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工,到底為什麼?

2015-02-10

台商 2014年10期
关键词:機器員工報告

不久前筆者在雜誌上看到一篇由美國波士頓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發佈的《美國製造業歸來》的報告,該報導指出,中美生產成本差距正在急速縮小,未來5年在美國一些地區製造的商品與中國大陸沿海城市生產的總體成本相比對,有可能只略高5%到10%。

先不論上述報導的準確性,但這確實對市場投下了一個震撼彈。我們都知道目前大陸各地用人成本高漲是不爭之事實,以過去這幾年為例,每年薪資平均漲幅以12%~15%的速度增加,以各行各業普遍的高離職率與部分地區仍然缺工的狀況看來,大陸未來5年的工資將持續增長。一年12%~15%聽起來似乎不多,但是透過實際的數字,我們來分析一下:以月薪5000元(人民幣,下同)為例來計算,加上四金(養老保險金、住房公積金、失業保險金、醫療保險金)約為底薪的44%,只要4年薪資成本就翻了一倍。

「中國製造」優勢不再

當「中國製造」的低成本優勢不再,企業在未來競爭中會面臨更多的挑戰。缺工,不僅僅是人才的缺乏,而是整個勞動力的減少;如果企業的獲利跟不上薪成長之速度,那麼公司的經營必將面臨挑戰!

波士頓顧問公司,在報告中把美國在中國的製造業企業成本,分解成以下幾個部分:勞動力成本、物流成本、匯率上漲誘發的外匯交易成本、電力成本、土地成本、關稅成本等。報告中說到,如果我們將上述這些成本加總起來計算,企業將很難獲得應有的規模經濟效應。

我有一客戶算是上海的大廠,員工有數千人,上次在幫他們培訓的時候也剛好聊到這個話題,他說他們工廠目前的離職率是23%~28%,我說那還不錯啊! 沒想到,他一邊搖頭,冷冷地回了我一句:「是月離職率! 附近工廠離職率20%~30%是極為平常的。」等一下,一個月20%~30%,一年下來不就是 200%~300%,那是什麼概念?簡單地說員工在一年內全部走光光,注意還不只一次,而是兩到三次!生手與熟手之間的產值與良率都有著很大的差異,一個高成本加上高離職率的工廠想要獲利是很難的,最終賺到的應該是土地增值的部分吧!

從以上案例推而廣之來分析,假設一座5000人的工廠,以目前市場上的離職率概算,一年差不多要找5000人(有可能更多)。目前透過中介公司找人的成本大約1000元/人(淡旺季價格會不同),所以一年光是找人的成本就要500萬,這還沒算上工資保險與吃住,這本賬其實不難算,5年後在一線與沿海城市,將很難再見到工廠蹤跡。

有樣看樣調薪比例謹慎拿捏

經常有客戶會問我:關於調薪的比例該如何拿捏才有競爭力?是不是需要買一些薪資調查報告做參考?

我的答案很簡單,其實對工廠的作業員來說,工資越高相對穩定性越高,招工的難度也相對較低。反之,如果工資不高,當同一地區的工廠工資標準有差異,則很容易發生集體往高工資之工廠流動的現象。所以薪資沒有絕對只有相對,因此薪資福利的設計跟你所在的地域有很強的連結性。我建議大家,「薪資調查報告」只能參考,絕不能照單全收。

在訂定薪資福利或者是要進行調薪之前最好的方法是打聽一下周圍(直徑一公里左右)其他工廠之薪資福利水平,以避免在一開始就訂下了錯誤標準,之後又要再調整,只會造成更多不必要困擾。記住薪資只有往上調沒有往下調!另外還有一個建議,如果公司有提供員工餐廳的福利,最好外包給兩家,原因很簡單,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同時也可以減少員工對於伙食的抱怨。

人口老齡化工廠難覓90後

隨著人口老齡化提前到來,也直接造成了勞動人口短缺。在未來15年,除了非洲地區外,全球每個地方都將面臨勞動人口減少的危機。以鄰近的日本而言,日本在未來15年會減少2500萬人口,大家或許對數字沒什麼感覺,2500萬大約就是整個上海或全台灣的人口總數。勞動人口下降 = 老年人口增加,社會進入老齡化則將進一步影響用工成本。東部沿海勞工的薪資持續上漲、人民幣持續升值、原物料成本上漲……種種不利因素,使得中國製造的低成本優勢正在不斷喪失。

當下,大陸鐵路的總公里數不斷快速增長,中國大陸目前已經擁有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的全球第三大鐵路網以及全球最大規模的高速鐵路網,這個變化也加快了鄉村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老家」的工作機會也隨之增加。有了車站就會有商業活動,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可以選擇在老家找到一份服務業的工作,而不需要離鄉背景到陌生的城市。外地或許工資較高,但相形之下生活成本也高出許多。許多人辛勞了一輩子也買不起市區的一間小套房,加上 90後的思維更加活躍與開放,未來想要叫90後離鄉背井走入工廠,將是難上加難。

勞動密集型產業遷移成本窪地

美國《時代》週刊報導中提到,許多中國公司也在考慮將製造基地搬遷到工資水平更低的南亞國家。製造業轉移已成大趨勢,東南亞、印度、巴西、阿根廷、甚至非洲等國家都將會瓜分中國製造業出口的世界份額。前些時候一篇報導中明確指出,目前已有幾十家跨國製造集團已經採取較大的行動,將部份或全部業務從中國遷回美國。

2011年,福特宣佈把1.2萬個工作崗位從墨西哥和中國遷回美國。汽車配套產品供應商德國大陸集團宣佈,將在美國投資大約5億美元興建一座工廠,為美國市場生產轎車和卡車輪胎汽車配套產品。

波音公司開始削減其他地方崗位,並在美國本土招募人手;通用電氣亦是如此。英特爾公司不斷在美國本土的生產和研發砸入重金,未來5年,英特爾和IBM等公司計畫聯合投資44億美元在紐約建立半導體研發中心,研究下一代晶片技術……「中國製造」的世界份額必將被瓜分,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從中國轉移回美國或至其他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

90後誰想進工廠?自動化必將取代人工。還記得郭台銘在不斷提高富士康員工工資與福利的同時也提到,未來將大力發展機器人。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副主席A r t u r o Baroncelli在他的演說中提到:「在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後,2010年和2011年工業機器人需求的強勁增長超出我們的預期。2011年銷量創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我們預計201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會進一步增長,並且會達到一個新的歷史高位。2011年全世界工業機器人銷量為16.5萬台,比2010年增長37%。」成本重壓下,工業機器人產業方興未艾,相信不用多久,我們就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工廠。

猜你喜欢

機器員工報告
机器人
大话三国志
员工吃草,狼性何来?
看,机器人来了
家庭全能“员工”
机器人“小K”
共融机器人
网络的危害(四)
一张图看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信息通信
合作、輔導、紀錄、公證 、專家績效管理中直線管理者的五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