,培根对人类“先入的判断”产生的想象极度蔑视。他曾郑重地指出:“对于理解力切不可赋予翅膀,倒要系以重物,以免它跳跃和飞翔”。事实上,人类想要发现某种新事物或是解释某种新现象,“先入的判断”就会“跳跃”出来指导人类实践。因为新现象新事物的发现、新科学的建立都是建立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的。培根忽视假设,忽视“假设”这种科学方法能够做出事功。现今,“假设”已成为体育学科中以调查问卷为主的实证研究的重要手段,调查问卷设计的每个问题对应的就是一个“假设”。 然而,不少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不经过问卷“定义(假设)——调查——结论”的步骤,在调查问卷没有制定出来的前提下,文章的结论已经写出来了,当然,这些结论肯定是对他们的论文起到正能量的。然后根据这些结论再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以满足自身论文的需要。这样设计的调查问卷或是带有很强的诱导性,从而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客观性,或是根本就不进行问卷发放,凭空杜撰“客观事实”。
不只是问卷调查这种科研方法被异化,事实上,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已经被异化,并且对体育学科发展所做的“事功”也是少的可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核心类体育期刊上面发表的“实证性”研究论文,有许多是严格遵循SPSS统计研究的方法进行“抽样”、“数据分析”、“数理统计”、“SPSS”曲线和表格进而得出所谓的研究结论,然而,对于从这些高深莫测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却无任何创新和科学意义。例如有学者利用SPSS统计方法研究某地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得如下结论:
“从表14可知,某地体育组织化程度(SA2=1.683 5)的城乡差异最大,是影响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心城区体育锻炼与活动、体育资源配置综合评分要略好于远郊区(县)(SA1=1.318 9,SA3=1.230 5)”。
“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专项场地设施、……体育法规政策8个二级指标得分大约在1~1.5之间,说明在这些指标下中心城区各项体育事业发展略好于远郊区”。
且不论全文的实际价值如何,体育学者看到这两条结论,有何看法?笔者认为体育学者看到此肯定不会惊讶“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发展优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发展”,他或许惊讶的是“SA”的数据是怎么计算得来的。
西方学者欧文·拉兹洛对实证研究在社会科学的过度应用提出了如下的评价: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实证主义横扫思辨理论,那似乎有可能(甚至应该)将有意义的论断一一用可测量的“事实”检验一番,那么到20世纪中期,有远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便意识到这个计划野心太大。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由价值观和动机主宰者,包括科学研究,说三道四也罢,置之不理也罢,都未解决问题,只不过把问题暂时敷衍过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研究方法本身并无对错、优劣之分,但是对研究方法的过度接受,甚至达到“崇拜”的地步,难免就会对科学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难免阻碍对体育概念的准确认识,影响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以及体育科学体系的构建。
2.4 过度迷信权威之困
搅乱人类理解力最为严重的假相还不是市场假相,比市场假相更加麻烦的是剧场假相。所谓剧场假相是指人类盲目地接受哲学中的“权威”、“权威论著”、“某些教条”以及一些错误的论证法而形成的错误认识。培根警告人们要加以预防三种形式的剧场假相。或是建立在普通概念上,或是建立在少数实验上,或是建立在迷信的各种体系的一些危害不浅的权威。过于迷信权威的剧场假相表现为:有人沉迷于经典理论中某些名词术语的引用和注释,有人沉迷于某些研究方法的使用,有人沉迷于某些权威,有人甚至沉迷于自己的思想观念而沾沾自喜。无论沉迷于何种权威,人们最终将会放弃自己的判断、放弃前进的动力而沦为权威的信徒,成为权威的粉饰工具。最可怕的是这种错误的假相混合前面的假相,最终变成为一种思想体系之后,便很难真正的清除它。
针对体育领域存在的剧场假相,笔者无法肯定地指出哪位体育学者就存在迷信权威的现象,只是想从看似繁荣实质“死气沉沉”的体育学科发展,来反面证明剧场假相在体育学科中蔓延的很深。通过中国知网以“质疑”、“兼评”、“商榷”为关键词检索这些批判性文章就会发现,这些批判性文章多集中体育基础理论某些观点的“论战”,没有一篇文章是对文章“数据”进行质疑的。这些“数据”的可靠性我们不得而知。体育学者固然不可能针对每篇文章的数据去专门进行重新调查,即便是重现调查,由于体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数据往往也很难一致。数据的不一致并不能说明数据造假。从笔者上文谈到的某些研究生毕业论文问卷调查的使用情况来看,有些文章的数据是靠不住的。针对“数据”造假问题,在自然科学领域,检查是相当严格的。2009年人民网报道,我国学者在国际期刊《晶体学报》发表的70篇论文涉数据造假,而遭该国际期刊对文章的撤销。[10]反看我们体育期刊,有的期刊对“实证调查”,且有数据支撑的文章青睐有加。然而,这些文章的数据来源的科学性是否经过严格检查?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不知道体育期刊在录用文章过程中是否也对文章“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检测,笔者只见识过对于文章过多引用别人数据而退稿的现象。
3结论与建议
根基于弗·培根“假相学说”哲学批判思维的深入探究,发现这些假相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体育概念的界定,进而影响了人们对体育的准确认识,随后建议人们应当做到以下3点:夯实基础,创新思维;踏实做学问,不做应景之文;实践中批判,保证客观。
第一、夯实基础,创新思维。对体育概念的准确认识离不开体育基础知识的普及,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普及和运用,不仅能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基础理论对未来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而且可以为无数体育学者提供逻辑思维起点,最终对体育概念的认识达到客观和公正,推动体育科学的发展。现有的体育基础理论中问题重重,许多的概念与理论都存在含糊不清的含义,亟待为它们准确定位。许多陈旧僵化的教科书已经再版了多次,其中许多已经引起争论的问题仍然没有更正并解决。无尽重复地说着和做着前人已经说过做过的东西,只会让有志的明白人意识到,如今的体育知识是何等地饥荒和歉收。当缺乏创新的思维成为科学发展的主导,那么科学的进步就会就此终止。在普及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夯实基础知识可以保证体育学者们拥有坚固的理论基础、完善科研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日后客观合理的认识和理解体育。体育学者在进行高深体系的建构之前,必须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思维与心灵精神,这是关乎体育能否向前发展的根本。尤其是对于在校的体育专业类的学生,打好基础知识迫在眉睫。
第二、踏实做学问,不做应景之文。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然而,什么样的时代社会大背景往往造就了什么样的学风。社会对知识和学术的重视是其进步的表现,然而当人们急功近利地将学术与荣誉挂钩时,容易导致学者为学术而学术,形成重明重利的浮躁心理,成就了看似繁荣的学术氛围。因此,学者要具备“踏实做学问,不做应景之文”的学术素质,培养真科研态度,才能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一个相对洁净的学术界才会创造出大量的自主创新性科研成果。
第三、实践中批判,保证客观。如果在体育实践中缺乏对其深切反思,体育科学必然会失去其正确的方向。学术批判是保证真理客观的主要手段。假相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学者当中,因此,体育学者有必要对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进行深思和质疑,发现思想体系中的缺陷和错误,并力争改正之、完善之。[11]然而,体育学者太缺乏自我批判精神,鲜见哪位学者对自己的学术思想提出过批判并加以改正,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学术思想建构着属于自己的学科体系。虽没见到公开更正自己思想体系的学者,却看到了公开支持自己思想的学者。有体育学者曾对其理论做过这样的肯定:“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能的非成产性肢体活动。这是集40年专业思考而得出的明晰结论,不管别人认同与否,我的后续研究全都是基于这个迄今不曾撼动的支点。”[12]坚持自己的理论固然可敬,但不管别人认同与否,一味地坚持自己的理论难免就会走向剧场假相。“真理是时间的女儿”,随着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已有的理论定会遭受到新的理论的代替。而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维护好批判精神,体育科学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培根.新工具·第一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武真.谈培根的“四假相说”[J].齐鲁学刊,1982(6):28-31.
[3]李静,曹莉.体育学者究竟该如何认识和理解体育——基于弗·培根假相学说的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5):24-27.
[4]龚正伟,刘湘溶.体育本质认识的分歧根源与真义求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1):96-98.
[5]张军献.寻找虚无上位概念——中国体育本质探索的症结[J].体育学刊,2010,17(2):1-7.
[6]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8.
[7]刘建刚,徐亚青,连桂红.体育人文社会学概念的逻辑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2):20-23.
[8]骆秉全,郑飞.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1):24-33.
[9]欧文·拉兹洛.人类的内在限度:对当今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异端的反思[M].黄觉,闵家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5.
[10]赵亚辉,任江华.《晶体学报》中国论文风波调查:两年高产70篇论文背后[N].人民日报,2009-12-30(11).
[11]盛辉辉,杨建华.让学术批判真正成为学术繁荣的内生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1-18(5).
[12]张洪潭.体育与哲学[J].体育与科学,2012,33(2):1-10.
[责任编辑江国平]
摘要:基于弗·培根“假相学说”解读,对“洞穴假相”“市场假相”“族类假相”和“剧场假相”内在的基本思想进行剖析,继而以对体育概念的正确认识作为基本切入点,沿袭着弗·培根的“假相学说”哲学思想轨迹进行了与之相应的解读。研究认为应当做到以下3点:夯实基础,创新思维;实践中批判,保证客观;踏实做学问,不做应景之文。
关键词:弗·培根;假相学说;体育
The New Sports Concept under Francis Bacon’s“Doctrine of the Idols” of Enlightenment ThinkingLI Jing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Abstract:Based on Francis Bacon’s “Doctrine of the Idols” interpretation of “cave illusion”,“market illusion”,“race illusion” and “theater illu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then makes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port as a basic entry point by following the Francis Bacon’s “Doctrine of the Idols” philosophy trajectory of its corresponding interpretation.Studies suggest that we should do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a solid founda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the practice of criticism, to ensure objectivity; practical scholarship, not the occasion of the text.
Key words:Francis Bacon; Doctrine of the Idols; sports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15)02-0033-05
作者简介:李静(1992—),女,山东菏泽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 (12CTYJ11)
收稿日期:201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