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宝之间的战争

2015-02-11陈晓莺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5年1期
关键词:马背小乔木马

陈晓莺

我有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她们直接相差22个月。作为一个家有二宝的家庭,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平衡两个宝宝,当发生争抢时(抢玩具,抢妈妈是常有的事),妈妈如何处理,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大的要谦让小的?

我的爸爸,时常对他的大外孙女说:“我发觉你太自私了,你怎么当姐姐的?让给妹妹先玩呀……”只要被我听到,我都会委婉制止,并把大的小的带离现场。过后我会适时地提醒爸爸,那样说对她们的关系是有伤害的。但他并不以为然,忍不住还是会这么教训大乔。我非常尊敬我的爸爸,他是家中的长子,有6个弟弟妹妹。从小他既是榜样,也替我的爷爷奶奶分担着照顾弟妹的责任。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大的要谦让小的”是与生俱来、天经地义的。爸爸从小就是这么被强制和要求的,他也做得很好。可是从记事起,我就能感觉得出,爸爸每每回忆起儿时的光辉事迹,流露出的不是同胞间的亲密与关爱,更多的是酸楚与无奈。

要更关注大的?

在怀小乔期间,我就意识到这位新成员的到来将会带来一些改变。为此,我查阅权威的育儿书籍,参加各类育儿讲座,寻求学前教育专家的指点,潜伏在论坛上看过来人的分享。总结下来,中心思想是:由于婴儿时期弟弟妹妹的感受认知能力有限,还是要把更多的关注度放在哥哥姐姐那儿,当发生矛盾冲突时,要倾向于先平息大的。这样一来大的不会误以为小的有“入侵性”。

在我们的小乔1岁前,我都是秉持这一黄金理论。直到有一天,妹妹会开口了,用坚定的语气、清晰的口齿说“不要”,她是在宣告“别在这么打发我”。

从此,当姐妹俩发生冲突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争夺中的玩具直接分配给姐姐,随手捡个别的给妹妹,分散她的注意力。只“关注大的”的原则已经不再适用了,同时,姐妹俩之间的较量也在发生微秒的变化。

大小乔的较量

在起初的抗衡中,小乔是极其被动的,她会被冷不丁地抽掉手中的玩具,这样的“掠夺”没有任何的前兆,旁白就是“姐我就是看上你手上的了,拿来玩下,别废话”。小乔会低头看看自己的小手,再看着姐姐,然后在脚边寻找下一个目标。再后来呢,大乔刚一摆出那霸道的架势,小乔就会灵敏地缩回双手,后退避闪,立刻寻求周边大人的庇护。正如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不受欺凌,在于它的经济与军事水平,一个婴儿的强大在于她语言的日渐丰富、运动范围的扩大及肢体力量的增强。

终有一天,大乔不能乘其不备、轻而易举地得手了。大乔伸手去抢,妹妹则牢牢地握住自己先拿到的玩具,大声喊着“妹妹”“妹妹”,来表明物品的归属权。

“这个玩具本来就是我的,以前是我的,以前就是我妈妈给我买的!”大乔不甘示弱,一个箭步上前,开始了强抢明夺。

两人蜷着身体,扭作一团,进攻防御,几个来回相持不下。

妈妈的及时制止和事后提点

我出场的时间到了,“好了,好了,冷静。东西先放下,放开,都给我放开。”幸亏是俩“杨门女将”,分开她们还不算太费劲,“给我,要抢的话就都没有。”瞬间,四行眼泪齐刷刷地就都下来了,要是刚介入画面的第三者,还真分不清谁受了更大的委屈。

“妈妈,妹妹不给我玩具。妹妹还打我这里。”大乔随意指了下自己的额头。

“哦,我看看,不红,我想妹妹不是故意的。”我拨开她的刘海,顺着她指的地方查看,“还疼吗?”不管真疼假疼,妈妈此时的关心对于她控制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妈妈,抱抱。”小的察觉自己像是处于被动,赶忙抢占地盘,扒着我的裤腿奋力往上爬。

趁我弯腰想要抱起妹妹之际,大的伺机拿回了被我没收的玩具,把它抱在胸前。

这一挑衅的举动激起了小乔的强烈反应,“妈妈,姐姐拿,批评她!”小乔瞪圆了眼睛,一边喊着,一边用手拍打我,示意玩具应该归妈妈,由妈妈来支配。

这事本身并不严重,我没有说教或指责任何一方,只是坚持收起玩具,谁都不可以在当下得到它。回头在浴室帮大乔洗澡的时候,趁着气氛融洽,我就给她支招:“如果你想要玩妹妹手中的玩具,是不是可以拿另外一个和她交换呢?”

“妹妹最喜欢哪个啊?”3岁的孩子刚开始有上下文的语言逻辑,往往不能快速捕捉重点。

我尝试顺着她的思路往下引,“那个小熊。爸爸上次去德国给她买的那个。”

“不是的,妹妹最喜欢是那个超级侦探的小火车,就是那个可以前后连起来开的,等会儿我拿给你看。”

“哦,好呀,拿给我看看。”我顺水推舟,回归主旨,“下次你跟妹妹交换她喜欢的玩具,她就会很高兴了。”

“妈妈,可是那火车我也很喜欢玩哎,我能和妹妹一起玩嘛?”

“可以啊,当然可以,一起玩是个不错的主意。”

建立秩序更重要

很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们其实是很乐意接受秩序的。在建立了简单的操作规则后,她们会自觉参照既定的规则去行事,而不会再纠结于谁先谁后、谁可以先玩而谁必须等待这件事上。

我们家里有一个转了好几手的摇摇木马,木马往往在角落一躺就是个把星期,期间无人问津。

多半是小乔饭后突发了兴致,“马马,马马,骑。”估摸着是想翻翻新花样了。

我随手撕张纸巾轻轻擦拭了表面的灰尘,“来,妹妹,上马。”小乔一手扶着我,一手把着马头,抬起一腿努力地跨向马背,眼见着小半个身子已在木马之上,我正准备放手呢——

“来,我先骑!”一位不速之客闯入了游戏区,还没等妹妹坐稳,大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得先机,翻身上马,挤在妹妹与马头之间。就这还不罢休,左右扭动她的小臀部不断往后挤妹妹。本已处于马后座的妹妹,最后只能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用无辜的哭声提出抗议。

我一把止住了摇晃中的木马。“XXX(大乔的全名),你知不知道这样非常没有礼貌?请下来。”话音刚落,大乔也委屈地咧开嘴巴,酝酿情绪,“可是我也要玩的呀,我很喜欢玩的呀!”

“你喜欢玩,可以。但是在刚刚这种情况下,你推开妹妹的行为是不对的。”不用想也知道,我在说这些的时候,耳边两人的哭声已是此起彼伏,抑扬交错。我必须快速收拾这场面,建立秩序。

“妹妹,你可以先骑,我们帮你数,一共5下,然后换姐姐。”妹妹眼中挂着泪呢,就似懂非懂地被我提上了马背。“姐姐,因为你抢了,所以妹妹先骑,我们在一旁一起数好吗?

“1,2,3,4,5,好,可以换人了。”应该没超过5秒,不能让大乔觉得等待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最好让她还没回过神就轮到自己了。

名正言顺地坐上了马背,大乔开始前后大肆晃动摇马,尽情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时间,同时竖着耳朵注意着我的报数。

“1,2,3,4,5”5的尾音未落,大乔下马,竟然主动说:“妹妹,该你了。”

我辅助妹妹慢慢爬上马背,等她坐直坐正,“准备了哦,开始。”这次,大乔不再是在旁被动地观望,她陪同着我一起数数,并且由她掌控着1至5的节奏,不紧不慢。

小乔人在马上,看得出她更期待的是下马换人的乐趣。这不,还没到5呢,她已带着笑容翻身下马,“姐姐,骑。”妹妹此时已在旁恭迎姐姐上马。

“妹妹,姐姐示范给你看,应该是这样骑的。这样摇……你看!”

此时大乔卖力地传授技巧,小乔则用崇拜的目光看着擅长骑术的姐姐。早前的敌对、竞争在明确的秩序下已悄然化解。

妈妈心语:

很多儿童心理学的书籍上都有提到,孩子很喜欢秩序,有时被我们看作神经质的步骤其实是他们自我构建的秩序,不可省略和简化。作为大人,我们可以巧用他们能理解并乐于接受的秩序来取代一味的限制干预。其技巧在于,及时制止,明确指出错误的行为,短暂的惩罚后,马上以积极的态度帮助其通过正常的途径、方法、步骤达到先前的目的。特别对于4岁以前的低龄儿童,无论是对于其本身行为的纠正、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还是协调玩伴间的冲突,建立秩序要比单纯的说教简单可行得多。

在许多国外的育儿书籍中, 同胞的到来对于年长孩子的影响一直以来是被作为一个独立的话题来展开的。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凯文?莱曼,是5个孩子的父亲,他在《排行的秘密》一书中着重讨论了有两三个孩子的家庭里要怎么养孩子。在一个家庭里,老大老二的性格总是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他们之间的战争、矛盾、争吵都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我们这些80后的成长经验中对于兄弟姐妹的概念近乎空白。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孩子有个弟弟或妹妹,他们可以相互陪伴成长,生活可以因此变得有意思得多。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始料未及的不和谐元素。如何去巧妙地平衡资源、构建秩序、化解矛盾、避开冲突、营造健康平等的成长空间,对于孩子们个人的人格形成,相互间的亲密相处与整个家庭民主氛围的营造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话题值得我们这些有了二胎、怀着二胎或是计划着怀二胎的年轻父母们时常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马背小乔木马
Who Are You Supposed to Be? 你想成为谁?
What’s in a Fairy Tale? 童话里面有什么?
Siqi and the Ants 思琦和蚂蚁
小木马
骑木马
小木马
马背摇篮(连载一)
培养思维能力
旋转木马
中提琴上的“马背民族”——探析李自立《第一中提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