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之“祝由”
2015-02-09单施超
刘 衡,单施超,赵 博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浅析中医之“祝由”
刘 衡,单施超,赵 博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祝由”最早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历代医家学者对其的理解见仁见智,态度褒贬不一,甚至还有巫师神汉之流,附会“祝由”之名,从事迷信活动,可以说“祝由”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道路步履蹒跚。时至今日,应从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祝由”,既不盲目推崇,也不一味反对,应该辩证看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发挥“祝由”的作用,丰富祖国医学的内涵。
祝由;中医;素问
1 “祝由”的基本涵义
我们的先祖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不少宝贵经验,然而限于当时条件,仍有很多当时医疗技术水平不能解决的困难。这时人们便会求助于神灵,寄希望于神灵能解除疾病。这种祈祷、祭祀祈求神解除疾病的方法便渗透到了祖国医学中。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方书》中就有通过咒语祷告等方式治疗外伤、精神性疾病的方法。巫祝祈祷方多达30条,大约占总方数的1/10[1]。其治病工具与方式都甚是便捷:在念咒的同时加上呼吸、禹步、画地等,再配合屋荣菜(屋脊草)、奚蚕(大腹瓜瓢)、钱匕和湮汲(地浆)、禾、土块、葵茎、鸡矢、桃枝等随手可取之物[2]。
《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祝尤”二字。有学者认为“祝尤”便是“祝由”的最早提法,“祝由”是否是由《五十二病方》“祝尤”演化而来则有待进一步考证[3]。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记载:“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系“祝由”一词首次出现。《灵枢·贼风》中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 《内经》的“祝由”发展了“知百病之胜,知其病之所从生”及“移精变气”的核心部分,使“祝由”成为中医学中合理的一部分。
《随书·百官志》中记载太医署设有“祝禁博士二人”。元明时期的太医院设立十三科,“祝由”便是第十三科,“祝由”逐渐被人们熟悉、接纳并得到了发展,被官方所承认。到了清朝“祝由”在民间盛行,尤其是辰州地区,又称为辰州“祝由”术或“辰州法”(辰州,地名,今湖南怀化沅陵县),并逐渐被这里的巫师们附会,演变成巫术和法术,使其产生了质的变化,充斥着地域和浓厚的迷信色彩[4]。
现代出版的辞书往往给“祝由”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如《中医大辞典》将其解释为:用祝说病由的迷信方法治疗疾病的活动。祝说就是巫医装出能通神鬼之事的样子,祝祷鬼神,消灾祷病[5];《辞海》[6]将“祝由”解释为用祈祷、符咒治病,系迷信欺人之术。
从《五十二病方》中的巫祝祈祷到《内经》中将“移精变气“作为“祝由”的基本内涵,摒弃了上古“祝由”符咒之类带有明显鬼神色彩的部分,似可从中窥到早期医学中巫医争斗的痕迹;再到隋唐以后专门设立“祝由”专科,说明“祝由”已逐步得到认可并有所发展,至清朝时盛于民间并被巫师之流演变为法术、迷信,以至于被现代辞书冠以迷信欺人之名。这都说明了“祝由”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道路上是十分曲折的,但我们不能因其在历史上有“迷信、玄技”之隙便将其全盘否定,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
2 “祝由”的发展
历代医家对“祝由”的理解见仁见智。唐代的王冰认为“祝由”是祝说病由;宋林亿则将“祝由”理解为一位神。《新校正》曰:“按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祝由”者,乃以祝祷、咒符除病所从生之法也,认为祝由之法以治疗神志疾患和梦寐异常为主,还特别强调有些“奸徒”假借“祝由”致有妄言,祸福而感乱人心者,本以治病,而适以误病,不可轻信[7]。
清代医家吴鞠通解释为:“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出也。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详告以病之由来,使患者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细体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壮言以震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可以奏效如神[8]。”
张志聪《素问集注》解释为:“对神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高士宗在《素问直解》解释为:“祝由”者,祝其并所由来,以告于神也。日本的丹波元简在《素问识》中对“祝由”的解释为:“祝说病由,盖亦取义于祝说神明也。”
可见历代医家对“祝由”的理解可为两种,一是全元起、林亿等认为的“祝由”是一位神,再就是“祝由”是治疗疾病的方法。
3 “祝由”的运用举隅
历史上不乏使用“祝由”之法治疗疾病的案例。如《南齐书·陈显达传》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南齐军事家陈显达“祝由”疗伤的典故:“矢中左眼,拔箭而镞不出,地黄村潘妪善禁,先以钉钉柱,妪禹步作气,钉即时出,乃禁显达,目中镞出之。”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十形三疗》中记载:“息城司候,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药皆无效。议用燔针炷艾,病人恶之,乃求戴人。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张景岳举例王中阳活一妇人,疑其夫有外好,因病失心狂惑,虽投药稍愈,终不脱然。乃阴令人佯言:某妇暴死。患者析然,由是逐愈。又如清代张培仁《妙香室丛话》 卷十四中记载了“祝由”术治疗折臂的案例:陈石民言某在京坠车折臂,楚痛欲绝,觅得辰州“祝由”科医,令仰卧床上,叠厚砖与床等,臂阁之,复以砖压臂上,约尺余,遂持大斧默祝,以斧背力劈砖,令伸臂出,已完好如故,而砖则上下直裂矣。
可见在“祝由”法在实践中,既有科学利用情志因素治疗疾病的内容,也有包涵迷信色彩的内容。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将“祝由”理解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病因,结合情志相胜的原理,给予暗示、安慰并积极诱导,转移患者注意力,解除其精神困扰,调节机体阴阳以治疗疾病,这一点值得提倡和发扬。但也有巫师神汉之流,附会“祝由”之名,从事迷信活动,使其披上了迷信的色彩。我们对“祝由”的认识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更加丰富中医的内容。
[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56-78.
[2] 张丽君.《五十二病方》祝由之研究[J].中华医史杂志,1997(7):144-147.
[3] 金丽.试论“祝由”之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6):326-328.
[4] 张荣明.略论中医“祝由”术的历史发展[J].医古文知识,1995(3):11-13.
[5] 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98.
[6]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629.
[7] 靳士华.张景岳《类经·祝由》学术思想琐谈[J].河北中医,1988(12):38-39.
[8] 李刘坤,吴鞠通.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50.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1-09
贵州省教育厅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黔教社发[2006]373-71);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研究专项基金(中医科发[2010] 1-101)
刘衡(1987-),男,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
赵博(1960-),贵阳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内经》理论与临床相关研究。 E-mail:bobtcm@126.com
R247
A
1673-2197(2015)08-0006-01
10.11954/ytctyy.201508003