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探究

2015-02-09李红军

关键词:实效性话语价值观

李红军

(延边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吉林 延吉 133002)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从马克思、恩格斯以来一直相对于资本主义价值观而发展的决定社会主义本质和灵魂的问题,又是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问题,也是关乎到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历经中西文化的对抗、改革转型和守旧传承的博弈、社会主义本质的大讨论等一系列社会变化,通过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指导意见。对此,理论界进行了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其成果丰富多彩,但感觉仍处于“破题”阶段,未能形成普遍公认的话语体系和践行方法。尤其是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令人担忧,不得不让人进行反思。据笔者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低实效性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影响因素很多,但大体上无非归结于三大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即关系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问题。其中,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融入到学生“心房”,能否内化为学生“日常心理”的关键。

民族地区高校地处于非中心城市,因受其文化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强烈的民族意识、浓厚的宗教观念、独特的民族风俗的影响,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面临着更大难度和问题。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问题是首要问题。能不能让学生认同和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如果不具有认同感和信任感,哪能会有发自内心的实际践行?因此,如何提高和实现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该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教育意义

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为了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给我们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原则以及具体的操作意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用24个字来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是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界定。围绕着这一内容,学界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从多方面、多角度凝练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上趋于一致,并没有分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服务、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的……是我国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最基本的观念。②刘书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第3期,第16页。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中的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都具有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公正、文明和谐等基本要素。③曹建文:《凝练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重大课题——专访教育部社科中心副主任张剑》,《光明日报》2011年2月28日。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内在本质和发展方向,反映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对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发展起维系、推动作用的高度概括的最基本的价值范畴、道德标准。④张耀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的思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53页。也有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角度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和发展的根本原则和价值理性的结晶。⑤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年4月3日。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质与框架、要素与结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性质和民族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⑥韩震:《从体系建构到观念的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初论》,《学习时报》2008年5月13日。如此,学界仍在高度涵盖的层面上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缺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话语的凝练,缺乏“接地气”的话语转化。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总结性地道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目的和努力方向。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⑦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青年报》2014年5月5日。《意见》也根据国际新态势和国内新特点,阐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为再创造“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一言概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可以说是把中国人“凝成一体”的精神文化根底。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纪念“5·4”运动的师生座谈会中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①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2版。习近平同志意味深长地强调了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普遍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上会产生迷茫、困惑、不安,随时会做出过激行为。大学时期是年轻人形成和塑造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大学生的价值观相对稳定、成熟、不易改变和重塑,影响未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因此,大学时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期,而且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更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在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艰难,任重而道远。

二、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形成和稳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虽然他们掌握了相对丰富的知识,但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仍处于不稳定期,容易被其他“三观”熏染,迷失和偏离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处于非中心城市的边疆地区,该地区的大学生在多元价值的交叉和碰撞中,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不稳定性和多层次性。比如,在意识形态上的非马克思主义倾向,在理想信念上的非社会主义倾向,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上的民粹主义倾向,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上的行为颠倒等。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更关系到该地区乃至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贯彻国家统一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之外,还得适应本地区的特点进行创新和改革,它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通过对认知教育、认同教育、践行教育等方面的考察,分析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教育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普遍低。据不完全统计,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有80%以上的学生不能完整回答;对“三个倡导”的认知度“只知其在,不知其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更是“毫无领会”。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我没什么关系,它不给我饭吃”。而且民族地区在多元文化和各种信仰的影响下,使学生被迷惑于社会现实与理想教育的不对称当中,使他们不能专心接受核心价值观的一元要求。因此,我们应着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改善和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教育路径。在缩减“思政课”的内容和体系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课程体系中,在解释和说服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中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同时应加强学生的信仰教育。正如“没有伟大的品质,就没有伟大的人”,②杨翔:《外国名人名言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信仰教育是塑造学生精神的过程,如果信仰教育出了问题,知识教育做得再好,也终将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后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社会转型期是大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迷茫、混乱和疑问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国家应大力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高校因其所处的环境复杂,其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也有很多障碍,其客观和主观原因如下: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体制转型时期多元价值的博弈;舆论宣传的公信力和感染力的缺乏;不同渠道传媒的影响和冲击;社会不正之风的消极影响;社会现实和理想信念的偏差;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低实效性等。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认知水平低;文化自觉的缺乏;政治思想觉悟及鉴别力低;人生目标不明确等。①宋志强、范红雨:《近五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8期,第123页。据调查统计,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方面,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不是因为科学真理和喜好,而是为了取得学分而无奈学习”。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的认识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因为国家大力宣传和推行,所以感到有必要,自身感觉不到重要性”。对“中国梦”的回答更是离奇,认为“梦是很好,但能不能实现,还是个梦”。由此可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结果不是很乐观。这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认识和觉悟,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面对的现实。作为教育者和主渠道的主体,我们不能“自欺欺人”,不能回避和掩盖问题,应该正视问题,不应说违心的话,应该身体力行,先从教育者自身完成信念和认同的合一做起,进而完成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②陈亚杰编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内化于心”的关键。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教育

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教育和认同教育是理论“内化于心”的过程,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实际效果,即知行合一,这一过程就是“外化于行”的践行教育。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大困境在于“外化于行”上。这一困境在民族地区高校更加严重,因为它受到地区经济的相对落后而带来的偏见、不同民俗的约束、不同宗教信仰等的影响,突显出国家文化和地区、民族文化的矛盾,课本知识和现实实际的差距,理想和现实的反差等问题。据调查,对“在日常行为中能不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问,学生们普遍认为“心里明白应该那么做,但是行动不起来”。在回答“如何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的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以“个人利益”为优先。民族地区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教育上表现出明显的知行脱节现象。学生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当作是一般的知识理论来理解和接受,不把它当作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自己太远,无法指导自己的行为。③黄宗将、黄东升、李国俊:《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及对策》,《中国冶金教育》2014年第3期,第67页。由此可见,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出相对严重的知行脱节问题。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认知、认同、践行上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既有社会层面的原因,又有学校层面的原因,也有受教育主体的内在原因,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公信力上。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国家层面上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带动其他领域的变化。据此,下文笔者将从国家层面上的创新和改革为焦点,提出解决和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三、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协同完成的重大系统工程。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对此,学界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诸多方式方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实际借鉴,但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仍成为“思政课”教育的困境。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坐标建构“思政课”教学体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政课”教学,因此,不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而且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坐标,建构“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为坐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内容,整合建立以指导思想及国家发展教育、社会公德及个人修养教育、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正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所讲的那样:“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①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2版。

指导思想及国家发展教育,主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认知教育。以时间为主线,交代不同时期的指导理念和思想,多角度进行反思,进行批判和自我批判,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关心度,让他们自发地关心和认同国家的指导思想,提高对指导思想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学队伍的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同时,不同地区的高校,应结合本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历程,解释和说服目前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的社会现实,使学生在开放的、整体的认识中接受和理解有差异的现实,这是国家层面上的历史和现实、诚信和责任的教育。

社会公德及个人修养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更是需要整合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社会主义荣辱观、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华夏民族精神,加强以依法治国教育为核心的社会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和先进文化教育等。

目前“思政课”教学体系和内容过于庞大,有必要简化“理论到理论”的教育,加强贴近现实的“理论与现实并进”的教育,消除因教学内容庞博晦涩而导致的学生对“思政课”的“排斥”和“厌恶”,提高由此而降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话语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凝练的顶层价值观,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凝练和转化适合于本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转化是民族地区高校提升其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的是多元意识形态对其话语权的挑战和冲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能否被认同、被认可、被践行,关系到其话语能否入脑、入心、入行,其结果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高低来呈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转化,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能否掌握话语主导权的关键。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诱惑层出的,他们虽然身在校园,但是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无孔不入,渗透到校园内形成了“校园社会”。所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价值迷惑、价值困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政课”讲的是大道理、大真理、大理想、大实际,不是关注学生的切身实际,不具有“接地气”的话语情感。再华丽的词汇和话语如果不能表现在烦琐、细小的生活点滴中,那么就不能真正规范学生的价值观念,不能称之为“落地生根”、“内化外行”。②张波、邓卓明、邹莉:《意识形态话语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挑战及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第39页。因此,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性向、爱好、兴趣,立足学生的视角,关心学生对理论的诉求、掌握理论的能力、需要的理论语境,切实进行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转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关心度,求得学生放飞的心,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

有学者强调话语的作用时指出:“话语是通过吸引力、渗透力,而不是强制力来实现其价值的。与维护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器(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不同的是,话语是实现阶级统治的‘软实力’(soft power),它在充满新鲜感和流行色的外衣下走进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渐渐地渗透和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③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9期,第7页。“权威的实现,需要国家、政党和政府等行为主体的权力,但更需要立足客体视角,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让人们真心信服它。”④吴恒:《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3期,第92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地气”话语转化,是能否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信服的关键,也是意识形态领域掌握主导权的关键,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顶层价值,也不能盲目地进行“陋俗”的话语转化。

综上所述,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根据自身的特殊性,积极进行话语转化,不断创新出适应本地区特殊环境的、大学生能够认同和信服的话语,即“接地气”的话语转化。

猜你喜欢

实效性话语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