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发性肺纤维化与肺痹、肺萎关系浅析

2015-02-09张先元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期
关键词:肺络内经肺纤维化

杨 淦,张先元,曹 栀,董 滟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特发性肺纤维化与肺痹、肺萎关系浅析

杨 淦1,张先元1,曹 栀1,董 滟2*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西医临床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尚无特效疗法,且副作用较大,祖国医学中虽无与之相对应的病名,但多归为“肺萎”“肺痹”范畴。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肺纤维化疾病方面有着广阔前景,结合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分期及其与肺痹、肺萎的异同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特发性肺纤维化;肺痹;肺萎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1]是以弥漫性肺泡炎、肺泡单位结构紊乱和肺纤维化为特征性病变的进行性间质性肺炎。该病原因不明,多发于成人,病变局限于肺,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并伴有刺激性干咳、体力衰弱、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最终导致心、肺功能衰竭,预后不良。最新临床治疗指南指出,除肺移植外,没有研究证实哪一种药物能有效治疗该病。目前西医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但效果不理想,且长期使用会产生较多副作用,患者依从性较差,可增加继发感染、呼吸衰竭的风险。近年来,一些动物临床研究指出中医药在治疗和预防肺纤维化方面有一定作用。祖国医学中并无与IPF相对应的病名,且至今对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及表现多将其归为“咳嗽”“肺胀”“肺萎”“肺痹”及“痰饮”等范畴。笔者现针对“肺痹”“肺萎”与IPF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认识。

1 肺痹与肺萎

肺痹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肺络瘀阻、肺气不通,多由实邪痹肺而致,而肺萎的病机特点为肺气及津液虚损,肺气虚弱,津气耗伤,肺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前者本虚标实,以邪实为主,而后者以本虚为主,均反映出该病不同时期的发病特点。结合IPF的临床表现,笔者认为“肺痹”相当于IPF的急性加重期,而“肺萎”相当于IPF的缓解期。

2 肺痹与IPF

2.1 中医与肺痹

肺痹的病名首见于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以及《素问·痹论》当中有着这样的叙述:“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等。然而祖国医学中并没有对肺痹进行系统化的归纳与概括,其多散见在历代医家的著述中,多作为一些证候、病机和治法方药出现。直到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才对肺痹形成了较前人相对系统的认识,并提出了“络以辛泄”的观点。历代医家所述都是以《内经》中所论述的病因病机为基础的,因此笔者针对《内经》中关于肺痹的论述谈谈自己的认识。肺痹在《内经》中的主要论述是在《素问·痹论》中的五藏痹,肺痹的发生不但有风寒湿邪的外因,还有肺脏内伤的发病基础,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是这个道理。肺痹的形成其一是由于皮痹久病不愈,再感外邪,邪内舍于肺,发为肺痹;其二是肺脏会在其所相应的秋季感受风寒湿邪,如原文“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其三是痹传于肺的内在病理基础,即肺精先伤。因为肺脏所藏之神躁扰妄动,必然会招致所藏之阴精,消损耗伤,也会使其相应的皮痹之邪内传舍之,而成肺痹;其四是营卫失常,营卫之气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营卫失调必然导致五脏受损,从而发为肺痹。后世医家多是在此基础上对肺痹提出了诸多观点,但总结起来肺痹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实邪为主,肺肾两虚,肺络瘀阻,气血不通。

2.2 肺痹与IPF的关系

如前所述,肺痹相当于IPF的急性加重期。首先从临床表现上看,IPF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并且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且患者大多伴有肌表和关节改变,这些都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的描述一致,即肺痹初起都可能有恶风寒的一些症状。同时,IPF急性加重期常伴有发热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还有乏力、发绀等低氧血症状。而肺痹为外邪袭肺、闭阻肺气的宣降,卫气失宣则发热,宣降失常则咳嗽气急、胸闷、喘等,邪气伤正则乏力,正不胜邪则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不能助心行血则发绀,两者有着相似之处;其次有学者[3]认为,从IPF的发病机制出发,引起肺间质纤维化病变的一个主要因素为免疫细胞介质分泌,这与肺痹的病理改变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由免疫细胞释放一系列炎性介质引起的疾病。中医理论认为风湿病,特别伴关节损害者,称为“痹”,因此将该病归属为肺痹;最后从IPF患者肺功能表现来看,其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这一特征表现与肺痹“气机痹塞不通”的状态极为相似。因此,笔者认为肺痹相当于IPF的急性加重期。

3 肺萎与IPF

3.1 中医与肺萎

肺痿[4]是指因肺气虚弱,无力主气布散津液,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肺痿病名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千金要方·肺萎门》明确提出该病分为热在上焦和肺中虚冷,认为“肺萎虽有寒热之分,从无实热之例”。清·李用粹简要系统地归纳了该病: “久嗽肺虚,寒热往来,皮毛枯燥,声音不清或嗽血线,口中有浊唾涎沫,脉数而虚,为肺萎之病。因津液重亡,火炎金燥,如草木亢旱而枝叶萎落也”。该病病因可分久病损肺和误治伤津两个方面,发病总有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治疗以补肺生津为原则。

3.2 肺萎与IPF的关系

肺萎可被认为是IPF的缓解期,首先从肺功能及形态上看,中晚期IPF患者的肺活量及肺总量较之前明显减少,这是由于肺体积缩小导致肺功能急剧下降,这与“肺痿”的肺叶萎弱不用之相吻合;其次在病机上,肺气虚弱、津气耗伤、肺络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是肺痿的病机特点。IPF本属津气不足,病程日久,肺病及肾,导致肺肾两虚,久则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肺络,以致肺叶枯萎不荣。其三在临床表现上,IPF病程日久,迁延不愈,到中晚期双肺呈蜂窝状,严重者可出现毁损肺,同时由于肺形态的改变导致双肺通、换气功能严重受损,病情危重,大多预后不良。这与肺萎的肺叶失于濡养,痿弱不用,咳喘少气,病情缠绵反复难愈的特点十分相似,由此可知肺萎相当于IPF的缓解期 。

4 结语

最新版临床指南虽然在治疗上强烈推荐氧疗及肺移植,但目前临床仍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肺纤维化疾病,其不良反应不容小觑,患者难以坚持,依从性差。中医治疗能有效改善肺纤维化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IPF的临床分期以及临床特点探讨其与中医中“肺萎”“肺痹”的关系,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新思路。然而在临床上疾病病情皆十分复杂,变化多端,不能单纯对号入座,还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1] 蔡后荣.2011年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循证新指南解读[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4):313-316.

[2] 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4-197.

[3] 董梅.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药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111-112.

[4]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9-123.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9-25

杨淦(1988-),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呼吸科老年病。

董滟(1961-),女,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科疾病。

R256.1

A

1673-2197(2015)02-0052-02

10.11954/ytctyy.201502019

猜你喜欢

肺络内经肺纤维化
我国研究人员探索肺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基于肺络病证治体系探讨肺纤维化不同阶段的病机转变*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通络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滇龙胆草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NF-κB和CTGF表达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纤维化临床研究
应用清宣止咳除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经伏火,肺络痹阻症)60例临床观察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