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月:挑战不断 无法淡定
2015-02-11汤盈颖
档案:
女宝:小汤圆 2014年1月18日(孕40周零三天)顺产出生,体重3050克,身长50厘米。生下时,啼哭洪亮有力,产房外听得清清楚楚,看来是个“大嗓门”姑娘。
妈妈:汤盈颖 33岁,孕前体重48公斤,临产前体重60.5公斤。整个产程非常顺利,从人工破水到宝宝出生,仅用了6小时。
月子里,汤圆宝宝就遇到了湿疹、红屁屁、哭闹不止等新生儿常见问题,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很快就被这些接踵而来的烦恼所取代,让我这个新手妈妈手忙脚乱,招架不住。于是,赶忙翻书、上网搜索、讨教朋友、咨询医生,各种招数齐上阵,效果逐步显现,起初的焦虑也得以缓解,让我明白了:没有完美宝宝,当妈要有一颗淡定的心。
经历母乳喂养第一关
刚生完,助产士就把宝宝抱来吮吸第一口奶,叮嘱说一定要让宝宝多吸。于是我谨遵医嘱,按需勤喂,可由于我有一边的乳头太短,汤圆经常会含不住或是只含住一点点,没多久这个乳头就被吸破了。汤圆每次吮吸时都让我觉得钻心地痛,无奈之下我只能硬忍着。然而更让人沮丧的是,我的奶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充足,在医院里,每次喂完不出一刻钟,汤圆就又开始哭闹了,于是只得接着喂,折腾得我精疲力竭。后来我用吸奶器吸了一下,发现只吸出了几滴奶,怪不得汤圆吃不饱。不得已,晚上我向护士要了20毫升配方奶,我和汤圆才暂时得到休息。之后当我再想要点配方奶时被护士断然拒绝,心里暗自抱怨医院抠门,事后才知道,原来只要宝宝体重下跌不超过出生时的7%是可以继续母乳喂养的,这样有助于降低宝宝今后过敏的几率,可见当时的我是多么无知。出院后,所幸有月嫂帮我及时按摩乳房,牵拉乳头,那个破皮的乳头渐渐愈合并凸出一点了,宝宝开始能够含住乳头,奶水也就很快地充盈起来,这一关算是顺利过去了。
专家来指导
母乳喂养这个关乎宝宝健康成长的问题,几乎让所有的新妈妈都倍感焦虑。医院不给汤圆奶粉的做法是正确的,不是抠门。虽然大多数妈妈生完宝宝不会马上有母乳,但只要生后婴儿体重下降没有超过出生体重的7%,就可以坚持母乳而不添加奶粉。如果宝宝的第一口奶是牛奶,会大大增加今后出现牛奶蛋白过敏反应的概率。
其实哺乳是宝宝、大脑、乳房相互适应的过程。宝宝吸吮的信号传给妈妈的大脑后,通过一系列的机制促使乳腺分泌乳汁。频繁吸吮时大脑接受的信号就是宝宝不够吃了,乳汁才会快速增加。加了奶粉,宝宝对妈妈乳房的有效吸吮减少,大脑接受到的信号少,产奶量也就少了,而有的妈妈会误以为母乳不足,于是再加奶粉,结果母乳就越来越少了。所以,宝宝的嘴和足够的水分摄入才是顺利实现母乳喂养的法宝。此外,母乳喂养更是对信心的挑战,妈妈们要坚信自己能够喂养自己的宝宝!乳头疼痛或破裂最重要的原因是衔乳姿势不正确,婴儿吸吮的应是乳房而不是乳头,喂奶时需要确保宝宝含住乳晕及以下的大部分,才不会造成乳头破损。如果已经发生乳头破裂,可以在喂完奶后涂少许乳汁,或者涂含羊毛脂的软膏也有助于保护乳头,喂奶时使用乳头保护套有助于伤口愈合。
湿疹or热疹 傻傻分不清楚
出生后3周,汤圆光滑的小脸上突然冒出了一粒粒的红色小点,仅几天时间就从脸颊蔓延到了额头、耳根甚至是头皮,每次洗完澡尤为严重;但观察下来没有明显脱屑或液体渗出,宝宝似乎也不觉得痒。月嫂告诉我这就是传说中的湿疹。于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决定“标本兼治”。一是给宝宝涂一些有缓解作用的婴儿保湿霜,尽量避免环境过热,减少出汗;二是排查我的饮食,看看是不是因为我的母乳引发她过敏,牛奶、鸡蛋、海鲜我统统忌口。尽管如此,红点点依然没有得到控制,最后只能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不像是湿疹,更像是热疹,但为了缓解症状配了激素药膏。药膏效果很明显,三天后情况大为好转,之后虽然也有反复,但都不太严重了。可我始终没弄明白,这究竟是湿疹还是热疹呢?据说湿疹宝宝多数是过敏体质,是不是有这种说法呢?
专家来指导
许多母乳喂养的宝宝脸上会出现热疹,因为脸部与妈妈的乳房接触得多,受到妈妈的汗液刺激而产生,一般初期为小红点,后出现透明小泡,破溃后脱屑。建议妈妈哺乳后用柔软干燥的纱布蘸去宝宝面部的汗液,室温宜保持在24~26℃,穿盖也不宜过多。
湿疹是一种长期、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皮肤表现,多先出现于宝宝脸部、耳部,表面粗糙、基底发红,容易表现出脱屑和渗出。“湿疹宝宝多数是过敏体质”的说法,是因为湿疹主要由过敏所致,宝宝年龄越小湿疹与过敏尤其是食物过敏的关系就越大。吃母乳的宝宝发生过敏,首先应排除宝宝经口摄入的食物或药物如鱼肝油、钙剂等,并且要像汤圆妈一样,饮食中限制鸡蛋、牛奶、带壳海鲜、大豆等,并用排除法寻找出可能致敏的物质。过敏是否能根治呢?关键要确认过敏原并能保持至少6个月完全不接触过敏原。过敏并不是先天疾病,而是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因此出生后尽快直接母乳喂养,避免配方奶的干扰,有利于肠道菌群的建立,避免过敏的发生。
顽固的红屁屁
整个月子里,汤圆的大便十分频繁,一天大约有五六次,有时连放个屁都会带点出来。因此屁股总是红红的,厉害的时候甚至都破皮了,让人看得十分心疼。于是,我想了好多办法,譬如每天至少换8到9次尿布,更换透气好、吸水性强的尿不湿,每次洗完屁屁用干布擦然后涂上护臀膏,洗完澡用吹风机吹屁屁,天气好的时候在太阳下晒个10来分钟等等。在我的精心护理下,屁屁破皮处很快愈合了,红印也逐渐褪了下去,但是大便一多又会反复,就这样一直折腾到出月子。这顽固的红屁屁啥时候能好呢?
专家来指导
为了保护汤圆的小屁屁,妈妈可是费尽了心思。我们都知道婴儿的皮肤非常柔嫩,臀部皮肤又经常受到尿、便的刺激,如果护理不当(例如过度擦拭局部),皮肤完整性会受到破坏,当粪便中的细菌或局部潮湿环境引起霉菌感染,就会引起“尿布疹”,让宝宝的小屁屁看起来红红的。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爽是预防的关键。臀部皮肤在正常时候,可以薄薄地涂一层护臀霜以隔离或减少尿、便的刺激。如果臀部皮肤已经破溃,清洁时不能用湿纸巾而应该用清水,并等皮肤干燥后再穿尿不湿。勤换尿布,用透气、吸水的尿布是可取之处,但暴露皮肤并保持干燥、透气是护理时最重要的,因为干燥有利于创面愈合,并且是最好的杀菌剂。如果出现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我的头型我作主
汤圆是顺产出生,因此头型尖尖的,特别长。当时关于宝宝头型的问题,听到过各种不同的建议。有人说小女孩还是扁头好看,应该让她脸朝上平躺着睡;也有人说让宝宝趴着睡,侧着头,这样今后脸可以相对较窄,头的前后径相对长一点。纠结了半天,觉得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她自己的头型还是自己作主吧!但为了防止宝宝吐奶时呛到气管,我们还是尽量让她左右轮换,侧着头睡。果然,出了月子以后她的尖头也渐渐没那么明显了。
专家来指导
新生儿一天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睡觉,与之相伴的头型问题也让很多妈妈纠结。婴儿的颅骨较软,颅骨缝尚未闭合,如果常以同一体位睡觉,接触床面部位的颅骨反复受压就容易变得扁平。什么样的头型好看,不同的妈妈会有不同的选择。妈妈让汤圆宝宝自己作主,这种顺其自然的观点值得提倡哦。要注意的是,新生儿容易发生吐奶而且宝宝自己还不能转头,喂奶后需要家长让其保持侧位,以防吐奶呛入气管发生危险,不能一味追求某种头型而忽视宝宝的安全。宝宝侧卧的方向可以经常变化,以防睡成偏头。
新手妈妈,最需要的是心理的支持!
宝宝初生后的前几周至几个月,对许多新妈妈来说也许是最艰难的时期:产后虚弱、伤口疼痛、疲劳都已经让新妈妈感到力不从心,而最让她们感到不安和焦虑的,也许就是自己或旁人对奶量不足的担忧和质疑。所以,当妈妈感到焦虑时,家人尤其是新爸爸,应该在了解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的基础上,坚定地支持和鼓励新妈妈,同时尽力帮助她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准备哺乳用的毛巾等用品;为正在哺乳的妈妈端来水或点心,或在身旁陪伴;宝宝不吃奶时,哄睡宝宝、帮宝宝换尿布,完成宝宝吐奶后的处理和清洁等,以便让妈妈能更好地休息与放松。
发育能区
发育特征
妈妈宝宝小游戏
粗大
动作
可俯卧抬头稍离开床面甚至更高,全身性活动,不协调
【趴着看一看】抬头是宝宝的第一个大动作,我们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些增强颈肌力量的机会,帮助宝宝顺利成长发育。在宝宝不饿不困、安静觉醒的状态下,让宝宝趴在床上,你会看到宝宝会短暂地抬起头,也可以用玩具逗引宝宝抬头。如果宝宝烦躁哭闹或对逗引不感兴趣了,就不要打扰宝宝啦。
精细
动作
能自己伸展手指或握拳
【让我自由活动】小手是宝宝重要的感觉和认知工具,需要充分的活动,所以不要给宝宝戴上手套(如果担心指甲刮伤,可以定期修剪指甲)。可以给宝宝一些抓握玩具的机会,有助于宝宝发展触摸感知力,并促使手张开。
视觉
躺在床上,可短暂注视20厘米左右的物体,眼睛会追随移动的物体;喜欢看人脸
【黑白分明】相比花花绿绿、颜色鲜艳的图案,新生儿更容易分辨出大幅的、对比鲜明、图案简单的黑白图案(如果选择彩色物体,应选择颜色鲜艳但主题单一的图案)。把图片放在宝宝眼前20~30厘米距离处,并保持这一距离缓慢移动,让宝宝锻炼追视。
听觉
会转头寻找声源,对新声音和新环境开始觉察
【傻傻的声音】宝宝喜欢听你说话、笑以及各种丰富又悦耳的声音,尤其是爸爸妈妈的声音,能刺激宝宝的听觉发育,这个阶段是宝宝语言发展的储备期,经常和宝宝说话,不仅会让宝宝更开心,还是在有效帮助宝宝积累词汇。
语言
开始发出咿呀声,和他说话偶尔能出声应答
个人-社会
对成人逗玩有时会笑;能通过嗅觉、听觉和视觉逐渐认识妈妈,表现为妈妈抱着时候安静少哭
【吐舌头】宝宝很小的时候,对观察人的面部表情会很感兴趣,宝宝也天生知道如何模仿在其他人身上看到的表情,面对宝宝,慢慢地吐舌头,看看你的宝宝会不会以同样的方法回应你。除了模仿吐舌、张大嘴巴说“啊——”,还可以跟宝宝做一些滑稽的表情。
专家简介
田园 上海市儿童医院妇幼保健学博士,主要从事儿童健康管理以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相关工作和研究,家有一3岁男孩。
陈津津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访问学者,儿童心理游戏治疗师(加拿大儿童游戏治疗协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保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儿科学分会委员,擅长儿童喂养及营养、生长迟缓、动作或语言发育落后、睡眠障碍、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感觉统合失调、情绪或行为问题、自闭症、抽动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