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系统互联互通
——是否仍难以推进
2015-02-12王冲
欧洲系统互联互通
——是否仍难以推进
业界普遍认为欧洲铁路运输管理系统(ERTMS)是标准列控系统,并正在被各国铁路所采用。尽管如此,ERTMS技术本身及其在欧洲的应用情况仍不尽人意。大卫•布里金肖对ERTMS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新科技的发展并非总能够达到设计之初的目标,这从ERTMS即可见一斑。在1989年诞生之时,ERTMS旨在研发可覆盖欧洲多种信号系统的列控系统,使列车只需通过本国信号系统和ERTMS便能穿越国境。
但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期,欧洲渐渐从传统的机车牵引列车(能够简单的通过更换机车的方式过境),转为使用固定编组、分散牵引的多制式列车,如欧洲之星(Eurostar)、大力士(Thalys)等。这些列车本身就可以兼容多种信号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使用ERTMS,不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成本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在ERTMS尚不能完全支持某些遗留系统的情况下。
欧洲铁路基础设施管理者协会(EIM)是一个国家机构,由本国提供资金支持和管理,并不习惯或擅长跨国合作。虽然该协会的大多数成员已经制定或正在计划ERTMS部署战略,却局限于本国之内,仅满足本国目标和时间表。因此,ERTMS实施计划在各国进展差异很大。
各国对ERTMS中ETCS的态度亦大相径庭。意大利路网公司(RFI)非常欢迎ETCS,其正线网络上的新建信号系统已经在设计使用ETCS,因为其能够相对便捷地升级,同时RFI也足够信任ERTMS,同意在无备用系统的前提下将其应用于新建高铁线路;而其他机构,如西班牙的Adif公司,则坚持保留原有信号系统,因此加大了ETCS的应用难度和费用;对于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铁路大国,目前基本拒绝使用ETCS系统,更青睐他们自己的经过测试验证的系统;而一些相对较小的国家,如丹麦和瑞士则计划全面应用ETCS,因为其遗留的系统已超过了使用期限,而比利时则在一起严重事故后正在全国范围内安装ETCS系统以提高安全性。
截至2013年9月,欧洲铁路基础设施管理者协会成员的ERTMS合同总里程达到38 845 km,而世界其他地方的总和为29 111 km,其中11 000 km是在中国。尽管如此,欧洲项目仍然缺乏跨国境规划,不能满足使欧洲铁路网结合更紧密的互联互通要求。
由于欧洲ERTMS网络建设比较缓慢,欧盟委员会(EC)决定为TEN-T走廊安装ERTMS提供资金支持,以启动欧洲范围内的ERTMS部署,但结果并不尽人意,正如2014年2月的欧委会报告所述:“尽管欧盟给予了大力资金支持,走廊上的ERTMS部署仍然跟不上进度。更糟的是,一个成员国的迟延会影响到整个走廊,这对其他成员国而言即意味着投资利益迟延实现。”该报告称,有些成员国的预计迟延达3年,个别成员国(尤其是大成员国)则出现了重大迟延。根据现有证据,欧委会认为目前的迟延并未超出成员国的可控范围,或者说是成员国其实并未采取合理措施来减少迟延,报告也承认近期经济危机可能影响了工期,但不管怎么说,千差万别的完工日期还是使得ERTMS部署计划面临窘境。
针对下一年度,欧委会称希望成员国提供带有改善信息的完整详细报告,尤其是为工程迟延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还有一个问题是,由于各国插件不兼容相邻系统,而且软件基线也不同,即便ETCS安装在了相邻路网上,也不能保证其互联互通。
2014年3月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全球交通论坛的智能铁路活动中,欧洲铁路联合会(CER)的执行董事李博•洛克曼为其献言献策:“我们必须实现互联互通,我希望新建的基线3能实现这个目标,同时应该拒绝影响互联互通的插件,生产商应按需供货,国内安全机构(NSA)应接受监管”。洛克曼随后在接受国际铁路杂志(IRJ)采访时说:“由于目前NSA不接受任何监管,他们可以要求更改ERTMS以满足本国需求,却影响互联互通。”
ERTMS用户组织管理董事麦克•卢森认为ERTMS总体而言是成功的,但仍有问题需要解决。他表示:“ERTMS性能优于以往系统,ERTMS比想象中的更复杂。它虽然昂贵,但之前的系统也同样昂贵。基线2.3.0d性能稳定,适用于高速项目。在推进基线3时,我们会面临更多需要克服的挑战,但任何改变都需要加以控制。卢森认为,今后几年的重点是推进部署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添加新功能”。洛克曼补充道:“我们目前甚至没有一个可以完全互联互通的基线,我们知道方法,但必须加以实践。”
欧洲铁路基础设施管理者协会(EIM)执行董事莫妮卡•黑明在分析局势时言辞更为直接:“ERTMS应发挥更大作用,我们不应该继续纠结互联互通问题。如果不做好基线3,问题就严重了。我们现在就必须团结起来,而不是等到5年后。”
尽管问题挑战重重,且替换GMS-R的过程尤为棘手,但随着旧版信号系统达到使用年限,ETCS将取而代之,ERTMS部署也将因此加速,但是想让ERTMS在欧洲广泛普及,让人们真正享受互联互通铁路网的益处,大概还需等待十年或二十年。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王冲译自《International Railway Tournal》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