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雲
2015-02-10
「沒有信仰的人難以知道信仰可以帶給人怎麼樣的悅樂,也很難知道信仰可以達到怎麼樣平靜清淨的境界;當然不知宇宙之大,時間之無量了。」
——林清雲
信仰建立在觀點先行的基礎上,而這樣的創作心態是為了人生的觀點而存在的。故鄉的長者,對人生觀點是人性、尊嚴、道義和責任。不管過了多少年頭,這種意識與行為一直在故人的生活裏。台灣人追求自在不爭,不埋怨生活,不讓世俗影響家庭生活中的安靜。簡單的人生,清淨的心,種下一顆智慧人生的種子。聽過生活是藝術,聽沒聽過生活大於藝術?設計來自對生活的態度。生活設計就是一點藝術上的放縱,一點故事性的情結,一點舊,一點新,一點自然,一點健康,形成生活點滴的節奏。生活上張弛有度,為大腦與身心創造徹底的放鬆,創作時才自在自信。
「在現代社會,獨樂與獨醒就變得十分重要。所謂『獨樂』,是一個獨處時也能歡喜,有心靈與生命的充實,就是一下午靜靜地坐著,也能安然。所謂「獨醒」是不為眾樂所迷惑,眾人都認為應該過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適合我們,那麼何不獨自醒著呢?」
——林清雲
設計作品講究獨創性,獨創性來自設計者本身的生活觀念與人生的信仰。設計的品味喜好,與使用者在生活上追求有巨大的關係。與其說請設計師,倒不如說請設計師來幫助展示和表現主人對自身生活上的追求與築境。設計到了一個技術水平,更多是生活上的認識,人性的感官意識。業主買的是無形的服務或專家諮詢。專家本身要對自己的生活和技術有一定的認識與見解。換句話,設計師是提供感覺的,要在客觀與主見上持有平和與忠於自我內心的態度。有趣的是,不管人從哪裡來總是忘不了故鄉,對故鄉的情懷更是難舍,從理性或感性的角度,都無法割捨。那些故鄉的聲音,鄉土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都是真實具體的,故鄉的記憶是難忘的,故鄉的月亮總是特別圓的。
「人習慣找尋昔年生活的影子和氣味。早年的日子過得愈緩慢深刻,追索於今日之餘昔相似的情懷則愈濃。或是,愈感今日之不堪,則愈傾向於昔日之唯美來托寄幽懷也。小者如荔枝的微妙香氣,大者如城鄉街衢於舍林野,皆可有極濃強的今昔差距之感。」
——舒國治
讀過舒國治的文章,都能感受到流浪人的心。雖說落葉歸根,但如果沒有流浪過的人是無法了解真正回家的意義的。中國的禪僧和隱士們最看重的是生活方式,他們的生活方式在我們民族是高尚和遙不可及的,帝王富豪對他們相對崇敬。那是否可以說設計者就應該是禪僧,隱士或修行者?沒經歷過天地靈氣、異鄉異族和歲月的成長,就無法展示對生命的審美價值。如此說來,設計在技術與學術的背後,應該是自我意識體驗虛擬營造出來的一種空間。設計的目的不是化妝,也許多一點本質發現的傳達。
「我們要內在有自我的堅持,在外又能與人隨和相處,能在這兩者間平衡,真是大智慧。」
——蔣勳
應朋友的邀約回到台灣,專案的主人是對簡單的夫婦,50~60年代的實幹派,為家庭孩子奮鬥的人生,年過60的夫婦想回歸營造一個屬於家人的家,在繁華城市裏創造一個家族的家。儘管夫婦兩已有不少不動產與豪宅,但這阻止不了夫婦倆追求另一種生活上的回潮。表面的奢華與浮誇已經不那麼重要。某週三的早晨我和夫婦相約閒聊,女主人熱愛生活,強調不少生活上的精神需求與情感回憶,我有感而發的給了夫婦一個抽象設計主題「故鄉的雲」。專案的重點會重視人性,自然自足,子孫齊聚,朋友來訪提供住宿,四季有靜動活動,更有夫婦以往的故事趣味。
基地約一萬平方米,周圍均為未開發的山丘農地,視野開闊。夫婦倆有3個子女,子孫滿堂,各忙一方,希望營造四棟獨立別墅來回歸家人的互動情感。幾周的分析,我把別墅群化四為二,以下沉橋連接二棟建築。減少建築棟數增加內部活動,最大化景觀面。簡單的雙長方幾何加上錯位棟距,給於基地內部擁有雙院落。不同的活動場景安排也使本案有多變不重複的視角,建材全以生態本土為主,建築物與環境有著相融相對的關係。簡單的形體無限的生活活動變化,有限的場地無限的視野空間。
「美的本質就是創造力,是自我超越,突破的動力。美感教育,不是考試不是學分,而是呼喚的沖動與感覺;用功不在於追求技巧,而是用功於生命本身。」
——蔣勳
長年累月的自我要求與自修,才能呼喚時瞬間反應,未嘗不是本能反應。對故鄉長期的思念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對故鄉的一份情感自然形成有意義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