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02-11蒋兴春邓巍白朝英
蒋兴春,邓巍,白朝英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鸡西 158100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正肆意猖獗,就目前来说,治疗2型糖尿病仍旧采用胰岛素抵抗的解除以及细胞功能的改善的基本治疗原理,尤其是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短期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1 观察对象的选择。
该医学实验的观察对象都是严格按照国际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选取的。首先选取的对象一定是2型糖尿病的患者,女性人数为30例,男性为38例,患病时间均在2~7年之间,年龄在38~52岁之间。除此之外,这些观察对象已经排出了患有其他会影响观察结果的疾病,例如严重的肾病或肝病,心脏病以及不同于该次研究的1型糖尿病等。对象的选择对最后的统计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观察对象的选择要十分的认真和谨慎,观察者的数量也要适当控制,过少会导致数据的偶然性误差。该次参与观察的50例要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女性15例,男性19例,实验组同对照组人数一致,且两组患者的患病情况要接近。
2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过程及结果。
2.1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具体措施。
对患者的治疗过程除了必要的药物及物理治疗过程外,对患者进行基础的自我辅助治疗的教育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该次两组实验的起止时间相同,均是从2014年的10月6~19日,总共2周。首先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和基本饮食给予了正确的引导。被观察者的食物要定时定量,运动量也要合理。其次,对患者的日常自我护理进行一定的辅导,使患者对一些出现的症状能够及时的采取自我处理措施。患者最好能学会自己检测血糖数值,自己注射胰岛素,这些基本的技能可以帮助患者更高效地治疗。实验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措施如下:在短期胰岛素注射前患者要对空腹血糖进行测量。短期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最主要的是在患者每天三餐前的30 min注射短期胰岛素药物,晚上患者休息前也要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这样的药物注射一直要持续2周,10月19日将结束药物皮下注射治疗。其中胰岛素的注射量是根据治疗时间而变化的。起初的几次基本按照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来调整胰岛素注射量。2周结束后还要再进行1次空腹血糖测量,测得的数据用于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的比对。总的来说,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治疗方法不同之外,其他的变量都应该严格控制,治疗的过程也都要尽可能的完整,特别是对照组后期的治疗和维持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这也是对对照组患者身体健康的关心和尊敬的表现[1]。
2.2 研究数据的统计和处理。
对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数据要采取统计和处理,所得出的结果将直接作为临床观察结果的重要参考资料。该次采用的统计方法是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之后的计数资料的相互比对则用c2进行校验。
2.3 观察结果。
研究的结果从血糖控制的变化情况来看,根据统计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经过对实验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患者的一些重要重要指标都发生了良性变化。例如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血糖值等都有了十分明显的下降,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对照组的这些数值也有了良性的变化,但是实验组的血糖值的优化强度更高,治疗效果更明显。从血糖达标的时间来说,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的血糖降至目标值作用的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来说明显较短,即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时间更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2]。
3 临床疗效观察的分析和总结。
糖尿病是一种基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产生的一种终身慢性疾病。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代谢功能将发生紊乱,血糖会显著高于标准值。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类型,其发病原理是胰岛素β细胞功能的丧失以及胰岛素抵抗。其治疗的方法也是根据这两个病因而进行。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的不断加深,胰岛素β细胞的功能会逐渐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会持续高于正常值,这种现象不但会使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受到损害,而且会造成胰岛素抵抗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短期糖尿病强化治疗初诊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而且这种治疗方式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患者的青睐。而且这种治疗方式相比较于传统的口服药物治疗有更多优点,它经济,简单,高效。因而也就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4 结语
糖尿病的治愈目前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说该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很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是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医学界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得知,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就是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该方案的诸多优点使其在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传统的治疗方式。所以,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这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应该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推广,让其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受益。
[1] 翁建平.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和胰岛治疗[J].中华糖尿病代谢杂志,2013,21(1):64-65.
[2] 池芝盛.内分泌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8(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