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学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诊断价值

2015-02-10李立军

医疗装备 2015年18期
关键词:出血性复查溶栓

李立军

(天津市宁河县医院 放射科,天津301500)

影像学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诊断价值

李立军

(天津市宁河县医院 放射科,天津301500)

目的:评价CT与MRI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1月影像学诊断脑梗死患者49例,约占同期脑梗死患者总数的8.43%(49/581)。结果:就诊时诊断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患者7例,发病入院时间(38±12)h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发现HI为32例,病情恶化复查诊断HI患者10例;血肿型18例,HI发生时间(8.1±2.4)d,高于非血肿型HI患者31例,(13.4±4.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梗死HI发生率46.90%高于小梗死病灶HI发生率4.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出入院者,除诊断原发梗死病灶外,还应积极寻找特异性病灶,对于已入院的脑梗死患者,需做好复查,不应拘泥于复查时间,需根据症状表现、HI发生风险,灵活多变的调整复查策略。

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诊断;诊断

脑卒中是人类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性出血的一种特殊类型脑梗死或病理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HI约占脑梗死总数的3%~5%,但从影像学诊断结果来看,脑梗死再出血发生率高达15%~40%,大面积脑梗死甚至可达30%~76.1%[1]。HI是致脑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患者预后相对较差,颅内病理变化复杂,诊疗难度大[2]。及早明确诊断HI,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影像学是诊断HI的主要方法,有研究显示HI患者CT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表现为不同信号,CT可作为HI病理变化、出血时间评价的方法[3]。磁共振成像(MRI)功能丰富,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功能诊断脑梗死敏感度极高,是目前唯一可检测活体组织中细胞、水分子不规则扩散运动的无创医学影像学技术,是诊断HI的理想方法。既往本院共以CT、MRI诊断HI49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49例患者收治于2011年2月~2015年1月,约占同期脑梗死患者总数的8.43%(49/581)。其中腔隙性脑梗死4例、心源性脑梗死31例、不明原因5例。合并症:房颤15例、高血压27例、糖尿病13例。给予溶栓治疗3例、抗凝治疗5例。有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史9例。有先兆发病12例,活动中发病27例。发病后至入院时间44min~61h,平均(18.4±5.1)h,诊断出HI距发病时间21h~24d,平均(10.4 ±3.7)d。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经CT/MRI诊断确诊;②临床资料均完整,首次影像学检查在发病后48h内;③HI发生后3周内确诊(评估时间)。

1.2方法

1.2.1复查指征:按照医院神经内、外科脑梗死常规复查路径复查,一般在术后1~2日或保守治疗后1周。此外,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日内下降20%,或颅内压1日内升高10mmHg,则怀疑有颅内血肿扩大。

1.2.2诊断:采用CT诊断36例,MRI诊断13例。

(1)CT:常规头部检查,选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行冠状、矢状位图像重建,断层容积扫描(0.6mm×32),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层厚1~5mm。

(2)MRI检查:常规头部检查,仪器选用1.5/3.0T MR,常规轴位T1WI、T2WI及FLAIR序列,矢状位T2WI、T1WI扫描,SE序列,必要时矢状位采用T1Fflair成像序列,DWI采用EPI系略,8例联合3.0 TMR、DW-SE-EPI序列扫描。

1.3诊断标准:出现新发病灶,若病灶>2cm×2cm,则表现为原梗死病灶内新发片状、团状高密度影,若病灶<2cm×2cm,则表现为原梗死病灶周围出现点状、斑片散在高密度影。

1.4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转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就诊时即诊断为HI患者7例,发病入院时间21~51h,平均(38±12)h,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发现HI为32例,因符合复查指征确诊HI患者10例。诊断为血肿型18例,HI发生时间(8.1±2.4)d,其中CT、MRI诊断有占位效应13例,非血肿型HI患者共31例,发生时间(13.4±4.3)d,其中CT、MRI发现占位效应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收治入院时,大面积梗死HI发生率46.90%,小梗死病灶HI发生率4.04%。HI出血部位,脑皮质33例、皮下层白质区6例、基底节区6例、灰白质交接4例。循环区域主要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41例、椎基底节区8例。位于大脑中脉31例、大脑前动脉14例、小脑下前动脉4例。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一直是脑卒中领域研究重点热点,主要方法包括CT、MRI、血管造影、多普勒超声等。当前,再灌注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再灌注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提高治疗的合理应用水平,术前明确诊断非常必要,本组患者初诊诊断7例,为治疗提供了依据。溶栓、抗凝等也是治疗脑梗死的常用方法,但两者均存在一定应用风险,溶栓可能增加再出血风险,现有的证据表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增加梗死后再出血风险,为此,准确评估病情、分析溶栓与抗凝治疗风险非常必要[4]。

HI诊断并不困难,从本次研究来看,多数HI患者表现较典型,以新出现点状、斑点状、团状高密度影为主要影像学表现,不同影像学表现反映了HI病情严重程度,一般来说新发片状、团状、病灶>2cm×2cm病灶可视为新发出血血肿形成,而病灶<2cm×2cm、原梗死病灶周围或其他部位出现点状、斑片散在高密度影则可视为普通再出血[5]。

梗死面积、发病至送院时间、HI发生时间也是影响HI影像学表现的重要因素。梗死面积越大继发HI风险越高,大面积脑梗死CT/MRI检查图像清晰度往往欠佳,一定程度上影响HI诊断。HI发生时间越晚,病灶活跃度越差,这与不同时间再出血病灶活体组织中细胞、水分子不规则扩散运动存在较大差异有关。

HI发病机制较复杂,与原发梗死病因、梗死病因、梗死部位、治疗、用药情况等因素有关。研究中,HI患者多为心源性脑梗死、合并重大疾病患者,此类患者梗死转移风险较高,此外血供丰富与血流过速、合并其他类型血管病变也可能增加再出血风险[6]。本次研究中,HI病灶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处血液流速较快,血管曲折处血管壁压力增大,易发生再出血。

及早获得治疗,有助于降低脑梗死继发HI风险,及早治疗有助于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梗死灶形成与转移风险、减轻颅内血管负荷。HI现已成为急性脑梗死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类患者采用灌注治疗、溶栓与抗凝治疗风险高,梗死面积相对较大,颅内病变更加复杂,治疗风险高。及早诊断HI非常必要,对于出入院者,除诊断原发梗死病灶外,还应积极寻找特异性病灶,对于已入院的脑梗死患者,需做好复查,不应拘泥于复查时间,需据症状表现,灵活多变的调整复查策略。

[1]濮孟久,李京.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7,22(5):367-368.

[2]崔喜民,喻骏,等.出血性脑梗死CT、MRI表现与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8):634-635.

[3]屈洪党.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7):1015-1016.

[4]贺茂林.正确理解小剂量阿司匹林导致脑出血的危险性[J].中国卒中杂志,2010,5(2):95-97.

[5]扬碧,杨赤.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效果对比[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3(2):80-82.

[6]蒋伟.磁共振技术指导超急性脑梗死溶栓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6):202-204.

R445

A

1002-2376(2015)12-0016-02

2015-10-23

猜你喜欢

出血性复查溶栓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勘 误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