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名方配伍谈活用麻黄

2015-02-10游书伟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名方宣肺杏仁

林 坦,游书伟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州市仓山区临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



从名方配伍谈活用麻黄

林 坦1,游书伟2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州市仓山区临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

在我国的古方中,许多方剂配伍用到麻黄,这些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经气不利等,因病因不同而病症表现不同,在临床实际中的配伍也会不同,但临床的辨证治疗只要符合麻黄功效,进行适当的配伍,就可以发挥出较好的疗效。以名方中麻黄为研究对象,浅谈麻黄的活用。

名方;配伍;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感冒重症。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麻黄的应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有“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等作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载“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现代普遍认为麻黄药性功效如下: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要应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等病症治疗[1]。可见麻黄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通过适当的配伍可以突出应用其某一方面的功效,提高药物应用的准确率,提高临床疗效。从历代名医名家创制的名方中学习领悟麻黄的配伍规律,并应用于临床,以活用麻黄。现将笔者的体会简述如下。

1 麻黄汤

药物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症。临床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配伍特点:本方麻黄用量最重,用以为君药。以麻黄配桂枝,两者相须为用,可增强麻黄发汗开腠理的作用;以麻黄配杏仁,麻黄宣肺,杏仁降肺,一宣一降可以恢复肺的宣降功能,使病得除。

个人心得:麻黄辛温,对人体气机的作用主要为向上升宣与向外布散,故桂枝可助其发汗,增强其药力;杏仁伍麻黄则升降同治,恢复肺的生理功能。

2 麻杏石甘汤

药物组成:麻黄四两(去节),石膏半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临床以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配伍特点:本方最大的配伍特点是以辛、微苦、温的麻黄配伍辛、甘、大寒的石膏,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俱能透邪于外,石膏用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则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则清肺而不凉遏,属相制为用[2]。

个人心得:本方以辛寒石膏配辛温麻黄,针对病机治疗外感风邪与邪热壅肺引起的各种症状。这种配伍精神也为历代医家借鉴,如香连丸、金铃子散、左金丸均为寒温并用。将本方与越婢汤比较可发现,麻杏石甘汤是用四两麻黄配伍半斤石膏,而越婢汤是用六两麻黄配伍半斤石膏,较前方发汗之力大增,主治风水夹热引起的水肿。麻黄石膏配伍由于药量的不同,方剂的整体功用也不同,这种证变药量变的精神也是值得学习之处。

3 阳和汤

药物组成:熟地一两,肉桂一钱(去皮,研粉),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阴疽。

配伍特点:本方最大的配伍特点为熟地一两配麻黄五分,方中用少量麻黄意在用麻黄宣透腠理的作用,使阴疽得消。前人谓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碍膈[3-4]。

个人体会:麻黄具有辛温宣透腠理的作用,方中用少量的麻黄配伍在大量补血温阳药中,不仅助阳,也宣通肌腠,使药物整体的治疗方向趋向于体表,其中妙处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4 结语

现今,在中医的临床治疗中,许多病症需要先进行解表治疗有着极大的临床意义,尽管现在用于解表的药物居多,但麻黄本身成为一种解表峻剂的大规模运用还亟待完善,表现出了临床中对于麻黄的配伍存在许多疑问的缘故,合理而科学的配伍是对病症起效的关键,在太阳病篇以及少阴病篇之中所阐述的方证就是治疗皮毛的具体方案,表证在较多时候分为表阳证以及表阴证。麻黄临床常归类为发汗解表药,从阳和汤的配伍就可以有所领会,药物的临床作用随着配伍和用量的不同,其作用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麻黄辛、微苦,温,对人体气机具有向上升宣与向外布散的作用,且为温性药,治疗主要针对寒证。所以配伍辛、甘、温的桂枝具有增强发汗开腠理的作用;配伍杏仁,一宣肺一降肺,对恢复肺的宣降功能极有意义;配伍辛大寒的石膏,不仅不会影响其治疗表证的作用,同时也治疗了邪热壅肺证;少量麻黄配伍大量温阳补血的药物,在治疗阴疽时起着类似引药到体表的作用。可见临床用药不宜拘泥于传统的归类方法,应予以适当的配伍,达到活用巧用。

本人根据以上的用药体会,将麻黄的升散升提作用应用于中气下陷证的患者,疗效满意。病例如下:患者陈某,女,26岁。刻诊:述一年来胸闷气短,体倦乏力,精神不振,起床时或劳动后易头晕,失眠健忘,面色萎黄,一年四季手脚冰冷,无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症,舌苔薄白,脉弱。测血压:95/60mmHg;心电图示:正常心电图;血常规示:中度贫血。四诊合参中医辨证为中气下陷,气虚血弱。方药如下:生炙黄芪各30g、绿升麻6g、北柴胡6g、党参20g、白术10g、炙甘草6g、当归15g、川芎12g、白芍12g、蔓荆子6g、干姜8g、生麻黄3g、制附子10g、龙骨30g、牡蛎30g、夜交藤15g。患者服完3剂后觉头晕、乏力等症状得到较大改善,并且易入睡,后把生炙黄芪各30g改为生炙黄芪各50g,生麻黄3g改为1.5g,继续服用10剂后痊愈。本方用少量麻黄加入补中益气汤中意在升提又不耗气,加强上方的升提作用,使病情尽快康复。所以麻黄不单用治外感病,只要灵活应用,也可发挥新疗效。

麻黄本身作为一种解表剂,其作用较为剧烈,在临床时可能会因为配伍不当而导致意外情况出现,因此对于麻黄的煎煮法也要求极为严格,在煎的过程中需要去沫,可最大限度地保障功效,防止副反应发生。所以使用麻黄需要辨证准确且配伍合理,还需要注重煎法[5-6],对其活用能够起到极为良好的作用。

[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2-53.

[2] 邓中甲.新世纪方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6-48.

[3] 朱秋双,刘蕾,任春清,等. 麻黄汤配伍解热药效实验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27(5):34.

[4] 闫晓春,冯玉萍,马俊萍. 麻黄临床配伍的应用及意义[J]. 河南中医,2011,31(5):537-538.

[5] 刘贵军,李然,李全. 麻黄常用药对的配伍方法[J]. 中医药信息,2011,28(2):13-14.

[6] 侯小双,丁芳,王亮,等. 相须配伍与麻黄发汗作用的相关性实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2,27(4):5-7 .

(责任编辑:魏 晓)

2014-09-10

林坦(1956-),男,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

R285.6

A

1673-2197(2015)01-0049-01

10.11954/ytctyy.201501022

猜你喜欢

名方宣肺杏仁
《简易名方临证备要》出版
经典名方温胆汤的研究进展
逍遥散系列经典名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简易名方临证备要》出版
杏仁糖小兔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养阴宣肺汤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
餐桌观察员之五仁月饼
益肺宣肺降浊胶囊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