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5-02-09陈先锋钱美娟马新群南通瑞慈医院B超室江苏省南通市226001
陈先锋 钱美娟 马新群 龚 蓉 南通瑞慈医院B超室,江苏省南通市 226001
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陈先锋钱美娟马新群龚蓉南通瑞慈医院B超室,江苏省南通市226001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检查结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使用彩超诊断仪,探查腹部淋巴结情况及周边的血流情况。结果:200例患者在下腹或脐周探及多个低回声,60.00%分布于右侧腹部,20.00%分布于脐周围,10.00%分布于左侧腹部,10.00%分布于右侧腹部、脐周及左侧腹部;88.00%呈多发,12.00%呈单发,肿大淋巴结呈狭长型低回声,边缘较光滑,完整,皮髓质分界尚清晰,无钙化,L/S值>2共164例(82.00%);20.00%未见彩色血流分布,80.00%可检测血流,但大部分不丰富,呈点状、短线状或分支状。治疗后复查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减少。结论: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的应用,对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准确、可靠,是诊断该疾病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检查临床价值
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以脐周或右下腹疼痛为主要表现,或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近年来随着高频探头彩超的应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检查方便,重复操作性强,使高频探头在该病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临床诊断该病的首选辅助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1]。现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诊治的20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 (5.42±2.01)岁;以突发或间歇性不同程度的右下腹或脐周痛,无或轻压痛,仅少部分有反跳痛,部分伴有发病时高热、咽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病程最短3d,最长6个月,平均病程(1.78±0.56)个月;体检脐部或右下腹有不同程度压痛。
1.2检测方法使用彩超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10MHz,均采用仰卧位,先用探头探查整个腹部,观察有无肠腔扩张,腹腔有无积液,然后重点探查患儿的肚脐周围、右下腹及左下腹,对个别肥胖或肠腔气体较多要适当探头加压,推压腹部减少气体干扰,采用纵切、横切、斜切等各种切面全面扫查脐周、右下腹、左下腹及盆腔,探及淋巴结后适当旋转探头以测量内部回声及淋巴结内部与周边的血流情况,测量长径(L)、短径(S),计算纵横比(L/S值)。
2结果
超声可见腹腔肠系膜增厚,200例患者在下腹或脐周探及多个低回声,120例(60.00%)分布于右侧腹部,40例(20.00%)分布脐周围,20例(10.00%)分布于左侧腹部,20例(10.00%)分布于右侧腹部、脐周及左侧腹部。176例(88.00%)呈多发,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呈散在分布152例,呈簇状分布24例,并检测160例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呈较大的淋巴结团,24例(12.00%)呈单发。肿大淋巴结呈狭长型低回声,边缘较光滑,完整,皮髓质分界尚清晰,无钙化,肿大淋巴结大小不一,最大27.0mm×11.8mm,最小9.8mm×4.9mm,L/S值>2共164例(82.00%)。40例(20.00%)未见彩色血流分布,160例(80.00%)可检测血流,但大部分不丰富,呈点状、短线状或分支状。所有病例经抗炎、抗病毒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15d后复查超声,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减少。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是婴幼儿期腹痛常见的原因之一,常继发于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病原微生物可能有葡萄菌属(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红球菌、病毒、血吸虫、阿米巴等),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表现为脐周、右下腹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常无固定压痛点,少有反跳痛及肌紧张,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等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多为正常。因其无特征性症状及体征,临床上诊断及鉴别诊断较困难,小儿主述表达不准确,仅靠病史、临床表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较困难,易漏诊及误诊[2];而依靠CT、淋巴结造影法、放射性核素示踪法等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患儿及家长不易接受[3]。
正常肠系膜淋巴结常见散在分布,为椭圆形低回声,短径<5mm,彩色多普勒多无血流信号,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器官,小儿身体处于生长发育中,淋巴系统发育旺盛但不够完善,小儿常沿结肠系膜动脉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及回盲部尤著[4,5],超声检查显示肠系膜淋巴结炎时淋巴结相互聚集,边界清,皮质多呈均匀低回声,髓质回声增强[6],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长短径均增大,L/S值>2[7,8]。本文结果显示超声可见腹腔肠系膜增厚,在下腹或脐周探及多个低回声,60.00%分布于右侧腹部,20.00%分布脐周围,10.00%分布于左侧腹部,10.00%分布右侧腹部、脐周及左侧腹部;88.00%呈多发,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呈散在及呈簇状分布;肿大淋巴结呈狭长型低回声,边缘较光滑,完整,皮髓质分界尚清晰,无钙化,肿大淋巴结大小不一,L/S值>2共164例82.00%,20.00%未见彩色血流分布,80.00%可检测血流,但大部不丰富,呈点状、短线状或分支状。所有病例经抗炎、抗病毒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15d后复查超声,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对淋巴结肿大引起的腹痛应与以下疾病鉴别:(1)阑尾炎:小儿急性阑尾炎病情发展较快,早期即出现高热、呕吐等症状;右下腹有局部压痛和肌紧张;穿孔率较高,并发症和死亡率也较高。一般疼痛较固定,临床症状重,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超声可探及条束状粗大肿大阑尾回声,直径>6mm,部分病例管腔内见粪石强回声[9]。(2)肠套叠:一般在2岁以内多见,超声可见沿肠腔长轴见局部多层地和中等回声相同的结构即套筒征和短轴切面呈同心圆征[10];(3)恶性淋巴瘤:局部或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常伴脾肿大,浅表淋巴结活检可确诊,常呈融合状,淋巴结长厚径之比小于2,边界多融合状,皮质增厚,髓质不清,回声极低,淋巴结内血供明显增多,血管杂乱,阻力指数偏高,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4)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早期不易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相鉴别,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中后期淋巴结实质结构被破坏,声像图表现为肿大的淋巴结包膜可不完整,或有融合,内部回声不均,部分可见液化或钙化,常并存腹水等[11]。
综上所述,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的应用,对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准确、可靠,对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作为腹痛患儿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正确评价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有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具有无辐射、无痛、无创、快速、价廉,重复性好,可以多切面、多角度观察,患儿易于配合等优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能够提供治疗后的随访对比,是诊断该疾病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桦,张文君,贺栉,等.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指标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6):395-397.
[2]孙彬,陶静,初洪刚,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因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680.
[3]张素桂,盖志敏.小儿胃肠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8-289.
[4]陈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3例〔J〕.吉林医学,2013,34(8):1493-1494.
[5]陈维林,苏建平,林萍,等.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l7):2710-2711.
[6]谢天,栾智勇,张亭,等.高频超声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10):765-769.
[7]龙劲松,邱冬,李加平.高频彩超对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0(4):253.
[8]董峥.彩色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1):1423-1424.
[9]徐更田,王秀芹,白皓,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l4(7):489-490.
[10]温赐祥,陈雪松,廖桂英,等.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1):11-13.
[11]李娅莎.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3):102-103.
(编辑雅文)
收稿日期2015-01-14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8-25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