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
2015-02-09全德智
冯 阳,全德智
(1.延边大学 朝鲜半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吉林 延吉 133002;2.延边大学 研究生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的保证,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标志。学科建设处于高校工作的龙头地位,加强学科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增强办学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西部地区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影响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政策和经费等限制,中西部高校的学科建设发展也比较滞后。在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的趋势下,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中西部地方院校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准确定位、深入研究、科学规划、有效整合资源、推动优势特色学科的重点建设发展、促进学校竞争力的提升,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现实课题。
一、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
学科作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的平台,受高校地域、人缘、经费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院校在经费支持、基础设施、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水平和发展现状有着很大的差距。全国8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仅北京和上海就有36所,是中西部20省(区、市)25所的1.4倍,中西部11个省(区、市)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①《教育部直属高校名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wsytjxx/274346.shtml。全国有112所“211工程”院校,中西部地方院校仅有18所。①《“211工程”学校名单》,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网站,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s7065/200512/t20051223_82762.html。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86个,中西部地方院校仅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677个,中西部地方院校仅有61个。②《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07]4号)》,海南大学发展规划处网站,http://www.hainu.edu.cn/stm/zdxmb/20101022/10281247.shtml。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参评,评估结果居前5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高校”占73%,“211高校”占84%;③《2013年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国研究生》2013年增刊,总第99期。中西部126所地方高校参加评估,排在前10名的有56所院校的104个学科;在QS、ESI、THE等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国际评估中更是难见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的身影。
总体来看,受全国教育资源不均衡、中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和院校自身建设不完善等影响,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水平较低,发展滞后,创新动力不足。充分利用相关政策,整合现有资源,推动学科的优势特色发展,开拓性地进行学科建设,是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现实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发展面临的形势
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与发展工作,2009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及相关部委先后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进行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的通知》、《关于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等学科规划、建设实施、质量保证与评估等方面的通知文件。2010年,国家开展了第11批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审核工作。2012年开展了全国学科评估,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2014年,国家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的审批,提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2015年3月,国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目标;④《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 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人民网,http://renwu.people.com.cn/n/2015/0305/c357069-26642773.html。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进入了国家统筹战略。经过五年多的调整,国家进一步完善了高校的学科体系和整体布局,加强了需求导向、质量保障、监督评价机制等的建设,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学科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国际上看,人才正成为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竞争力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体现。各国提高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生源和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学科作为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其排名越发成为一所院校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世界学科排名日益受到国际研究机构和智库的关注。没有优势特色和竞争力的高水平学科,一所大学就难以在世界人才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其发展动力、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也会受到限制。
中西部地方院校作为全国高校和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认清国内外高校人才竞争和学科建设面临的形势,科学定位,按照总量稳定、动态调整的原则,不断优化学科类型和结构,突出特色发展,提高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并积极参与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和国际学科评估,为区域及国家的发展助力,已成为当前学科建设发展的主题。中西部地方院校需要立足校情,紧抓机遇,创新发展,逐步缩小与国内先进高校的差距,在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学校整体实力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更佳服务,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在日益增强的国际学科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地域区位、社会发展等条件影响,中西部地方院校多处于国家周边区域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天然的客观条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科的发展。中西部地方院校主管部门对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院校自身对学科的认识和规划设计的偏差等主观因素,使中西部地方院校在学科发展设计、学科队伍建设、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平台搭建等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一)传统优势特色未能充分传承,发展定位不准
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发展历史,都会形成自己的传统优势特色学科,这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多样化和需求多样化等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对传统优势特色学科进行升级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在此过程中,一些院校缺少对传统重点学科的改造和升级,弱化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甚至随波逐流,盲目追求“大而全”的规模工程。更有院校将以服务区域、培养人才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定位更改为研究型大学,使得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失去了扎实的基础,压缩了发展空间,而新兴学科也因为缺乏厚实的基础,学校的优势特色和整体实力被削弱。
(二)拔尖创新人才匮乏,难以形成创新学科团队
人才是学科建设第一要素,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一个没有学科领军人物的学科队伍,就会缺少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力,难以完成设计规划的建设任务和发展目标。在高校所拥有的715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中,中西部地方院校仅有22名;在241名长江学者特聘和客座教授中,中西部地方院校仅有23名。①《高校中科院院士名单、高校工程院院士名单》,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http://www.cutech.edu.cn/cn/gaoxiaoyuanshi/zky/A015501index_1.htm。可见拔尖创新人才在中西部地方院校的匮乏,当前中西部地方院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是缺少学科领军人物。学校培养或引进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非常困难,人才外流现象突出,学科队伍梯队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合理,学科队伍发展不平衡,学校高端人才和学科团队的培育建设、创新发展、评估体系等缺乏有效机制。
(三)学科方向凝练不够,优势特色学科不明显
学科方向作为学科专业的具体研究发展方向,既要符合本学科的学术体系,又要面向学科的前沿研究,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继承传统学科方向的同时,需要不断凝练新的研究方向,为学科注入创新发展的新鲜血液。在学科方向凝练的过程中,部分中西部地方院校缺少缜密的研究和科学的论证。出现了学科方向与学科前沿衔接不够紧密,学科方向与二级学科隶属关系模糊等问题,学科方向的设置与其他院校雷同,学科特色不突出,学科优势不明显。
(四)缺少高层次的学科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不强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依托。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平台建设极不平衡,新兴学科、自然科学学科的实验科研平台相对较好,传统学科、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平台相对较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151个,中西部地方院校仅有16个;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览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www.sinoss.net/list.php?catid=350。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137个,中西部地方院校仅有10个;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715/201006/89121.html。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370个,中西部地方院校仅有78个。④《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名单》,太原理工大学科技处网站,http://www.tyut.edu.cn/kejichu/details.asp?articleid=14717。在学科平台的层次和水平上,中西部地方院校与国内先进高校差距明显,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科自身建设能力的提升。受偏远地区经济、交通及信息交流等制约,中西部地方院校现有水平的科研成果除小部分及时运用于实践生产外,绝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和搁置状态,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环节缺少高层次的展示平台和推介渠道,科研成果应用实践差,社会关注度不高,影响了学科竞争力的提高。
(五)汇聚资源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缺乏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建立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家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对口支援、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等推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西部地方院校的发展。但在实施建设中,一些院校因缺乏围绕优势特色整合校内外资源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重点建设的合力,优势特色学科自觉运转、良性循环的机制尚未形成,优势特色建设的成效不明显。个别高校“等靠要”、“留存一杯羹”的思想仍然存在,对有限的经费等资源分散使用,无法满足重点学科建设的集中投入和优先发展,学科“造血”功能差,缺乏创新能动性,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在国家战略引领并给予高校更多自主建设权限和资金支持的条件下,依靠地方政府优势特色发展的建设目标和政策经费倾斜支持,中西部地方院校必须坚持内涵式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不断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选择具有本校特点、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全新600LT是迈凯伦运动跑车系列的最新车型,汲经典“长尾赛车”和迈凯伦675LT车型的灵感,以性能提升与激情驾驶体验为核心特质,以轻量化为核心设计目标—车重低至1247公斤,3.8升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输出600马力、620牛·米,别具一格的顶部排气管设计以独特的美学效果在提高辨识度的同时再次减轻了车身重量。
四、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创新选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jyzl/jywx/zyjh/dhgjldrljy/t20060407_14991.htm。一个缺少创新的学科就没有方向和动力。中西部地方院校要从学校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转变传统思维,改变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优势特色学科发展之路。
(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
定位是确定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位置,是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具有发展战略意义。
学科的发展定位,应在已有学科建设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确定相应角色,承担重大任务,在某些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其他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准确定位应该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基本性,既要立足现实建设,又要面向未来发展。目前,中西部地方院校难有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水平,更难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力。学校应该立足实情,定位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为在一定区域、某些领域有影响的学科和学校。例如:西藏大学力争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宁夏大学将努力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贵州大学将“立足贵州、服务地方,努力建设有特色领军型高水平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将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等。这些院校结合自身的地域和人文特色,都有较科学、准确的定位,作为学校顶层设计,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学科建设需要科学规划给予贯彻实施。科学规划不仅应侧重于建设时间的长远性,更应侧重战略层面的指导性或原则性,这是完成建设目标的指南和保障。制定规划切忌好高骛远、不接地气,形成空中楼阁,要符合地域特色、区域需要和学科实际。例如:新疆大学的规划是:到2015年,综合办学实力力争跨入西部高校先进行列,建成在中亚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到2020年,将建成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河南大学的规划是:到2020年左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实力初步达到国家一流大学水平,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实力达到国家一流大学水平,学校稳居国家一流大学行列等。这些院校将自身实际与国家需要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制定了实施建设的步骤和目标,成为学校学科发展的指南。
目前,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主要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各省(区、市)的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等制定而成。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已经提出,又值“十三五”规划制定之时,中西部地方院校应该总结“十二五”规划的经验,紧抓国家战略发展机遇,立足本校实际和本地区发展,通过时间、条件、人员等多维度综合考量学科现状和未来前景进行规划。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定位应打破已有学科体系框架的束缚,加强对学科的认识,转变到以问题导向、任务牵引的新兴交叉、边缘融合学科的培育建设上来,转变“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认识,按照国家学位和人才培养类型调整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专业学位授权点和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
(二)加强培养与引进,提高学科队伍建设水平
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26/c_12145780.htm。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学科创新发展的优先建设环节。解决中西部地方院校高级人才培养引进困难、流失严重、岗位匮乏的问题,除了满足工作设施、岗位薪酬等基本条件的需求外,更要形成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发挥“岗位吸引人,事业发展人,感情留住人”的积极效应,为学科创新发展培育和引入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基础。聚合人才要打破院校之间、学校与政府机构及科研院所之间的体制壁垒,探索刚柔结合的用人体制,建立流动不调动的人事管理体系。学校应加强与政府机构及科研院所等的联系,了解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求,发挥拔尖创新人才的先锋和引领作用,探索动态的“学术带头人+团队+科研任务”科研组织模式,承担相关重大任务,带动学科团队的发展。在提升学校学科服务社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科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学科队伍的形成。
中西部地方院校应在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开展院士、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高端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在地方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围绕地方资源、经济产业和区位特点开展区域性高端人才的培养。已开展的“珠峰学者”、“中原学者”、“草原英才”、“三秦学者”、“井岗之星”、“长白山学者”等地方性高端人才的培养,为培育国家级拔尖创新人才及团队提供了人才队伍和智力技术支撑。
在人才使用及其评价方面,应改变单纯以教学科研数量为评价的标准,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并不断完善学科管理和检查评估体系,提高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的创新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全员参与的学科建设氛围,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发挥中西部地方院校周边邻国的特点,搭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平台,促进学科建设的国际化,积极参加国家学科水平评估,甚至参与国际学科排名,推动学科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三)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建设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学科方向不是一级学科,也不等同于二级学科,它是一个在学科研究历史基础上的提炼和发展。一所高校规模再大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学科,规模大不等于学科水平高,更不是学科优势特色的体现。中西部地方院校要解决特色发挥不明显、优势体现不完全的结构问题,首先要根据学校历史、地域特点和社会需求,选定重点研究的方向、主力攻关的领域和重点建设的学科,以实现优势特色的发展。
中西部地方院校的特色优势发展,应发挥边疆(中原)地区土地广袤、资源丰富、民族聚居、周边邻国等特点,从“区域”和“民族”两个特点入手,走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中西部地方院校应发挥特点,以学科为抓手,发挥在民族人才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兴边富民和教育国际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取得原创性和创新性的重大成果。例如:内蒙古大学的蒙古学、草地生态学与农牧业生物技术、马铃薯产业研究;南昌大学的食品科学与技术、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赣学研究;延边大学的朝鲜-韩国学研究、朝鲜半岛研究、长白山生物资源保护及开发;西藏大学的藏文化和高原科学技术;广西大学的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等,都已形成了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极大提升了学科竞争力和学校综合实力及影响力。
在动态调整原则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为中西部地方院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设置二级学科条件尚未成熟的,可按照二级学科方向先行培育,夯实新兴优势特色学科基础。也可以打破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界限,围绕重点攻关领域和重大任务,动态调整学科方向,促进特色优势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学科方向一般以3个为宜,过少缺少支撑,过多则分散力量。国家调整了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审核标准,并加大了建设力度,这是中西部地方院校凝练方向、突出特色发展的另一重要领域,应加大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学位类别和专业领域的建设。
(四)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高水平的研究和转化平台
区位、地域、民族等优势特色是独一无二的资源,中西部地方院校应积极改变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在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民族人才培养、民族团结进步、兴疆固边、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搭建服务平台,推进成果转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确定自身的影响和地位。应整合已有的“211工程”、“对口支援”、“省部共建”(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及地方专项建设项目等优质资源,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使其向重点建设学科倾斜,支持其优势特色发展。
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平台的建设,应按照有利于提高优势特色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原则,重点搭建应用性和针对性强的地方高水平学科平台,积极建设前沿性和战略性突出的国家级高层次学科平台。要不断加强学科平台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科研条件等硬件建设,推进研究平台共享等机制,改变平台少、水平低、利用率不高、投资效益差的状况,推动学科科研、成果创新、人才培养及自身建设的发展。
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中西部地方院校必须将优势特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以承担社会需要的重大任务为牵引,深入调查研究,产出高水平成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与方式方法,通过提交和转化平台,在实践中应用并解决现实问题。优秀的成果需要平台展示和市场运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被社会接受和认可。中西部地方院校要突破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人缘缺乏的限制,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科技服务中心、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等建立互通互联的合作机制,形成宽领域、多方位、立体式的信息交换和沟通网络,保证研究成果的及时报送、全面展示、多方关注和竞争转化。同时,积极搭建与教育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产业部、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公共服务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成果认定、推介、转化推广机构及平台的沟通,实现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利共赢,促进科研成效的最大化。
(五)加强治理体制机制建设,为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完善学科建设体系,规范学科管理制度,形成创新发展的机制,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更要注重体制机制的建设。可以借鉴“2011计划”的模式,改革制约学科发展的规章制度,用创新的体制机制汇聚人才、科技、信息等创新要素,围绕重点任务,开展协同攻关,取得突破成果,实现制度管理、机制保障、创新驱动的、常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机制体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突破校内的制度瓶颈,打破“能上不能下”、“人情替代制度”等管理方式,采用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将优质资源优先配置给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新兴优先发展学科,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夯实学科发展的基础。
中西部地方院校应遵循分层建设、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等层级,确定学校重点支持的优势特色学科、积极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提升的基础应用学科。应制定中长期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服务社会能力和实际贡献为主要指标的学科考评体系,形成竞争创新、能上能下、动态调整的退出机制。打破学校和学院的行政分隔,建立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有条件的可按学科门类设置)、学科建设指导小组(一级学科)和学科建设工作小组(二级学科)等有组织、有计划的学科建设及监控体系。对于日益增强的专业学位点建设,其类别和领域的设置应以学术学位点建设的现状和学科布局结构的调整为基础,在设置过程中需注意专业学位授权点管理机构与学术委员会工作的交叉,力争实现学术学科与专业学位点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既包含了学校生存、地方发展、国家战略和国际趋势等层面的战略需求,也蕴含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自身建设等内容,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综上所述,面对社会的需求和竞争,中西部地方院校必须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正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准确定位,转变观念,选择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突出实施区域优势和民族特点的建设。通过科学的规划,创新的体制机制,经过持续的建设,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学科平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高,新时期的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一定会在国家和国际的学科舞台上独树一帜。
[1]罗云:《中国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王立生:《新时期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创新及典型案例分析实用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苏均平、姜北:《学科与学科建设》,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4年。
[4]赵万峰、李丰庆:《论西部高校的学科特色及特色学科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5期。
[5]杨志昂:《浅析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13期。
[6]张学洪:《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6期。
[7]雒国胜:《加强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013年第13期。
[8]齐锰、刘瑞军、赵良、冯冲:《学科评估对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作用浅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