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循环法在PICC护理安全中的应用

2015-02-10沈亚萍

医疗装备 2015年18期
关键词:置管预案无菌

沈亚萍

(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江苏靖江214500)

PDCA循环法在PICC护理安全中的应用

沈亚萍

(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江苏靖江214500)

目的:应用PDCA循环法分析本病区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探索其护理路径及应急预案。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本病区使用PICC的45例患者的置管情况进行分析,对其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阶段实施管理,观察其效果。结果:运用PDCA循环法后,我科护士解决相关护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交流技巧提高,相关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护理满意度提高。结论:通过相关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PICC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整体护理水平。

PDCA循环法;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安全隐患;应急预案

PDCA循环法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的基本管理方式。即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实施管理,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1]。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因其操作简单、创伤小、血管定位准确、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很受临床工作人员及患者家属的欢迎[2]。但PICC在给临床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护理安全隐患。如局部渗血、血肿、疼痛、空气栓塞、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贴膜过敏等。我科从2013年9月起,将PDCA循环法应用到PICC的导管护理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5年3月入住我科并使用PICC的患者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55岁。

1.2方法:PDCA循环法包括4个阶段,8个步骤。第一阶段——计划阶段。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第三阶段——检查阶段。第四阶段——处理阶段。

1.2.1计划阶段(P):分析以往PICC置管并发症的病例,通过责任护士与患者的沟通、全程跟踪及出院回访、相关问卷调查等,找出其发生原因及相关护理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1.2.1.1护理人员因素:①临床护士缺乏相关理论培训知识,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缺乏相关预见性。②护士对照PICC护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操作技术不熟练、不规范,易造成PICC穿刺出出现渗血、血肿、疼痛、空气栓塞、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贴膜过敏等。③健康宣教不到位。④法律意识淡薄,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及纠纷预见性不足,留下安全隐患。

1.2.1.2患者因素:①意识不清、躁动。影响管道的局部固定。②缺乏相关管道护理知识。③活动时幅度过大,导致管道脱出或回缩。

1.2.1.3管道因素:①不同厂家生产的管道质量、配材不同。②管道固定不牢固,留置时间偏长。

1.2.1.4管理因素:①护士人力资源不足,缺乏足够的时间与和患者沟通及宣教。②未制定相关制度及操作流程。③对置管后并发症重视程度不够。④科内未讨论时间发生的原因、经过及整改措施。

通过以上原因分析,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再次发生。

1.2.2执行阶段(D):针对以上原因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及应急预案。

1.2.2.1加强专科护士的培训,掌握PICC的适应证、禁忌证

(1)适应证:①缺乏血管通道或倾向的患者。②应用刺激性药物,尤其是肿瘤化疗药。③输入高渗性或黏稠度较高的液体,如高渗糖、脂肪。④应用输液泵或压力输液治疗。⑤需要反复输血或血制品的患者。⑥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

(2)禁忌证:已知或怀疑有全身感染或全身感染源的患者。缺乏外周静脉通道的患者。不能确认静脉。既往在预定插管部位有放射治疗史、静脉血栓形成史、外伤史或血管外科手术史的患者、患有严重出血性疾病患者。血管顺应性差的患者[3]。

1.2.2.2加强对普通护士PICC维护的培训:掌握PICC的维护及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1.2.2.3做好沟通与健康宣教

(1)置管前做好解释与评估,并以书面形式发放资料给患者,指导患者术中配合,告知体位配合的重要性,做好相关配合。置管后指导患者24h内限制穿刺侧肢体的手臂活动,避免外展、屈肘运动。置管侧肢体不能负重,避免剧烈的运动。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洗澡时用保鲜膜包好,内衣应宽松,最好使用棉织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及并发症的发生,如有异常及时联系护理人员。

(2)做好穿刺前的沟通,预防护理纠纷的产生:应急预案:①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注意保护自己。②穿刺前签署知情同意书,详细向患者介绍相关知识。③及时记录穿刺情况,包括内置长度、外露长度,穿刺侧肘关节上5cm臂围,出血情况,X摄片情况,导管尖端达到的解剖部位。④宣教相关敷料更换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联系护理人员。⑤带管出院者做好相关风险宣教,签订带管出院责任书,避免相关护理纠纷的发生。

1.2.2.4熟练掌握PICC操作流程,做好风险评估

加强PICC置管的管理,建立相关管理制定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1)操作前评估患者既往史、现病史、有无凝血指标异常。血管选择应首选粗而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左侧的静脉路径较右侧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而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故最好选择右侧肢体。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淋巴管及神经;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流障碍和机械性静脉炎。

(2)注重护理细节,安全护理操作。插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准确测量静脉长度,皮肤消毒范围应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20cm,冲净无菌手套上的滑石粉。置管后要X线摄片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发现异位,立即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置管后采用弧形或S形固定留在体外的导管,穿刺部位覆盖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敷料,置管24h更换敷料,之后纱布72h更换一次,透明敷料即贴膜每周更换1次,如有污染及时更换。更换敷料应远心端向近心端撕去贴膜,局部消毒范围大于10cm,预防感染。不要在导管肢体测血压,翻身时注意防导管侧肢体受压。入睡时抬高导管侧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

(4)封管注意事项。输液结束后,用10~20ml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封管。原理是把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少许,使生理盐水形成多个漩涡,有利于把导管内的残留药物冲洗干净,冲管剩最后1ml液体时,一边推一边撤出注射器,达到正压封管。

(5)拔管护理,治疗结束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及时拔管。拔管时注意预防导管破裂,应与皮肤平行拔出。拔出后观察拔出的导管尖端是否完整,测量导管长度。如拔管遇到阻力,说明导管末端有大的血凝块,首先要B超定位,确定血栓的大小,拔管后按压穿刺点5min以上,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指导患者24h内减少穿刺肢体活动,以防出血。

(6)制定应急预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①穿刺点出血。应急预案:置管后1~2d有少量渗血,需及时更换敷料,如出血较多,嘱患者屈肘10~20min或加压包扎。②感染。应急预案: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肝素帽每周更换1次,贴膜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注意导管周围皮肤的消毒,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无菌环境。③机械性静脉炎。应急预案:抬高患肢,局部热敷,每天3~4次,每次20~30min。如3d以上症状无缓解,拔出导管,继续每天3次热敷。

1.2.3检查阶段(C):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监控,列入护理每班交班内容,责任护士每天评估导管外露情况、固定情况、渗血情况及局部皮肤情况,并及时记录。责任组长每天检查置管患者对护士宣教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翻身、下床活动注意事项等,护士长检查护士的导管固定是否妥当、宣教是否到位,记录是否及时完整,护理安全隐患的应急预案掌握情况,及出现护理安全隐患的应急处理能力等。

1.2.4处理阶段(A):根据责任组长、护士长对患者的检查、评估,列出临床工作中存在的相关护理问题,制定相关解决方案及防范措施,重新制定下一个循环方案,解决未解决的问题及未达到的目标,直至全部解决。

2 结果

运用PDCA循环法后,我科护士解决相关护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同时沟通交流技巧提高,并掌握了相关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应急预案流程,相关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同时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护理满意度提高。

3 讨论

PICC使用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易引起护患纠纷,运用PDCA循环法消除PICC的护理安全隐患,制定应急预案,既提高了PICC的使用成功率,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通过相关护理措施的不断完善与改进,逐渐减少了相关并发症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整体护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其方法具有可行性。

[1]柴凤婷,王亚琴.PDCA循环法在预防胸腔闭式引流管脱管中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82-283.

[2]边志衡.PICC护理安全管理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5):542-544.

[3]焦艳,史淑兰,张凤玲.PICC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212-213.

R471

B

1002-2376(2015)12-0184-02

2015-09-15

猜你喜欢

置管预案无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上)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新型一次性无菌治疗巾的设计及应用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紧急预案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应急预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