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阴虚夹湿证验案二则
2015-02-09覃敏怡
覃敏怡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皮肤病阴虚夹湿证验案二则
覃敏怡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从三因制宜探讨皮肤病中阴虚夹湿证型,就阴虚夹湿验案二则,试论川派中医治疗阴虚夹湿证的证治分析及特点,对皮肤病中疑难病提出讨论,以供参考。
皮肤病;阴虚夹湿证;川派中医
皮肤病中阴虚夹湿证型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难点,不是中医常见证型,研究亦较少。今就医案二则,试论川派中医治疗阴虚夹湿证的证治分析及特点。
1 病案分析
病案1:周某,男,70岁,物探队退休职工。初诊:2012年4月13日,患者于夜间9时求诊。患者自述,在异地装修房子,突然起病,发病3天,发病后白天不敢出门见人,故夜间前来求诊。刻见患者面部肿胀、眼睑肿甚、红斑、部分表皮剥脱、皮温较高,双手红斑、肿胀、散在丘疱疹。纳可、眠差、小便黄、大便可,舌紫黯苔黄腻,下焦尤甚,脉滑数重按无力。诊断为接触性皮炎/漆疮。辨证为虚实夹杂,阴虚为本,湿毒为标,治法宜滋阴凉血、化湿解毒。处方组成为:银花10g、连翘10g、白茅根15g、茜草10g、土茯苓3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车前子15g、女贞子30g、墨旱莲15g、生地黄30g、生黄柏10g、佩兰15g、生甘草6g,共4剂,服4天。服药后疗效显著,患者共看诊3次,微调药味,服药12天,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病案2:邓某,女,71岁,物探队退休职工。初诊:2012年9月20日,患者自诉近日发痒疹,遇热即发,常于洗澡后发,约数小时后自行消退。纳可、眠可、二便调,舌黯红苔水滑,脉沉缓。诊断为急性荨麻疹/瘾疹。辨证为阴虚夹湿、表郁失疏,治法宜滋阴除湿、轻疏郁表。处方组成为:麻黄绒3g、连翘6g、赤小豆30g、杏仁10g、薏苡仁30g、女贞子30、墨旱莲15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蝉蜕10g、生甘草6g,共2剂,服2天,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2 证治分析
2.1 三因制宜
四川有蜀犬吠日之典故,地理位置处盆地,终年多阴雨、少日照,夏季湿热、冬季湿冷,湿气不易从盆地散开,包含重庆群山环绕、两江交汇,水汽氤氲、云雾蒸腾。孙思邈于《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针灸上·灸例第六》云:“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自古吴发展出温病学派,蜀即川派中医擅长发现、分析、处理湿邪这一病理产物及以湿邪为主诸多变化的疾病,湿邪与治病用药见解独特。
在皮肤科方面笔者有幸聆听艾儒棣、钟以泽教授的指导,师常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高度指导原则,揭示四川地区的老人处于一个人一生长期动态阴阳过程中偏终末阶段,而过程多为阳虚后的阳损及阴或阴虚后的阴损及阳,故老年阶段阴阳两虚以阴虚或阳虚为主要表现,其中体现阴阳的绝对与相对关系,既有阴阳的绝对不足,亦有阴阳的相对不足。以人生当中的虚损过程,加之四川湿气,疾病与湿脱关系密切。
2.2 四诊合参
从二则病案中,患者的年龄、舌、脉特征可提示医者,老年阴虚的舌,并非皆如教材版本为舌红少苔,许多阴虚舌颜色不鲜明,为黯淡甚或紫黯;舌苔白腻颗粒致密、苔厚腻颗粒疏松、苔水滑欲滴均为湿盛之象;苔分布部位近舌根处为下焦,在左为血分,在右为气分;脉亦非教材版本为细数,常可见沉细,病案1脉虽滑数,由于其急性起病,故湿热象明显,但重按无力故仍属虚非实。
2.3 治疗方法
2.3.1 养阴除湿,扶正祛邪 养阴与除湿共为矛盾,用药方法为:滋阴宜避滋腻养阴药,取清润之品,以免助长湿邪;除湿宜避辛燥,取淡渗利湿之品,以免重伤阴液;“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病案1使用车前子,清热利尿;病案2使用赤小豆、薏苡仁,淡渗利湿。初诊中扶正祛邪应扶正力量,病案1祛邪体现为解漆毒,具体药物为银花、连翘、土茯苓;病案2体现为疏散郁表,具体药物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患者脉象显示为表郁轻证,且以虚为本并非强入,加上南方人腠理疏松,故取麻黄绒替代麻黄。
2.3.2 加强扶正 湿邪缠绵难癒,去其八九之后,宜加强扶正,扶正力量大于祛邪,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用药上宜养阴加以益气,健脾升清,整体用药不宜过寒伤脾。阴阳是动态过程,继续扶正宜审查阴阳的变化,且宜阳中求阴,笔者恩师常于养阴药中加一味助阳药,使阴能更好地化生。
[1] 罗云波,阎玮,贾波.阴虚夹湿证探讨[J].四川中医,2009,27(12):22-24.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12-01
覃敏怡(1977-),女,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伤寒学。E-mail:1353316372@qq.com
R255
A
1673-2197(2015)08-0052-01
10.11954/ytctyy.201508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