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change”视野下的中西方体育研究——阐述中国武术的变容
2015-02-12燕艺宾
“cultural change”视野下的中西方体育研究——阐述中国武术的变容
燕艺宾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存在一个时间差,恰恰是在这个时间差里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中国随之以后的命运。大量称之为西方新事物在中国的出现以及中国自身旧事物的消失,使中国本身进行了一场完全的洗礼。西方体育借此机会通过宗教和军事等途径传播到中国,并借以奥运会和教育的形式使其在中国成为主流体育。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化悄无声息地传播到中国,致使依附于本土文化的传统体育遭到严重影响。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其原本所蕴含的文化更是丰富多彩。但是,现今武术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迹象让人们觉得武术自身独特的文化被磨灭,加上目前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失败,不禁使人对于武术前景倍感失望。至此,笔者借以文化人类学中“cultural change”为理论基础,梳理西方体育在中国传播的来龙去脉,并以此为线索,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武术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容。同时,对于武术自身的本质核心与作为武术载体的身体对于今后武术发展提出见解。
1“cultural change”阐释
“cultural change”,中国学者大多翻译为“文化变迁”,日本学者和中国少部分学者翻译为“文化变容”,“最初明确提出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文化人类学家Franz Boas”。“cultural change”的含义是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文化的改变”。民族自身内部的“cultural change”,其机制是以创造为源动力,例如自身新技术的创造,取代以前传统的工艺,致使这一部分民族文化得到改变;传播,是“cultural change”的另一机制,指如果这种发明创造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得以传播,从而致使另一民族发生变化;“cultural change”的第三个机制是文化遗失,新的事物代替旧的事物,就会导致旧事物的消失。但这一机制也不是绝对的,也会存在个例,比如中国在全面西化的过程中,吃饭用筷子的传统文化还一直被我们所保留;“cultural change”的第四个机制是涵化,涵化是指“由于两个社会之间发生紧密而直接接触,人们被迫做出重大文化改变464”。涵化最极端的现象就是文化灭绝,这个机制突出在过程中具有强制性,同时也是区别于文化遗失的一个因素。通过这四个机制,随之在民族内部对于“cultural change”会做出不同程度的反映,大多属于复兴运动,尤其是本民族在被强迫接受其他文化或者是在侵略时被导入其他文化的情况下,其复兴运动就更为强烈,甚至会产生反叛与革命。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现代化”作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术语之一伴随着作为以西方先进工业社会为基础的西方文化的传入,被人们所熟知并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各个事物改变过程的代名词。
2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
2.1 “西方体育”的含义
人们常说的“西方”,其划分有三个标准: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地理上的西方指的是本初子午线以西的半个地球,包括南北美洲;政治文化上的西方指的是欧美各国,有时候特指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和美国”;“从文化背景上讲,西方文化体系中有一个特有的文化区,那就是基督教文化区”。这三个标准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明确指出以前以及现今“西方”的具体含义。笔者比较认同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威廉·A·哈维兰的观点,他认为:“西方是欧洲的和从欧洲派生的37”。这一解释明确指出了西方一词的根源所在,从其本质上限定了西方一词的范围。
“体育”一词在对应的英语中,常用的有两个,其为“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其中“‘physical education’明确是指学校教育系统中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其目的强调的是通过身体教育提高身体运动能力,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英语“spor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deportare”,后传到法国变为“desport”,最后传到英国变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sport”。“sport”一词的含义相当丰富,“physical education”也只是它众多释义中的一种,它不仅是指身体活动,还包括通过运动使精神得到解放、身心得到愉悦等,但对于是不是促进健康,则视情况而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西方体育”是指欧洲的和从欧洲派生的不仅包括学校教育系统中所开展的身体活动,还包括其外的通过运动使精神得到解放、身心得到愉悦等一切身体活动形式。
2.2 以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的再创造与在中国的传播
现今,西方体育中风靡全球的奥运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其创始人为伊菲图斯,他最初的目的是想通过奥运会使宗教与体育竞技合为一体。当时的比赛项目也只有一个,距离为192.27米的竞速跑。之后,基督教统治了整个欧洲,它所倡导的禁欲主义,反对体育运动,使整个欧洲体育事业处于一个黑暗时代。奥运会也随之衰落,加上随后的一些人为与环境因素,使延续多年的奥运会不复存在。在1891年,顾拜旦向全世界的体育组织发出邀请,参加于1894年在法国召开的第一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项目有田径、游泳、射击、古典式摔跤等9个大项。相比较于最初的奥运会,比赛中增多的那些项目,是被随后创造出来并被大众所接受的,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cultural change”。
在首届奥运会前期,清朝统治者曾接到邀请,但未派人参加。此后,顾拜旦认为中国应是奥运会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他意识到只有中国参加奥林匹克大家庭,才能使奥运精神发扬光大。于是在1922年6月举行的第20届奥委会执行委员会会议上,顾拜旦力荐王正廷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至此,王正廷成为中国人中的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1932年中国人刘长春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随后,中国的69名选手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其中的国术表演队随团首次有组织地在国外表演,也是中国武术首次在奥运会上亮相。“中国台北选手刘传广在十项全能中获得8 332分,破奥运会记录,但以58分的微小差距居亚军,这是中国自1932年参加奥运会以来运动员获得的第一枚奥运奖牌”。在这之后,许海峰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获得历史上第一枚金牌。2008年,在中国的北京首次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中国以51枚金牌居奖牌榜首名。时至今日,西方体育借助奥运会的形式,成为中国现今的主流体育。中国自上而下在“奥运梦”的意识形态导向下,被西方体育所占据,更深一层次说,中国体育已被西方文化所渗透。
2.3 以“physical education”与军事体育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接触,始于“1514年,当葡萄牙人出现在东南海岸附近的海面上时,中国人首次开始同西方的直接交往”。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始于1840年,西方在获取资源、特权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各种思想。1861年兴起的洋务运动,主要是在军事上学习西方,套用西方的军事模式,训练清兵。洋务运动中聘请英国、德国等军官教授兵操,清朝末期的教育改革中聘请外国体育教师来华教学。1872年以后,中国多批留学生赴美国、日本等国学习,在国外参与体育实践或者学习体育专业,回国后推动了西方体育的传播。“‘为基督征服世界’的口号是19世纪末美国准备向东方扩张所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10]。宗教的力量使得当时先进的体育思想传播到中国,直至影响到今天。“西方体育文化在对诸如中国、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古文明国家的传播初期,均以教育的形式出现,似乎是上帝把‘近代西方体育文化’奉献给这些近代落后了的文明古国”[11]。体育借助教育的形式传播到中国,其主要的传播地点是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是当时最早的教会学校。之后,教会学校陆续在中国出现。
3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衍变
3.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含义
“中华民族”现在指的是中国的56个民族,其中包括55个少数民族与1个汉族,但这不代表在近代中的中国是这个含义。究其指的是什么,要认真分析。在冯天瑜先生的《中国文化史》一书中对“中”与“华”做了如下解释:“‘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华’通‘花’,意谓文化灿烂,所谓中国‘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魏书》 、《晋书》多有用例”。以上是对这一词语的地点做了阐释,明确指出了“中华”一词的含义。冯天瑜先生对于民族的定义为:“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群共同体”。这一定义,指出了“民族”一词是动态的,却笼统定义为“各种人群共同体”,所以参考了美国学者威廉·A·哈维兰给民族下的定义,其为:“民族,指基于共同的祖先、历史、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语言、地域,通常还有宗教,视自己为“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体359”。对于“中华民族”,冯天瑜先生的定义为:“在中国这片广袤,丰腴的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12]”。在定义中,看到冯先生限定了地点,但对象却指的是笼统的“各族人民”,同时也没有指出民族一词的动态性。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13]”。以上定义都有其专注的方面,但对于“民族”一词的限定还有所欠缺。根据斯大林的观点“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所由以产生的基础是由于人们共同具有四种基本特征,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征上的心理状态[14]”。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华民族”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在中国这片广袤,丰腴的大地上,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征上的心理状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人们的意识中,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词语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可以概括所有发生的事情。同时,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成现在与过去,这就可以引申到对于“传统”一词的理解。人们普遍认为,传统的事物就是过去的事物,这仅仅是在时间这个层面的解释,却没有察觉到传统事物对于现在与未来的影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威廉·A·哈维兰对于传统的观点是“在现代化社会里,可以对抗新的分化和整合力量的旧文化习俗”476;我国学者周伟良先生对于“传统”的解释为:“传统不应该是历史上所有事物的统称,更不是一切过去的统括,而是对今天依然产生影响的过去的存在,这种存在包括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的文化[15]”。以上这两种观点都突出的表现出过去对于现在的作用,只是在作用层面上的用词有所不同。可见,一方面,传统不等同于过去,虽然从字面意义上与近代是相对立的;另一方面,“传统”是一个始终动态着的事物;最后,“传统”是被不断创造出来的,因为会有新元素不断地被揉合进原有的传统中。
在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与“体育”的理解上,可以看到这一词语所包涵的内容如此广阔,对其作出精确的解释十分不易,只能接近而达不到完美。所以,笔者采用周伟良先生对于这一词语的解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发展、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留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15]”。
3.2 武术的形成与转变
在中国的历史阶段中,其体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从项目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项目被淘汰,一些项目被传承,这之中并没有优劣之分,要归于社会选择的结果。自古以来,中国从来都不缺乏体育运动。例如球类运动中唐朝的击鞠、宋朝的蹴鞠与元朝的捶丸等,更不用说近代以前的摔跤、田径运动,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足可以证明中国为世界体育运动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武术一直延续着它的生命力,并且逐渐成为其主体,承担着复兴中华民族传统身体技术文化的重任。回过头来看看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形成的初始阶段,会发现这是一个浑然天成、庞大的系统。在“武术”这一名称下,我们挖掘整理出众多的流派、拳种等,足以证明中华民族传统身体技术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性。依据这一点,还可以看出武术形成的复杂性,以及富含东方特有的意识形态下的身体技术文化所表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百家争鸣。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是在自然的状态下经历长久的时间积累与文化叠加所形成,并且受到传统文化与社会因素等各方面的打磨,最终成为一个传承明确,秩序井然的体系。直到今天,这种传统文化依然存在,继续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身体技术文化而努力。
中国在近代中,受西方的影响和时代等因素的需要,武术也在不断地转型。随着西方体育的大量涌入与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的不断成长,使得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产生冲突。随后众多的武术文化复兴运动接踵而来,“‘土洋体育之争’是发生于20世纪20至30年代,就西方体育和以武术为代表的本土传统体育,谁应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流而引发的一场争论”[16]。伴随着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到创于1909年的精武体育会,到后来的中央国术馆,直到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的竞技武术,一路走来后发现武术本身的东西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高、难、美、新”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不可否认,武术确实是在向前发展,但是它是否失去了绝大多数人对于它的热爱?
武术是一种以身体为载体的文化,当人们通过从事竞技体育去体验这种文化的时候,却体验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正如“以身体作为媒介来了解不同文化,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以一个局外者对表象的象征理解,而是通过自身参与民族体育运动用身体作为媒介去体验外来文化的内涵”[17]。现今,武术在文化层面的改变值得我们去深思与反省,我们对于树立自身武术文化品牌做出了努力。但是,现今中国武术却表现出西方体育的样子。目前来看,本该是保护和发扬隶属于博大中国文化下的武术文化,使之成为支撑武术本身强有力的基础,实则对于作为武术文化核心本质的东西丢失的太多,在比赛中套用西方模式,致使现在在中国意识形态导向下的武术变得西洋体育化。
3.3 武术的现代化
“现代化一般是指传统农业社会或发展中的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转变的历史过程”[18]。它作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术语之一随着作为以西方先进工业社会为基础的西方文化的传入,被人们所熟知并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各个事物改变过程的代名词。在这之中,武术也不例外,其一步步转变的过程也被赋予了“现代化”的含义。现阶段,国家大力推行所谓的竞技武术,可视为武术现代化过程的定型。竞技武术是相对于传统武术提出来的,解放前人们说的武术是传统武术,然而,在解放后所提到的武术就单指的是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以传统武术为母体,并在此基础上汲取西方竞技体育的因素,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传承于传统武术的竞技武术,在中西体育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潮流中,历经曲折而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当代武术运动的主体。
“探究中国现代化转型中传统身体意识和身体文化形式的变化,实质上就是从身体的角度对中国现代化路径进行审视”[19]。武术的现代化转型可以反映出当代中国人对于武术本身在意识和身体文化层面的改变,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标准的制定,一种符合以西方先进工业社会为基础的西方文化模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概念会有变化,内容会有改变,但是其本质的东西是不会被取代的。作为武术本质的对抗,塑形与自身文化,都不能脱离身体而谈论。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也应在这些本质的基础之上进行转变,否则反映到文化层面,就会出现文化遗失的现象。继承本质,结合身体,中国武术才有可能使其自身形成一个自养的循环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存在于意识形态下的标本。
4结语
近代以后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有其必然和偶然的因素。一方面,“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使中国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所以就主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自强”等口号,这样西方近代的体育形式就通过洋务学堂对西式兵操的引进而进入中国;另一方面,洋务运动之前,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成为西方文化、教育和体育等最为直接的传播者;之后,大量的教会学校成为西方体育在中国扎根的主要地点;再一方面,“为基督征服世界”的口号促使了近代教育思想在中国扎根,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也使体育悄无声息地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在西方文化下的体育,不断占据着中国整个学校体育系统;最后,作为被挖掘出来并被不断创造的文化,奥运会以其茂盛的生命力促使着自身传播到中国,并逐渐占据了主流。
西方体育依附于西方文化模式,文化传播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其自身必然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当地的文化。借助于西方强势文明,致使人们对于本土文化在身体运动过程中产生改变的同时,其意识层面也会产生反差。所以在逐步接受近代西方体育的过程中,中国本土的体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直至影响到人们对武术本质的理解。本文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础,借以“cultural change”为探索视角,分析西方体育的传入、扎根与成为主流体育的一系列过程,并从文化的角度讨论了武术在这一过程的转变。同时,又以武术反馈于身体,使武术回归于原本属于它的载体,并从其本质出发,对于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提出了笔者的见解。最后,文化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保持多样性才有可能使世界多姿多彩,并且文明已经来临,蛮荒渐渐远去,所以,重拾“本质”对于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已经被人们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平野健一郎.国际文化论[M].张启雄,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48.
[2]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9.
[3]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Tenth Edition[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464.
[4]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39.
[5]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
[6]张洪谭.体育的概念、术语、定义之解说立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4):1-6.
[7]房淑珍.近代中国奥运记忆[J].体育学刊,2011,18(1):71-74.
[8]崔乐泉.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M].北京:中华书局,2003:220.
[9]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七版修订版)(下册)[M].吴象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84.
[10]陈晴.清末明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06.
[11]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140.
[12]冯天瑜.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1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36.
[14]斯大林,曹葆华.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M].毛岸英,译.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1:1.
[15]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10.
[16]马廉祯.论现实视角下的“土洋体育之争”[J].体育科学,2011,31(2):76-84.
[17]马晟.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思考——以加拿大中国龙舟运动为例[J].体育科研,2012,33(1):27-31.
[18]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299.
[19]马廉祯.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转型和竞技武术的得失[J].体育学刊,2012,19(3):114-120.
[责任编辑江国平]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比较分析法,并借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中的"cultural change"为视野,探讨西方体育对中国武术的影响。研究认为:第一,随着西方体育的不断渗入,隶属于教育系统中的体育系统,被西方体育项目所占据;第二,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逐渐影响下,西方体育成为我国现今的主流体育;第三,武术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经历了数次变革,成为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的竞技武术形式,削弱了武术本身核心的本质与身体文化价值。
关键词:文化;武术;传统体育;西方体育
The Research of Western and Chinese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hange”——To Expou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WushuYAN Yi-b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use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logic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make a theory of cultural change in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y as a vision to expound the influence of Wushu by Western sports. This paper shows that: first,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 that belongs to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dominated by Western sport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ports; Second, Western sport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oday’s sports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Olympic Games; Third, Wushu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change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ports and becoming the country vigorously competitive Wushu in nowadays, which decreases the core essence and body cultural value of Wushu.
Key words:culture;Wushu;traditional sports;western sports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15)02-0038-05
作者简介:燕艺宾(1990—),男,河南温县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人类学。
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2014—2015年度校学生科研一般课题基金资助(14TKGA03)
收稿日期:201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