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评价中的考核方式探析
——以《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课程为例
2015-02-12李霞
李 霞
(包头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过程性评价中的考核方式探析
——以《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课程为例
李 霞
(包头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过程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种评价模式,是指在实施教育方案的过程中,通过课程作业、任务小组、课堂演示、提问与反馈等各种有效沟通手段,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传统教学评价往往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鉴定性与选拔性,而过程性评价具有导向性与促进性,实施过程性评价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就是设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本文将结合笔者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设定的基本原则
传统的考核方式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一考定终身”,即完全依靠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测查教师的教学成果与学生的学习成效,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分数的高低,教师成为课堂教学和评价的唯一主体,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克服现有弊端,构建良好评价考核机制,在考核方式的设定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多元化
多元化首先体现在考核方式方面。过程性评价的课程成绩评定由出勤、课堂参与、课程作业、小组活动、课堂展示、考试等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出勤占 10%,课堂参与及态度占20%,与传统的“单一性”终结性考核方式不同的是,课程的所有考试项目(包括测验与期末考试)合计不超过总分的 40%。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变了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靠突击”的学习和应考习惯,使学生紧跟课程进度,一边学习一边接受考核;不同的考核方式侧重于测查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在充分发掘学生潜力的同时有利于引导其全面发展。
多元化同时也体现在考核评价主体方面。过程性评价要求学生全程参与,这种参与不仅仅是完成教师在课程中设定的任务,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也是考核评价的主体之一,包括学生的自评、互评、组内评价等,这些评价都是考核结果的重要依据。这种评价方式赋予了学生一定的主动权,有利于正确认识自我,取长补短,向他人借鉴和学习。
(二)激励性
德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设定要有激励性,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进取。在应对传统的考试时,许多学生采取的方式是考前突击,图书馆和自习室平时利用率不高、考前抢座占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部分平时不努力甚至逃课但短期记忆较好的学生靠突击也可以取得较高的分数,更增加了他们的侥幸心理,同时也对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过程性评价的考核贯穿课程始终,在不同阶段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设定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紧跟课堂教学,注重参与,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设计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中得到成长与提高。
(三)全面性
减少考试在课程成绩评定中所占比例并不意味着考查覆盖面和知识点的缩减,与此相反,除通过考试方式直接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考查外,过程性评价中不同考核方式都要有其设定依据,针对学生多方面能力进行考核,例如应用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团队合作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这使得评价目的不再是简单地测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是更加关注过程与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过程性评价中的具体考核方式
以“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为指导思想的过程性评价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具体考核方式需依据课程特点与内容而定,笔者将以《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课程的实践为例进行探讨。
(一)出勤情况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可以设定20%的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课程作业等,出勤虽然是考查的一个方面,但并未与成绩直接相关,一定意义上削弱了出勤的测查效果,甚至形同虚设。过程性评价注重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出勤情况直接列入考查范围,一般占10%的权重,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课程实践中,一学期随机抽查出勤情况5次,每次2分,总共10分,请假一次扣2分,无故缺勤一次扣5分。重视出勤的初衷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
(二)课堂表现及态度
课堂表现与态度主要通过课堂参与和互动来考查。出勤只是保证学生来到课堂,没有充分的参与和互动就无法获得好的学习成效。课堂参与主要包括回答教师的问题、回答同学的问题、提问、讨论、作业汇报等,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课程中,笔者针对学生的每一次课堂参与都有相应记录,由于课上时间有限,互动的具体内容由学生课下进行整理并于学期末统一上交,作为获得分数的凭证。本部分权重为20%,除课堂互动外,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一些考核项目,例如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等。
(三)课程作业完成情况
课程作业也是过程性评价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技能,更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课程中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研究题目并进行文献回顾,之后选择一篇与所研究题目相似程度最高的文献进行介绍,为了鼓励大家精心选题,笔者将课程作业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经全班讨论后八位同学的选题将成为下一步小组活动的题目,将分组进行调查研究。本部分权重为10%。
(四)小组活动及成果
与独立完成的课程作业相比,小组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课程中,学生首先完成选题和文献回顾的个人作业,之后进行选题汇报,经讨论后共选出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大学生早餐状况调查、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等八个题目,接下来按照个人兴趣和意愿5-6人一组,结合课程进度开展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报告撰写工作,学期末进行小组成果展示、交流。该部分权重为20%,任务量较大,贯穿课程始终,对学生的调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较大。
(五)课外阅读及课堂展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课外拓展阅读必不可少。课外阅读可以通过撰写读书笔记等方式来考核,由于《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课程属双语教学科目,笔者选取了课堂展示的考核方式。每位学生结合课堂进度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材料为指定英文书籍,课堂展示必须制作英文课件,用英语讲授。经过近一年的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英语口语能力、课件制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本部分权重为20%。
(六)考试
考试可以用来测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技能的简单应用情况,过程性评价要求所有考试项目(包括测验与期末考试)合计不超过总分的 40%,教师可以针对重要知识点组织阶段性的小测验,学期末组织传统的期终考试。《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笔者在每一章内容结束后都会策划几个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试,学期末组织一次针对所有重要知识点的考试,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为20%。考试的权重因专业和课程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应用性强的课程考试权重可以降低,理论性强的课程考试成绩则可以占较高比例。
三、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的优势
过程性评价的成绩其实是教与学过程中各部分考核成绩的分数累积,对于学生来讲,每部分成绩都至关重要,各部分的权重依据其重要程度和任务轻重而定,也会因专业和课程不同有所区别,这种评价考核方式与传统考试相比有其独特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对于读书和学习的兴趣被考试慢慢消解了。过程性评价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爱好结合课程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考核环节,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参与机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不断进步;与此同时,赋予学生一定评价权,将其作为评价主体之一,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不再是为了被动应付考试,而是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传统考核方式只注重对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测查,导致培养出一部分“高分低能”学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提升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过程性评价要求设计多样的考核方式,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关注学生明辨性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就《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课程而言,考试只是测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课程作业训练了学生选题和文献回顾的能力,小组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具有研究设计、调查实施、资料分析、报告撰写的能力,课外阅读与课堂演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口语表达和课件制作的能力。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该课程不是纸上谈兵,理论知识只是基础,将理论应用于调查实践才是更高的要求,从而有利于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课程与学科价值观。
(三)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和研究视野的拓展
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过程性评价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教学评价能力。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互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演示也丰富了笔者的专业知识,学生完成的课程作业选题也为笔者的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例如“牧区社会工作发展”、“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等选题都是值得关注的优秀研究课题。
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也有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工作量大和主观性强方面。由于过程性评价是较为全面的评价,评价项目和内容增加,势必加大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使一些教师产生畏难情绪,这也是阻碍过程性评价推广和应用的重要因素。同时,评价的主体是人,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分数的评判都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价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不断强化对过程性评价的认识,掌握其基本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项目及评判标准,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优势。
〔责任编辑 常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