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
2015-02-11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5年46期
从前有一位考生,在考卷中用了许多的“而”字,考官在批阅试卷时发现,其中不少不该用“而”的地方都用了“而”。因此写下了一批语:“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考官批语中的第一、二句的第一、三個“而”字用作动词,即“使用而字”的意思,第二个“而”字作连词用,表转折,相当于“却”;第三句的两个“而”均作助词;第四句的两个“而”均为语气词,相当于“吧”。其意思是:当用“而”字的地方却不用“而”字,不当用“而”字的地方却用了“而”字,从今以后,停止(乱用“而”字的坏习惯)吧,停止(乱用“而”字的坏习惯)吧!
翻开历史典籍,“而”字铺天盖地而来。即使到了今天,“而”字的使用频率在虚词中仍然算得上是很高的。
“而”字的甲骨文像人下巴上的茂密长须。金文则像上下唇披挂的两排胡须。篆文的“而”更像胡须形了——上面的“一”表示鼻端,“I”表示人中,下面的弧形就是长在嘴巴周围及两颊上的胡须。《说文解字·而部》:“而,颊毛也。象毛之形。”从“而”的创造,可以看出古人的生活习惯:爱留胡须。在古人看来,男子汉有束长长的胡须,看上去当然潇洒。如清代学者戴震注《周礼》时说:“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其意思是两颊向上长出的毛称为“之”,向下垂的毛称为“而”。这就更清楚地说明了“而”字的本义就是胡须。
“而”有时作代词用,相当于“尔”,即为“你”的意思。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余知而无罪也。”意思是:我知道你是无罪的。
“而”在古代大量假借为虚词,主要用作连词,其次还可借为副词和语气词等。
准确使用虚词“而”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同学们不妨多总结一下“而”字的用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